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89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89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缴舻牡胤骄屯O吕唇谢剑恢贝舻接腥死辞胨墙濉R话闶橇轿焕先俗叱隼次腿艘贰C恳桓龃遄加凶辗孔樱凶觥澳吧酥摇保啡司捅话捕僭谡饫铩H缓螅轿焕先司偷酱謇锇ぜ野せУ赝ㄖ锌腿斯饬伲邓强赡苡挚视掷郏謇锏娜擞械母腿怂统缘模械母腿怂兔とジ翘勺判菹ⅰ5笨腿讼似@褪保潭泛脱滩菥退蜕侠戳耍钡秸馐倍皇窃谝郧安趴继钙鸹袄础K俏恃纯褪撬侥睦锶ィ忻挥惺裁葱挛诺鹊取L富敖崾保峭饰士腿嘶褂忻挥惺裁葱枰锩Φ模灰腋龃返模飞匣挂灰裁炊鳌8枵庑┛畲〉诎踩耸欠治牟蝗〉摹�

Number : 392 

Title :婚俗拾零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9期

Provenance :《美国之路》

Date :1982。6

Nation :

Translator :卢敏

   如此大千世界,奇闻趣事不胜枚举。婚姻风俗也是因地而异,自成一体。许多惯例萌生于邃古,历史悠久;其中大多数沿革流传,自古洎今。从这些古意盎然的传统婚姻风俗中,人们不难看到古代文化生活的轮廓。在美国,每年6月是缔结姻缘的佳时良辰。据说,今年6月,有51万美国男女结为伉俪。新娘新郎在圣坛前面交换结婚戒指后,随着《婚礼进行曲》,沿着通道携手走出教堂……美国的婚姻习俗兼收并蓄了异地传统惯例,形成了一种五花八门、绚丽多彩的格式。据传,现在美国某些地区在婚礼上将鞋子抛向新人、或将鞋子系于汽车安全挡上的习惯,就因袭了几世纪前日耳曼民族流行的礼仪。新娘的父亲将新娘的旧屐赠予新郎,以示所有权由父亲向丈夫的移交。有时,新郎还需进一步确认他的权利,用一只鞋轻轻拍打新娘的头部。

  在其他一些国家里,新娘更得含羞忍辱。例如在南斯拉夫西南部的达尔马希亚地区,每每结婚仪式濒临尾声时,新郎还必须踢打新娘。

  向新人播撒米粒象征着昌盛富饶。在罗马,新娘新郎要向前来参加婚礼的贵客分瓜子;在苏格兰,人们向新娘新郎头上泼洒燕麦粥;在希腊,人们却撒石榴子。在英国和美国,撒米粒的习俗至公元9世纪中期才略露端倪。在这以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小麦和玉米。

  参加婚礼的宾客各自带点婚礼蛋糕回家,也是一桩古老习俗。传说,少女睡觉时将这块蛋糕放在枕下,就能梦见她未来的配偶。

  近代法国人喜爱捉弄谨小慎微、生怕心上人得而复失的新郎,据说抛甩新娘的吊袜带就发端于法国。当时在法国的有些地方,新郎必须与大家一起追逐争拉吊袜带。这样的角逐有时会把新娘弄得羞愧万分,所以一般新娘都是不战而降,主动将吊袜带交与那个稳操胜券的姣姣者。不管怎么说,人们都相信,戏弄新娘的衣装可以交好运气。

  尽管印度政府现在制订了这样那样的法律,但在这个亚洲大国里,童婚依然风行。世界上最长久的婚姻生活记录,是至1940年偕老生活达86年的一对印度夫妇创造的。然而,要是考虑到他们举行婚礼时才5岁,这个世界记录也就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了。另一罕见记录是一对订婚达67年的情侣创造的。他们最后于82岁皓首之年才开始新婚生活。

  为人们所熟悉的瓦格纳所作的《婚礼进行曲》是西方教堂结婚仪式上的主要音乐。它首次演奏于1850年。1899年路易斯公主决定在她的婚礼上当她走向祭坛时要演奏这首乐曲后,它便不径而走,须臾之间风靡了整个世界。在此之前,人们常常选用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序曲》。

