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50-毛泽东 >

第4章

550-毛泽东-第4章

小说: 550-毛泽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书,他从来不开玩笑,也不闲聊。他还常常独自一个人或邀几个朋友到校后的山上读书。难得几次上街时,他一般也都要去玉泉街或府正街逛逛,因为这两条街上有些旧书摊和新书店,毛常掏空了羞涩的腰包买些他喜欢的书。    
    他学习中国文学、道德、地理和历史。他的一个同学回忆说,毛特别喜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这两本书分别成于11世纪和17世纪。毛习惯于把读报时看到的外国人名、地名记下来,和地图上、书上的相比较,再查找原文。正确的名称或引文他就记在一张小纸条上,再把小纸条夹在书里,这样他就可以随时浏览和复习。无论什么时候要找他,朋友们都知道他“在阅报室”。    
    他的古文和浅近文言都作得很好。文笔流畅,为学生们所传颂。他读书时很细心,他所喜欢的句子都圈点起来,而对他不赞成的话则批上诸如“荒谬”、“不通”等等评语。每读一本书都这样,甚至第二次读书时还对前一次所作的圈点加上新的评语。    
    他的苏格拉底式的特征也是很突出的,他的中文传记作者说他:“还特别有好问……的习惯,他最懂得学与问是不可分离的。”    
    但不是每一件事毛都喜欢。特别是该校至少有35种烦人的校规禁令,限制了他的自由,诸如禁止经商、禁止组织政党、禁止唱下流的歌曲、禁止看坏书、禁止非法集会等等。毛还讨厌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因为他想专修社会科学。他回忆说:“我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我没有好好地去学,所以大多数这些课程我得到的分数很差。”他的一个老师还记得,毛的数学成绩特别差,有时考试还交白卷。    
    毛后来说,他尤其讨厌一门静物写生课,他认为这门课“极端无聊”。他往往想出最简单的东西来画,草草画完就算了。有一次他画了一个椭圆说这是蛋,结果考试不及格。“我画了一个椭圆形就算了事。”    
    但毛的社会科学各科的成绩都非常好,这就弥补了他在自然科学和艺术各科上的低分数。毛后来描绘自己对学校的态度就像是反抗者一样,“我不服从校规,”他承认说,“我的原则是只要不被开除就没关系。就拿考试来说吧,我的分数从50分、60分到80分都有,平均分是70分。”    
    毛承认他对学校是欠了债的。“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他告诉他的一个朋友说,“也没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就是在这里,毛的组织才能开始显露,萧三回忆说,无论什么时候其他人谈话时,毛都“略低着头或偏着头听别人谈话,而自己只‘嗯’、‘是的’的回答,在倾听对方说完之后,他有条有理地给对谈者分析,提出要点,作出结论。他的话并不多,但每一句都很中肯,都能启发人,再往前进,再往远处大处着想,你有什么疑问他只要一谈,便会迎刃而解,一切都明朗化,都有了办法。”    
    另外一个记述毛这段学校生活的人总结说,毛在会上“从不轻易表态”,无论是主持会议还是一般发言——最突出的是他从不作冗长、离题而混乱的讲话。如果他旁边的其他人开始辩论,甚至吵起来的时候,毛都静静地用心倾听各方面的意见。    
    他的生活方式是清教徒式的,他完全赞同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过不了金钱与女性这两关,这个人就不值得一谈。他的朋友都说他不轻浮放荡,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自己的操行和知识从不感到满足。    
    但所有这一切加起来并不意味着他就有了领导别人的公认的才能。他的老师徐特立后来说:“毛在学校里并没有特别显示出领导才能,他具有一种谦恭的气质……。”    
    十年后,当毛被敌人通缉追捕时,他的家人在后院焚烧他留下来的所有书籍和笔记,有人从“灰烬里”救出了毛的一本作了注释的课本和一本他自己的笔记本。这本94面的笔记本写了一万多字,其中有一部分是公元前14世纪两本诗集的手抄本。    
    另一部分是道德和文学课的课堂笔记,可能是1914年记的,内容有先秦的哲学、楚辞、汉赋、拿破仑、恺撒、福泽渝吉日本明治维新的倡导者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日本的人以及自然科学。    
    从这本笔记本反映的几个主题可以看出毛在那一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一个是他自己的雄心,这是从他无限的自我中心论发展起来的。笔记中说:“我之界当扩而充之,是故宇宙一大我也。”毛指出古代的仁人志士“有杀身亡家而不悔者矣”。毛解释说,这样的人毒蛇螫手,他必断腕。    
    毛评论说:“彼仁人者,以天下万世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世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从毛自己写的这些话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毛就自己的行为对家庭的影响有一种社会犯罪感,可以看出他是在为他后来抛弃自己的家庭进行辩护。从笔记中当然也看出毛的使命感。    
    贯穿笔记的第二个主题是强调刻苦力行的重要性。笔记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又说:“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    
    他特别痛恨的是懒惰。“懒惰为万恶之渊薮。……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则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故曰怠惰者,生之坟墓。”⑩    
    此外毛还注重精细。“人立身有一难事,即精细是也。……忽小败大而可鉴者,恺撒是也。”紒紜矠    
    那本留存下来的加了批语的教科书是弗里德里希·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这门课是毛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最后两年1917~1918年由杨昌济教授的。在这本约十万字的书上,毛写了一万二千字的批语,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等等符号。毛根据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曾写了一篇《心之力》的文章,杨昌济大加赞赏,给了满分100分,还写上“加5”。毛对此非常骄傲,一个朋友说,毛为此到处向人夸耀。    
    


