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933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933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是急人之所难而已,而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原载[美]《读者文摘》,本刊有删改)

Number:4405

Title:梅兰芳这样对待事业与爱情

作者:齐虹

出处《读者》:总第5期

Provenance:《广西日报》

Date:1981。8。8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梅兰芳生于梨园世家,立志京剧改革,始演古装新戏。抗日战争中,他不畏敌人的威迫利诱,蓄须明志,拒绝登台,卖画典当,过着清贫生活,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解放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推动戏曲改革,多次受国家奖励。

    梅兰芳年轻时曾追求过河北梆子著名演员刘喜奎。刘喜奎也很敬佩梅兰芳的艺术造诣。两人如成婚,可说是珠联璧合。但当时的社会,女演员一红,会遭到达官,显贵们如狼似虎的追逐和催残,这既毁了刘,又断送了梅,两人的前途都要被毁掉。为了梅兰芳美好的艺术前程,刘喜奎找梅兰芳作了一次肝胆相照的谈心。刘喜奎说:“我从来没爱过一个男人。同你一起生活,一定很幸福。但你娶了我,有的人必然迁怒于你。拿个人的幸福生活和艺术相比,生活总是占第二位的。所以我拒绝你的求婚,把你永藏在我的心里。”梅兰芳沉默了一会,理智而冷静地说:“我决心尊重你的意志。”果然,刘喜奎成名后,接二连三地遭到社会迫害,以后愤然离开舞台,隐姓埋名近40年,到解放后才露面。梅兰芳在刘喜奎的帮助下,正确地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把全部精力献给京剧,取得了极高的造诣。

     (摘自《广西日报》1981年8月8日)

Number:4406

Title:落榜以后

作者:陈宝树

出处《读者》:总第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八次落考的明朝文人归有光,少年时就勤学苦读,矢志奋斗。他名落孙山后,在嘉定(今属上海市)招徒讲学,仍然含辛茹苦,发愤攻读。他反对当时的复古主义诗文,推崇唐宋散文的自然流畅,文从字顺,写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成为“唐宋派”中卓有成就的作家。

    △三次落考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考举人失败后,下决心立志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长江、黄河流域很多地方。经过27年的辛勤劳动,参考了八百多种医书,写成了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至今流传全球。

  △四次落考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9岁时应童子试,成绩在县、府、道都名列前茅。后来屡试不中,举人、进士都没捞上。这并没有使他一生潦倒,相反,他更是苦读寒窗,深人民间广采博搜,终于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光荣的一席之地。

  △三次落考的著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投考北京的医学院落榜后,积极参加社会进步的戏剧活动,阅读了大量的欧美文学和戏剧作品,写出了《雷雨》、《日出》等具有很大社会影响的剧本,结果使中国少了一个医生,换取了一个优秀的剧作家。

  △四次落考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严文井,20岁左右在北京两年考了四所大学,每次进试场每次落第。他父亲对他侧目以待,他就跑到北京图书馆当小职员,每天借书十本八本,秉烛夜读。他没有考取北大、清华,但作品在北京的报刊发表后,北大的学生很羡慕他,清华还请他去开座谈会。现在他是我国独树一帜的童话作家。

  △三次落考的天津人民出版社翻译苏阿芒,连续三年报考某大学西语系,都遭失败。后来经过几天彻夜不眠的思考,坚定地选择了自学的道路。他掌握了二十多国文字,参加过国际世界语协会,在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刊登过文艺作品和论文,被一家瑞典杂志称为“文艺领域中一颗新星在东方闪光”。

  △三次落考的青年女作家竹林,在考大学最后一次未被录取时,站在乡村低矮的茅屋门前,望着西沉的太阳隐到山丘背后,难过得痛哭流涕。后来疾奋努力,陆续发表了五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著名人士的称誉,茅盾热情地肯定了她的这本书的成就。

  (陈宝树辑)

Number:4407

Title:最后的审讯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5期

Provenance:《郑州晚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28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年仅28岁的夏明翰同志不幸被捕。敌人用尽种种刑法摧残他,但他毫不屈服。反动派进行了最后一次审讯。

  “你姓什么?”

  “姓冬。”

  “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

  “我是按照你们国民党的逻辑在跟你们讲话。你们都是这样: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成‘冬’!”

  “多少岁?”

  “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明翰同志越说越激昂,“我们相信总有一天,红旗会插遍全世界!”

  “有没有宗教信仰?”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

  “那么,你没有信仰罗?”

