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一针真神呀,针一进,我浑身一麻,就不那么疼啦。”他抬头瞧了瞧扎
针的部位,惊奇地问:“这叫啥穴呀?”
孙思邈乐呵呵地说:“你刚才不是说‘啊——是’吗?叫‘阿是穴’好
了。”从此,这种哪个部位疼,就在哪个部位进针的疗法,被孙思邈写进书
里流传下来。这种穴位便被通称为“阿是穴”。
“医方值千金”
孙思邈在行医、采药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医书、医方和药物标本,同
时积累了大量的行医心得。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 年),60 岁的孙思邈回到华原老家。
他住在磬玉山上,回忆自己的行医生涯。他曾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但大
多数是不太大的病。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外出诊治不大方便,如果能写一本
治疗常见病的医书送给百姓,让他们看了这书就能自己给自己治一些小病岂
不是很方便吗?因此,他决定撰写一本《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
贞观十四年,孙思邈着手撰写,把他一生行医的心得,全部写入此书。
在写书过程中,也经常出诊,每有心得或新的启示,他也都载入此书,不断
对书中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 年)的一天,孙思邈终于完成了《备急千金
要方》。他的一家大小都挤在书房里,高兴万分。邻居们也纷纷进屋祝贺。
大家争先恐后地翻阅着。
一位识字的大叔浏览新著后说:“老百姓家里要是有了它,一旦有了病
人请不到医生,也能够很快地查出医治的方法——真是‘备急’的好书呀?
书里的医方能值千金。”
孙思邈的儿子孙行说:“我父亲花费了12 年心血撰写的这部书,就是为
老百姓编写的,而不是为那些皇亲世家,他想通过这部书,把医学知识普及
到民间去。”
《千金要方》共30 卷,分232 门,内容非常丰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
床实用百科全书。
孙思邈完成这部巨著后,并未满足,而是虚心向名医、行家请教,听取
意见。他了解到书中尚有许多不足,深感不安。他打算再写一部书填补旧书
的不足,并起名为《千金翼方》。
在他编写这部新著过程中,疾病慢慢地缠上了他。最后他不得不躺在病
床上,由他口述,孙子孙溥代笔,爷孙俩共同编写。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 年)七月,孙思邈、孙溥爷孙俩两天两夜未
合眼,终于完成了《千金翼方》共30 卷,实现了他要填补《千金要方》不足
的愿望。
孙思邈为了完成这两部巨著,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在完成《千金
翼方》之后,他计划再编写一部眼科专著——《银海精微》,但由于他病情
越来越重,不能去实现这个宏伟计划了。公元682 年,孙思邈最终未能战胜
疾病,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的亲人,离开了他的病人,终年101 岁。他的高
尚医德、风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至今仍被怀念不忘。
(阎晓强)
沈括
——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
(公元1031~1095)
沈括生活在我国北宋时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杰出科学家。他的一生,
一面从事政治活动,做了许多有益百姓的实际工作;一面进行科学研究,对
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生物、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等诸多学科,都
有卓越的贡献。
有抱负的卑小县吏
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父亲叫沈周,长期在外做小官。沈周以前,
除了沈括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大理寺丞外,沈氏家族几乎再没有人出来做官。
沈括对人提起自己的家世时,都称是出自寒门。
沈括幼年受母亲的教育,又接受儒家正统派孟子思想的熏陶,对“仁政”、
“井田”一类学说深感兴趣,推崇至极。青少年时代,沈周到各处上任他都
跟随,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下层人民生活。这给沈括的思想意识带
来一定影响。
沈周去世以后,沈括承袭父荫,做过多年低级官吏。他在沭阳任主簿时,
虽是权位低微的县吏,生活也异常艰苦,却没有因此而泄气。沈括有自己的
抱负,他孜孜不倦,认真苦干,不避寒暑风雨,努力完成任务。在那里,他
大兴有益农业生产的水利事业,还经历过县民反抗官府的斗争。斗争爆发后,
官府吓得手忙脚乱,急忙调开县令,叫沈括代替他收拾残局。沈括奉命之后,
便小心谨慎地执行安抚政策,撤销了一些束缚人的无理禁约,博得县民好感,
一场风波,才缓和下去。
兴修水利,整治沭水,是他早期从政的一项重要活动。沭水是沭阳境内
的主河,常与沂水并称。沈括到这儿做官时,沭水已是年久失修,附近地区,
经常遭受水灾威胁。他虽官职卑小,却以具有远见的政治眼光,着手进行局
部的改革,整治沭水。据史料记载,全部治沭工程,包括新筑大堤两道,疏
导河身及“百渠九堰”。经数万民夫的修筑,沭水的整治顺利完工,并获得
了良好的效果,新整农田7000 顷,沭阳面貌也焕然一新。沈括初入仕途,锋
芒小试,便这般崭露头角,可算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了。
继整治沭水之后,沈括又在宁国任职期间,参加了修治圩田的工程。继
而又提倡和推广这种良好的水田,显示出他对水利科学理论有深刻造诣。
务实的改革家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 年),沈括举进士及第,便出任扬州司理参
