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2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这种扶摇直上、一年之内晋升4次,简直是坐飞机式的升任,使许多人感到吃惊。
三司使是户部副使的顶头上司,包公任户部副使时,亲眼目睹了张尧佐的为人。当包拯踏入谏院,便着手整顿纲纪,端正朝风,和谏官陈旭、吴奎等人对张尧佐提出弹劾,展开抨击,指出张尧佐是个庸才,建议仁宗皇帝把他调离三司,降职使用改授其他闲散职务。
过了月余,张尧佐不但没有贬低,反而提升为比三司使还要高的宣徽南院使,并同时兼任另外三项重要任务,这次弹劾的结果,张尧佐的势力更大了。很明显,仁宗皇帝有意要顿挫台谏官的锋芒。
皇帝的任命一出,群臣议论纷纷。包公在3天内又上了第二个奏章,更尖锐地指出张尧佐是窃踞高位,不知羞愧,是盛世的渣滓,白昼的魔鬼!其用词已经达到异常的尖锐。
过了几天,未见动静,包公又趁热打铁,发动第三次弹劾,指出张尧佐一日而授四使,比之过去,史无前例,访之今日,人心不安,这不仅破坏了章典,损害皇上的威信,也损害了国家社稷的利益,是万万使不得的。
仁宗皇帝仍听不进这些意见。
这时不仅唐介、张择行、吴奎群起参加弹劾,连平时很和气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也挺身而出,批评张尧佐恩宠过甚,使忠臣齿冷,义士心寒;如不采纳,请罢御史中丞之职。
台谏已经发展到大臣要掼乌纱帽了,仁宗仍然下不了决心。
王举正不得已亮出最后一张王牌,要求廷辩。也就是与仁宗当面诤谏。在这次廷辩当中,包公作了长篇发言,措词激烈,情绪激动,唾沫溅到了仁宗的脸上。满朝文武大臣,大惊失色,仁宗处境尴尬,摆驾回宫。
这次廷辩震动了全体朝臣。聪明多智的张贵妃从中疏通,张尧佐自动请求辞退免去了一些职务。但是仁宗皇帝玩了一个缓兵之计,只过了几个月又把宣徽使的重任委给了张尧佐。包公又继续与吴奎联名上章,指出张尧佐贪欲过盛,不能逞其私欲,熏灼天下。
4天不见回音,包公又连续上章,提醒仁宗,大恩不可频频给人,给多了就降低了君王的威信;群臣的舆论不能固执地违背,抵触过分了就会失去人心,造成动乱。
这样一再地劝谏,终于说动了仁宗,张尧佐不再升迁。张贵妃又病死,外戚擅权的危险局面才算暂时缓解。
6次弹劾张尧佐,是包公一生许多重大经历中的一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刚正不阿、大奸必摧、敢当风险的气魄、决心和毅力。人们称他为“包青天”赋给他许多神奇的幻想色彩,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爱民,是一个轴心
“清官不到头。”
“文死谏,武死战。”
纵观历史,这两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刚直敢言的谏官,不是罢官受刑,就是被砍脑袋,几乎找不到能够安保终生者。司马迁是那样的博学多才,汉武帝也不是无能的昏君,就是因为提了几条并不算坏的意见,结果受了宫刑。司马迁含着血泪吟出了震撼千古的诗名:“哀莫大于心死,辱莫大于宫刑。”再细看与包公同时代的、并肩战斗过的很出色的谏官吴奎、陈旭、杜枢等人,也都在台谏的政治斗争中纷纷落马,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唯有包拯,一生经历多次重大的政治风雨,总是节节得胜,化险为夷。虽然也有两次小的波折,也并非出自台谏,这是很不平常的。
这是一个谜。这个谜,被神奇的故事、理想的光环、美丽的赞歌这块五彩缤纷的幕布遮盖了近千年,很少有人探其根底。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北宋王朝的统治者,接受唐王朝分封割据的教训,强调集权中央,统一法纪,提倡谦恭谨慎为贤。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代,政局比较平稳,生活比较安定。在数十年和平建设的大环境里,再加上倡导谦恭谨慎听话,渐渐地出现了一种负效应:循默苟且,颓唐懒惰,宽怠松驰;渐渐地发展到百职不修,纪纲废坏,贪污腐败之风蔓延;随之盗贼四起,异族侵边,农民起义造反的动乱之事也多次出现。到了仁宗时代,已经是危机四伏,美梦破灭,急需要来一场大的改革,清除积弊,振兴吏风。仁宗皇帝比较开明,也想干一番事业。以仁宗皇帝为中心,增加台谏的力量,提介大胆的台谏,甚至可以当着皇帝的面,展开廷辩。于是一个反贪污、反腐败、反官僚主义的风暴便在皇帝周围刮了起来。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时的包公,担任监察御史,积极支持新政。可以说,是仁宗皇帝需要、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的大声疾呼,于是,包拯便应运而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大环境,包公是出不来的,即使出来也要被压死的。
正如包拯自己所说,他“生于草茅”,是一个不大富裕的小地主家庭。包公的母亲临产前夕还上山砍柴。包公青年时代虽然还有条件读书,但生活仍然比较贫苦。后来虽然考取了进士,又在家中守孝10年,直到29岁才出去做官。包拯长期生活在下层,对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十分了解。他能关心人民生活、反贪除霸、清正廉洁与他的贫苦出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包公的远祖申包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志士。他与伍子胥既是好友,又是宿敌,史书上记载着他们之间一个要灭楚国,一个要救楚国的悲壮故事。
