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是去劳动改造了。”中国知识分子忍辱负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优秀品质,在这些氢弹研制者身上充分地得以体现。
中国人的原子弹
1959年6月苏联单独撕毁协定之后,美、英、法、苏4个核大国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都实行严密的封锁,中国别无选择,只有自己摸索着研制原子弹。西方国家和西方科学家在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突然意识到中国拥有很杰出的原子科学家群体,这大大改变了他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中国科技很落后。
杨振宁在悼念挚友邓稼先的文章里谈到了这么一件事: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试爆成功以后,就有谣言说一个名叫寒春(原名JoanHinton)的美国女研究生曾参与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此人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参与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71年8月,杨振宁回到阔别22年的祖国访问,在北京他见到了邓稼先就问他,有没有一个叫寒春的美国研究生参加过中国的原子弹工程?邓稼先回答说他去查一下再告诉杨振宁。事后,邓马上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对他说:“你可以告诉杨振宁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邓稼先激动不已,马上写了一封信托民航带到上海交给正在上海访问的杨振宁。杨振宁看到这封信后,感情激荡,热泪盈眶。事后他追忆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激动,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挚友而感到骄傲?似乎二者兼而有之。
80年代以来,杨振宁教授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他对中国科技崛起的看法,他认为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将是绝对乐观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有优秀人才。中国有句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能在极短时间内发展起自己的核武器,除了这批科学精英之外,还有一批培养出这些人才的教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一下中国物理教学的无驱叶企孙教授。中国第一代及第二代的原子科学家中,大部分毕业于清华大学及抗战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或是在清华及西南联大当过教师的。这些“清华籍”人士或多或少地受教于叶企孙教授,因为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创始人、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任。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程开甲、唐孝威等人,都是他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他领导过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出过五六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所有的大学中是最突出的。教育的力量与教育的重要性,在此一览无遗。今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实力崛起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关口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种树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尽管这些著名的学者们无意向世人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但道义昭示我们:应该为他们立言。
Number:5439
Title:漫画与幽默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有一天,我替婴儿换了无数次尿布,丈夫却一直躺在安乐椅上看杂志。我于是提醒他照顾孩子他也有份,他应该负起一半责任。
他似乎很窘,想了想说:“你说得对。我来照顾上面的一半,你照顾下面的一半。”
Number:5440
Title:享受黄昏
作者:赵冬
出处《读者》:总第166期
Provenance:《南方周末》
Date:1995。1。6
Nation:
Translator:
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挤嘈杂的世界里。难得一个人去享受黄昏,体味静谧。如果我们每一天都能从杂乱的氛围中逃脱出来,在黄昏里静静地站一会儿,那实实在在是一种最美妙的享受。有一个首歌是这样唱的:“……一朵花采了许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丢;一把伞撑了许久,雨停了也想不起收;一条路走了许久,天黑了也走不到头;一句话想了许久,分手了也说不出口。聚,不一定是开始,散,不一定是结束。完整地珍惜心中的一段情谊不好么?……”
黄昏是一天之中最辉煌、最美丽的时刻,黄昏给人以悠闲的诗意,给人以宁静的温馨……不是么?黎明固然绚丽,但它给人以冷漠;骄阳固然热烈,却没有人招架得住它的热情;夜晚固然恬淡,它却无法闪烁出生命在世界里拼博的那种伟大的绚丽的光芒……
黄昏给人以冷静、深沉和成熟,伴之而来的将是成功、圆满和幸福。
享受黄昏,轻轻地,静静地,抽一支烟,画一幅画,唱一支歌,写一首诗,怀想一张面孔,欣赏一只鸢影,冷静地把自己的心事掏出来梳理。这时,美妙的大自然就会把一个纯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你还给自己。
Number:5441
Title:民国外交官轶事
作者:韩胜
出处《读者》:总第166期
Provenance:《交际与口才》
Date:1994。12
Nation:
Translator:
正宗代表
曾任内阁总理的王宠惠,法学造诣也很深,多次出国执行外交使命。
1933年,王宠惠出席国际联盟大会。会上,日本代表用十分狂妄的口气问道:“你是代表南京中央政府呢,还是东北满洲国政府?”
