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3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十分感激,于是送他们一盒巧克力,附带一张谢卡。黛娜随即一脸不豫地捧着那盒巧克力来到我门前。“求求你,”她声音发抖地说,“你不能这样。请拿回去。”
我解释说我只是想送他们一点东西,聊表谢意而已。
“但是你根本就用不着谢我们,”她说,“我们是朋友啊!”
虽然我终于说服了她把巧克力收下,但她显然不大高兴。我有点不明白,也有点伤心。为什么他们不步大方地接受的我礼物呢?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黛娜以为我送礼物是为了还人情债,把她一家人义助朋友的行为贬低了。但我呢?我倒还不至于蠢得以为自己可以偿还他们对我的关怀,我只是想回赠一些东西而已。我这才恍然,不能大方地领情的原来是我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不愿意领别人的情呢?我有个朋友永远在恋爱,永远在追求。但是,他所追求的女子一开始还他以情,他就会马上打退堂鼓。“我在示爱时,一切由我控制,”他说,“但如果反过来,那就变成她控制我了。”
正因为怕失去控制权,所以我们许多人不敢领情。我们在给予的时候,会感到安全和优越。但接受却会使情形倒转,令我们感到自己受惠于人。
母亲的一位朋友每次上我们家,总是带一些糖果、进口干酪或亲手刺绣的靠垫套子来给我们。可是,要是我们给她一个蛋糕,她就会说:“我从来不吃甜的东西。”如果我们给她自制的泡菜,她会说:“我受不了泡菜,太酸了。”她总是拒绝我们的礼物。为了保持自信,她只做施与者,从不做接受的一方。
也许,我们不肯领情的另一个原因是生怕不能做等量齐观的回报。一位家境不大好的老邻居常来我们家看电视连续剧,但总是在节目播映完之前便离去,一面走一面说:“简直一塌湖涂,幸好我家没有电视机。”可是到了下个星期,他又来看同一个连续剧。他抵受不住电视的乐趣,却又不敢大大方方地享受这乐趣,因为如果她那样做,就等于承认自己欠了别人的人情,而这是他无力回报的。
其实,接受也是一种美德。这表示我们有能够相信别人真的关怀我们、希望我们快乐的自尊。这表示我们抛弃了假面具,不再硬充自己可以无求于人,承认别人有能力丰富我们,给予我们所需要的。这表示我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露出最脆弱的自我,并在接受别人的爱时毫不恐惧。
“上帝喜欢乐意奉献的人。”圣经新约说。但是如果送出的礼物不获赏识,无论施赠的人多么乐意,他仍是不会快乐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上帝也爱一个愉快地接受的人。
Number:6175
Title:悟理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有位妇人去拜访英国史家汤姆斯·喀莱尔,说她最近做家事老是不带劲,不知先生能否指点迷津?
“有空的话,不妨先整理一下针线盒。”
“针线盒跟我的烦恼有关吗?”
“先把零乱的针钱盒收拾干净,再将衣橱内的衣服分类整齐,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星期后,这位妇人容光焕发地出现在喀莱尔面前,说:
“我取出针线盒后,被里面的零乱吓了一跳。于是我立刻动手,把钱线盒、衣橱和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弄得干干净净。至今,我才体会出先生话中的含意人生种种好比针线盒,有时确实需要下大工夫整理出头绪来。”
Number:6176
Title:人生百态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人真像如此一个不规则图形
2、有的大
3、有的小
4、有的多才多艺,色彩缤纷,充满幻想
5、有的则比较单纯
6、有的坚韧而固执
7、有的却圆滑而善变
8、有的互相协调,彼此适应
9、有的即使很相像,也常常互相打击和伤害
10、有的表面上相处得好,实则不然
11、有的各露锋芒,却能和睦相处
12、大部分被磨去棱角,如海滩石砾
13、人生多姿多彩的构型
14、虽然五花八,但仍可各归其类
15、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16、总体构成大致如此
17、每个人都被一个框了框着
18、有的安然无事
19、有的想法颇多,总受限制
20、有的虚张声势
21、有的爱作表面文章
22、有的勇猛而不顾一切
23、有的精明且自有办法
24、有的小心翼翼,不越雷池一步
25、有的则自行其是,藐视规则
26、倘若所有的人都只是去适应这个框框
27、那么个性又到哪里去发挥呢?
Number:6177
Title:年历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现代家庭
Date:1991。4
Nation:
Translator:许朋远
有两张报纸大小,印着从1990年到2001年的12年,总共有144个月份,4380天。
这是工藤先生去年收到的年历中最中意的一张。
“太棒了!可以用到21世纪的年历,这还是头一回看到呢!”工藤夹着卷成筒状的年历回到家便大声说。
夫人发愁地说:“这么大的年历往哪儿挂才好呢?”