第1部 引弓待发第2章 守规矩的学生(3)

    毛特别反对个人的压抑,他说:“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故吾国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所必去,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国家四者,同为天下之恶魔也。”紒紝矠    
    杨昌济教授曾一度以“长沙的大儒”闻名,他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影响最深。毛后来评论,杨“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紒紞矠    
    杨曾在国外留学十年——先在日本,后到伦敦大学,最后到爱丁堡大学,拿了哲学学位。他回国之前在德国一所大学研究康德;成为塞缪尔·斯迈尔恩、T·H·格林和康德的忠实信徒。那些到欧洲“镀金”、到日本“镀银”的留学生回国后大多数钻营从政做官或办实业,而杨先生却选择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位置,当一个师范学校的教员,培养青年人才。    
    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和进化论者,杨特别热衷于将思想付诸个人实践,实事求是。他非常相信意识对物质的操纵作用。他特制了一个澡盆,每天早晨都在澡盆里洗冷水澡,不论春夏秋冬,气候寒热。他解释说:“人必须每天做一件艰苦的事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冷水不仅磨炼意志,还能增强体质。”紒紟矠但杨自己也乘坐符合他身份的三人抬的轿子来来往往。    
    杨的学生都很尊敬他,一些学生,包括毛,在杨的伦理学课后也常到杨的家里与他继续讨论。在这种非正式的讨论中,杨敦促他们要有所作为,要争取留名后世。“凡人欲在社会建功立业者,欲深谋远虑,动之万全……。”毛第一次到板仓杨家拜访时,风尘仆仆,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前往。    
    与此不同的是徐特立。他出身农民家庭,曾留学日本,是学校惟一不坐轿子和人力车而步行去学校上课的两位教员之一。徐先生曾割破手指,在一封血书上签名,向皇帝请愿要求召开国会,这一举动传遍全湖南,妇孺皆知。    
    徐的坚定信念对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后来对他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紒紡矠    
    在长沙对毛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袁仲谦,人称袁大胡子,他教古文。毛回忆说,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我只得改变文风……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紒紣矠袁要毛从梁启超的半口语化的文体上改过来,要他改习9世纪韩愈的古文体。    
    毛开始听他的,但逐渐觉得袁太保守、太专制。有一次他拒绝重写一篇把袁不喜欢的句子删掉的文章。而只是原封不动地重抄一遍,袁气得把它撕了。另有一次毛刚好碰到袁在大声斥责一个工友,毛平静地说:“哪有这样恶,要这样骂人”    
    学校里其他教员也都帮助过毛,一个教员借给毛旧版的《民报》,另一个曾让毛暑假在他家住过,第三个和毛一起参加了共产党。毛和他的同学也相处得甚好,特别是有两个朋友不仅和他趣味相同,而且和他一样很有才华。一个是蔡和森,另一个是萧子升,人们都称他为萧瑜——毛在东山小学的老朋友萧三的哥哥。    
    杨教授曾经说过,他在长沙教过的几千弟子中有三个最为出色,依次是:萧瑜、蔡和森、毛泽东。这三个人并不都是同一年级的,但年龄和兴趣都很接近,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被称为“三杰”。    
    蔡和森来自湘乡,上学前是放牛娃,他高而瘦,两颗门牙突出,意志坚强,很固执。尽管他缺乏“首创精神”,但他对他的朋友说,他想书写人民大众而非帝王的历史,他想统一中国的书面语和口语。整个20年代,直到1931年就义前,蔡和森在中共党内一直是毛最亲密的盟友。    
    在1931年第一师范与第四师范合并的第一天,第一师范的萧瑜好奇地打量着从第四师范来的学生。和第一师范不同的是,第四师范没有统一的校服,穿得五花八门。    
    “有个‘新兵’”,萧瑜后来回忆道,“长得高大,粗手大脚,粗布衣裤,鞋子破旧,这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紒紤矠“他的脸部生得相当大。但眼睛却既不大也不锐利,看起人来也是直楞楞的。毛的鼻子扁平,典型的中国鼻。耳朵长得倒是很匀称,嘴相当小,牙齿白而齐。这一口好白牙使毛笑起来相当有魅力,所以没有人会认为他不真诚,他走起路来很慢,两腿合不太拢,摇摇摆摆有点儿像鸭步。他坐下或站起来的动作都是慢吞吞的,而且他讲话也很慢,但无疑他是个天才的演说家。”紒紥矠    