军。后又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从此他开始研究天文。他结合农业生产实践
中积累的经验,加上自己的缜密观测,很快就在天文研究中获得深湛的成就,
被宋神宗指派兼任提举司天监,正式做了管理天文的职官。
他上任后即实行改革,推荐有真才实学的平民卫朴主持修订历法工作。
他自己则集中精力,制造一套新的观象仪器。经沈括改进制作的新浑仪,无
论在尺度、黄赤道、天常环、月道、规环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
还制造了新的浮漏、测日影的铜表等,并将其设计原理,写成著名的《浑仪》、
《浮漏》、《景表》三篇科学论文。虽然它是用来说明仪器的,但里面综合
了沈括的天文学说,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由于沈括思想倾向于革新派,很自然地参与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运动,
并参加了王安石农田水利法的重点项目——疏浚和测量汴渠。沈括的测量工
作,为日后汴洛运河的修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将既畅通漕运,又肥沃两岸
的田地。
1073 年沈括又由王安石保举,到江浙处理水利工程的善后工作。他在那
里招募饥民来兴修常州、润州的水利,疏浚苏州、秀州的湖泊与泾浜。他还
在苏州筑岸围田,在沿海筑堤围田,对江浙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括在这一时期,还站在维护改革的立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等方面积极从事务实工作,做出了许多实绩,但也得罪了保守派和打着革新
旗号的政治投机者。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一次军事指挥的失利,沈括也
受到不公正的处分,从而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此后,沈括曾到随州(今湖
北随县)的法云禅寺度过3 个寒暑,后移居秀州(今浙江嘉兴)。晚年在润
州购置田园,取名梦溪园,过着读书写作、颐养天年的隐居生活。
梦溪园里面屹立着一座小山,满山覆盖着花草,灿烂得好像锦绣一般。
沈括的居室在繁花丛中。室的西端,花竹环绕着的是他日常休憩所在的壳轩。
轩下有花堆阁,花堆尽处有茅舍,茅舍后有苍峡亭,临亭下望,就是那潺潺
的梦溪。
在梦溪园居住的日子里,沈括将平日的见闻谈论,编写成文字,汇集成
一本综合性著作。这就是被后人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巨著——《梦
溪笔谈》。
科学上的通才
沈括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在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中,接触了许多有学识的
人、能工巧匠和广大劳动人民,见到不少发明创造。他善于在总结众人经验
的基础上刻苦坚持科学研究,成为科学上的通才。
沈括在《笔谈》一书中,论述了古代测定天体的浑仪和古代表示天体现
象的浑象两种天文仪器的不同,对传统的周天365 度的划分,黄道、赤道和
月有9 道的道理,都有所解释和辩论。这些,都为古代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
献。
有关宋治平元年(1064 年)常州地区陨石的记载,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突
出的一次科学记录。沈括将这次流星下坠的过程,作了完整的科学描述。从
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流星飞速从空间进入大气层并与空气剧烈摩擦而燃烧
发光的情况。
沈括的新历法是保存在他晚年著的《补笔谈》里的一篇短论文中,是我
国天文学史上的宝贵文献。在这篇短文中,首先讨论了置闰和气朔不正的问
题,从而肯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他反对盲从古人,认为学术在不断发
展,不应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其次,他叙述了历法中出现“气朔相争”的
现象,并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科学探讨。他认为四时季节的产生,
主要是节气的变化使然,和月的盈亏无关。沈括认为,当时的历法专门以朔
定月,节气反而降到不重要地位,这是不合理的。他基于此而提出一种崭新
的历法。
该历法,是一个纯粹的阳历,比公认的现行的公历——《格里历》,还
要合乎理想。现在英国气象局统计农业气候和生产所用的《萧讷伯历》,也
就是采取和沈括相同主张的一种历法。沈括当时能够不顾众议,大胆创立、
提倡新说,并且相信日后一定可以实行,其坚持真理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敬
仰的。
在数学方面,沈括也有巨大的成就。《梦溪笔谈》一书中,载有他创立
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前者是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是他对《九章
算术·商功》一章里所载“刍童”(长方台)的术积法的改进。他创立的这
种新计算法,由于垛堆之间有虚隙,和实质的刍童不同,因此被称为隙积术。
后者是沈括对平面几何学研究的贡献。他认为“凡圆田,既能拆之,须使会
之复圆”。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圆形可以分割成若干部分,如能求出其中
每个部分的弧长,合起来就可得到圆周长。
沈括对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是丰硕的。《笔谈》中所载的物理知识,包
