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块崭新的领域对R充满着神奇与幻想,她尽情地享受这里美妙的阳光。每天下午,在喧闹的操场上,你总可以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高个姑娘,那么认真地锻炼着,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生活中的她永远那么活泼,可亲,充满活力,而她周围的同学则无形中多了一个练习口语的伙伴。
然而,这一次她失望了。
3次讲座一次测验。仅有的6张讲义上几乎印下了所有要点,任何一位学生只要认真看上两遍便会从容通过测验。可是,她失望了。
R和另两位外籍教师一起找到了系里,讲述了学生们作弊的情况。很多人为这次考试作了“准备”纸条小抄、桌上的记号以及她们大概永远也搞不懂的手势。
三位异国女性愤怒了,她们要求重新考试。
“法不责众”,传统的中国法则使系主任为难了。两个小时艰难的讨论后,惩罚是全体降分20分。
于是,当R再次登上讲台,她放下了讲义。她对自己的职责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那双碧蓝深邃的眼睛再一次扫过整个课堂时,那里仍是一片沉寂,只有她响亮坚定的声音仍在回响:
“我知道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知道你们需要一个高分去获得更好的工作,但我不明白,如果你们没有真正的才识,如何去维系这种生活……”
“我亲爱的同学们,20年、10年或许更短的时间以后,我,一名外籍教师所讲的知识或许都会成为流水从你们的记忆中流走,我不会遗憾,但我希望,真心地希望,到那时,你们还会记得有一位异国老师曾怎样地请求你们做一个诚实的人……”
R的一只膝盖抵着地,嘴唇仍在颤动着,而我好像什么也没听见,只有一个声音在夜空中震荡:
“Themostimportantthingistobehonest!”
(最重要的事情是诚实。)
我知道,它会铭刻在我心中,铭刻在76颗心中。永远,永远。
Number:6620
Title:中国晚清最后一个秀才
作者:蔡康平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小溪昨夜添春水,戴笠渔翁垂钓竿;三四鱼儿误上钩,只交厨下佐三餐。”
这首充满童趣的“农村画·垂钓”诗作者,就是我国晚清最后一个秀才苏局仙。
苏局仙,字裕国,东坡后裔,生于清光绪八年,属马;经历了清朝、民国、日伪统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解放后的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
公元1882年1月1日,先生出生在上海市南汇县“东湖山庄”一个破落的门第。
1906年8月,由廪生朱岂孙、优贡朱子浩联保,经过县试、府试、道试,先生考中了末科秀才,年方24岁。
说到这段经历,先生至今历历在目:是年9月,有人拿了大红报单一路吆喝前来报喜,上书“贵府少爷苏局仙第16名中式,谨此致贺”字样。那时,题名中式实在是一极光彩的事,乡邻亲族接踵而至,家里着实热闹了一阵子。
翌年,先生拖着长辫,跨进了朱家祠堂(周浦第三公学),从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其时,正是晚清腐朽统治时期。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先生从私塾转教公堂。不久,抗战爆发,国土沦陷。先生痛恨日伪的奴化教育而弃教务农,回到了老乡牛桥。但是,敌伪却硬逼先生充当汉奸乡长。为避开日伪诱迫,先生买了一尊观音,在家念经拜佛装傻,并将书斋起名为“水石居”,寓意自己像水一样清白,像石一般坚强。
1949年10月,年近古稀的先生,迎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不久,由于年事已高,先生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1980年,先生被市长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员,按月领取生活费和营养费。1985年,先生又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
1991年元月,是先生110岁生日。当地政府专门召开庆祝会。庆祝会上,上海市文史馆长王国忠无限感慨,说:“当年毛主席创办文史馆时,全国有八个翰林、一个进士、二十一个秀才,如今已只剩一个苏局仙了!”
先生是幸运的。
翻开苏氏家谱,祖上没有寿过百岁的;而先生年逾百十,不知老之已至!
先生曾云:“人是动物,要天天活动,天天学习和做事。动物就要动,不动便成废物。”先生每天早晨六点即起,饭后,练字、会客、散步、午后睡上一个时辰,接着读报、练字、写诗。晚上,八、九时更衣休息。从70岁起,先生开始步行锻炼。开始每天几百步,后日行五千步。80岁后,每天沿河堤缓行两千步,直到微微冒汗方才止步。
先生年轻时抽过烟,后发现吸烟有损气管和肺,就下决心戒掉了。先生不喝浓茶,但喝点酒。晚上,夏天一杯啤酒,冬天一盅白酒,舒筋骨暖身体。日常饮食独爱新鲜蔬菜,禽蛋和河鲜也略为品尝,但肉制品决不沾口。
先生一生中遇不少苦难和艰辛,但从不悲观。每当遇到不愉快的事,先生则采取一是丢开,二是找小孩玩,三是照照镜子。
国庆前夕,在行将告别的病榻上,先生侃侃谈笑:“我至今已度过10个马年,历经两个世纪。晚年有幸饱尝了党的琼浆玉液,衣住也十分满意,因之得以保持健康长寿,今年110岁,。算是上海市年龄最大的老人了。新近又得到两位女画家吴青霞、汪德祖笔下送了我几个大蟠桃,不亚于王母园中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的仙物,食之寿考无疆。以之身体觉得有些异样起来,白发几根转黑,牙仁觉得痒痒,好似要长新牙,面皮也好像变为福桔那样红润起来了,带些返老还童的样子。如果得到实现,再入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读书,必定要勤奋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少年,为社会增加一份前进的力量,真正是快活得极了……”
噫,真是一个稀奇的寿星!
注:苏局仙先生在他111岁寿辰前夕,于1991年12月30日下午4时许去世。
Number:6621
Title:胡适的白话电报
作者:周简段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华侨日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Number:6622
Title:辛酸寒儒
作者:黄去非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历史大观园》
Date:199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伤心夜雨,蕉窗点寒灯半盏,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桂院剩秃笔一支,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这是清代一位叫李璧瑜的教谕(县学的学官)写的一副对联。从“伤心夜雨”、“寒灯半盏”、“回首秋风”、“秃笔一支”等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两眼充满辛酸泪水的寒儒形象。
又有一副对联,也是一位学官写的:
耀武扬威,隔窗子怒门斗两眼;
穷奢极欲,提篮儿买豆腐半斤。
上联的意思是,学官虽也是官,但毫无威风可言,隔窗向守门人瞪眼就算耀武扬威了。下联之意思是:这位老先生“提篮儿买豆腐半斤”便已算是穷奢极欲了。表面是自嘲,实际上包含了多少不平与辛酸。
还有一副学官自嘲的对联:
百无一事可言教;
十有九分不像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学官们无聊而单调凄苦的生活情形。
学官的境遇尚如此艰难,一般的教书先生就更困苦了。据清代吴恭亨的《对联话》载,一位叫王扶九的老先生以花甲之年还在外面教私塾,一年春节,当他看见东家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过年,禁不住内心的伤感,便在自己居室的门外贴了一副这样的春联:
白发萧然,看他人儿女夫妻,千般恩爱;
黄金尽矣,数此日油盐酱醋,百计安排。
有一副反映教书人生活艰苦的对联是: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还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
座上无毡,且喜身寒心内暖;
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腹中饥。
从上面的几副对联我们不难看到,古代教育者们的生活大都辛酸困苦,而他们又自守清贫,这真是一件不幸的事。
Number:6623
Title:秦腔
作者:贾平凹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抱散集》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