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促使阿人与英、法联合,对抗已经分崩离析的土耳其帝国。交换条件是,英国将协助阿拉伯人独立建国。
短短两年后,1917年,英国人却又在著名的《贝尔福宣言》中,将巴勒斯坦许给犹太人建国今天的以巴仇恨,竟是如此不可预见的吗?或者说,人的短视使悲剧无可避免!
犹太人一拨一拨地涌往原乡。文化中像强力胶似的凝聚力使犹太人组织起来,集体在巴勒斯坦买地。那在地上耕作的,是手掌上长满粗茧的佃农,土地的所有权,却在绅士的口袋里,他们住在遥远的大马士革、贝鲁特。土地换了主人,原来胼手胝足的佃农发觉自己一夕之间失去了生计。
“那又不是我们的错!”屯垦区里的简妮,拖着及地长裙,边煎蛋边说,“我们是用钱买的地,巴勒斯坦每一寸地都是我们光明正大买下来的。我知道可怜了那些佃农,可我们有什么办法?”
脑子里装着梦想和理想,手里紧握着《旧约圣经》的犹太人,充分发挥他们远祖亚伯拉罕的精神,一踏上巴勒斯坦就开始屯垦,用手,用脚,用汗水和智慧。
土耳其帝国溃倒之后,巴勒斯坦又来了新的主人英国人。在英国的统治下,犹太人不断地涌入,阿拉伯人不断地暴动,耶路撒冷不断地流血。1936年,为了抗议英国不阻止流亡人潮涌进,阿拉伯人发起了长达六个月的罢工罢市运动(原来五十年前就有了“因地发打”运动)。三年后,英国人终于承诺将在十年内给予巴勒斯坦人独立,同时将犹太移民数目限制在七万五千。
但是,这已是1939年,恐怖的1939年,欧洲的犹太人濒临绝境,煤气房和集中营等着他们。英国定下的移民限制,等于给百万的犹太人定下死刑。由于这个悲惨的刺激,十年后当犹太人立国时,同时也立下宪法,以色列将是世界上所有犹太人的祖国,对犹太人来者不拒。
为了自救,犹太人组织了地下游击队。在1945、1946年间,游击队调动了64艘船,将7。3万人载往巴勒斯坦─这是现代的《出埃及记》吧?像摩西以法术使埃及人的长子猝死,游击队也诉诸恐怖暴力:大卫王饭店的爆炸中死了91个英国官兵。
沿着大卫王大街走向迦法城门,大卫王饭店就在右手边。进进出出的不再是身穿制服的英国官兵,而是背着录摄器材的各国记者,他们来为今天的耶路撒冷作历史的注脚。
历史的面貌诡谲难辨;或者说,历史根本没有面貌,只有面具,无数个面具。
当年炸死英国官兵的犹太恐怖分子,变成了日后以色列的政治领袖。当年暗杀以色列政要和运动员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成为今日巴勒斯坦建国的政治英雄。
恐怖分子和英雄领袖的差别,恐怕只印证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规则吧!而当这些由恐怖分子蜕变为政治领袖的人风度翩翩地坐下来开会时,与他们意见不同的新恐怖分子又悄悄从他们身后蹿起,像一个受了诅咒的恶性循环。
最诡谲的,莫过于面具有交换。犹太人曾经是欧洲的孤儿,他的流离使世人同情,他的艰苦建国使世人鼓掌。但是,犹太人有了归宿之后,巴勒斯坦人成为新的犹太人现在轮到他们流离失所,他们饱受寄居国的歧视,他们没有国家的保护,巴籍作家FouaxTurki在《失去继承权的人》中写着:
“今天,两个巴勒斯坦人碰在一块儿,马上就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胞感,我们渴望团结,团结在一起承担痛苦……以前所分隔我们的阶级身分完全消失了……”
“天涯沦落人”曾经是犹太人,现在,是巴勒斯坦人;犹太人的幸福,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巴勒斯坦人的痛苦上。所以阿拉法特在1974年说,欧洲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对犹太人欠了道义的债,良心不安,但是这个债,却要巴勒斯坦人来代偿。
1993年10月28日,以色列人米拉其离开他那由铁丝网围起来的屯垦区,步行到邻近阿拉伯人的村子里去买鸡蛋;阿拉伯人的鸡蛋比较便宜。
没有多久,人们就发现了米拉其焦黑的尸体。反对以巴和谈的回教激进分子“哈玛斯”杀了来买鸡蛋的米拉其。
米拉其的朋友们、心情激动的犹太垦民,冲进阿拉伯人的小学,一把火烧掉了教室。
犹太人杀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杀犹太人。
以色列人杀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杀以色列人。
公元1993年。
经过长途的旷野跋涉,摩西和以色列人来到了迦南的边缘。迦南,神所许给他们的土地。
摩西挑选出十二个精英作为侦察,出发前他谆谆告诫:
“你们去窥探迦南地;你们从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强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地是好是歹,所在之处是营盘还是坚城……其中有树木没有。你们要放开胆量,把那地的果子带些来。”(《民数记》十三17…20)
十二个人潜入迦南地,花了四十天的时间侦察研究。回来时,带来一支葡萄藤,藤上所结的葡萄粒硕大如斗,得由两个人用棍子穿起来抬着走。葡萄,还有鲜艳的石榴和无花果,疲惫的以色列人展开笑颜:是了,迦南是个“流奶与蜜之地”。
