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887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887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埃蒂纳吃了苦头,要是在家里,早就不耐烦了。但是她想起回国的“美差”,对这些都没有在意。常看新加坡和香港有关报刊的人可能知道,埃蒂纳家里有的是钱,就是自己缺一个丈夫。登广告招夫婿已四、五次了,偶尔来一个相亲的,对方一看她那个子,早已吓呆了,谈不上两句就匆匆走了。这一次是我国搞外贸的同志看到了广告后,专门写信要她回国相婿来的。她接到信后,激动得热泪直流,内心感慨万千:“祖国啊,您没有忘记海外的子孙!”埃蒂纳这样一想,把吃苦头的事,早忘到九霄云外了。

  小汽车停在一栋风景秀丽的饭店前。服务员把巨娘安排在一个华丽的小套间。一路折腾,埃蒂纳实在太累了,她一屁股坐在单人沙发里。“哎哟哟!”只听得屋里发出一声尖叫。服务员吓得差点将热水瓶摔掉。米夏一看,原来是小姐给沙发夹住了,慌得不知如何是好。服务员又是叫人,又是打电话报告领导。好容易叫来七八个人,有的按沙发,有的扯胳膊,才把埃蒂纳拖出沙发来。

  夜幕降临了。巨娘看完电视,上床休息。也许是晚上菜吃得太多,躺下不久就想喝水。刚翻身坐起,只听得“嘭”地一声巨响,棕床的棕绳断了,巨娘跌落在地板上。这一响非同小可,把隔壁左右的旅客,都给惊醒了。米夏连忙跑进来,一看小姐全身都陷在床里,只露出头和两只脚,急得哇哇地大声喊叫起来。饭店服务员和领导闻声赶来,又是一番折腾,才将埃蒂纳抬起,重新搬来两张床拼在一起,总算放了心。

  巨娘住在饭店已经有三四天了,外贸人员也天天来,可就是不提给她介绍对象的事。这葫芦里究竟装的什么药?埃蒂纳心里很纳闷。她哪里知道,已经来过三个相亲的人。一个是趁埃蒂纳上街时相的,一个是趁她看电影时相的,还有一个是趁她吃完饭在平台上休息时相的。这三个人虽然个头都在1。9米以上,但块头哪敢与巨娘匹敌?别说是谈恋爱,就是看一眼也是够吓人的了。外贸人员心急如火,因为手上掌握的几张“王牌”没有一张能打得响。埃蒂纳等了十来天,连一个相亲的人都没见到,有些焦急起来。要知道,她的条件并不苛刻,爱人的金钱、地位她都不计较,唯有这身高、块头要相称才行。具体办事的同志把这事向领导作了汇报。领导指示:向各单位打电话求援,千方百计也要让巨娘完婚。

  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出。三四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消息。一天,突然接到航运公司的一个电话,报告说他们单位某码头有个搬运工人,身高2。1米,体重300斤,年龄35,还没有找到对象,外贸人员如获至宝,连忙驱车前往码头。

  这人名叫杨江,又名杨巨人,是码头上的搬运工人,在找伴侣的问题上也遇到许多挫折。他自称是乐天派,为人生性活泼,干活认真,又快又好。国家一个月给他一百多斤粮食,全吃个精光。他一听说上面派人找他,也不问何由,便跟着人上了车。

  这一次外贸人员下了狠心,不管杨巨人同意与否,一定要让他俩直接见面,不再像前几次那样远远地观花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嘛!远观哪能建立感情呢?

  这杨巨人也不知道领导找他干啥,跟在外贸人员身后,“咚咚咚”地上楼,进了埃蒂纳的房间。埃蒂纳一看自己等候多时的对象进了房,情不自禁地从双人沙发上立起,满脸是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这巨娘凝神望着面前站着的巨人,暗暗称幸:这一趟没有白跑,这十几天没有白等,终于把自己理想的人等来了。这杨巨人虽然面红耳赤,心里却暗暗称奇:世界上竟有与自己一般高大的女子,好不叫人痛快。四目相视,各个情长意深。埃蒂纳虽生长在异国,却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待外贸人员介绍完毕,两人就热烈地谈论起来。

  两个星期以后,埃蒂纳与杨巨人在武汉举行了结婚典礼。只见两位巨人穿着崭新别致的结婚礼服,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彬彬有礼地向来宾致意。婚后不久,政府考虑到埃蒂纳还有老父母需要人照顾,同意杨巨人办理出国手续,和埃蒂纳同往新加坡。

  杨巨人和埃蒂纳要离开祖国了。外贸部门改派了一辆特别小轿车,将他俩送到机场。机场围满了送行的亲人和外国记者。话筒伸在杨巨人和埃蒂纳嘴前。埃蒂纳激动不已,连连说“先生们,女士们,我太高兴了。我在新加坡找了十几年丈夫,一直没能如愿,回到祖国,不到一个月就结了婚。我真高兴,我太幸福啦!还是祖国好啊!”