括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磁学等,在我国物理学史中,闪烁着耀眼的光
彩。其中,他的磁学研究,已为我们所熟悉。他不仅写下了磁针的记录,而
且认识到磁石的两极性。他还是已知的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地磁场存在磁偏角
的人。
在光学方面,他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凹面镜成像给以形象化的解释。关于
凸面镜成像大小的论述,对我国古代制镜技工创造的镜背花纹文字能够在太
阳照射时反射到墙壁上的“透光镜”,提出了新的解释。
沈括还研究了声学上的共振现象,通过拨动一架古琴的琴弦,使另一架
古琴上的小纸人跟着跳动的实验,证明一个发声体的振动,能引起频率相同
的发声体的“应声”(共振)。
在地质和地球科学方面,早在少年时代,他就注意观察山下与山上桃树
开花的迟早不一的现象,思考其中的缘故。其后在多年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深
刻的见解,在正确阐明山谷变迁的原因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他还在气象和
物候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观察与研究,留下大量有价值的科学记录。
此外,《梦溪笔谈》中还有52 条有关生物科学和动植物的记录。该书和
沈括的其他著述中还阐述了他的医疗理论。他在文学、史学、音乐等方面也
有研究和贡献。
沈括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通才。
“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的内容,不仅涉及范围很广,而且所记载的科学技术知识,
反映了那时的先进水平,所以被科技史家李约瑟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坐
标”。
《笔谈》除了记载了沈括从事的科学活动及其成果外,还记录了许多别
的科学家技术家研究的成果。例如卫朴的历算学,毕昇的活字印刷,孙彦先
的虹的成因说,李元规的天气预测等等,都被他严肃认真地、科学地报道出
来,成为珍贵的科技史料。其中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录,已为大家所
熟知,还被选作中学语文课文,就是突出的一例。沈括的记录,从造字、排
版到印刷,首尾完备。不但使我们知道毕昇在印刷技术上的这一大革新,是
一种和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的巨大进步,而且又为后人在这方面的仿效与
改进提供了启示。
书中关于指南针的记载,也经常被人们所提及。沈括用简短的文字,记
载了当时几种不同的指南仪,有浮在水面上的磁针,搁在指甲上的磁针,搁
在碗边上的磁针,还有用丝线悬挂的磁针。说明11 世纪我国人民已懂得使用
针形指南器,接近于近代罗盘针的构造。
又如在农业技术方面,《笔谈》总结了不少农民的种植经验。其中有一
首当时的种竹口诀:“栽竹无时,下雨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这个
宝贵的生产经验,受到后人的重视,世代传授推行。
再如,关于冶炼技术,沈括在《笔谈》里面先后记载了金属的“热作”
和“冷作”加工的操作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当时在炼钢技术方面,已
经掌握了“团钢”、“灌钢”的技巧,以及柔铁包生铁锻打器物的技术。在
炼铜方面,他记载了劳动人民用铁在胆矾(硫酸铜)中取铜的技术。
在地理学方面,《笔谈》中记录了“三江”的考释,楚国郢都地理方位,
漳水、洛水得名由来等事项,还记载了鄜延(今延安)境内人民用雉尾采沾
石油的方法,成为经济地理和采矿方面的一条珍贵史料。
《宋史·沈括》说:“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
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看来,这句话并非夸大。沈括确实是我国古
代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
(董振坤、刘源鉴)
郭守敬
——元代杰出的科学家
(公元1231~1316)
在北京城内南北“六海”进水的咽喉,积水潭的西北岸,坐落着一座庙
宇式的汇通祠,它是专门为纪念我国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而建造的。郭守
敬一生有很多的发明创造,最突出的成就:“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
三曰仪象制度之学”,在我国科学史上居于重要地位。
打好坚实的基础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史书上记载他“生有异
操,不为嬉戏事”。其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给守敬以良
好的熏陶。少年时期,郭守敬和王恂一起,在邢台西紫金山,拜刘秉忠为师,
精心研读,而且勤于科学钻研。刘秉忠是忽必烈的重要谋士,精通经、史和
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名师出高徒”,他育人有方,循循善诱,严
谨治学,为郭守敬以后从事水利、天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
名学生王恂也成了一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郭守敬在郭荣、刘秉忠等培育下,从小养成了刻苦读书、爱学善学、重
视实践的良好学风。据元代齐履谦的《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记载,郭守敬
十五六岁时,得到一份石刻莲花漏图(漏壶式计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