杀戮开始。
Number:5688
Title:谁给了胜利之吻
作者:中西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北京青年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这幅名为《胜利之日》的照片记录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吻,也留下了一个令人好奇的谜。
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传到了美国战争结束了,和平重返人间!纽约时报广场的行人们虽是陌路相逢,但仍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在胜利的狂欢气氛中相互拥抱、亲吻。一名身材高大的水兵一把揽过迎面走来的身着白色制服的护士小姐,喜不自禁地给了她长久的一吻,两人的姿势正像优雅的探戈。
这一情景恰被美国《生活》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看到,并及时抓拍下来。《胜利之日》象征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摄影史上为人称道的名作。
战后,很多欣赏到这幅照片的人都好奇地问:上面的两个主人公到底是谁呢?1980年,《生活》杂志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护士小姐。她是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的伊迪丝·谢恩,今天已77岁。1945年8月,她刚由一名普通护士被选为战地医院护士,正计划于次年去前线工作。
然而,照片上的那位水兵却长期杳无音讯。尽管已经有几个人自称就是那位水兵,但都被《生活》杂志或伊迪丝否定。前不久,已退休的纽约警察局警探卡尔·穆斯卡雷洛站出来说:他就是给了最著名的吻的水兵。这一次,伊迪丝点头同意了。
战争结束前,穆斯卡雷洛正在一般潜艇补给船上服役。胜利的那一天,几位美国百姓请他喝了三杯啤酒,沉浸于胜利的醉意中,他在纽约时报广场亲了几外路过的女子。穆斯卡雷洛今年已68岁,正在佛罗里达州安度晚年。为什么等到现在才与伊迪丝相认呢?他说:“我母亲很早知道那个人就是我,我的孩子们也知道。但我并不想从中捞什么好处。”但在一位同是二战老兵的老朋友的鼓励下,他终于拿起电话向伊迪丝道了一声“久违了。”
由于当年并没有仔细打量过水兵的模样,伊迪丝接到电话后不免生疑。8月初,穆斯卡雷洛捧着一束紫、红、黄色的鲜花出现在伊迪斯的门前。
在几小时的交谈中,穆斯卡雷洛通过了伊迪丝提出的最关键的两个问题:那一吻什么样?吻过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以前站出来的几个冒认者的几种回答是:要求与伊迪丝约会,或者提出请她吃饭,或者要她的电话号码。而穆斯卡雷洛的正确回答是:他什么也没说。
他回忆道:“我紧紧地拥抱她,重重地吻她,好长时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只是后退一步,接着赶我的路了。”伊迪丝回忆说:“他没有动手动脚的行为,是个绅士。那一吻真令人激动,然后,他就消失了。”
Number:5689
Title:沙叶新翻脸不认人
作者:沙叶新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幽默随笔精选》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让人讨厌之处甚多;最令人讨厌的诸多毛病之一是记不住别人的脸。尤其是方才还见过,还介绍过,还握过手,还交换过名片的显要,我一转身,就认不清人家的面目了。这叫“翻脸不认人”,可恶之至!
翻脸不认人,是观察记忆力差。托尔斯泰七十多岁了,还能记得几十年前访问过他的一个少女的面容。当这个少女已变成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再次出现在托尔斯泰眼前时,托尔斯泰立即就把她认了出来。
周恩来也有过目不忘的神奇记忆力,任何人只要给他看过一眼,他就能终身记住他。他们两位是伟大,火眼金睛;我不行,我是凡胎肉眼,过目即忘。
年轻时,有人给我介绍一位姓丁的女友,约在南京玄武湖见面。那天有灯会,一路上只顾看灯,也未仔细端详女友的芳容玉貌。走到半路,女友入厕,将手上的一袋花生米交给我。我在湖边的一个报栏前边看报边等待。不一会儿,一个姑娘站在我身边,我对她笑笑,她也对我笑笑,我将手上那袋花生米递给她,她拿了几粒吃起来。
我说:“走吧!”她也就大方地跟着我往人群中走去。一会儿她问我:“同志,贵姓?”咦!难道介绍人没向她介绍过?我说:“我姓沙呀!”接着她就做了自我介绍,她说:“我姓李,在徐州工作,这次是出差到南京来的。”我一听吓一跳,给我介绍的女友不是姓丁吗?怎么一会儿工夫就改姓李了?明明是南京人,怎么又变成了徐州人?我想我肯定是认错了人。弄得“面目全非”了,于是连忙做了解释,离她而去。由于我“目不识丁”,姓丁的女友当然也早就离我而去了。
