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面对面的杀戮 >

第37章

面对面的杀戮-第37章

小说: 面对面的杀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5年1月6日,曼彻斯特市政会本地研究中心藏;陆军阿尔弗雷德·威廉斯少尉,“西线来信”,致兄书,1916年7月10日,页68—69,帝国战争博物馆藏。    
    上文说过,在所有体育项目中,战争最接近的是狩猎。W。布朗,“一次大战:日记描痕”,页14—15,帝国战争博物馆藏;亚历山大·卡托,《与苏格兰军队在法国》(阿伯丁,1918),页35;杰拉尔德·丹尼斯,“厨子的珍馐(1916—1918)”,1928,页67,帝国战争博物馆藏;科林兹比·道森,《战壕荣光》(伦敦,1918),页12;H。黑斯克思普理查,《在法国放冷枪》(伦敦,1920),页37;爱德华·哈尔斯爵士,“书信集”,致迈叔叔书,1915年2月2日,页3,帝国战争博物馆藏;《狙击、侦察及巡逻》(奥尔德肖特,出版年份不详),页1;查尔斯·坦普勒,“一个老兵的自传”,页25,帝国战争博物馆藏;A。索本,《业余炮兵:一名业余士兵随皇家野战炮兵部队在法国、萨洛尼卡和巴勒斯坦的奇遇》(利物浦,1933),页155—157;陆军尼尔·蒂特莱中校,《法国境内的野战炮》(伦敦,1922),页90,131—132,落款1916年7月17日,11月10日及1917年5月8日。流血运动和战争的关系在1933年11月13日《晨报》一幅照片中表现得很清楚,照片中猎狐人在恭敬地向死者默哀。亨利·索尔特,《亲近的信条》(伦敦,1935),页34。陆军中士J。A。科原是加拿大商业银行的雇员。