包公童年时代,就熟知这位远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故事,受到很好的熏陶。包公22岁在家守孝时,翰林学士刘筠出任庐州知府。这是一位工诗、善文、才华出众、一身正气的清官。他就是因为与当政的奸相丁谓势不两立,才要求外任的。刘筠很重视人才,特别赏识包拯。他的言行,为包公做人起了榜样的作用。
包公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他的理想集中起来就是:忠君、爱国、爱民。爱民,是一个轴心。他的所有奏折,都是为了爱民,同时也是为了忠君爱国。他的言辞是激烈的、尖锐的,但是他对仁宗又是尊重的,虽然有时唾沫迸到脸上,但他仍是一片赤诚的表明,他是忠心保护宋王朝,没有半点轻视,更没有半点儿私心。他的决心是大奸必摧,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皇帝的支持,什么事也是办不成的。因此,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分清形势,说清道理,打动仁宗的心。力绝鲁莽、傲慢之气,而且经常表明,自己认识肤浅,思想愚昧,如果有不妥之处,甘愿伏罪。他的奏折,有时可以使仁宗出一身冷汗,却不会怀疑其忠诚。这些绝妙文章,现代人读来仍然可以学到许多哲理。
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有一根最敏感的神经,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仁宗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你可以批评,但是绝不允许蔑视、不尊重。触到了这根神经,就要丢乌纱砍脑袋,甚至灭九族。包公在这一点上,头脑清醒,比较聪明。
包拯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踏实,讲究实际。他必须抓住事实,才发动弹劾,弹不虚发。他的批评很严厉,又经常设身处地为仁宗考虑,他有什么难处?如果第一个方案达到不到,能否采取第二、第三个方案。这样就给仁宗提供了一些缓冲的余地,有了下台的阶梯,打破了僵局。譬如许多人共同弹劾贵戚张尧佐,说他不配当三司使。仁宗正在迷恋张贵妃,不愿太伤感情,下不了决心。包公就婉言提出能否调出外任,缓和一下舆论,逐步分段解决矛盾。这样仁宗就有台阶可下,打破了僵局。
既勇且智能攻能守
庆历四年十一月,进奏院举办了一次祠神会,请一些文人学士赴宴,吟诗作赋,欣赏歌舞。经费的来源是:衙门卖废纸的公款和苏舜钦自己拿出一部分私款。这本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有人向仁宗写了举报信,说苏舜钦不仅盗用公款,而且在会上大骂孔子,写《傲歌》,蔑视、攻击皇上。这一状,触动了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禁卫军出动,连夜在京城逮捕所有参与宴会的人员。苏舜钦被诬以重罪,罢除官职,一脚踏翻在地。范仲淹是苏的推荐人,宰相杜衍是苏的岳父,两位大臣也被拉下马,降了职。同时被株连的还有一批著名文人。保守派首领王拱辰幸灾乐祸地说:“吾一举网尽之矣!”
苏舜钦是一位青年新进,颇有文采,敢于进谏,是站在改革派一边的。被打击的这一批著名文人,其中多数也是包拯的好友。包拯是支持改革派的,他既没有参加这次宴会,也没有跟随他的顶头上司王拱辰参加这场闹剧,他是异常冷静地站在一旁目睹了这场非正义的诬陷活动。所谓的“庆历新政”,昙花一现,从此烟消云散。包公在谏院里也失去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变成孤掌难鸣。面对这场悲剧,该怎么办?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包公提出了请调外任的报告。他很机智地使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
即勇、且智、能攻、能守,这就是屡战屡捷的包拯,他并不神秘,却永远值得人们学习、思考、借鉴。
Number:5667
Title:趣闻轶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委婉送客
原苏联高加索地区民风淳朴,极为热情好客。但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允许客人住3天。
如果客人没有正当理由而想多呆几天的话,主人便会暗示他(她)按时离开。到第4天,主人会一早把客人的马喂饱,然后用丰盛的宴席款待客人,为他(她)饯行。倘若客人没有理解到,主人就会将其带到花园里,表面上在欣赏风景,实际上再次告诉客人回家的时间到了。主人有时会指着飞翔的鸟儿说:“瞧!它们正在离开。”
南斯拉夫一至七