王宠惠立刻站起来,大声回答:“我代表贵国所承认的那个中国政府。”
一时各国代表掌声雷动,使日本代表讨了个没趣。
言之无物
颜惠庆曾在北京政府历任国务总理、外交部长及驻外公使等职,手段圆滑老到,辩才也甚好,颇有外交家的风度。
颜新任国务总理时,有一个外国新闻记者前去采访,会谈一个小时,颜说话占了45分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记者非常高兴,以为一定可以写一篇长篇通讯发表。等到返回住地,伏案起稿时,却想不出颜究竟所说的是什么内容。因为颜虽无话不说,却东一句西一句,七拉八扯,虽然进了45分钟,其实言之无物。
天天接吻
伍廷芳是著名的外交官,历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的公使。
伍廷芳的口才极佳,一次,在出使美国时,有个美国贵妇人听了他的滑稽妙论,心花怒放,跑上前来与他握手,并说:“我真是十分佩服。我决定把我的爱犬改名为‘伍廷芳’以志纪念。”
伍廷芳回答:“很好,很好。那么,您以后可以天天抱着伍廷芳接吻了。”
不愧外交家
伍廷芳的儿子伍朝枢,也是一个外交人才。那一年,他偕夫人一起到四川,正好碰上四川的29军、21军和24军剑拔弩张之际。伍朝枢被邀至成都春熙大舞台公开演讲,他对三支军他的所作为十分不满,最后便说:“请各位原谅我,我是客,不能曾任外交部驻上海办事处处长。
一天,有个家伙向他敲竹杠,手持一份刊登不利他的消息的小报,说如果疏通疏通,这条消息就可以不再出现。
余铭笑道:“我是美国檀香山华侨的土生子,中国文字不大懂得,中文报纸一概不看。有骂我的或赞我的,我统统不理。”
企图勒索的人,无计可施,怏怏而退。
自治能力
余日章作为国民政府的代表,前往华盛顿参加国际会议。这时,中日争端日益激烈,外国人多不明真相,有的问:“中国人真的有自治能力吗?”
余日章反问:“你读过世界历史吗?”
回答:“读过。”
余日章又问:“在世界各国中,试问哪一个国家有不受外族支配的民族自治政府,能有像中国这么长历史的?如果有,请告诉我。”
外交家资格
王大祯曾任驻日本大使馆参事,有多年的外交经验。有人请教外交经验,他说:“一个好的外交家,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脑舌并存,第二是情痴,第三是老寡妇,第四是老道僧人,第五是贪官污吏。做得到这五点,才能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听的人很惊异。
王大祯又解释说:“第一是脑舌并存。中国从前的外交家,有脑无舌,与外国人交涉,需翻译代舌,诸多不便。现在的外交家,则多是有舌无脑,虽然满口洋话,流利无比,但常忘记自己是中国的外交官。如果能脑舌并存,就不会如此。第二是情痴。外交家对自己的祖国要永远热爱。即使国家待我不厚,甚至不为国家所休谅,也要一往情深。没有痴爱,不可为外交家。第三是老寡妇。老寡妇守业,是很吝啬的,外交家对国家领土主权,也要如此,决不可如公子少爷,摆架子,充大方,把祖上财产抛尽。第四是老道僧人。外交家应有老道僧人式的修养,一切利禄美女,不能动心,因为驻使国外,遇到此种机会很多,只有具备如此修养,才能不被人收买。第五是贪官污吏。外交家对于知识情报,必须像贪官污吏般贪得无厌,这样才能获得知己知彼的功效。”
洒花露水的老夜壶
曾作中国驻菲律宾领事的桂植,是个老名士,风流倜傥。
他卸任后回到广东,曾应岭南大学的激请,到校演讲。他刚上讲台,学生看他长袍马褂,古色古香,都不加注意。桂植感觉到了这一点,一开口便是惊人之语:“我是一只老夜壶了,可是这只老夜壶也曾经用花露水洒过的。”意思是说,我虽然是旧学出身,却也受过新文化洗礼。
学生大笑,随即用心听讲。
Number:5442
Title:不要轻易说
作者:冯远征
出处《读者》:总第16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不要轻易地说:“生活欺骗了我。”生活是在扑朔迷离中的求索,生活是每个人都必须回答而又无从定义的硕大无朋的问号,它宛如数学中的一道高次方程,需要人们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毅力去推演求解。我想,没有创造的生活,不能称做生活,充其量只能叫做“活着”。
Number:5443
Title:理解
作者:马莉
出处《读者》:总第166期
Provenance:《晨报》
Date:1994。11。26
Nation:
Translator:
有一个孤独的人。他告诉了我他的苦闷,烦恼,以及忧郁。他说世人不能理解他。
他只希望得到我的理解。
晚上,我们喝酒,我尽一切努力去理解他然而不能。
于是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一番。我给他讲了3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建造巴别塔:
人类在创始期,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他们往东方大迁移时,遇见一片巴比伦平原,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着说:“来吧!我们在这儿烧制砖头!”他们真的动手烧制起来。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城里要有高塔,耸入云霄,好传扬我们的美名,以免我们分散到别的地方!”
