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

第13章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13章

小说: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也叫“苏尔维法”。

这种制碱法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但是为了维护自身集团的高额利
润,苏尔维的技术一直严密封锁。侯德榜与苏尔维的原理虽同,但整个工艺
却是自己潜心研究的成果。能否打破苏尔维的技术垄断,就在此一举!

侯德榜深知,试运行不会一帆风顺。果然开机不久,30 多米高的蒸氨塔
发出巨大响声,并开始摇晃起来。侯德榜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着手处理,直
到半夜,才排除故障。不想,干燥锅又出了问题,湿热的碱在里面结成“大
锅巴”,怎么也下不来。

侯德榜不灰心,仔细观察研究,听取一线工人的意见。凭着深厚的功底,
迅速找到了原因和解决办法。就这样问题不断出,又不断解决,有的调整,
有的重新设计,有的改建,渐渐地,整个设备运转趋于正常了! 1924 年8
月13 日,碱终于出来了!但人们一看,心又凉了半截!原来碱是暗红色的。
问题又摆到侯德榜面前。经化验,碱的成份已很正常,就是渗进了一些氧化
铁。“氧化铁!这是怎么回事?”侯德榜把原料及设备的每道工序都仔细想
了一遍,又在脑子里与外国化工厂的情况一一作了对比。

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他一下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氧化铁是设备、管道
被腐蚀后脱落渗入的。但如何防腐?他想到国外用的是炼焦厂的粗氨液做原
料,这其中含有硫化铵,硫化铵与铁接触会在铁表面形成硫化铁保护层,而
我们使用的氨液中无硫。。对,在原料中加点硫化钠!他果断做出了决定。


雪白的纯碱终于生产出来了!苏尔维的技术垄断,由中国人打破了!1926
年6 月,中国人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再建酸厂

一个国家的化学工业,只有碱厂而无酸厂,就好比是少了一条腿。酸同
样是化学工业的基本产品,是诸多其他工业的基本原料。这一点,范旭东与
侯德榜又都想到了一块。于是他们又开始筹建酸厂,而侯德榜无疑是整个工
程技术的总负责人。

这时的形势,已不是几年前建碱厂的情况了。侯德榜碰到的,已不是技
术封锁,而是国际上争相出卖技术和设备。怎样以最小的代价,在眼花缭乱
的竞卖中选择引进最合适的设备,是他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这并不比以前的
难题小多少。

侯德榜组织了一个精干的技术班子赴美国考察采购和学习。在此期间,
他们购到了先进的制酸设备,以中国人特有的忍耐力,通过软磨硬泡的办法,
学到了制酸的关键技术。还在购买硫酸设备时,“顺便”在该厂索要到与制
酸无关的硫酸铵生产工艺图。然后掉过头,从另一厂家以废钢的价格买下一
套硫酸铵生产设备。。就这样,他们历尽波折,想尽办法,终于以很小的代
价获得了巨大成果。后来,他们的美国同行们不得不称赞他真是“精明到家
了”。

将设备从国外运回国了,又遇上了装卸、短途运输、安装等一系列难题。
要知道,在那时工业底子十分落后的中国,这套设备简直是“鹤立鸡群”,
个个都是庞然大物,国内根本没有配套的吊装运输设备。如果单为吊装运输
去进口一套设备,那又太不值了。

这些都没有难倒深谋远虑的侯德榜。首先,他把厂址选在了南京市附近
长江边上一个叫“卸甲甸”的地方,这样,利用水运,轻易地解决了大件的
运输问题。其次,为了吊装卸船,他设计了两台精巧的土吊车。有了它们,
即使是最大最重的部件合成塔,也只用1 个多小时,就吊上了岸。然后从岸
边直到安装点铺上铁轨,再用起重机巧妙地把它拉到位,并以土洋结合的办
法将其安装就位。最后,其他设备的运输和安装,也根据不同情况,一一解
决了。

就这样,在短短的两年里,他和同事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
于使硫酸厂、硝酸厂、铵厂及硫酸铵厂相继投产。一个以制酸为中心的大型
化工企业,耸立在长江之畔。

国难中创造联合制碱法

就在侯德榜的事业快要日上中天之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开
始了。

自从侯德榜打破了苏尔维集团的技术封锁,并在1932 年发表了《制碱工
业》一书之后,他就成了中外化工界的知名人物。日本人当然了解他的价值,
于是通过各种手段通知他,想与他合作。宁肯毁掉厂子也不与日本人合作!
他同另外许多有骨气的实业家、工程技术人员一样,决心拆迁工厂到大后方


四川另起炉灶。

1938 年初,范旭东名下的天津、南京化工厂都迁入了四川,并在五通桥
建起了新的“永利碱厂”。

在四川生产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乏基本原料食盐。四川无海盐而只有卤
水。从很深的地下将卤水取出并浓缩为饱合盐溶液,成本将大大提高。工厂
一面维持生产一面寻找新的出路。