第七部分:悔过之思悔过之思 10

    1916年8月他在描述一次有“恶魔般快感”的杀戮时说:“就刺激而言,追活人比狩猎还有趣”。 陆军J。科中士的信,1916年8月,收《前线来信:(加拿大商业)银行官员在一战中所起作用之记录,卷一》(多伦多,1920),页14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美的步兵都有被描绘成偷猎者的。陆军戈登·凯瑟利少校,《志愿兵战前训练》(伦敦,1915),页75;A。沃克,《地方军战场秘笈》(格拉斯哥,1940),页13;陆军上将阿切博尔德·韦弗尔爵士,“战场规则和计策”,收韦弗尔,《泛泛之谈:战时广播、训示、演讲集(1939—1943年)》(伦敦,1946),页80,1942年7月发表。死去的日本兵被排成行,好像他们是“一次混合狩猎比赛‘猎获物’的一部分”。 陆军杰克·休坦布朗上校,“农民—士兵”,页154,利德尔·哈特中心藏。也有人欣喜地把在英国猎狐的经历比作追杀日本兵的体验。陆军杰克·休坦布朗上校,“农民—士兵”,页168。在关于越战的话剧《追踪者》中,一名黑人排长向观众直白,说的就是这两种体验:    
    他们管它叫巡逻。我叫它们猎宴。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这个……追上他们,把他们杀了,再清点数目。要是有人跑了也要点数。然后把数字上报,算我们得分。这都汇总到哪儿去呢?可能是到一个电脑显示的大记分牌吧,那些大官们每天都看一下。看过点点头说,“嗯,伙计们战果不错啊。”我是什么感觉?是在和别的部队竞赛啊。杀一个人就好像持球触地[在美式橄榄球中,攻入对方端区、持球触地可得六分——译注]一次。约翰·迪福斯克、文森特·卡里斯蒂、理查德·夏维斯、埃里克·爱默生、里克·加勒文、默林·马斯顿、哈里·斯蒂芬森、谢尔登·赖蒂希,《追踪者》(纽约,1986),页55—56,引自戴维·德罗斯,“双重视角:越战影视剧中的第一人称叙述”,收欧文·吉尔曼(小)、洛丽·史密斯(编),《美国再瞥:越战题材文学、电影评论集》(纽约,1990),页114—115。    
    这种隐喻不独是步兵的专利。二战中甚至有把坦克战比成打猎的。敌军坦克好像待捕的“猎物”,在“捕猎”时足智多谋尤为重要:“这景象好比一只年老、丑陋的公猪被围在中央,一群猎犬在四周远远地站着,不愿冒险让它的獠牙咬上”,一名陆军少校说。 陆军托尼·迈勒少校,《机枪手》(伦敦,1944),页70。另见陆军阿瑟·史密斯少将(参谋部代总长),“中东训练备忘录第10号:消灭敌军坦克”,1941年4月19日,页1,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01/2588及“中东训练备忘录第3号:坦克搜寻分队”,1940年10月8日,收藏地点同上。连舰艇都会被描述成“对野物穷追不舍的猎手”或“死心塌地追踪野物的猎人”。罗伯特·休斯,《越洋:一个炮兵军官在皇家海军舰艇“斯库拉号”上,1942—1943》(伦敦,1956),页119。    
    真刀实枪的战士是颇看中捕猎的比喻的。通过隐喻把士兵和传统上层社会的消遣联系在了一起,使他们立时有了地位。再有,它可以使士兵在感情上与整件事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它还扣合了对人性和战争的一般看法:即杀戮是人的本能。既是人性固有的东西,也就无须感愧了。    
    把杀戮和运动相连还给“公平竞赛”的概念留出了余地,这样英国兵的举动也就有了荣光。也是因为这,在重大宗教节日——比如复活节、圣诞节,甚至(对某些人来说)礼拜日——大开杀戒,就自然有人蹙额了。埃德温·贝特,“自传——卷三:1914—1918”,页23—24,帝国战争博物馆藏;陆军拉尔夫·科文顿上尉,“半百琐忆”,页28—29,利德尔·哈特中心藏;陆军W。罗准将,“自传”,第10章,页1,帝国战争博物馆藏。也得给敌人“还手的机会”:一名参加过布尔战争的士兵如是说。他虽然干掉过“一二十人”,但只有一人常在他眼前盘旋,因为“这次不是碰巧打中,/距离千码或有余。/他没有机会作出反应;/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M。格罗弗诗,引自迈尔文·史密斯,《鼓手霍奇:布尔战争诗集,1899—1902》(牛津,1978),页152。睡着的人不能打,得先把他们弄醒。乔治·弗雷泽,《驻扎在这里很安全:缅甸战事琐忆》(伦敦,1992),页173。只有“对等”的人才可以杀——如飞行员对阵飞行员。J。B。S。霍尔丹[1892—1964,印度籍英国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生理学家,推进了种群遗传和进化研究,著有《遗传学的新途径》等书——译注]曾说过一个土耳其空军飞行员的故事,那人有枪击观测气球的嗜好。有英国军官为了报复,放飞了只充满硝棉的气球,结果把他炸死了:    
    他为此受到了当地皇家空军军官的责骂,因为这么做不合体育风尚。无疑,这位绅士并不反对轰炸土军运输队之类,因为那多是非战斗人员和动物……但他却反对不是飞行员的人去打飞行员的主张。 J。霍尔丹,《为化学战辩护》(伦敦,1925),页29—30。    
    同样,飞行员向地面开火也是令人不齿的行为。有位战机驾驶员,某次被迫向地面部队开火。他自己说,这“几乎让他作呕。杀人确是他职责所在,但他只愿和空中的对手较量。” 欧尼·派尔,《这是你的战争》(纽约,1943),页141。    
    