  “有信仰。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你究竟知不知道你们的人?”

  “知道。”

  “在哪里?”

  “都在我心里。”

  反动派使出了最后一着,宣布将他“就地处决”。

  “给我一张纸,一支笔。”

  他接过来,昂然一笑,在纸上写下了这首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自有后来人!

  (原载《郑州晚报》,黄德辉荐)

Number:4408

Title: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5期

Provenance:《青年一代》

Date:1981。4

Nation:

Translator:

   考考对象

  传说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为选佳婿,曾三考新郎。谁知当代也有不少姑娘加以效法,可惜由于试题太深,对方没被“录取”。请看发生在“征友服务台”的一则“考试”:

  女:你在什么大学读书?

  男:在××大学。

  女:读什么专业?

  男:读××专业。

  女:学过高等数学吗?

    男:学过。

  女:××定理懂吗?

  男:懂一点。

  女:××化学懂吗?

  男:不懂。

  女:你们学的英语是什么大学的课本?

  男:是交通大学的课本。

    女:我这儿正好有一本交大编的英语课本第2册。给你,把14课读一遍!

  男:真要我读?还是你读吧!

  “考试”结果,当然不欢而散。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又如何能为别人所尊重呢?

  三次照会

  女青年小吴,经《青年之友》服务组介绍,同青年美工结识恋爱了。刚接触时,她感到这位美工的才能、长相和家庭情况都不错,尤其是他那彬彬有礼的风度,刚见面就给姑娘留下了满意的印象。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以后几次交往中,小伙子的举动却使姑娘“望而生畏”了。每次约会,小伙子总爱动手动脚,甚至在大街上搂着她,这使姑娘深感羞怯和不安。为此,小吴在反复思考之后,便直言不讳地向小伙子提出了“照会”。然而小伙子不仅不以为然,而且声称:这是“风度”、“美感”、“富有爱情色彩”,并且津津乐道地向小吴介绍外国电影镜头。这些不仅丝毫没在姑娘心里激起共鸣,相反在她火热的心头浇上了一瓢冷水。姑娘接连3次向小伙子婉言提出了国有国情、民有民俗的“警告”,结果都无济于事,反而落了个“不合时宜”的“雅称”。姑娘终于同他分手了。

  “行情”多变

  《青年之友》服务组成立1年来,发现在青年择友“行情”上有过3次“波动”。

  去年8~12月,前来登记的青年都苛求于对方的身高。有些女青年要求男同志身材像“麦克”。有些姑娘自己只有1。5米出头,但都非要找1。7米以上的男青年。今年年初,一度盛行以具有“海、陆、空”条件的对象为吃香。有的青年在“本人要求”专栏里直言不讳地写明:“要求直系亲属中有海外关系(具有出国条件者更佳)”,“父母为落实政策的工商业者的对象可优先考虑”。最近一个时期,许多青年同志却又把要找“大学生”、“科技人员”列为第一个条件。对此,服务组的同志曾不解地询问过一位前来登记的女青年,她说:“找大学生时髦,寻科技人员吃香,如果自己不提这个要求,会被小姐妹讲‘不合时宜’。”

  求全难成

  有一位姑娘在登记表中填着:“希望对方身高1。8米左右,品貌应在一般之上,特别要求学识渊博(最好是研究生,起码是大学生)。家庭出身最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中有住房。”后来这位姑娘来到“征友服务台”,对以上要求又做了补充:“气质要好,有一定风度,性格表面看上去要老实,实际上要爽朗、健谈。懂得应多些,爱好广泛些,处理问题应有主见、老练,家中人口少些,房子没有兄弟姐妹瓜分。”听了姑娘的这番描绘,服务组的同志真感到为难,大千世界,小伙子虽多,可上哪儿去找符合这些条件的“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呢?

