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9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0年代,美国有位亿万富翁、报业大亨沃尔特·安南格。他在尼克松竞选总统时全力支持,为尼克松的当选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慷慨、好名的大富翁别无所求,只想过一把当大使的瘾。论功行赏,尼克松登上总统宝座后,任命安南格为驻英大使。这位富翁大使一到伦敦,就显示出身手不凡,令伦敦外交界刮目相看。他自己破费数十万英镑购置了一座豪华的官邸,然后大摆宴席,广交各界名流;对于各种慈善事业,更是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在伦敦外交界引起了轰动。于是有人挖苦他说:这一“大使阁下”的头衔是用钱买来的。不过,也有人为他说了句公道话:“安南格是英国民众熟悉其尊姓大名的惟一的大使。”
大使这一高贵的职位,由于远离本国、鞭长莫及,有时也可以权充政治斗争中的“流放地”或“舒服的软禁地”。有的国家在各种政治势力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作为一种妥协的手段或者和解的条件,一些领导人被安排出国当大使,暂时离开是非之地,免生事端。过去中东国家的政坛谋略常动用这一招,后来也有人仿效。苏联著名外交家莫洛托夫当年被贬后曾一度被派到当时世界上最闭塞的首都——乌兰巴托去当驻蒙古的大使;捷克“布拉格之春”的领导人杜布切克受贬后也曾被派到土耳其去当了一阵子大使。这样的大使难当,接受这样大使的驻在国可能也会感到为难。他们实在是“似是而非”的大使。
西方有种说法:资历最老、最受人们敬爱的大使是天使,因为他是联系天与地的媒介人物。可惜,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一笔之差,大使永远成不了天使。
Number : 9192
Title :黄金与上帝谁高
作者 :任三
出处《读者》 : 总第 176期
Provenance :名品消费
Date :1995。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黄金,无可匹敌的强大宗教
人类为自己创造上帝的时间还不足2000年,而在人类发现黄金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对它的崇拜。因为在人类的意念中,黄金太神奇了。它不锈不蚀,光芒耀目,质地柔软易于加工,更以稀少为珍贵,可以长久保存。这构成了黄金价值的三要素。
世界上只有少部分人信仰上帝。世界上的所有民族,文明和蒙昧的,发达和不发达的,穷的和富的,无论是哪一种肤色的人种,从上帝的信徒到穆斯林,从佛门弟子到无神论者,对黄金的感情都是一致的,不但热爱它,更想占有它,对它顶礼膜拜。若把黄金比喻成窈窕淑女,人类就是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好逑小生了。可以说,黄金不仅是一种名贵金属,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一种不需翻译的万能语言,统治世界的另一种宗教。这种宗教最具生命力,没有哪一个民族、种族排斥它。甚至提倡节制欲望的各种宗教都离不开它,并以它来衬托本宗教的纯洁、正统和神圣。
至高无上的罗马天主教皇,拥有数不尽的金子 。教士和神甫们那无贪无欲保养良好的修长十指上套着不止一个嵌有珠宝的金戒。哈兰清真寺上的每扇门都镶满了金银珠宝,东门是用黄金铸成的整块,有两米高,堪称门中一绝。一片净土的佛界也得仰仗金子装点门面。曼谷金佛寺供奉一尊重5。5吨的大金塔,塔顶是一把宝伞,用1。25吨纯金制成;伞尖是一个大金球,上面镶嵌着5440颗钻石,2347颗红、蓝宝石;塔檐悬挂着1065枚金铃;塔身用纯金片包镶着。西藏布达拉宫有20万尊金银铜佛,餐具以金银铸就。五世达赖陵贴金银珠宝,耗金4。281吨;墓尖镶嵌25万颗珠宝。
中国与黄金绝缘的年代
20多年前的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饥饿,最不熟悉的莫过于黄金。那时,中国人几乎与黄金绝缘,难得见到挂金戴银的人,偶尔见到,大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有的人家甚至把黄金当做废铜卖掉。在我们地质工作者的脑海中,黄金只剩下苍白的影子,因为1970年的一份文件上明确指示:放弃找金。
放弃找金表明中国经济已脱离了世界。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黄金,我们不需要;作为一种长期的价值储备,自力更生的中国也不需要;黄金作为世界上的货币基础,硬通货,我们更不需要。黄金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黄金储备标志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而我们却人为地不需要。因为闭关锁国,使我们自己把自己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
使人脸红的纪录
在中国开采黄金的历史中,有一个纪录保持了87年,这个令人脸红的纪录本不该保持这么多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那个纪录诞生。那一年满清帝国产金40多万两,居世界第5位,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沙皇俄国。在此后的87年间,中国的黄金产量一直没有破这个纪录。直到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我国的黄金生产得以全面恢复,才刷新了这个不该保持近1个世纪的纪录。
金城天府