第七部分:悔过之思悔过之思 11

    生 者 之 悔    
    上面讲到的文饰作用即使一起作用也无法完全消除罪感:既无法承受军事冲突的暴力之重,也无法支持现代道德良心的弹性。战争其实与打猎无关,无论人们怎么想把它纳入平民或骑士行为的轨道。战争若果真像人们声称的那样可以狩猎做比,也是其中最生硬、最无趣的一种。正如有论者在1919年所说:“在这场战争中(战士)反对的是杀或被杀的具体方式,死亡的因在这里变得异常机械,而其果又大多出于偶然。这场战争没有风度好讲,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 麦克斯·普劳门,《战争和创造冲动》(伦敦,1919),页8。    
    所谓“不是他死就是我亡”的逻辑也显得牵强:远距离的炮火攻击、近距离的放冷枪、不许留活口的命令、对阵双方并不势均力敌的情形,这些其实是常态而非例外。某个士兵即使真正相信“非他即我”,也会为罪感吞噬——如列兵丹尼尔·约翰·斯威尼在1916年11月初在设法向未婚妻解释时就支吾其词:    
    我打死的那名德国兵是个英俊的小伙他死的时候我在场可怜的家伙。我很愧疚但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他在说着什么但我们没人能听懂,跟你说实话吧我心里也有泪,我思忖他也有父母也有爱人等等,我真后悔杀了他但老天可以作证我别无他法。 列兵丹尼尔·斯威尼给未婚妻艾薇·威廉斯的信,1916年11月初,引自迈克尔·莫伊尼汉(编),《更伟大的爱:家书1914—1918》(伦敦,1980),页84—85。    
    仅凭简简单单的“杀或被杀”是没有办法消除罪感的,至多只能稍稍减弱一些。    
    所谓服从上级命令也没有那么简单:什么是“合适的权威”?在威廉·卡利中尉回忆录的前言中,路易斯·黑伦试图厘清美莱屠杀的责任。他不讳言卡利应承担部分责任,但“不全是他的错”:    
    他上面师、旅、营、连的指挥官,选他去候补军官学校的人也都有责任。尽管我们的道德律令要求个人负责,但主要的责任应在时任的国防部长。毕竟,用百万吨火力滥杀无辜、设立自由射击区、要求清点尸体作为竞赛等不人道的做法都是他的决定。路易斯·黑伦序,收陆军威廉·卡利中尉,《尸数》(伦敦,1971)。另见史蒂芬·格雷厄姆,《近卫团的列兵》(伦敦,1919),页3—4。    
    虽然在暴行的宣传上,物质的投入和道义的支持都很可观,但这种宣传的广度和效用不应被过高估计,纵使在前线也是一样。在1943/1944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在驻太平洋和欧洲的美国步兵中只有13%曾见过日本或德国士兵使用在他们看来“卑劣、不人道”的方式打仗或对待俘虏,就算听过类似传言的人也不过一半。塞缪尔·斯托弗等,《美国大兵:战时与战后,卷二》(普林斯顿,1949),页162,在1943—1944年间调查了4495名美国步兵。“不把人当人看”在基本训练中效果尚可,但到了实战就不管用了。在战斗情况下,杀人到处都在上演,暴行难以界定,常常根本没有人管。罗伯特·约翰斯顿,“英军指挥官和一次大战”,页11,帝国战争博物馆藏。所谓敌人与我们不同的不实之词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即使在越南,战士们也常常不得不承认“我们打仗是不得已,可他们也是不得已呀”。鲍勃·斯旺森,收J。汉森、A。欧文、迈克尔·迈登,《平行线:士兵掌握的知识和当代战事口述实录》(纽约,1992),页123。其次,就算我们的战士目睹了敌军暴行,他们打起仗来也未必就更凶狠。英国战争部散布传言说德国人把英军尸体收集起来,送到工厂转化成脂肪,但机关枪手乔治·科帕德就曾说过,“散布这种消息的人要是想让我们狂杀一阵,那他的如意算盘就彻底落空了。我们已经尽全力了——除了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的保留。”乔治·科帕德,《扛着机枪去康布雷》(伦敦,1980),页116。    
    更糟的是,报告暴行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哲学家威廉·霍金在1918年曾说:    
    把对方想象成不是人类是不明智的。因为愤怒……是反向运作的;碰到没有生命的东西,它会将其拟人化并赋予一定的道德心。如果我们认为对手不是人,实际就是把它排除到我们本能仇恨对象的范围之外了。威廉·霍金,《士气及其敌人》(纽黑文,1918),页56—58。另见H。拉斯基教授,《德国人是人吗?答罗伯特·范西塔特爵士》(伦敦,1941),页3—6。    
    换言之,把敌人看作低等生物会让战士觉得,他们可以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却忘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是给他们定罪的理由。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关于日本人滥施暴力的传言反受到部分指挥官的质疑,因为这样的宣传会使士兵害怕与日本人作战,或在飞机被击中后不敢跳伞逃生。“(远东)各军种士气委员会——中期报告:第二稿”,1944年,页4,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32/11195。另见“(远东)各军种士气委员会:1944年8月16日星期三在霍巴特大楼433房间召开的第八次会议”,页4及7,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32/11195。把对手说成不是人会使他们被想象成“神秘的幽灵”,我们的战士反倒更害怕:战士需要别人安慰他们说,他们的对手也是“血肉之躯”,虽然这样说在杀敌之后他们自己心里可能会有内疚。菲利普·卡普托,《战争流言》(伦敦,1977),页124。另见页109。    
    


