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在欧洲 >

第25章

人在欧洲-第25章

小说: 人在欧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看着她,多么熟悉的一刻,她的脸和那宾馆的服务生,火车站的售票小姐,
重叠在一起。怎么我所有的学问,所有的阅历,所有的人生哲学在此时此地都用不
上呢?我究竟有什么词汇能和她同一个频率地沟通呢?我听见自己说:“外边不是
挂着牌说这儿是软座休息室吗?”

    “软座休息室现在是茶室,你要在这里坐,一个人五块钱。”她很干脆地说,
拿出票子。

    我们三个人推着行李,在炸裂似的音响中,像在丛林里摸索,歪歪跌跌地找到
出去的门。

    外面还是四十度。


                   ※      ※      ※      ※      ※


    上了车,从杭州开来的列车,竟然真有几张软卧还空着。我大大地松一口气。

    补票得和列车长交涉,是个带广东口音的年轻人,我问他:“您贵姓?”

    他低着头写票子,不回答。站在他身边的列车员倒以一种训话的口吻说:“什
么事说就是啦,问姓名干什么!”

    他真是年轻得可以。眼睛还稚气得很,是什么使他这样说话呢?是他工作太辛
苦,工资太低?还是,他身上穿着的制服和他头上戴着的帽子告诉他:他有某种权
威,这种权威代表他的人格价值?

    “问名字,好称呼。”我说。“基本礼貌,不是吗?”

    他不说话了,没趣地走开。

    当我从软卧取了文件回到餐车。发觉我原先坐着的位子上有个列车员坐着;他
也没事,只是坐在那儿无聊地看列车长开我的票子。我走过去,对他说:“对不起,
让一下。”

    里头还有一张空椅,他可以挪过去。可是他不,他抬头看看我,显然有点惊讶
我竟然敢叫他挪个位子。他说:“你站着等。”

    “不,我不站着等,”我静静地说,“您挪过去!”

    他不动,似乎还没碰到过这种状况,一时有点应对不过来。好一会儿,他下了
决心,说:“你站着。”

    我说:“不,请您挪过去,我不站着等。”

    就这么僵持着,直到列车长站起来打圆场,推他一把说:“过去过去,又不是
没位子!”

    僵持下去,我也不会赢,因为在和他对话的时间里,我已经站着等了。




 山间小路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
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
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
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
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
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涟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
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
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
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
别的都不看, 渡过湘江, 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
“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
“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
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
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着书立言的人…
…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
百年前的中国。

    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
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胡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
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
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
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
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
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
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
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
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
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
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
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的,干脆将书院并入官
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
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
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
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
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
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
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顺治的“卧碑”:“为学当尊敬先生……勿妄行辨难…
…军民一切利弊,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辨
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譬如书院在一一三一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雅儒,思有以
振起”,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个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迫谥其父,召礼
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
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
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
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辑四 行万里路


发现台湾发现我



                                   1



    怎么办?

    把弹簧垫掀起来。就找到了毛病。这是一张巨大的床,中间支撑的梁木断了,
斜插在地毯上。没有客人的时候,孩子们把这张客房里的床当作体操垫,木梁都给
蹦断了。床垫倾斜,客人得像壁虎一样努力贴着床面,才不致于滑下来。

    怎么办?

    华德和我分别站在断梁的两边,打量那毛须须的断裂处。半晌,我说:“不难!
拿一叠杂志来垫在下面就可以。”

    他惊奇地看着我,似乎听见了什么荒唐的笑话,说:“我在想……测量木梁和
地板的距离,我需要量尺;断的地方要用两个木桩支持,我需要电锯和六公分乘六
公分的本头,连接木桩和大梁嘛,得用上五公分长的螺丝钉,还有专门修补木制品
用的强力胶……”

    我惊奇地看他一眼,觉得好笑:“那不是很费时间吗?一叠旧书一样可以撑着,
我们唯一要决定的,是该用你的经济学月刊还是我的文学杂志,对不对?”

    “可是……”他搔搔头,似乎作梦也没想到世上有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可
是可是……那样床还是坏的;并没有修,不多久又会塌下去,不结实……”

    我到储藏间去找旧杂志,真多呀,《小说世界》、《纽约书评》、《欧洲事务》、
《明镜周刊》、《文学月刊》……当我抱着沉沉的一叠杂志回到床边时,他正勾身
跪在地上,手里拿着尺,脚边摆列着电锯、木块、螺丝钉、强力胶、我叫不出名字
的什么工具……还有,清理善后用的吸尘器。

    夫妻同甘共苦嘛,他趴在地上修床,我就坐在地上翻读杂志。当他把床修好了
的时候,我也翻完了最后一本。他用手臂压压已经复原了又可以用上一百年的床梁,
满意于它的坚挺,一边收拾工具一边笑着说:

    “你。是个台湾的孩子。”

    我也笑了,对,我是一个台湾的孩子。

    在我的文化里,我可不是唯一用杂志修床的人。要听证据吗?在台湾一个杜鹃
花夹道的大学校园里,一位来自苏格兰的客座教授曾经对我说:

    “中国人可爱极了!我跟总务处说宿舍里的床断了一只腿,不能睡人了,拜托
赶紧修理——当天晚上就来了个工友,带了四个砖头……”他纵声大笑。






    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笑;砖头和杂志,都是解决人生困境的权宜之计。奇怪的毋
宁是,为什么这些西方人不偏好方便的权宜之计?



                                   2



    住在台北的时候.有个邻居要搬家。不远,不过从城南迁到城北,但毕竟也是
一家四口,从尿布三轮车到针线纽扣笔筒打字机碗盘瓢匙,那打包的工夫可够瞧的。
说是卡车要来的那天早上,我踱过去,想在混乱中或可帮点忙。没想到,光腿的孩
子在地上打滚,尿片还在柜子里,针线纽扣还在抽屉里,打字机还在书桌上…”’

    “怎么?”我问,“卡车今天不来?”