  银色的飞机载着这对新婚的巨人夫妇,飞向蓝天,飞向远方。送行的人们不停地向他招手,希望这对巨人再次归来。埃蒂纳和杨巨人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祖国和亲人。

  (摘自《武汉青年报》,作者:周志纯罗公元)

Number:4224

Title:农民修桥造福乡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期

Provenance:安徽日报

Date:1981。2。8

Nation:

Translator:

  1980年11月16日上午,大别山南麓的宿松县北浴公社廖河大队的小学校前面,人头攒动,锣鼓声、鞭炮声震天动地,一位老大娘喜笑颜开地告诉大家说:“真是件大喜事啊!”

  原来,大队在为农民廖其连一家出钱出工在廖河上建的三孔桥举行竣工典礼。大家看着这座长12。5米,高3。7米,宽1。6米,桥面可行手扶拖拉机的水泥预制板铺面的石墩桥,无不为廖其连一家修桥补路、造福乡里的美德所感动,由衷地赞扬他全家人的高尚风格!

  廖其连今年51岁,他家住的地方是一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山村。廖河穿村而过,把村子隔成南北两半。大队部、供销社、学校、食品站等单位和大多数居民都集中在廖河南边。南北两面过往的行人,来往十分不便。一些小学生上学,为抄近路,常常涉水过河。多少年来,廖其连就想在这里建座桥,方便大家行走。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一直没能如愿。

  两年多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象春风,吹绿了山乡水寨,生产有了发展,廖其连家的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9月他估算全年经济收入,可达两千元上下。于是,他又萌发了造桥的念头。有人知道他想造桥,都说他:“你真傻!”廖其连说:“我花钱造桥,有利自己,也方便众人,当这样的傻子,有什么不好!”

  廖其连造桥的决心即定,便打算造一座永久性的桥。去年9月上旬,他将家里一头三百多斤重的肥猪卖了,凑上540元,买回9块水泥预制板。请来造桥师傅。9月16日破土动工,全家老少一齐出动,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辛勤劳动两个月,廖其连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摘自2月8日《安徽日报》)

Number:4225

Title:原谅我吧!妈妈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期

Provenance:辽宁画报

Date:1980。6

Nation:

Translator:

  这是一个姑娘从心底发出的生活颤音。在幼年,略微懂得向妈妈表示承认错误的时候,母亲会亲昵地吻她一下,到了童年。天真地向妈妈求饶的时候,母亲会笑着瞟送一个申斥的眼光;可是今天,她不见妈妈已经14年了。这个心声到何处倾吐呢?她踏着星光在妈妈家门前徘徊,多么想冲进去,跪在母亲跟前,喊出那一句话。

  但她却没有这个勇气。因为听说母亲每次听到她的名字“党爱武”时,就气得疯颠起来,甚至要昏厥过去……。她,默默地流下了眼泪。难道这个罪孽永远也不能赎清吗?

  她11岁那年,由于受不了当“狗崽子”的凌辱,在“造反派”的“启发”下,曾带领“红卫兵”“扫荡”过自己的家,也批斗过父亲“阶级敌人”黄杰和母亲“牛鬼蛇神”孙兰馥,甚至用红缨枪刺向母亲的胸膛……。从那时起,她离开了家,改黄晓亮的名字为党爱武,抱着一心跟党走的心情,提前下乡,来到了复县老虎屯公社。但当她明白了改姓党也并非是党的女儿时,少年时代受到的隐伤才开始发起痛来。

  生活好像故意在捉弄她,父母都被流放到她所在的这个公社,她曾跑到一个水利工地上,偷偷地遥望过父亲和母亲受苦役的身影。他们彼此离得很近,却不许见面,也不能通话。她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不能生活在一起,而却要分到两个大队居住呢?她开始怀疑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遇上了多年不见的姐姐。两人长谈了一夜。她进一步认识了过去的无知。在送行的路上,让姐姐转告妈妈“多多保重身体,农村的活苦啊!”后来,她进城当了工人,连捎话儿的机会也没有了。

  当曾经领导国民党“灵甫号”军舰起义的爸爸和妈妈恢复了一切名誉时,笼罩心扉的迷惘才终于拨开,错认爸爸和妈妈是“敌人”,尤其是向妈妈刺一红缨枪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光是懊悔是不够的。她必须用儿女之情去温暖双亲冰冷的心。她想在母亲的生日那天,捎去祝寿的礼物,借以弥补母亲心头上的创伤……,但一切这样的机会都流失了。

  今天,她借着记者采访的时机,终于跪到了母亲膝下,呜咽地喊出了那句话:“原谅我吗!妈妈!”

  可是,妈妈急急转过身去。是宽恕了女儿,还是盛怒未息?……妈妈的心碎了,昏厥了过去……

  里屋,人们在抢救孙兰馥;外屋,黄杰的战友们在长叹。姑娘呢,哭成了泪人儿一般,走出了家门……

  孙兰馥苏醒过来了。她从里屋出来,倾听着丈夫的战友们的谈论。一位战友从丹东不知发出多少信,劝他们收下这迷途的孩子。现在又当面对她说:“党都能允许犯错误的女儿回到怀抱,你们家庭就收不下知错的孩子吗?”和黄杰一起起义的地下党员尚雷,语重心长地希望:“中秋节就要到来,天上的月儿圆了,地上的人儿也该圆了……。”可是,姑娘到哪儿去了?

