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

第17章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17章

小说: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先的确在龙骨山附近住过。裴文中决心找到更有价值的北京猿人化石。

11 月底,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更加寒冷。这时,在北裂缝与主洞相交处,
露出了一个小洞,洞口的裂缝只能容一个人进出。为了探明情况,裴文中顾
不得洞的深浅,亲自下去探查。他腰里系了根绳子,由洞上的工人拉着,悬
空而下。到洞里一看,嗬!有这么多动物化石!裴文中高兴极了。

1929 年12 月2 日下午4 点左右,在主洞偏北的下洞附近,一件奇特的
东西映入裴文中眼帘。过来一看,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是猿人!”在场的
工人都围过来,果然是大家朝思暮想的猿人头盖骨。拨去上面的松土,露出
头盖骨的顶部。头骨一半埋在松土里,一半卡在硬土里。

冬季天短,还不到五点钟,已是暮色苍茫。北风灌洞,寒气袭人。裴文
中与工人们在12 米深的洞穴中,点着蜡烛,手持铁锤和凿子,小心翼翼地挖
着。虽然天气寒冷,但裴文中由于紧张的工作,反而浑身发热,头上冒汗。
天色更黑了,他使用撬棍想把头骨撬出来,结果头骨的一部分被震碎了,他
懊悔极了。但这却使他知道了这个猿人头骨有10 毫米多厚,比现代人的头骨
厚得多。头骨终于被挖掘出来,50 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头盖骨重见天日了。这
时的裴文中还不到26 岁。

这一伟大的发现,震动了全国、全世界学术界。它为“从猿到人”学说


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得过去关于猿与人之间存在一种过渡类型的预
言,得到了有力的证明。把当时古人类学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从
此,西方所谓中国没有新石器历史阶段的论断,被彻底推翻了。

由于他们精心的工作,从猿人洞内发现了约代表40 多个个体的“北京
人”化石,数以万计的石器,大量的用火证据,以及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

二、“山顶洞人”

裴文中及其同事在周口店发掘工作中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发现了“山顶
洞人”。1930 年,在“北京猿人之家”靠近西端向南伸展的一个大裂缝的最
高处,发现了比北京猿人晚得多、距今只有18000 年的人类寄居地——山顶
洞。1933~1934 年集中力量系统开掘。从洞中挖出许多零碎的东西:单个的
牙齿,牙根很短,完全与猿人的不同;破碎的头骨很薄,也与猿人头骨大不
一样。所有的化石都与含猿人层中得到的完全不同。因而,裴文中很有把握
地认定,山顶洞是旧石器后期人类的寄居地。从头骨和其他骨化石看,山顶
洞人跟现代人在体质上已没有大的区别。洞内发现的青鱼化石表明,山顶洞
人已能够捕捉约2 尺长的大鱼作为食物,他们的食谱较前又扩大了。另外,
还发现了大量用作装饰品的石器、穿孔的牙、鸟的骨管、穿孔的小砾石和石
珠等随葬品。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展史上的“新人阶段”在中国
有了代表者,而且对于对比研究代表直立人阶段的北京猿人,也具有直接的、
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开掘方法上,也是裴文中最满意的。他曾说,开掘
山顶洞的工作,是他在周口店7 年时间里所做的“最精密、记录最详的工作”。

三、“白莲洞”

解放后,裴文中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青春焕发,更加热情地投身于我
国古人类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中。1956 年以他为首的中科院大型考察团在
广西找到了“巨猿”原生地,并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山洞——白莲洞。在洞内
裴文中发现了4 件石器。经鉴定,认为该洞堆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由于他的成就卓著,1957 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接受为名誉会员。

对白莲洞文化遗址的研究,获得了证明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
时代过渡的大量材料和数据;证明了裴文中早在30 年代就撰文提出的广西可
能存在中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是正确的;丰富了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内容,
对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

四、中日古交通

经过长期酝酿和研究,1978 年他与盖培合作,完成了一篇闪耀着学术新
光的重要论文《从古文化及古生物上看中日古交通》。论文中运用有力的化
石证据,指出生活在40~5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周口店文化与日本8~3 万年
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非常相似。同时证明,在第4 纪时日本同中国大陆连在
一起,许多动物是从中国华北地区通过当时尚未变成海洋的黄海东部和东
海,跑到了日本。这一结论得到国内外考古专家的强烈反响和赞同。

197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生协会,推荐裴文中为名誉常
务理事。1982 年国际第4 纪研究联合会推荐他为荣誉会员。

裴文中教授在半个世纪里所作出的贡献,正如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
生曾指出的: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是一个“划时
代的发现,揭开了人类发展史重要的一页”。在30 年代发现的北京猿人,把
人类的历史推到了四五十万年以前;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


