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马未都说收藏[1].杂项篇 >

第7章

马未都说收藏[1].杂项篇-第7章

小说: 马未都说收藏[1].杂项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40节:当事者迷

    当事者迷

    在收藏中,绝大多数东西是你不可能得到的,相当一部分要擦肩而过。擦肩而过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买不起,有的是其他因素。

    我曾经在上海碰到一件百宝嵌的屏风,那是我迄今为止想起来就后悔的一件事。屏风是全套的,十二扇,紫檀嵌有百宝,亭台楼阁,山水人物,有明确的纪年款嵌在上面:乾隆四十七年。这套屏风是朋友带我去一户人家家里看到的,他家要卖。我一进去,家里人都缠着黑纱,老爷子去世了。全家十三口人,这屏风十二扇,没法分,只能卖了分钱。当时开出的价钱是十万零八千,我说给十万,那家人就不卖,非要十万零八千不可。我当时还说:〃怎么这么死心眼啊?为什么不能还价呢?〃中间人跟我说:〃甭理他,你出门他就会卖给你。〃上海的路我不太熟,那天还下着雨,出门以后打辆出租车就走了,我自己也不会再找到那个地方。出来以后,人家也不追出来,也没有卖给我们。

    隔了几天,我扛不住了,问中间人:〃那件屏风什么时候卖啊?不行咱再问问他,再加上那几千块钱买了吧。〃中间人哭丧着脸跟我说:〃第二天就被另外一个人买走了。〃我捶胸顿足啊!后来就想人家为什么差那一点儿钱就不卖给我们呢?其实道理太简单了,他们家里的人事先对这笔钱做了一个分配,比如儿子辈的人一人分多少,孙子辈的人一人分多少,都清清楚楚,全加起来是十万零八千。我非少给几千元钱,人家就没法分配了。不能说本来分1万元,到手变成了8234。8元,这没法分,听着也不舒服。但我当时上哪儿去知道这事儿啊?

    后来我总结经验教训:第一,不能受人干扰。其实我当时心中早投降了,我能出十万就能出十万零八千,对吧?但中间人老说〃你出来他就会卖给你〃,结果我动摇了。第二,很多道理当时是不明白的,一定是事后才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处在事情当中的时候,有时非常糊涂。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当时就处在迷的状态,不知道人家有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生很多道理一定是事后总结,总结了,就有利于再战江湖。如果再碰见类似的事情,我一定不会撒手,但问题是我能不能再碰上。

第四讲 含英咀华,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41节:飞鸣食宿

    飞鸣食宿

    百宝嵌的品种中,有简有繁。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都嵌得比较繁,比较满,为什么呢?富丽堂皇,体现一种价值感。而嵌得比较少的作品,往往显得特别雅。比如我有一个紫檀百宝嵌拜匣,用的材料少,图案嵌得也不满。

    拜匣是什么呢?给大家先解释一下。今天来一个快递员,递过一个信封说〃马先生,你的快递〃,我签个字,收了信就可以了,对吧?古代不是,过去规矩大,主人互相之间送信送请帖,让自己家的仆人去送,仆人不能直接拿着信件,得搁在拜匣里头。拜匣实际就是一个装信件的盒子。比如仆人拿着拜匣说:〃张老爷,我们家老爷的孙子过百日,设下宴席,请您赴宴。〃把匣子打开,把请帖给人家送过去,自己不直接拿手来回送。说起来,古代有钱人家里自己有特快专递,直接递过去,不需要别人。那么,拜匣就成为一种礼仪。过去贵族的拜匣非常讲究,常见的有紫檀、黄花梨、红木的。我有个非常好的红木拜匣,上面写着〃福臻堂赵〃,就是赵家的拜匣。

    我买的这个紫檀百宝嵌拜匣的图案是四只芦雁和几根芦苇,大部分空间留白,非常淡雅。这个图案所表达的意思是〃飞鸣食宿〃,四只芦雁分别表现四种形态。第一是〃飞〃,技能。飞是禽鸟生存的一个最基本的技能,人类生存也需要一个技能。第二是〃鸣〃,情感的宣泄,信息的沟通。今天为什么老打电话啊?就是情感也需要宣泄,信息也需要沟通。第三是〃食〃,吃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第四是〃宿〃,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生存。飞鸣食宿,古人寄托于芦雁身上的这种情感,实际上说的是人类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个紫檀拜匣,反映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就是古代文物中很多特殊的地方,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小结

    下面做一个总结。镶嵌艺术中还有很多单一的品种,比如嵌象牙、嵌骨、镶铜、嵌宝石等等。比如玉器中有嵌宝石的痕都斯坦玉,也是一种镶嵌艺术。由于这类镶嵌艺术比较单一,数量较少,我就不详细讲了,大家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从整体上说,镶嵌艺术是一种奢华艺术,它是做加法,深得贵族文人乃至宫廷的喜爱,与老百姓的接触相对有限。不能说老百姓就不使用镶嵌艺术品,我在山西的很多小盒、小盘上都见过简单的镶嵌艺术,但没有百宝嵌这么复杂。镶嵌艺术在宫廷,尤其到了清代宫廷,受到皇帝的欣赏,所以清宫中留有大量百宝嵌以及螺钿艺术品。