  人人皆知的度“蜜月”也是由来已久的古老传统之一。在过去“抢婚”的年代,人们要想结婚,就必须“自己动手”。新郎必须首先攫取一个姑娘,并将她匿藏于己舍1个月。后来,这个月又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大享口福的月份。在这段时间里,聚会欢庆的人们畅怀痛饮用蜂蜜酿制的佳酿。

  虽然喝蜜酒是有些地区婚姻庆祝仪式中的一个传统节目,而且古代匈奴王阿提拉在他的结婚仪式上暴喝痛饮以致猝死也确有其事。但是,人们在字典中却不易找到“蜜月”与蜂蜜之间的关系。另有一说,“蜜月”中的“蜜”源出于挪威语中“洞房花烛夜”一词;而“月”不单指一个月份,还指新婚之后急转直下的感情骤变。

  近年来,美国人的结婚方式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变化。曾有人在城市已婚人口中进行过调查,发现1955年25%的新婚夫妇认为男女结合是为了育子。但到1971年,只有13%的人固守此念,而60%的人们都认为男女结婚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寻求生活伴侣。

  当然,至今还没有哪个美国人为逃避税务而匆忙结婚。美国的税务规则上“婚姻处罚”一栏明确规定了单身男女所应得到的好处。但在世界某些地区,税务缴纳规则所处罚的却正是未婚男女。在罗马,不论男女,婚前都被课以重税。中世纪时期,在法国的某些地区,单身男女都得缴纳巨额税务。18世纪末期,英国宪法规定单身汉必须为英法战争纳税。在远古时期的斯巴达城邦中,一定年龄的未婚男子不得观看女子表演体操,而他们自己要结婚就必须在寒风腊月时引吭求爱,赤身裸体地走过繁街闹市。

  美国人的结婚率居于世界首位。离婚率除非洲的吉布提外,也可谓超群绝伦了。也许,将来美国的离婚也会与结婚一样,形成自己的传统惯例。不久前,纽约的一个宝石商已经向将与他辞别的前妻赠送了离婚戒指和金手镯,以纪念这次决裂。

Number : 393 

Title :手杖趣话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9期

Provenance :《收藏家》

Date :

Nation :美国

Translator :唐若水

  人类使用手杖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了,不过就是在遥远的古代,手杖的用途也并不是单单为老弱病残者行路提供方便。

  图唐卡门法老拥有很多金手杖这是皇权的象征和标志。臣民们见到他的金手杖就得虔诚地顶礼膜拜,也不管他当时在不在场。

  在17世纪至18世纪的西欧,手杖又成了上流社会中男人们追求的时髦货绅士们绞尽脑汁,挑选着和自己的衣着和地位“相称”的手杖,就像今天的男人精心选择领带一样。在纸醉金迷的社交会上,女人们卖弄自己的项链,男人们则炫耀自己的手杖人们甚至能从手杖的质地和样式来判断手杖主人的贫富。于是,不少中产阶级人士便不惜工本地拼命获取一根“高贵”手杖以提高自己的身价。

  到了19世纪,情况起了变化人们的虚荣心似乎退却,手杖变得越来越实用了。能工巧匠在自己的手杖中藏着各种各样的工具以便随时使用。调琴师在手杖中放有修理钢琴用的小锤;摄影师则在手杖中装着一副照相三角架……而更多的手杖是特意用来护身的:杖身只是充当鞘子,只要一按柄上的开关,就能迅速抽出刀或剑。

  今天,发达的科学技术孕育了形形色色的“科学手杖”。美国人发明的电子向导手杖能为盲人引路;西德的电子探矿手杖能帮助勘察队员找矿;意大利的救生手枚喷出的强化灭火剂使你在火灾中绝路逢生……