位;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在那时已具备了创造和发展文化的能力,他们已能创
造和使用工具——石器,已会用火和保存火。这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是劳动使
猿进化为人,劳动创造了人类。

裴文中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是来之不易的。

在困苦中磨练

裴文中于1904 年出生在直隶省滦县(今河北省丰南县)纪各庄。父亲教
书,家境贫寒。1916 年他高小毕业后,由于家穷,只得报考吃饭不要钱的直
隶省第三师范。1921 年师范毕业,到北京被汇文学校录取。可家里实在无力
接济他上学。正在这时,北京大学第二次招生了。于是他又去报考这座学费
低而资格老的全国最高学府,以求毕业后能在滦县老家附近的开滦煤矿当个
工程师。这样既可以养家。。口,又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那是什么愿望呢?

少年时期的裴文中学习兴趣广泛。有次,他看到一本书上有个“女娲抟
土造人”的故事,感到奇怪,去问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神话。人类究
竟怎样起源的还是个谜。”从此,在裴文中的心里,就产生了探索人类奥秘
的愿望。

1921 年,他考取了北大地质系古生物专业。

在大学学习期间,裴文中仍不时地遭受贫穷的困扰。他初从家乡到北京
时,家里东拼西凑备齐30 元银洋。但到校后,扣去路费、交了学杂费和书籍
费后,已所剩无几。

他与两位同学租用了一间简陋的住房,三个人互相帮助,不分彼此。他
们省了又省,每次走进校旁小饭馆,总是吃最低等的饭菜,从来不敢多花一
文钱。父亲去世后,裴文中失去了经济来源,交不起饭钱更是常事。好在已
经和饭馆老板混熟了,一时交不起饭钱可以记账。三人中有位叫谭单如,家
境稍好些,有时就代他还。即使这样,饭钱还是接济不上。谭单如衣服多些,
冬天就到当(Dàng)铺当夏日的衣服;夏天就当冬天的衣服,或把被子、褥
子等一时用不着的东西送当铺,换几个钱吃饭。他们把《论语》上的“君子
坦荡荡”,风趣地改为:“君子常当当”。

为了把大学读完,他一面学习,一面到一些中小学兼课。靠勤工俭学挣
来的这点钱,仍不够开支。因此,他还以诗、散文、杂感、小说等形式向报
社投稿。他写的短篇小说《戎马声中》,曾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收在鲁迅
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之中。

穷困艰苦的物质生活,丝毫没有动摇裴文中的决心。相反,更加激发他
奋发向上。

虚心求教刻苦钻研

1927 年裴文中自北大地质系毕业。在旧中国,毕业即失业。此刻,他流
落在北平,曾一度靠朋友接济生活。后经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先生介绍,
到地质调查所研究山东的三叶虫。这不是正式工作,只能得到一点可怜的生
活补助费,但对裴文中却像久渴饮露一般。

到第二年春,裴文中的生活益发困难,不得已,他再度求助翁先生。翁
先生安排他到正在发掘化石的周口店工作,担任负责发掘工作的古生物学家


杨钟健的助手。

1928 年4 月初,裴文中来到了周口店,当天下午,在参加过上年发掘工
作的工人乔瑞的带领下,登上龙骨山。乔瑞给他指点,与他一起辨认动物化
石。乔瑞穿一身青色袄裤,酱紫色的脸膛,眼睛时时闪出一种机敏的亮光。
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化石说:“这是鹿牙。”又捡起一根小骨头,说:“这是
鸟骨。”并告诉裴文中:“猪牙和人牙有点相象,容易认错。”“掘化石,
软处用锹挖,硬处要使炮(火药)崩。。”

裴文中是学古生物学无脊椎专业的,对有脊椎动物化石一片茫然。他见
这位工人有如此丰富的知识,感到惊奇。他想,自己虽持有大学文凭,然而
对这门科学却知之甚少,竟不如一位工人了解的多。他横下一条心,学习、
学习、再学习!要在周口店发掘工作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当时,他与杨钟健先生同住在周口店车站附近的刘珍小店里。开始,杨
先生让他管理工人和账目,他感到“闲得难受”,不愿虚度光阴,就订了一
个雄心勃勃的自修计划。他总是卷不离手,阅读了大量有关的书刊。有回他
上街修鞋,边走边看书,等到了鞋铺,鞋已不翼而飞!