    镶嵌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它的地位主要表现在选择材料的重要性。我讲过,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材料的民族。那么,镶嵌艺术所着重表现的内容,都跟当时的审美有关,比如商周的嵌松石、战国的错金银、唐宋元明清的嵌螺钿,以及明后期到乾隆时期风靡一时的百宝嵌,都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

    下一讲开始讲另一种流传极广,与民间更为贴近的艺术——雕刻艺术。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42节:竹文化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

     …竹雕艺术

    雕刻艺术在中国非常广泛,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石窟,比如龙门、云岗、敦煌石窟,都有雕刻艺术。再有就是帝王墓道上的石刻,比如唐代的乾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墓道上都有雕刻。但我现在要讲的雕刻限定在可以把玩的、陈设案头的小件雕刻。

    雕刻工艺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古人一开始用于雕刻的主要材料都取自动物或植物,比如骨头、木头、象牙、犀角等等。由于古人缺乏环保意识,所以有很多早期在中国地区可见的珍贵动物,比如犀牛,都逐渐绝种了,象牙来源也日趋减少。下一讲会讲贵重材质的雕刻,而这一讲仅限于竹子…竹雕。

    竹文化

    竹雕的原材料就是竹子,来源广泛,易于雕刻,价格低廉,所以供人发挥的空间很大。最早的竹器,目前能够看到比较成形的带有雕工的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勺,勺柄上带有很精细的雕工。竹雕艺术在唐宋史籍中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能够看到的出土实物并不多。

    明中叶以后,竹雕艺术迅速崛起。我们已知的明代竹刻大家,都不仅限于竹雕,包括犀角、象牙和紫檀等材料也能雕刻,但为什么都称他们为竹雕大家呢?因为中国文人赋予竹子很高尚的品格。比如图案中常见〃竹梅双喜〃、〃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赋予竹子的优良品格,这种品格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坚韧。

    中国的竹文化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文化,深入民间。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六分半书〃被文人称赞为〃乱石铺街〃;他画的竹子受到推崇,非常有名。今天不仅能欣赏到他的绘画,还能在其他雕刻艺术上见到他的竹石,这些都彰显出竹文化如何深入人心。民间还有这样的话:〃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文人通过观察自然植物后所赋予的一种人格化的品质。竹子是空心的,在汉语中与虚心非常巧合。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43节:朱氏三松

    在所有雕刻使用的材料中,竹子是最便宜最易得的。今天到南方去,能看到大片竹林。文人使用竹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设计,使这样一种普通的材质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化腐朽为神奇。

    朱氏三松

    历史上的竹刻,大家首推晚明朱氏祖孙三代。朱氏祖孙是嘉定人,创立了竹刻的嘉定派。第一是朱鹤(朱松邻),著名作品是竹雕松鹤笔筒,现藏南京博物院;朱鹤的儿子朱缨(朱小松),作品有竹雕人物香筒,现藏上海博物馆;孙子朱稚征(朱三松),他的竹雕残荷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据史书记载,朱氏祖上是新安人,在宋高宗时期迁至华亭,就是现在上海这块地方,最后迁至嘉定。清朝有个人叫王鸣盛,他写诗的时候无意中提到一句:〃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说的是一个女子卷起的头发上斜插了一支发簪。这支发簪是由朱松邻雕刻或具有朱松邻的风格,〃朱松邻〃就代指发簪。从这一点上推断,这支发簪不是牙的就是角的。朱小松的作品存世非常少。一般我们说,做什么都〃不过三代〃。比如收藏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手艺也不过三代,都是这么说。但朱松邻的孙子朱三松还是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手艺,竹雕也非常有名。他喜欢用竹根雕,不喜欢用竹节雕。朱三松雕的都是小件,比如残荷洗、寒山拾得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朱三松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他喜欢的都是能把玩的小件。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44节:个性鲜明朱小松

    个性鲜明朱小松

    活跃在晚明时期的竹刻艺人非常多,为什么朱氏三代能成为竹刻的代表呢?首先,作为艺术家得有个性,他的个性会传达到作品之中,从而与众不同。朱氏三代中,记载比较完备的是朱小松,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没有详细的记载。这是因为朱小松的墓志铭出土了,上面记录了他的生平。第一,朱小松能世其业,子承父业,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且能够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第二,朱小松个性非常强,看重自己的手艺,轻易不给别人雕刻。有人来买,他也不会轻易答应;即使答应了,也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风格来迎合市场。我说过,明代晚期是一个活跃的商品社会,很多商业社会的特征都已经形成。很多有钱人买东西时,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迫使艺术家改变艺术风格。但朱小松不会这样,他即便答应给别人雕刻,也要强调自己的风格。