  (琴惠摘自《青年一代》1981年第4期)

  

Number:4409

Title:合理地利用时间

作者: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出处《读者》:总第5期

Provenance:《解放军报》

Date:1981。8。27

Nation:苏联

Translator: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长期担任校长、班主任,先后为700名学生做观察笔记,对这些学生进行了长达30年的“教育实验”。他先后发表的40多本专著、600余篇科学论文,对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这里发表的是他给读大学的儿子的一封信的节录。

    △首先并且最主要的,就是在听课时要善于赢得时间的积累。不善于听课就会使脑力劳动出现一些“突击”时期:考查(或考试)前几天,他就翻阅听课笔记,而到考查时则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要学会在课上就思考笔记,并且每天去钻研所记的东西,即使用两小时也好。坚持这样做的话,你就不会有突击日了。

  △你要想有足够的时间,就要每天都阅读。你所阅读的一切,就是你用以治学的精神财富的积累,这个积累越雄厚,就越容易学习。

  △要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我所完成的一切都是在早晨做的。30年来,我都清晨5点钟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一直工作到八点。30本教育方面的书和300多篇其他学术著作,都是在早晨5点至8点写成的。

  我建议你在早晨这一个半小时内从事最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去思考主要的理论问题,钻研艰深的理论文章,撰写论文等。这样,你就不会看书看到半夜了。要把你的作息时间安排得能在10点半以前就入睡。这样可以消除疲劳。

  △要善于在时间上把主要的内容安排得使它不致居于次要的内容之后。主要的内容每天都进行,主要的学术问题应当放在你清晨脑力劳动的首位。

  △要善于给自己建立一种内在的刺激因素。脑力劳动中的许多内客并不都是有趣得使人很乐意去做。往往唯一有推动力的刺激因素就是“应该”。要善于聚精会神和关注到这种程度,使这个“应该”慢慢地变成“想要”去做。最有趣的总要留到工作末尾去做。

  △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爱钻研和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是做不到的。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要从中排除那些可能会破坏学习制度的书刊。

   △你周围有多种活动,既有科学小组,又有业余艺术小组,因此要善于表现出自己的坚定性。居于首位的不应是跳舞和休息,而应是劳动。要休息,我建议下象棋和阅读文艺作品。下象棋是在绝对的安静和注意力充分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是调节神经系统,使思想条理化的极好手段。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琐事上。我指的是闲扯和白白地消磨光阴。常常有这种情况:几个人在房间里聊大天,1个钟头过去了,无所事事,谈话中没有产生任何有益的思想,而时间却一去不复返了。

  △要学会赢得时间的储备。为此,就要习惯于记笔记和有一个好的方法。我现在备有近40本笔记,每一本供记录教育学中某个问题的一些新鲜的、但是转瞬即逝的想法。所有这一切将来都有用。

  △在你深入思考所触及的各种事实、现象和规律的本质时,不要吝惜时间。你对问题考虑得越深入,你的记忆就越牢固。没有理解之前,不要试图去记忆,这会浪费时间。要学会并非阅读而是翻阅那些你已十分熟悉的东西,同时要防止浮光掠影地浏览那些你尚未理解的东西。

    △如果同房间生活的所有人不能协商好严格遵守某些要求,则个人的脑力劳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因此,首先要商定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绝对禁止说话、争论和做各种破坏安静的事。

  △脑力劳动要求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替进行。科学著作要同小说交替阅读。

  △要善于克服坏习惯。我指的是这样一些习惯,开始工作前闲坐15分钟或20分钟;没有任何必要地一页页乱翻那些明知不准备看的书:睡醒后在被窝里再躺15分钟,等等。

  △“明天”是勤劳最危险的敌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今天应该完成的某一部分工作拖到明天。要培养把明天工作的一部分今天完成的习惯。

  △任何时候,一天也不要中断脑力劳动。暑假也不要扔下书本,每天都应当用各种珍贵的精神财富来充实自己。

  (蒋建华、赵世平摘自《解放军报》1981年8月27日、9月10日)

Number:4410

Title:如此儿郎 

作者:蓝士宝

出处《读者》:总第5期

Provenance:《北京晚报》

Date:1981。8。26

Nation:

Translator: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里3个形体骠悍的儿郎,姓甚名谁,且不提它。

  一、老人需血

    话说来自南口的一位姓周的老人病笃,患的是消化道大出血。

  医院血库里仅存的1400cc的B型血全都给输上了。可病人的血压仍旧一个劲儿地跌落,血色素也降到了危险水平,大口大口的血块还在不断地从病人嘴里呕出……情况险恶,必须立刻做紧急手术止血。

  血,现在关键的是血呵!

       二、寄望于子

  老人的三个儿子,几乎是轮番找着医生:

  “大夫,我父亲可是残废军人,负过伤,流过血,身上还留着敌人的子弹呢……”

  “大夫,医院可不能见死不救呵……”

    “大夫,你们赶快解决血呀……”

  是的,这的确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啊!可正值假日,除了值班医护人员外,到哪里去动员献血者呢?

  这身强力壮的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