  手杖也是现代间谍大师们手中的宠物。迄今为止,已有数百种手枪手杖问世。苏联克格勃特务常使用一种手杖进行暗杀活动原来这种手杖的杖尖上储有剧毒药品,只要皮肤触到毒药,24小时内定叫你一命呜乎!此外,各种各样的照相手杖、窃听手杖、发报手杖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由于西方世界社会治安混乱不堪,机灵的发明家们便纷纷挖空心思地设计出种种防暴手杖以赚取大钱。有种报警手杖内装有一台微型发报机,如遇歹徒,只要轻按柄上开关,发报机即自动向警局报警求援;有种麻醉枪手杖竟能连续射出3颗威力强大的麻醉子弹……

  许多名人都将手杖当作艺术品珍藏于密室之中。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收集了30多根手杖,英国戏剧大师肖伯纳收藏了47根,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是个手杖迷,他一生收集了75根。美国人蒙纳克也许是当今最大的手杖收藏家他收藏了100多根不同“年龄”和“籍贯”的手杖。在法国,还有一个手杖博物馆,里边既陈列着生活在阿拉斯加荒原上的爱斯基摩人自制的粗糙手枚,也有价值3万美元的、精雕细刻的黄金手杖。

Number : 394 

Title :被绞死的猪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9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中世纪法庭最常与猪打交道。仅一个法国,有名的“猪”案就有20起。猪通常所犯的罪行是杀死婴儿。在中世纪的城市里,甚至在17世纪末的伦敦,猪是可以在街上自由地东游西逛的。它们常在屋旁的小沟里啃嚼各种脏物,偶尔也窜入穷人的茅屋咬死睡在摇篮里的婴儿。于是罪犯被抓了起来,送到刑事监狱。人们把猪和别的囚犯们一起锁在一个囚室里。市政当局拨给被捕的猪与普通囚犯一样的生活费。

  1408年,法国南特市法庭宣判一只猪死刑。保存下来一张该猪判决执行前的开支细帐。猪在狱中的生活费6苏(法国5生丁辅币,1947年停止使用),付给从巴黎请来的刽子手报酬54苏,付给将罪犯运往刑场的车力费6苏,购买捆绑用绳索费2。8苏,合计68。8苏。

  1457年在巴黎审理了一起猪杀死5岁儿童案。法庭确认猪有罪,判处其绞刑。至于案情牵涉到其他小猪,鉴于它们参与犯罪的证据不足,法庭决定将它们全部没收。

  1394年,在法国莫尔登,法庭记录了下列给猪加罪的情况:“其不顾此日为星期五(即斋戒日)竟然进食荤食。”

  在另一份关于猪的判决书上写道:

  “检查官、修道院院长约扎法特在所提出的诉讼中对案情曾指出,造成一岁半婴儿惹隆死亡的肇事者是一名3个月的猪崽。据此,本法庭特判决该猪崽绞刑。本判决书附有小号铅字排印的1499年4月19日刑事案由一份。”

  将猪判处死刑是常有的事。巴黎郊区还有一处地名叫“被绞死的猪”。

Number : 395 

Title :巴尔扎克和创作劳动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9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文祥一

  李卜克内西在纪念马克思的一篇文章中对于劳动和天才的关系有过一段极精彩的话,他说:“没有非常的精力和非常的工作能力便不可能成为天才。”被恩格斯尊敬地称为“巴尔扎克老人”的,便是这样一位天才。他留给后代的“人间喜剧”是由96部作品,近两千人物组成的宏伟大厦。巴尔扎克几乎不停地写了15年,每年得写上六、七部作品。

  巴尔扎克的生活就是一篇连续不断地工作的故事,他自己说过“我从来没有一口气只工作二三小时的。”他每天写作12小时以上。巴尔扎克需要不受人打扰的大块时间,因此他的工作日是从晚上1点开始,他使用一张朴素的长方形小桌,桌上只有大叠的白纸和一束削好的鹅毛笔。右手边摆着一本摊开的记事册、用来记下后面的章节可能用到的构想和情节,巴尔扎克写作时不需要任何资料,它们已经融汇在他脑子里了。