    朱小松嗜酒,不喝醉了就不动刀。他一开始为自己自娱自乐,就是说我喜欢竹刻,父亲传下来这门手艺,但我得喝高兴了才开始动刀。朱小松的一件作品有时需要一两年才能够完成。正因为他的创作数量非常少,很难得,就有更多的人趋之若鹜,希望能买到他的作品。但由于朱小松的个性强,很多人就买不到,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说他傲慢无礼。那朱小松也不听,也不管社会上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一直我行我素。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当官的希望多买几件朱小松的作品,也拿钱来了,朱小松就是不愿意卖给他。这当官的就火了,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把他抓起来。朱小松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跑了。一个朋友帮他中间去说和,这个朋友还跟他说:〃要不然你就委屈自己,给他多雕两件,保个平安。〃朱小松在这种情况下,都没有迎合这个当官的,最后也没给他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朱小松作为艺术家的个性,从来不去巴结这些官场上的人。

    竹刻艺术家说起来都算是文化人,或者多和文人结交,否则他雕不出高雅的东西。但朱小松本人并不喜欢跟文人骚客来往,反而结识了一些酒肉朋友,喜欢跟人家喝酒、谈天说地。但有一点,他永远不主动去喝酒,有人请他就去,没人请他就在家里待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一辈子不看别人的脸色。

    朱小松中年以后丧妻,一直也没有再娶。晚年的时候,因为嗜酒,朱小松中风了,一直卧床不起。有朋友就劝他能不能不喝酒,否则影响身体,影响寿命。他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酒止而生,生何为者?世间殇子,岂尽醉死哉?〃我如果不喝酒了,就能活长点儿,但我活着为什么呢?世间早死的人有多少是因为喝酒醉死的呢?最后,朱小松对这个朋友说了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去本无妨留亦得,何人不是远行人。〃他说得很文雅,就是我死了或者活着都没有关系,谁最终不是要踏上这条路呢?朱小松去世的时候是68岁,在当时已经不算短寿的人了。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45节:松鹤笔筒

    松鹤笔筒

    由于朱小松墓志铭的发现,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他这个人,还对他父亲朱松邻的一件作品产生了疑惑。

    朱松邻有件著名的竹雕松鹤笔筒,藏在南京博物院。这件笔筒雕出了一棵老松,主干旁边伸出一枝小干,旁边对站着两只鹤。松鹤笔筒跟其他笔筒在雕刻上有很大不同,它的壁非常厚,雕得非常深。那么,从直观的角度上看,这件笔筒特别不像竹雕,反而更接近于木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松邻在雕刻时选择的竹材料是根部。

    竹雕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竹干雕,一类是竹根雕。对竹子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竹根的壁非常厚,所以可供发挥的余地也多。朱松邻的这个笔筒是竹根雕,所以壁厚。但竹根雕不太强调竹子的特性,不强调竹子的表现;而竹节雕则要强调竹子的特性,强调竹子的表现。这种表现体现在竹子的节上。竹根雕里的典型作品有雕白菜、人物、动物;竹节雕里最典型的作品就是笔筒,我们能看到的大量竹笔筒都是利用竹节雕刻的。竹子的节与节之间都有隔,上下不通气。利用一个隔做底,恰恰可以做一个笔筒。笔筒的发明时间非常晚,大约到了明代晚期才出现,这跟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差距。笔筒最早的雏形就是从竹子开始的。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实物笔筒都是竹雕;从文献里查到的关于笔筒的最早记载,也出自万历年间,依旧是竹雕。

    朱松邻的竹雕松鹤笔筒,上面有〃辛未年〃字样,〃辛未〃是哪一年呢?当时不大清楚朱氏三代的生卒年,早期相关的书都认为是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后来又有学者推算了一下他的年龄,觉得这非常不合适。我刚才说了,笔筒的发明是明代晚期的事情,所以这件笔筒搁在明代中期明显不对。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个辛未年指的是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往后退了六十年。

    当发现朱小松的墓志铭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朱小松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卒于万历三年(1587)。小松是朱松邻的长子,这个墓志铭是铁证。如果我们以朱小松的生卒年来推算他的父亲,好像搁在正德六年和隆庆五年都有点儿不合适,上下都不靠。

    松鹤笔筒本来是有定论的,属朱松邻制作无疑,而且是硕果仅存的朱松邻作品。但当朱小松的墓志铭被发现以后,有资深学者开始怀疑这个笔筒的真伪。但无论这个笔筒是否朱松邻的真品,它都一定是清初以前的作品,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个笔筒就是朱松邻的。我多次讲过,文物是一门标型学,必须有一个标准在前。像朱松邻这样的竹刻大家,文字上的记载都比较虚,又没有过多的实物可以比较,仅仅是个孤例,很难明确判断它的真伪。

第五讲 雕镂精湛,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46节:金陵派濮仲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