一次,侯德榜得到一个消息:德国人发明了一种新的制碱方法,它能使
食盐的转化率高达95%,比苏尔维法一下提高了20%。而且它不会排出氯化
钙这种废物,却能生产出一种化肥——氯化铵。不过,此法即使在德国,技
术上也不大成熟,因此只断断续续生产。

侯德榜看到了希望,就去德国学习。不想他很快失望而归,处在法西斯
统治下的德国拒绝提供任何资料。

这时的侯德榜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化工专家了,他就不信新的方法搞不
出来!因为从理论上说,新方法并不神秘,关键是搞出新的生产工艺。这不
仅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而在实践中搞创新,正是侯德榜的拿手戏。

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同事们自己把新工艺搞出来!从1939 年开
始,在侯德榜指导下,他们首先在物质条件较好的香港开置试验室。一年之
内,试验500 多次,分析了2000 多个样品,使新工艺流程首先在实验室内逐
渐成熟起来。紧接着,分别在纽约、上海的外国租界进行扩大试验。到1940
年,整个生产工艺全部通过试验完成,并以1942 年夏发表的第二版《制碱工
业》为标志,向世人宣告“侯氏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的诞生。

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其前半部与苏尔维法相同,即在饱和食盐溶液
中先后通入氨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将沉淀滤出洗涤煅烧即得纯
碱。后半部不是像原来那样在剩下的滤液中加石灰乳经高温生成氨(回收再
用)和氯化钙(废弃),而是再通入氨,冷冻并加食盐,这就析出氯化铵,
又过滤、洗涤得到化肥氯化铵。而剩下的滤液呢?又可去制纯碱了,如此循
环下去。

该制碱法的成功,轰动了世界,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这也是侯德
榜一生中成就的最高峰。

爱国者·师长

侯德榜不仅是位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从少年时他目睹洋人
在中国横行霸道,就一直愤愤不平。青年时,他开始悟出中国受欺负的原因
就是经济落后,科技落后。于是从那时起就立志于科学救国。中年时,当他
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化工专家而面临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人想以优厚条件拉他
合作时,他断然拒绝,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侯氏制碱法,为中国化
工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

当解放的炮声隆隆响遍中国大地,国民党希望他去台湾,美国同行以重
金聘他去美任职之时,他毅然选择了到解放区去,参加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
建设。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担任过化学工业部门的领导职务
直至化工部副部长,成为新中国化工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早在永利碱厂当总工程师时,


他就废除了工头制,聘用了十几名大学生任车间技术员,并悉心在实践中把
他们带成各方面的专家。一个干杂务的小孩聪明伶俐,被他看中,终于被他
培养成出色的设计工程师。

解放后,每到一个工厂视察,他必定询问各级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
时时关心他们的成长。

他曾捐款10 万美元给中国化学学会和黄海化学研究社,为他们创造更好
的条件,以便培养人才,加强化工科技研究。他原来所在的永利碱厂,成为
新中国化工新苗的苗圃,而他则是园丁。他把一批批人才,从这里送往大连、
太原、兰州及全国各地。这些人都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化学工业的骨干。

在他弥留之际,还留下遗嘱,把一大批非常有价值的藏书和资料,全部
捐献给了国家。

1974 年8 月26 日,侯德榜因患白血病和脑溢血,病逝于北京。在他的
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赵北志)


茅以升
——现代桥梁工程专家
(公元1896~1989)

世上有谁没见过桥呢?从家乡潺潺流过的小河上的石板桥、木板桥,到
跨越大江大河的钢铁大桥;从红军飞跃大渡河的铁索桥,到黄浦江上的钢索
斜拉桥;从崇山峻岭中跨越深涧的铁路桥,到繁华闹市的公路立交桥。。可
以说,路长必有桥,桥是道路的咽喉。

可是,朋友,你知道怎样建桥吗?过桥很容易,但建桥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是一门大学问。每当我们轻松地越桥而过时,不能忘记建桥的人。尤其是
不能忘记我国现代建桥史上最著名的科学家——茅以升。

人之初

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从遥远的青藏高原雪山脚下流出,到达江苏
省镇江市,已走过了万里征程,从涓涓细流,变成了大浪排空、水天相连的
巨川大河了。

1896 年1 月9 日(农历乙未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就在这江边重镇镇江
市的一个读书世家,诞生了一个男孩。欣喜中,祖父茅谦给孩子取名“以升”。
这是为了寄托他在那动乱年代向往“国家升平”的美好愿望。有谁能够想到,
就是这个男孩,竟是60 年后,在万里长江之上飞架第一桥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呢?