  姑娘来到树影里,又想到她曾日夜思念的大海。这时,背后传来一句“二姐”的声音。呵,是大弟弟悄悄守候在身边。她的心倏地暖了起来:“我不会……”随大弟弟进了屋,坐到爸爸跟前。她看到在座的秦咸周。他是挽救自己的长辈,也是爸爸的救命恩人。原先,当年爸爸和他从英国回国途中,在地中海遇到了台风。台风把爸爸从甲板上吹落大海,幸好水衣挂在舰舷的栏杆上,悬空飘荡着,秦叔叔不顾狂风恶浪,飞步抢救,才使爸爸脱险。如今,他重述这段历史,使黄杰和孙兰馥联想到,他从地中海的恶浪中抢救了黄杰,今天,又从一场政治恶浪中抢救出了他们的女儿。是收下,还是推到恶浪里……孙兰馥终于站起身来:“她是我的女儿……”

  长夜破晓,小屋沸腾。真是一场噩梦啊!姑娘又恢复了她少年时的名字黄晓亮。

  (原载《辽宁画报》1980年第6期)

Number:4226

Title:康生与江青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康生、江青,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干尽坏事。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渊源已久。《新观察》最近几期,登文作了介绍。现将其要点摘录如下:

  康生,原名张叔平,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诸城,是诸城有名的花花公子。江青,原名李云鹤,1914年也出生在山东省诸城。她的父亲李德文在诸城开旅店和木匠铺,娶两个妻子。江青系小老婆所生。据说,江母因遭受江父痛打,背其出走,在诸城给有钱人家当佣人。江青和康生的相识,正是江母在康生家做佣人的时候。但另据康生讲,江青住在城东关,他住在城南关,江青读小学时每日从他家的门口经过,因而相认。这两种说法,虽不完全一致,但江青读小学时即与康生相识,则是可以相信的。

  康生、江青先后混入我党并钻进核心部位后,进行了长期勾结。但一般说来,并不顺当,一直到他们一个当上“中央文革”顾问,一个任第一副组长之后,才驾于中央之上,无法无天,为非作歹。他们在这场伤天害理、毁灭文化的“斗争”中,不仅政治上从中渔利,而且贪婪地掠夺了图书文物。在1968年至1972年,康生共到北京文物局文管处30余次,劫走图书12;000多册。1969年10月18日上午,康生得知藏书家傅惜华的书被抄到文管处,于是不顾感冒、冒着大风、流着鼻涕,赶到文管处,一屁股坐在书堆上,在书单上划上“0”和“”。凡是划上这两种符号的,一定要找到,交康生,窃为己有。自己去掠夺还不算、还陪同江青一起去掠夺。江青两次提到康生送她的端砚和墨如何好,还要求康生帮她选定藏书用章的篆字体。

  然而,阴谋家的联盟,往往是强盗的联系,一旦阴谋败露,他们要狗咬狗。从批陈整风到批林整风,康生和江青的处境十分不妙。尤其是1975年1月,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邓小平同志继续主持中央工作后,江青、康生的败颓之势已无法挽回。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康生来说,真似滚油浇心,病势加重,于是他下了决心,舍弃江青,保护自己。他把外交部的两个人找来,要她们向毛主席报告,江青、张春桥历史上都是叛徒,并指出证明人是谁。这个耍了一辈子阴谋诡计的野心家,最后摈弃了同自己合作时间最长、也是最后的合作者江青,妄图以此“保持名节”。康生抛出江青是叛徒之后,唯恐有人疑心到他自己,就说:“江青是叛徒,我不是……”这个大阴谋家、野心家、反革命两面派,在1975年12月16日,终于戴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桂冠死了。

  这件事,1976年4月,“四人帮”的一名党羽密报了江青。江青痛彻心髓,狂怒不已,大骂康生是林彪式的“大、小舰队”,“有过之而无不及”,要同康生彻底决裂。

Number:4227

Title:触目惊心的统计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特别检察厅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起诉书中提到:

  被点名受诬陷迫害的420人:

  1.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总书记、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局第一书记、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政协主席、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38人;2.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93人;3.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30人;4.人大常委36人;5.政协常委47人;6.党政军高级干部84人;7.各民主党派领导人19人;8.各界知名人士37人;9.其他36人。

  受诬陷迫害的人数总数:729;511人,迫害致死的人数:34;800人

  受诬陷迫害迫害致死

  冀东冤案84;000人2;955人

  云南赵健民特务冤案14;000人

  内蒙内人党冤案346;000人16;222人

  新疆叛徒集团冤案92人26人

  东北帮冤案90人4人

  广东地下党冤案7;100人85人

  解放军冤案80;000人1;169人

  上海武斗80;000人1;169人

  济南武斗388人

  迫害民主党派领导人18人

  各界人士211;100人40人

  归侨281人

  (载《北京晚报》

Number:4228

Title:论美

作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