这时候上帝下来了,他看见了人类建造的城和塔。他说:“人类联合成一个民族,讲一种语言,就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可想而知,以后他们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会做成什么。来吧!让我下去,将人类的语言变乱,使他们无法彼此沟通。”于是上帝施法术把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让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人类的高塔终于没有建成。
这是《圣经》里著名的故事。“巴别”是“变乱”的意思。“巴别塔”就是“变乱之塔”。
第二个故事是苏格拉底的死:
公元前399年,在雅典的法庭上,肃立着500个虔诚的雅典公民,人们要对伟大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进行审判。原因仅仅是苏格拉底想当一个“马虻”,要通过交谈去“蜇醒”当时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要让那些名声显赫的雅典人意识到自己并不聪明,应当清醒起来。然而,正直善良的雅典人始终对苏格拉底暴露雅典民主制缺点的做法不能理解。藏有私心的雅典人和襟怀坦白的雅典人一起,利用雅典的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自己的同胞聪慧、睿智的先哲苏格拉底。
第三个故事是黑格尔的感叹:
1831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弥留之际感叹地说:“只有一个人理解我。”但马上,他又感慨地否定道:“就连这个人也不理解我!”
故事讲完了。
这个孤独的人沉默不语。
这继续对他喋喋不休道:
第一个故事说明了上帝有时是扇蠢的。他以为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就可以使人类彼此不能理解,他忘记了同一种语言的人也可以互不理解。第二个故事恰好从正面论证了第一个故事的结论:雅典的公民们有谁理解了同是雅典公民的苏格拉底?第三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反证:即使理解了又能怎样?人们理解的黑格尔是人们所理解的黑格尔,而不是他本人。黑格尔的哲学来不是被分裂成了许多流派吗?每一个流派都不可能脱离自身去理解真正的黑格尔。
我其实是在对自己喋喋不休。
我叹息:伟人尚且如此,何况芸芸众生的你我?
Number:5444
Title:闲聊面面观
作者:姚颐和
出处《读者》:总第166期
Provenance:《科学世界》
Date:1995。1
Nation:
Translator:
人类有个特点: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此各有不同的解释,但都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大脑的进化。
在动物世界里,人的大脑绝对量并非最大,此项冠军应属鲸类所有。可是如果从大脑含量与体重之比来看,动物当中首屈一指的就该数灵长类,而在灵长类当中,人的大脑的相对含量则居首位,大约比同等大脑与体重比例的哺乳类大6倍。
对此,科学界有两种见解。其一是传统的看法,认为人类大脑相对含量之所以发达是出于谋食求生的需要。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是复杂多变的社会联系使得大脑迅速进化,它使得相当一批灵长类区别于别的动物。
灵长类的社会联系在以下两个方面与一般动物不同:其一是个体活动的非独立性质,它们不像其他动物或昆虫那样轻易地加入或离开一个群体,在各个个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社会联系。其二是灵长类比一般动物更能利用它们以于所在群体的了解和知识来加深相互之间的联系。
那么,群体之内的个体是怎么联系的呢?或者说,某一个群体是怎么固定维持下来的呢?猿猴和类人猿以喉间咕哝声音传递信息。据科学家统计,如果群体规模含55个个体,平均每个个体要耕用20%的生活时间来发出喉间声音。群体规模增大到150个,则耗用时间也相应地增加到35…45%,这人比例其实并不高。与之相比,刚刚放学的儿童与刚刚放工下班的女工,说话的时间甚至要高于50%。许多人在休闲时、旅行时或进食时也用了许多时间来说话。这些谈话、说话、闲聊、聊天、说三话四、闲嗑牙、磨嘴皮、吹牛、摆龙门阵……用一个外国字概而言之,就是gossip(闲聊)。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无抽象思维能力。人类语言与猿猴的发声的社会意义也在于此。语言能使人们交换关于不在场的第三者的情报。也就是说,可以谈论不在场的人和事,由此规划自己以后怎样跟那个人相处,和碰到类似事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也就是闲聊的社会学意义。
美国生理人类学家罗宾·杜巴教授撰文称,人们一般喜欢看报刊杂志里的小道消息,内幕新闻或奇闻轶事,即使在学院食堂里,大学生之间谈论的话题当中70%也集中在人事是非上,而且更多的要涉及不在场的第三者。男性一般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