茅以升诞生的这年10 月,全家迁往南京。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幼年、
少年时代。

茅以升自幼聪慧好学,凡事喜欢刨根问底,具有极大的好奇心。他常常
一人独坐院中观察蚂蚁搬家,常常遥望天空静静思索: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
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大自然的奥秘,总是搅得他心神不宁,驱使他
去寻找答案。

7 岁那年的元宵节,他和大人一起上街看花灯。好漂亮的花灯啊!五光
十色,挂满了大街两旁。他笑着,走着,看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忽然,
他两眼直直盯住一盏灯,再也不走了。这是一盏走马灯,透过灯内的烛光,
他看见画在灯笼四壁上的人呀、马呀不停地旋转着。

“太奇怪了!为什么别的灯不转,这个灯却自个儿转个不停呢?”他百
思不解,定要买一个瞧瞧。爸爸满足了他。他拿着灯看啊想啊,还做了个比
较:放两个蜡烛,比放一个转得更快,吹灭蜡烛,灯也就不转了。他终于初
步搞清了点燃的蜡烛和走马灯旋转的关系。茅以升的这种好奇心,陪伴了他
一生,成为无休止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动力。

他9 岁那年的端午节,发生在秦淮河上的一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按
习惯,这一天要吃粽子,划龙船。秦淮河上也举行了划龙船比赛。有成千上
万的人站在河两岸及桥上观看,大家兴奋异常,助威呐喊,充满了欢乐的气
氛。突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河上的文德桥轰隆一声栏断桥塌,许多人掉
进河里淹死了,其中还有他的小伙伴。

这消息使他难受极了,久久站在文德桥旁,心想:我长大了,一定要造


桥,一定要造更结实、永远不垮的桥!

坚实的基础

茅以升7 岁入小学,10 岁即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当时在全国知名的“江
南商业学堂”。学校开的课程,对一个10 岁的孩子,是很深很难的。但是凭
着奋斗的精神,他却成为学校的佼佼者。数学、物理是他的拿手好戏,历史、
地理更不在话下。他对古文、古诗、书法也有浓厚的兴趣。夏天的南京,是
个大火炉,他却能在屋里背古诗,练书法,一呆就是半天。一个暑假过去,
上百首古诗、十数篇古文即可出口背诵。

茅以升的英文、法文进步极快,时间不长就可读外文书籍了。《鲁滨孙
漂流记》、《孤星血泪》等成了他的常读之书。

他特别喜欢做各种实验,把这当成最大的乐趣。他还经常把坏了的钟表、
留声机打开看个究竟,并把它修理好。在他看来,每做成一件事,就多知道
了一个奥秘。

茅以升的奋斗精神,还表现在对体育的爱好上。在常人看来,酷爱读书
的人,都是书呆子。用这个眼光来看茅以升可就错了。在足球场上,这个小
个子像游鱼一样穿插奔跑,总能找到机会破门得分;在骑马场上,他又是一
个技术不错的骑手。他还在那时养成了洗冷水澡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坚
持到晚年。他认为体育活动是构成男子汉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茅以升成长的年代,祖国正处于灾难深重之中。甲午海战(1894 年),
小国日本打败了泱泱大清帝国;本世纪初(1900 年),八国联军的铁骑又踏
遍了北京城。腐败的清王朝,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是中国人民的反抗也
从来没有停止过。继义和团之后,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成立同盟
会,提出革命纲领,在全国各地发动武装起义。

茅以升深受影响,幼小心灵已深深播下救国救民的种子,萌发出强烈的
反抗精神。在纪念秋瑾、徐锡麟两位民主革命志士遇害的集会上,他慷慨陈
词,泣不成声;在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驾崩”举行“国哀”之时,他和伙
伴们学鸡叫,学狼嚎,大闹祭堂,并在此后毅然剪掉了脑后的长辫子。

少年时的奋斗,给他打下品德、身体、学识的牢固基础。

苦学

15 岁那年,茅以升抱着“以詹天佑为榜样,为中国人争气,造一流大桥”
的志向,考入当时有名的工科大学——唐山路矿学堂。入学仅三个月,伟大
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两千年的帝制被推翻,茅以升在高兴激动之余,打算弃
笔从戎当一名革命军人,但母亲劝阻了他。特别是孙中山到路矿学堂对师生
的一次演讲,又使茅以升安下心来读书。孙中山先生认为:国民革命需要举
行起义建立民众政权,也需要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并说:同学们学习采
矿、筑路、造桥,也是为了革命。孙先生的话,成为他奋发学习的不竭动力
源泉。

那时,学校讲课,全用英语,没有正式课本,讲一节课,就要看10 多本
参考书,还要自己整理笔记。不少同学在困难面前毫无办法,而茅以升却有
条不紊。5 年时间,共整理出工整的笔记200 余本,约900 万字。摞起来,


足以高过屋顶。这样多的字,就是每天抄4000 个字,也要抄7 年啊!

1916 年茅以升以破格的120 分最高成绩毕业,紧接着以考试第一名的资
格,成为当年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招收的10 名留美研究生之一。这年他
仅20 岁。

他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时,校方怀疑这个小个子中国青年,要他重新考
试。令他们惊异的是他当场考核的结果,比最优秀的美国学生还好。使人更
惊异的是仅仅一年,他就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