房间的墙壁几乎全被家具挡住了,连孩子的房间也贴满了歌星的大照片。
“没法子,挂到卫生间的墙上去。”
虽说并非理想的位置,但从稳稳当当的观赏角度看,倒是再合适不过的地方了。而且阳光晒不到,用不着担心裉颜色。
打那以后有两个多月,工藤每天都欣赏着那张得意的年历。
这样一来,在卫生间里待的时间就不能不延长了。但毕竟可以在上厕所时想象一下通向21世纪的将来。
儿子大学毕业的年份,女儿20岁的年份都显示出来了。儿子、女儿该办喜事的年份也都一目了然。接下去,连抱孙子的日子也能推算出来。
这张年历上,该有的日期真是应有尽有。
在卫生间里,描画着孩子们的未来图景,微笑浮上了工藤的眉梢。
对年过45的工藤来说,这年历就是自己的目标。
“3年后的这个时候,怎么也得当上科长了,再过一年的这个月,可以改建住房了。”
手指着年历,编织着希望,临了干脆用彩色铅笔圈了下来。
“改建费用借银行贷款的话,这个时候可以返还一半,从这儿开始准备养老的储蓄……”
想到这当儿,猛听夫人在敲卫生间的门了:
“孩子他爸,快点出来!别人都在等着哪!”
这已经成了每天早晨的惯例了。
说也奇怪,到了3月中旬,工藤忽然变得寡言少语了。
一向以工作迷自居的他,连到公司上班也懒洋洋的,干什么都无精打彩,整天长吁短叹的。
显而易见是忧郁病的早期症状。
“怎么变成这副样子?”
但是,还不到去精神病医师那儿咨询的地步。身体是健康的,工作也顺利,家庭也没有操心事。
这天早晨,工藤抱着想辞去公司职务的念头,蹲在卫生间里,像往常一样端详着年历。
从头到尾看下来,每个月份内该有大事的地方,都用彩色铅笔标着记号,详详细细地记录着12年的计划。退休的日期也在其内,自己的将来统统可以一眼看到底。
工藤先生若有所思,连裤子也不提,猛地站了起来,嚷道:
“你这个祸根!”
一把掀去了那张年历。
Number:6178
Title:初夏,我从知青屋前走过
作者:王前锋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散文
Date:1990。2
Nation:
Translator:
如诗如梦的岁月,是在春天度过,而
景象依旧,只是门前的扎根树高了许多,绿了许多,这高高绿绿,给人好些陌生和忧伤。
小院门虚掩着,门下似有似无地沾了些绿色苔痕,还是那松木门,还是那赚取了我们好些手温的铁色门环,甚至,透过层层裉色了的门联纸,还能依稀看到我们当年留下的豪言壮语……
一只小狗无声地走过来,惊愕地打量着我,呵,这不是当年的小狗……
依着门框,便有隐约的锣鼓点儿传来,若断若续,飘渺如仙,我醒悟了,这是当年排演的锣鼓,却依旧是这么激动人心,再细听:悠扬的长笛声里,夹杂着几声咿呀的二胡,好熟悉,这二胡是阿萍拉的,她聪明,有悟性,凡是乐器,不用教,一摸就会。几人当中,只有她知道闵惠芬,因此,也只有她懂得《江河水》……
青蛙跳进水里,门前的石阶上,有一个女正在洗菜,影子倒映在水里,碧波溶化着她粉红的上衣,呵,这不是阿萍,她总是爱穿淡黄的,她也不是这般瘦细,她丰满,手臂浑圆得似刚铡出水的香藕,而且,她不爱沉默,劳作时,总爱哼唱着不知什么时候从田里学来的那支优美的情歌……
眼前是夜色,月光如水漫开。当年大家坐在院子中央纳凉,谈论今年谁走了,明年推荐该轮着谁,谈得好抑郁好沉重。我说:“将来你们都走,统统都走,将这知青屋留下来,留给我和阿萍。”大家笑我,笑声中,阿萍用她那小巧的拳头极有分寸地捶了我一下。我说的是真话,真的,当时只有我和阿萍出身不好,于是领导便对我们不好,命运便对我们不好,但是阿萍好,那些值得记忆的夜晚好,那些夜晚美妙的月光好。
日子并不好过,阿萍的手艺也并不出色,但由于饭是阿萍做的,大家便吃得很香,有时大娘送过来一碗萝卜菜,我们就这么狼吞虎咽地对付着又粗又硬的糙米饭,然后拍拍肚子荷锄走向广阔的原野。一碗萝卜菜算什么,可阿萍却在小本子小记着:“有一天,我要报答。”于是大家就羞她,她的脸便很红很红,很窘的样子显得极好看。那时的早霞和晚霞多美多亮呵,日子虽苦虽累却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阿萍……
这以后,再也无人提到要走,因为阿萍真有可能要住下来。这样大家便争着打扮这土墙瓦顶的知青小屋。窗口的大口罐头瓶里,不时有人带回来一束花,随着季节的变更,或是紫云英,或是马兰菊,甚至荞麦花,大家都没说这是送给阿萍的,但似乎又都是送给阿萍的,只是香得很苦,整个小屋的气氛就似一首朦胧的抒情曲,又似一首淡雅的田园诗……阿萍极爱花,鼻子贴在花上,一副陶醉的样子:“呵,好忧伤的小精灵……”显和又惊奇又喜欢,那充满感激的神采使小屋又明亮又温馨。不过大多时候阿萍不是欣赏花,而是然后挂在胸前,像项链,挂在身上,似耳环,再自得其乐地来一段优美的样疆舞……明月东升,清风拂面,加上阿萍亲自给我们拾掇的一小碗豆角,一小碗菜瓜,那真是一个美丽得妙不可言的黄昏。从那时起,美丽而多情的阿萍似乎就是这小屋当之无愧的女主人了。