第七部分:悔过之思悔过之思 12

    哪怕是为了减少会让人失去行为能力的罪感,把人说成不是人也有其局限。本书一再强调,在战斗中要把对手想象成人,只有这样才能下得了手。比如,有个年轻士兵在美莱看见一个小孩,有一条胳膊已被打断,他立刻想到这个小孩该和自己的妹妹一样大。他就想:“要是有外国军队到了我的国家,他们的士兵看我妹妹就像现在我在看着这个小孩。他们会杀我妹妹吗?”答案很清楚:“如果他会,那我也会,”于是他抠动了扳机。罗伯特·利夫顿,《战后归乡——越战老兵:非被人害,亦不害人》(伦敦,1974),页52—53。另外,人格解体会剥离杀戮的道德价值。就像J。格伦·格雷在《战士们》(1970)中写的,把敌人看作兽类“会减弱毁灭对方时的满足感,因为毁坏物体不需考虑其价值”。J。格雷,《战士们:战场回想》(纽约,1959),页152—153。正是因为这种“灭绝人性”的做法无论在减轻罪感还是提供快感方面都完全没有作用,所以才要反其道而行之:即承担起个人的责任。这么说吧,上面我们讨论的几种常见的文饰作用,它有一个悖论就是,为了消减罪感几近毁灭性的影响,这样的做法恰恰给悔恨预留了空间。    
    个 人 负 责    
    高级军官试图削减因杀戮而生的罪感的努力并没有获得多数士兵的支持,因为在他们眼里,罪感恰是对其善心的肯定。如果杀人不包含心理斗争,士兵“反倒不乐意了”。约翰·康雷讲述一名年轻海军陆战队员的反应,收詹姆斯·霍兰、杰拉尔德·弗兰克,《丛林深处:海军陆战队员行动在太平洋战区——二十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口中的故事》(纽约,1943),页79。胜者比失败的一方有更大的罪感,不仅是因为他们杀了人,也是因为他们的举动得到了奖赏。爱德华·格洛弗,《战争,施虐狂及和平主义:群体心理学和战争随笔外集》(伦敦,1947),页251—252。这里有一个悖论:士兵之所以能一直杀人,是因为他们仍有道德的官能在。坚持人有因果和道德感非常重要。士兵有个信念,即杀了人是应该悔罪的:正是这个信念使他们还是个“人”,并保证他们日后回到社会能过上平常人的生活。人要是不会悔罪便总不像人,即使像也是精神错乱的人:没有罪感的杀手是不道德的。戴伦·盖茨,其访谈收J。汉森、A。欧文、迈克尔·迈登,《平行线:士兵掌握的知识和当代战事口述实录》(纽约,1992),页125—126。说到底,是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威廉·卡利中尉在拒绝为美莱屠杀负责时提出了三点:     
    我既已象征地“顶上”,就不该再承担道德责任;    
    作为士兵,我只是执行命令,不需要道德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