  巴尔扎克工作起来就没有头,直到写得手指痉挛起来才稍事休息,然后又写下去。他自己说他:“已经把生命投入这个坩锅里,像炼金术士投他的金子。”在工作五六小时后,巴尔扎克就像干最重的体力活的粗工一样精疲力尽了,然而这还不是结束,他要借助于又浓又黑的咖啡,把生命机器重新发动起来。他年复一年地把咖啡煮得愈来愈浓,好使他的神经赶得上那种有增无减的紧张劳动。他有一次在谈到他的某本书时曾说:只是由于“成了河的咖啡”才算完成了它。到早上8点,巴尔扎克才用顿早餐,洗个澡,这时送信人从各处印刷所送来了头天打好的校样。

  巴尔扎克的校样和别人的不同,是用特大的纸张印刷的,好让他在上面进行大规模的修改。9点他开始改校样。每篇小说巴尔扎克都带着不满意的心情改到三四遍以上,有一部分作品曾经改过15次。他的头两遍校样总是大段的增删,甚至完全重写。校样上常留着大块挖补的痕迹,每张校样上能够写字的地方,包括背面都写满了。巴尔扎克把每篇小说的每一次校样都装订成册送给朋友,如果一本小说出版是二百页,那么这个稿本有时会将近二千页。

  要想象巴尔扎克每天的工作量,让我们读读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到的他自己的写作情景:“要知道我的勇气有多大,听我告诉您:《路吉艾利家族的秘密》是我一夜工夫写成的……,《老姑娘》是三个夜晚写成的,《该死的孩子》是在我身心痛苦的9个钟头之内写成的,我在萨舍,花了三天工夫,写成了《幻灭》开头的一百页。”

  巴尔扎克的格言是:“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巴尔扎克自己的创作劳动就是这句格言最形象的阐释。

Number : 396 

Title :“交响乐之父”海顿的故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9期

Provenance :《文化娱乐》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第一部歌剧

  海顿18岁时在一个合唱团里唱歌,但不久他的嗓子坏了,便开始在维也纳街头拉小提琴,并自己创作乐曲。

  一天,海顿的几个朋友决定在名叫伯纳登·柯茨的著名丑角的窗前奏小夜曲,要海顿写个曲子。演奏时,柯茨刚好在家,他非常喜欢这个曲调,就走到阳台,问道:“谁写的这样优美的曲子?”

  “我写的。”海顿说。

  “你写的!那就请上楼来,”柯茨说,“我有句话对你说。”

  当海顿走进柯茨的房间时,柯茨给了他一些诗稿,请他写一个歌剧。

  “我从未写过这样的乐曲,”海顿担心地说,“不过我可以试试。”

  于是他就开始写起来。但写到海上风暴那节就卡住了。

  “我从来未见过海,我怎么能把海上风暴写进乐曲呢?”海顿说。他去找柯茨,但柯茨也没有办法,因为他自己也没有见过海。

  海顿走到钢琴那里,开始试着用各种曲调来表现,但都不成功,最后他失去了信心,两手猛地向钢琴一砸,喊道“见鬼去吧!风暴。”

  “就是它!就是它!”柯茨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喊道,“就这样弹下去。”

  自从海顿的名字闻名于世界之后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他为许多歌剧谱写了美妙的乐曲,但他始终忘不了第一个歌剧的风暴。

   (詹重五 译)

  “诀别”和“惊愕”

  1760年,海顿接受匈牙利埃斯特哈惹亲王的聘请,任副乐长之职,称心如意地指挥着一个有规模的乐队和合唱队。1766年,正乐长维纳逝世时,发现他的日记里夸誉海顿是“国家的至宝”,海顿遂被擢升为乐队的正乐长,连续在乐队里工作了30年,把全部精力和才华献给交响乐的建设,并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当时,有些乐队队员因故想请假,遭到了亲王的拒绝,海顿为此创作了“诀别交响乐”。在第一乐章里所用乐器众多,次第减少,按乐谱规定,队员奏完自己的声部后,即可吹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