我不但经常“目中无人”;还“目无领导”。两年多以前;我和我女儿在静安宾馆门前遇见正在散步的我的顶头上司上海文化局副局长肖炎同志;我对我女儿介绍说:“这是住在我们一号楼的隋叔叔。”我女儿便叫了一声:“隋叔叔,你好!”肖炎同志当时肯定给我弄懵了,还满面笑容地“嗯,嗯”地连连点头,可心里一定在想:“我什么时候又姓起隋来了?”其实是我把肖炎错看成上海歌剧舞剧院的隋月龙,肖冠隋戴了。
当然我不是对所有人的脸都记不住,父母兄弟、老婆孩子、亲戚朋友的还是记得住的。要是连老婆的脸都记不住,那后果就严重了。我记不住的是平时接触较少或者多年不见的一些人的面容。《上海文化艺术报》的主编朱士信同志知道我的毛病,每次和我见面他都不厌其烦地主动先介绍:“我是朱士信。上次你见过的。”他的容忍和耐心,使我感动和惭愧。
还有一类人的嘴脸,我明明认识,但我看也不要看,道不同,不相与谋;有所认,有所不认。这类人或是“执左道以乱政”(《礼记·王制》)的野心家,或是“顾左右而言他”的投机者。即使他们主动向我伸出手来,我也不悄一握,并故意目瞪口呆,装作不认识,然后扬长而去。
Number:5690
Title:礼貌的禁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北京市、上海市、铁道部、国内贸易部、卫生部、邮电部、中国民航总局与光明日报社提出了窗口行业普遍适用的50句“服务忌语”:
1。嘿!2。老头儿;3。大兵;4。土老冒儿;5。老黑;6。你吃饱了撑的呀!7。谁让你不看着点儿;8。嫌车慢,别坐呀!9。问别人去!10。听见没有,长耳朵干吗使的;11。怕挤呀,打“的”不挤,罗嗦什么,赶紧下吧;12。瞧车瞧车,找死呀!13。我就这态度!14。有能耐你告去,随便告哪都不怕;15。有完没完;16。不买看什么;17。你买得起就快点,买不起就别买;18。到底要不要,想好了没有;19。喊什么,等会儿!20。没看我正忙着吗,着什么急;21。交钱,快点;22。我解决不了,愿意找谁找谁去!23。不知道;24。刚才和你说过了,怎么还问?25。靠边点儿;26。没钱找,等着;27。你买的时候,怎么不挑好;28。谁卖你的,你找谁;29。有意见,找经理去;30。到点了,你快点儿;31。价签上都写着呢(墙上贴着呢),你不会自己看呀;32。不能换,就这规矩;33。不买就别问;34。你问我,我问谁;35。瞎叫什么,没看见我在吃饭;36。管不着;37。没上班呢,等会儿再说;38。干什么呢,快点;39。我不管,少问我;40。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还不明白;41。没零钱了,自己出去换去;42。挤什么挤;43。要买快说,不买靠边,下一个;44。别罗嗦,快点讲;45。现在才说,早干吗来着;46。越忙越添乱,真烦人;47。怎么不提前准备好;48。我有什么办法,又不是我让它坏的;49。别装糊涂;50。后边等着去!
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为提高文明值勤和世妇会交通服务水平,制定了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交通民警“服务、纠违忌语”50句》:
1。老头;2。当兵的;3。土老冒儿;4。嘿,说你哪;5。你有病了,瞎抢什么;6。瞧着点,你想什么哪;7。你说你怎么了!违没违章;8。说起没完了,你累不累呀;9。管的就是你;10。就你特殊哇;11。少装糊涂;12。扣的就是你;13。少废话,拿本来;14。你少来这一套;15。你吃饱了撑的呀;16。少罗嗦,快交钱;17。喊什么,等会儿;18。把那违章的给废了、办了、拿下;19。着急,别违章呀;20。你就是欠扣哇;21。活腻了,找死呀;22。有急事,早干什么去了;23。你跑得真快,属什么的;24。这马路是你家的,想怎么走就怎么走;25。我不管,少问我;26。不知道,问别人去;27。有完没完,一边去;28。谁不让你看着点,真添乱;39靠边去,起什么哄;30。你管得着我吗;31。你不知道,自己去想;32。再嚷嚷就扣你的本子;33。你问我,我问谁去呀;34。没上班哪,等会去;35。我就这态度,怎么啦;36。有意见,找我们头儿去;37。你拉着头,有什么了不起;38。嚷嚷什么,就你嗓门大;39。牛什么,你不就是开车的吗;40。你说没违章就行啦;41爱谁谁,违章就不行;42。谁让你把车停这儿,找扣哇;43。光交钱就完了,没那么便宜;44。你长眼是出气的,没看见灯呀;45。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怎么还问呀;46。我管不了,你爱找谁找谁去;47。没看我忙着吗,着什么急呀;48。听见没有,长耳朵干吗使的;49。有能耐你告去,爱上哪儿告上哪儿告;50。赶快躲开,下一个来。
Number:5691
Title:列宁的“秘密”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一天;列宁把一只精致的小木匣交给卫队长马尔科夫同志;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有点私事麻烦您,请帮我把这匣子打开,打开时,请您小心点,仔细点,不要把它弄坏,我非常爱惜这只木匣……我怎么也打不开它。”列宁不同寻常的神态引起了马尔科夫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