为了留下来,哭过,笑过,埋怨过,又幻想过,在日月分明的春种秋收里,大家似乎总在做着一个朦朦胧胧的温柔之梦,大家都是那么自信,然而梦醒的时候,阿萍就走了。她当然不可能被推荐走,但时间只过了一个年头,她就凭着自己的本事考进四季都开着杜鹃花的大别山,那里有一个省办的气象学校。走的时候,男同胞们自然都笑着祝贺她,第一次那么勇敢地把自己的手与阿萍的手紧紧相握。阿萍本当高兴,可却是泪水汪汪:“我真的不想走,可就这么瞎碰碰上了。”她给我们做好了最后一顿饭,挑满了最后一缸水,喂饱了仅有的两只鸡,哭着和扎根树比比高,和小狗亲亲嘴,然后凄凄楚楚地像一株春柳那样,向我们挥着手、挥着手,渐渐将自己消融在初春的那一片淡绿之中……
今天,我来的时候,正是初夏,这也是我人生的夏天了。我不知自己为什么要来,也许是来寻找那些美好的记忆,也许是来寻找当年在此失落的梦幻和情思。阿萍说过:“我一定还会来……”可现在里屋的门上着锁,一切景象都在暗示这知青小屋不再属于我们,一种怅然若失之情便似浓雾一般缭绕心头久久不散。我能看得见当年那皎洁的月华,能听得见当年那铿锵的锣鼓,可是美丽多情的阿萍呢?阿萍那温婉灿烂的歌呢……
这是我的故乡
世上最美的地方
快快来吧,年轻的小伙子
让我们变做坡上的牛羊
歌是那歌,可不是阿萍唱的,抿一口五里大塘的清水吧,今夕今宵,带我走进缠绵美丽的梦中……
Number:6179
Title:文化大国…丹麦
作者:江鸣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北欧小国丹麦只有500万人口,但它却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大国。除了世人熟知的安徒生童话,丹麦也创造了世界第一面国旗和第一座证券交易所。在这终年阴冷的国家里,1/4的成年人晚上去夜校,500万人口中有200家博物馆,平均每人每天都读一份报纸。丹麦人喜欢看书,人均购书率名列世界前茅。该国每年出版1万种书,平均500人出一种书,这一比例比美国高出许多。在丹麦,艺术不是装饰品,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不论在教授的寓所还是在农民家里,家家都有几幅真迹画;在养老院、医院和学校里,到处可见雕塑和油画。
文化是丹麦的立国之本。艺术家受到国家的保护。为了美化政府机构,也为了艺术家的生活,政府每年都花1000多万美元来买画装饰公共场所。走进哥本哈根市政府,里面有400年前的壁画,300年历史的钟塔。这里的东西属于人民,市政府每周5天供人参观。大众文化也可向政府申请补助,哥本哈根每年6月的狂欢节,也得到市政府的一些补贴。国家每年拨出预算的5%,补贴文化艺术活动。每年有250万人去看戏剧,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也有剧院。只有30万人的傅德堡市,就有30座博物馆,包括世界著名的现代美术馆。
丹麦对国民教育也非常重视,政府每年拨出年度预算的23%用做教育经费,小学到大学都免缴学费,学生还有津贴。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只低于美国,占第2位。丹麦注重职业教育,并不断修改职业教育的内容,以适合经济的发展。据德国一家研究所统计,丹麦是欧洲各国人力素质最高、技术人员最齐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与日本有贸易顺差的国家。该国在制药、电子仪器、精密机械行业成绩非凡,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为国家庞大的福利支出提供了保证。
Number:6180
Title:等待三天
作者:帕特·伯恩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卖花的太太微笑着,又老又皱的脸上荡着喜悦,冲动下我挑了一朵花。
“今天早晨你看起来很高兴。”我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她穿的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很虚弱。因此她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你很能承担烦恼。”
“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