山东省招远县被誉为“金城天府”,踏进招远地,两脚就沾金。招远占据了黄金生产行业中的许多全国之最:黄金生产第一大县,国家的二级黄金企业1/4集中于斯,全国最大的国营金矿,最大的县办金矿,最大的村办金矿,都为招远独领。全县黄金企业100多个。黄金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在“中国黄金第一镇”的玲珑镇,有60%以上的人从事黄金生产,乡镇企业80%以上的利润是金矿带来的,只有二三十名干部的镇政府机关拥有高级轿车13辆,走路碰到的人说不定就是百万富翁。
黄金——中国古老的新大陆
沉默了近1个世纪的中国黄金消费终于爆发了,这积蓄了百年的能量,震撼了全世界。它的导火索是高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人民大众消费的需要。滚滚黄金潮波及到全国的每个角落。虽然国际市场因俄罗斯抛售黄金购粮而回弹无望,但国内的黄金价格却一路猛涨。人们抢购黄金以及共同消金的热情几近于疯狂。黄金消费不是几个百万富翁大款大腕们带动的,黄金热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形成的。
中国已跨入世界上少数几个产金大国的行列,中国的黄金消费带动世界黄金市场的繁荣。
黄金说:革命
欧洲殖民者掠夺了大量的黄金,使欧洲的黄金贬值,搞得物价飞涨,此所谓“价格革命”。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上涨5倍,其他欧洲国家也有不同倍数的增长。价格革命使工资和地租大跌,工人、农民和封建主收入减少,资产阶级大赚其钱,地位上升,带来原始积累,把封建制的欧洲导入资本主义。
蒸汽机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蒸汽机所需的资金是一个种植园提供的。种植园的劳动者都是从非洲贩卖去的黑奴,黑奴被榨取的钱又支持了蒸汽机的发明——带来工业革命。归根结底,黄金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生死系于——金
公元79年,历史上一座城市瞬间消失了——无情的维苏威火山吞噬了庞贝城。从后来的考古现场看,没来得及逃走的人身边都有黄金珠宝,为了收拾金子带走,失去了逃生的机会,迎来了死神——毒烟、毒雾、炽热的火山灰、灼人的空气。
金子不仅致一些平民百姓于死地,也致死了一些大人物。迦太基著名统帅汉尼拔就是用毒金戒子自杀的。毒金戒子斜面较陡,形状如金字塔,里面装有烈性毒药,戒子的主人陷入绝境时如选择自杀,就咬破薄薄的金壁,服毒而死。
以毒金戒子自杀似乎方便省事,可是事情过犹不及。罗马皇帝海里奥加巴鲁斯(公元204~222年)就演出了这样的闹剧:占星家预言他将因暴力而死,他便决定必要时自杀。他戴的3个毒金戒子各藏有不同的毒药,当危难来临时,皇帝左右为难:“用哪一个戒子自杀死得快呢?”由于事先没搞清哪种毒药最毒,他无所适从,正犹豫不决时被捉住,受尽百般折磨而死。
黄金的光芒掩盖不住中世纪的罪恶。贵族拉瓦尔竟然相信:处女的身体里含有金子。于是800名天真烂漫的少女被这个恶魔杀害,而拉瓦尔站在断头台上时还想着金子。
犹太人的血液是金子
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热爱黄金,而与黄金关系最密切的民族就是犹太人,犹太人赚取和利用黄金的能力其他民族望尘莫及,这便使犹太人受奴役、歧视和屠杀。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将大批犹太人掳往巴比伦,称为“巴比伦之囚”。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祖国,散入各地,受到屠杀和迫害。二次大战被德国法西斯残杀600万人。犹太人在所居国没有政治地位,不允许有自己的房屋产业。犹太人只得以积累黄金来应付不测,因为黄金是最坚挺的硬通货,体积小价格高。民族的悲剧造就了犹太人勤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由于犹太人善于放高利贷和经商,出现了许多金融家。在欧洲的文学作品中,把犹太人描绘成凶狠残忍的高利贷者和吝啬鬼,实在是偏见在做怪,像莎士比亚名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就是一例。即使是真的吝啬也可以理解,犹太人除了金子以外,一无所有,没有地位,没有祖国,没有家园,一代代的流浪,祖国已成为重复做了2000多年的旧梦,甚至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他们守着仅有的金子,何必去嘲笑。
芝麻开门
人类开采黄金以来采得的11多万吨黄金,绝大部分以各种形式分存于世间。估计40%以金锭的形式储存于各国金库中,40%以各种镶金珠宝、金币保存着,剩下的20%为工业消耗和损失。估计全世界私人手中的黄金与国库储备相等,截止1985年底,世界黄金储备为65315吨。官方储备最多的是法国,为6251吨;印度和美国的私人储备量相等,都是3723吨。
日本虽然国土小,资源贫乏,却是黄金生产和消费大国。在电子工业中,日本消费的黄金居世界第一,遥遥领先于美国。日本本土的黄金产量不足,还进口矿石生产黄金。医学用金主要是牙科用金,日本牙科用金量超过世界的1/3,可能是日本人特别喜好镶金牙的缘故吧,就连中国的影视片中,侵华日军的形象亦有一张嘴便露出金牙的。
Number : 9193
Title :蜡烛
作者 :西蒙诺夫
出处《读者》 : 总第 176期
Provenance :阅读和欣赏
Date :
Nation :苏联
Translator :茅盾译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5个红军战士只有1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1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