    他们三个人在第一天就认识了,因为他们各自的家乡离得很近,但他们结成朋友只是因为该校有每周展出优秀作文的习惯,萧瑜和毛泽东的文章好几次都从各自的班里挑选出来参加展出。因此他们都读到了对方的文章。    
    萧瑜后来说:“这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字迹。他的笔画粗重,总是把字写到格子外。”    
    后来毛自愧地对萧瑜说:“你一个小格子里能写两个字,而我写三个字得占两个格子。”    
    萧瑜当然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毛也很拔尖,但他主要是作文写得出色,他的作文被认为是特别优秀的。作文好就是好学生,所以毛算是好学生。紒紦矠    
    “他的记忆力很强”,萧三后来回忆说,人们“说出一个地名,他会立刻说出它在中国的哪个省,或在某一外国的具体地点,在对地理进行特殊研究的同时,他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历史——抓住事件的要点,收集广泛资料,但并不扯到题外。这种孜孜不倦地获取知识很久以来就是毛泽东的特点。而他不遗余力的学习和研究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博学者。”    
    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的几个月后,毛才得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和萧瑜面谈,他们偶然在走廊上相遇,毛站在这个高年级同学面前,用英语打招呼:“密斯脱萧。”当时在学校里,学生们用英语交谈很时兴。”    
    “密斯脱毛”,萧瑜也客气地回答。    
    “你在第几教室?”毛问。    
    “第一教室。”    
    毛说:“今天下午课后,我想到你们教室看看你的作文,行吗?”    
    下午四点钟下课后,毛来到萧的教室,他们谈了很长时间,谈论学校的课程、组织和教员,最后毛借走了他这位新朋友的两篇文章,鞠了个躬离去。    
    第二天课后,毛建议萧饭后出去散步。他们沿着湘江走了两个小时,毛赞扬萧的文章写得好,但不同意他文章中就严光问题提出的观点。严光是公元1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他和后来成为当朝皇帝的刘秀私交很好。新皇帝邀请严光辅佐他治理中国,严光应邀前往京城与皇帝同榻而卧。据说当晚睡觉时,严光无意之中将脚搁在皇帝身上,由此可见他们的关系很亲近。皇帝请严光当宰相,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政治是卑鄙的行当,他无意吃政治饭。    
    毛认为严光应当接受宰相的职位,而萧瑜则说毛不懂严光的观点。紓紛矠    
    何叔衡,人称何胡子,是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也是毛的校友和朋友,毛说何“非学问之人,乃做事之人……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紓紜矠其他还有陈章甫、罗学瓒、张昆弟、郭亮与夏曦——他们都是于30年代初牺牲了的共产党党员,有些人死前还受到严刑拷打。    
    在长沙上学时,他们常开玩笑称自己是“栋梁之才”,意指自己是经世济国之才,但只有毛坚持不懈,最后登上了权力之巅,而萧瑜走上了无政府主义道路,既反对共产党,也反对国民党,大部分时间流落欧洲、南美。    
    在所有有关毛的学校生活的记载中,很少提到他的性生活,毛自己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都有崇高的责任感。    
    “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我对女人不感兴趣。……这个年龄的青年生活中,议论女性的魅力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我的同伴,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青年的家里,他对我说起要买些肉,当着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谈买肉的事,最后吩咐他去买一块,我生气了,以后再也不同那个家伙见面了。我的朋友和我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紓紝矠    
    当然也有一些青年妇女有着与毛泽东和他的朋友共同的理想,其中包括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她后来成为共产党杰出的妇女领袖之一。但是,出于羞涩和社会传统的束缚,毛19岁、20岁呆在长沙的时候没有去追求艳遇——作为某种补偿,这些青年通过这种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