要了解前南斯拉夫的一般概况,可用序数略作表达:一个国家,两种字母(拉丁及西里尔字母),三种主要宗教信仰(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四种文化(拉丁、日耳曼、斯拉夫、东方),五个民族(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门的内哥罗人),六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黑山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七个邻国。
小岛“君子国”
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屹立在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其中最小的是科尔沃岛,面积仅50平方公里。
科尔沃岛上只有一个居民点,叫罗沙里奥镇,镇上共有1000多人,最高的政权组织是由镇长、牧师、法官组成的三人委员会。这里的居民生活得十分“宁静”,唯一与外界往来联系的是几只船只。
这里的人们在岛上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岛上的人诚实可爱,相互无仇无怨,互助互爱,被人称为“君子”。这里无凶杀,无偷盗,也无相互诽谤。岛上很少有人触犯法律,如若犯法,就由三人委员会裁决。一旦受处分,也要进监狱。不过这监狱很特殊,无警察看守,门总是大开着,抬腿就可逃跑,但犯人却自愿进狱,凭良心服刑。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岛上有一个叫“圣多鲁卡尔”的教堂,是该岛储存金银财宝最多的地方。它的大门钥匙就挂在门上,谁要祈祷,不论什么时间,都可以自己开门而入。尽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堂里的财物却从未丢失过,岛上充溢着君子之风。
Number:5668
Title:韩国义士行
作者:罗为雄蓝踪萍
出处《读者》:总第172期
Provenance:东方文化
Date:1995。
Nation:
Translator:
朝鲜亡国后,韩人宛如羔羊,沦为日本军阀的奴隶。日籍韩人金弘一、尹奉吉、金九等,在日本搞地下复国组织。他们3人密议:在日本搞地下活动,是不能推翻日本军阀的;必须到中国去,先协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然后再借中国的抗日力量进行复国。大家同意后,遂公推金弘一先来中国。金弘一至上海后,改名为王逸曙,自填籍贯为贵州省桐梓县。
但,金弘一去后,一别3年,杳无音信,尹奉吉等焦急异常。他们知道金弘一必订阅《朝日新闻》,乃作《牧羊哀歌》于该报发表,期望与金君取得联系。《牧羊哀歌》曰:
青草儿,
青又青,
更行更远也还生。
喂羊儿,
羊儿肥,
羊儿问郎几时归?
羊儿啼,
声甚悲,羊儿望郎郎可知?!
羊儿颈上之铃儿,
…是郎亲手系。
系铃人去无时归,
铃条欲断铃儿危。
羊儿啼,
声甚悲,
羊儿望郎郎可知?
!非我无剪刀,
不剪羊儿衣。
非我无青丝,
不把铃儿系。
欲待铃条一断时,
要到金郎身边去。
羊儿啼,
声甚悲,
羊儿望郎郎可知?!
羊儿羊儿你莫悲哀,羊儿羊儿归去来!
此歌于《朝日新闻》发表后3个月,尹奉吉遂与金弘一取得联系。
尹奉吉后被日本白川大将征调为大将官邸的勤务兵。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尹君遂成为白川大将的“亲信”。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后,金弘一以王逸曙的姓名担任十九路军总指挥部情报处上校副处长兼第一课上校课长。罗为雄任情报处少将处长。
淞沪抗战,打得日本军阀一再增兵,并曾三易主帅。日本政府最后派遣日俄战争时期的名将白川大将前来上海指挥作战,尹奉吉亦随白川大将到达上海。尹到上海只旬日间,即与金弘一取得联系,因此日军之作战部署与行动,十九路军都了如指掌。金弘一与尹奉吉对淞沪抗战的贡献就可想而知了。
淞沪抗战的停战谈判开始后,罗为雄与金弘一秘密计议:决不容白川大将等得意回日。乃利用日军于4月29日在虹口公园举行庆祝大会之时,由尹奉吉置烈性炸弹于水壶之中,炸得白川大将遍体鳞伤,卒致身亡。其余师团长一死三伤。
1941年7月,罗为雄任第十九集团军参谋长,笔者任中校参谋。罗患眼疾,两眼贴上棉花,罩上眼镜,口述《韩国义士行》,由笔者为之纪录。
Number:5669
Title:资格
作者:博尔豪斯
出处《读者》:总第172期
Provenance:花溪
Date:1995。8
Nation:
Translator:
一个在智慧的学校里皓首穷经的人带着博大精深的学问最后死了,来到永恒之国的门口。
吉祥天使迎上去,对他说:
“喂,凡夫俗子,别往前走啦,你得先向我证明你有进天堂的资格!”
那人回答说:
“且慢!我要先问问你,你能不能向我证明这里是真正的天国,而不是我死后错瞀心灵的急切的幻想?”
天使还没有搭腔,门里有个声音说:
“放他进来!他是我们中间的人。”
Number:5670
Title:父亲的餐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2期
Provenance:青年社交
Date:1995。7
Nation:
Translator:徐鸣飞
从儿童时代起,父亲就特别喜欢马和骡身上所特有的坚果般的甜味。当他长大以后,他在田里和它们相伴,他用马匹和骡耕作,在每个周末的下午他总活跃在乡村广场上举行的赛马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