当时,他的英语算是“凑合”,可他却借了基尔特专讲哺乳动物化石的
古生物学英文本第三册。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深夜在床头点上蜡烛,废
寝忘食地边查字典,边攻读。他几乎花了一年时间,硬是啃完了这本洋文大
部头书,增长了各种哺乳动物化石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英语水平。

他利用与杨先生同住的机会,虚心求教。每晚,在刘珍小店土屋的油灯
下,杨先生用挖出来的实物,亲自为他讲授,手把手地教他。在杨先生严格、
认真的指导下,裴文中逐步地掌握了发掘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的知识和方
法。半个世纪后,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杨老是我的良师益
友,没有他的指点和传授,“北京人”的发现是不可能的。

后来,经杨先生同意,裴文中亲自上山挖化石。1928 年秋,一天早晨,
上山走到筛土拣化石的地方,一位工人交给他一块化石,说是猪牙床,上面
还保存着三颗很好的牙。裴文中接过来仔细一看,马上断定这是猿人的牙床。
他把发现的猿人牙床交给从瑞典专聘来的步林博士时(博士负责管理化石),
博士高兴得手都战栗了,他向裴文中投去赞赏的目光,连声说到:“一点不
错,一点不错,是猿人的!”

由于裴文中在实践中虚心请教,仔细观察,细心领会,经过一年多的锻
炼,很快地掌握了一种高超的本领:一块化石刚露出一部分,他马上就能断
定是什么动物的骨骼,并以最恰当的方法将其挖掘出来。

1931 年法国赫赫有名的史前考古学权威步日耶教授,接受中国地质调查
所的邀请,专程来华帮助鉴定周口店发掘出的石器。步日耶教授对裴文中的
才干大为欣赏,愿带他到法国深造。这对他是个极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1935 年夏天,裴文中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了留学生活。

爱惜人才的步日耶教授将裴文中安排在自己家中,还主动为他请专门老
师补习法语和上第4 纪地质学课,自己则指导他悉心攻读旧石器时代考古
学。裴文中刻苦学习了两年,于1937 年夏在巴黎大学,参加了包括步日耶教
授在内的三位学者主持的毕业论文答辩。论文题目是《自然现象对史前人类
使用的硬岩石的破坏作用》。

裴文中以一口流利的法语,对因各种自然现象破坏而形成的假石器类型
及辨认方法,有条有理地进行了阐述。主考官们非常惊奇,当场夸奖他的论


文“令人信服,很有创见”。有位学者对步日耶教授耳语道:“裴文中来时
还讲英语,现在能用流利的法语进行论文答辩,很不容易!”

由于这次答辩的成功,裴文中荣获了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取得了法国地
质学会会员的资格。1937 年他回国后,一直从事古人类学和古生物学的研
究,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之一。

担任过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先生曾评价道:“。。请读者设身一想,
这五六年中裴文中既在山上实地采掘,又在室内专心研究,从不识猪牙鹿骨
之人,一变而成为古生物学专家,世界学者莫不闻知他的大名。这是需要如
何分量的努力用功,方能到此境地!”

(富芳)


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公元1910~1985)

华罗庚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数学家。人们一定会猜想,他小时
候准是聪明过人,从小学到中学、上大学、攻读博士,最后成为专家。可是,
这就想错了。华罗庚的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艰苦的童年生活

江苏省金坛县城内,有一座拱桥,桥边有一家小店铺,1910 年11 月12
日华罗庚就出生在这里。他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中,顶上又盖一只箩
筐。老人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所以,起名“罗庚”,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父亲早年开了一座绸缎商店,后来店里不幸失火,所有的货物烧得一干二净。
为了维持生活,父亲又开了一个小铺,做些收购蚕丝和出售日用小商品的买
卖。

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又非常贪玩。常常把父亲的小柜台当鞍马骑,
蹦来蹦去,玩得开心极了。他还常喜欢到外面去听社戏、逛灯节、看船会。
由于学习不用心,所以成绩不好,还有好几门不及格呢。有人讥笑他,说他
傻玩儿,起个绰号叫“罗呆子”。其实,此刻的华罗庚并不呆,只不过尚未
摆脱儿童贪玩儿的天性。10 岁那年,有次他跟出神队伍走了七八里路,弄明
白原来庙会上的“菩萨”是人装的。他赶紧跑回家,告诉母亲说:您往后不
要再给“菩萨”磕头了,那全是骗人的!

上金坛中学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华罗庚开始认真学习,而且进步很
快。但他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教数学的王维克老师,曾留学法国,学识
渊博。他经常发现华罗庚的作业涂改很多,仔细一看才知道,华罗庚在解题
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而独出心裁,力求用多种方法来解答。王老师对华
罗庚这种好动脑筋、刻苦钻研的精神,非常赞赏。

初二时,一次上数学课,王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今有物不知
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
半天,不见有人回答。大部分学生都低下了头。只有一个学生在桌子上仔细
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举手大声地回答:“是23。”大家抬头,睁
大眼睛一看,是华罗庚。王老师高兴地说:“他答对了。”并告诉大家,这
是我国古代“算子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楚汉之争时,
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过此法点兵呢。西方数学家称其为《孙子定理》。
14 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王老师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
前途无量。鼓励他更好地学习,并辅导他学习一些课外读物,把他引入“数
学王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