    “来呀:”主人正就着水槽洗碗,“马上到。”

    “那……”我望着那一屋子的琳琅满目,着实困惑,“东西不打包?”

    “无所谓啦!”主人说,“路程短短。”

    在我的搬家经验里——那自然是在美国,不管远近,搬家前的打包要好几天的
工夫;想想看,每一只玻璃杯,每一只碗,每一个磁盘陶钵,都得用几层纸密密包
裹,然后一一装箱,一个厨房就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即使是搬家公司的彪形大汉,
也要好几个钟头。

    卡车来了。几个年轻小伙子冲进门来,和主人一家大小同心协力地动员起来。
我懂了:抽屉,装满了针线纽扣回纹针橡皮圈口香糖原子笔,就这么原封不动地摆
上卡车;打字机,裹上一圈毛毯,就塞在衣柜脚下;锅盘碗筷搁进小宝贝的塑胶澡
盆里,盖上一条太空被。

    那琳琅满目一屋子的东西竟然全塞进了卡车。主人愉快地向我挥手。卡车起动
时,那抽屉里的、衣橱里的、澡盆里的,所有的东西都开始滚动摇晃,发出哐当哗
啦的巨响。

    那哐当哗啦的巨响,——卡车的滚动摇晃,竟然像一个熟悉的梦境。我怎么会
忘记了呢?十四岁那年,我们的卡车不也这么哐当哗啦地从苑里驶进茄定?十一岁
那年,我不也帮着母亲把碗盘塞到澡盆里,然后随着卡车摇晃滚动地从高雄驶进苗
栗?八岁那年,不也曾挤在卡车司机旁哐当哗啦地从高雄城东搬到城西?五岁那年,
母亲用一床老旧发黄的蚊帐把我裹起来,塞在卡车一角,从新竹睡到高雄,不记得
那哐当哗啦的巨响。三岁那年……

    到了,总是有破盘破碗的。无所谓啦,丢了就是。反正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值钱的,都留在大陆老家啦!哼,那些个博物馆搁在玻璃柜里面展览的碗啊盘啊,
当宝贝似的,在老家是放在墙根喂猫狗的,不当一回事。母亲骄傲地说。

    在唐宋的盛世,中国人搬家是不是也这么“无所谓”地哐当哗啦呢?西方人搬
家又为什么那么小题大作放不开呢?



                                   3



    三月,德国大学放寒假,是我每年返回台湾的时候。下了好几天细雨,终于放
了晴,二哥说:“走,到复兴乡去看看工地!”母亲接口,“咦,不是说大汉溪修
桥,过不去吗?”二哥笑笑,“总有办法的!”

    我们就钻进了他的进口自排福特车,沿着大汉溪边的公路走。我说:“桥要真
封了,过不去的话怎么办?”二哥笑笑,“总是有办法的!”

    在离桥两百公尺的地方,竖着一个牌子:“施工中,桥梁暂时封闭”。远远看
着桥,七七八八的工程建材堵着桥口,确实是不通了。

    “为什么施工单位要等到距桥两百公尺才肯立一个牌子?他们难道不能在二十
公里之外的交通要道警告人家?”我忿忿不平。从桃园到这里,我们已经开了近一
小时的车。二哥笑笑:“总是有办法的。”

    前头一辆车,在牌子后边消失了。我们紧跟着过去,原来,就在那宣告“封闭”
的牌子后边,一条新路已经被压了出来。

    没人跟我一样,看着牌子生气;他们只是站在牌子下四周眺望一阵,毫不犹疑
地开向溪底,闯出一条路来。

    极宽阔的河床,中间只有一湾窄窄的溪水,怪手在上游隆隆作响,不停地挖掘。
河床地崎岖不平,福特车身又低,底盘不断撞上突起的泥地,令我全身起鸡皮疙瘩。
经过积水的泥潭,泥水溅得车窗一片糊烂。我不时地咒骂二哥;这种车不是开这种
路的,陷进烂泥里怎么办,四十多岁的人怎么还做这种不经考虑的事……

    他只是笑:“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且,要死也不只我们一个。”

    真的,身后有一长列车队,全是小汽车,天哪,这些人都信仰“路是人走出来
的”吗?

    一个比池塘还大的泥坑横在眼前。不知是哪个气度恢宏的开拓者已经在大泥坑
上搁下两条窄窄的木板,宽度刚好够汽车的轮胎险险地辗过。

    前面那辆小红车里钻出了个人。走到泥坑那头,开始指挥。小红车战战兢兢地,
滚上木条,凌空了,一寸一寸地往前移动。车队里的人全钻了出来.站在泥泞的河
床上,兴高采烈地看着热闹。小红车后轮着地的时刻.观众给予热烈掌声,竟是一
片同仇敌忾的欢喜。

    颠颠簸簸,翻山越岭似的,车队在河床上折腾地匍匐前行。过桥只需要三分钟
的路程,现在用上了一小时,终于到了彼岸。

    二哥得意了,“你看。”他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没错吧!”

    我独自目瞪口呆地往后望着:河床上的车队,一只一只泥龟似的,歪歪斜斜地
爬过来。



                                   4



    我决定自己开车。

    在德国,赶路的时候,我可以开一百八十公里的时速,但一直没有勇气在台湾
开车。怕。连爬带滚地行过大汉溪之后,我想,嘿,我也是个台湾的孩子,咱们一
块混混吧!

    所以就上了路,是个桃园的夜晚。华灯初上,一片流动闪烁的繁华热闹。行驶
在灯红酒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