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大宋之风流才子 >

第69章

大宋之风流才子-第69章

小说: 大宋之风流才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说得所有大臣都是冷汗直冒,的确现在丁谓和当初地胡高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丁谓则是低头不敢言语,只是他眼里冒出一缕寒光,只是因为他低着头的缘故,没有一个人看到。
    真宗想了想,这些大臣附和丁谓他是看出来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大臣如果不受礼法节制,手中再掌握着大权,到时也容易会异心,就比喻自己的伯父,当初还不是对柴氏江山忠心耿耿,还不是让一群臣子皇袍加身,废掉了柴氏。但他不能解释,越解释这些大臣越会得寸进尺。于是他说:“当然你们也可以享有这待遇,什么时候你们有石侍郎的节气和才学志向,朕也可赋于你们。只知道吵,写出《正气歌》和第一天进殿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人会是王莽之流?”
    这时候赵堇在一边说道:“父皇说得很对,我看那些人是不安好心,怕石侍郎进了朝后会揭穿他们的阴谋。父皇,这些人可坏了,还有丁相,简直是一个大坏蛋,他就是曹阿瞒。”
    这时赵堇已经十二岁,在历史上她已经病入膏荒,奄奄一息。可因为石坚的出现,让她不断地煅练身体,也给了她活下去的盼头和信心,居然身体很好。可由于真宗对她地关爱,加上她与赵祯不同,是一个女孩子,教导也就松了,有时候说话就有些稚气。曹操字孟德,她偏说是曹阿瞒,显然是受了《三国》的影响。
    赵祯在她身边拽了一把,示意她不得胡说。可他也偷偷笑起来。
    丁谓听了后对刘娥说:“臣非是经国栋梁之材,可也为大宋江山尽心尽力。上次公主折辱于老臣,现在又再次将老臣比作是奸臣。不知公主是听谁教唆说出和做出这些的,老臣为表自己清白,愿意立即辞官。”
    石坚听出来了,他这是以退为进。丁谓提势完全是刘娥一手捧起。她要利用丁谓巩固自己的权利,打击反对她的寇准等人,而丁谓也是利用刘娥的支持迅速在朝中站起来,并借机培养了自己的力量。现在皇帝随时会驾崩,刘娥更需要一个支持的大臣,才能让她参政。如果丁谓罢相,让寇准回来?就如寇准和太宗说地话,妇人不可沾神器,也就是说这些即位地事刘娥没有权利干涉。更不用指望让她掌管权利。现在刘娥是无论如何也不放他离开的。
    刘娥无奈冲赵堇斥呵道:“堇儿还不向丁相道歉!”
    赵堇倔起了嘴说:“我偏不。”
    这时。真宗已到了人生最后一步,因为石坚的到来,让他感到惊喜。也让他将剩余的精力发挥到了最大地步。他现在心里亮得象灯笼一样,立即明白了刘娥的处境。和丁谓不同,寇准忠地是赵氏的江山,而不是某个人的江山。甚至他可能为了宋朝的江山干出霍光伊尹地事。如果自己地儿子多,那到无所谓,反正不管自己那一个儿子登基,也是自己的血脉,可偏自己只有这一个儿子。而且自己亲侄子不少,还有一个在民间声闻高大地八弟。全象一个虎狼在一边。幸好最大威胁八弟元俨主动闭门不出,以示对自己夫妻和子女的忠心,才让他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自己地儿子,丁谓就还有他的利有价值。
    只是这一来,也是在与虎谋皮,刘皇后也不知道能不能驾驭得了,还好这忠心的少年回来了。想到这里他说道:“你们不要再在此事上争论,朕也退一步。但是石侍郎以后娶何家女子为妻,无论是什么人都不得干涉。那怕他就是娶了公主或者是郡主回来,也不能因此免去他地职务。他是大才,不能因为此事让我宋朝江山社稷少了一个能够媲美于张房诸葛的大臣。”
    赵堇虽单纯,可也十二岁了,开始懂得一些人情世务,自然听出这话意思,扭怩地背转身去,不看大家。
    元俨则是说道:“圣上英明。石侍郎做人淡泊。不计功名利禄,自己生活又十分朴素。权当这点是国家对他的奖赏。”
    他说着话,还回头望着自己的女儿,这时他心中大定,自己这个女儿不小,早到了出阁的年龄,象这样拖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有了真宗这句话,石坚和自己女儿成亲就有了把握和理由。
    赵蓉纵然再聪明,也有了羞意,特别是元俨故意当着众人的面,瞟了她一眼,更是让她圆润精致的一张俏脸上生起了一道红霞。
    石坚也是愕然,这可以说是真宗的最后遗言,竟说出这种话,自己还真要娶赵堇和赵蓉回来?那么谁大谁小,好象这两个都不是能小的主,但正妻永远只能有一个。还有慧如何决定,好象慧也不小了,婚姻地事也要安排上来。
    这时赵祯扯了一把他的衣袖说:“还不谢父皇。”
    石坚还在发愣,心想我谢什么,谢他帮我娶两个主子为妻?他又看了看赵堇,见到她躲在一旁背对着众人,在扯着衣角,可依稀看到她侧面还带着盈盈笑意。再看着赵蓉,却见她啐了一口,轻嗔道:“呆子。”
    石坚啊了一声,我很呆吗?他再看向其他人,其他大臣也都是露出古怪的神情。弄了半天,他们才明白是误会真宗的意思,他不是让这少年拥有无上的权利,而只是拥有能和这公主结婚或者说同时还外搭一个又美又慧的蓉郡主,还不能因此而耽搁他的前程。
    这好象也不是很合礼制。但众大臣硬是没有一个人敢谏,刚才真宗都怒了,连指鹿为马都用来比喻他们,况且他自己已经说退了一步。
    石坚无奈,只好上前跪下说:“谢过陛下。”
    真宗乐呵呵地叫他起来。然后对大臣说:“你们都没有说话,就当此事通过了。来人,把朕这道旨意写下,以后谁再为石侍郎婚事谏,贬职三级,再谏再贬。”
    众大臣听了又是丝丝直冒冷气,一谏贬三级,三谏不是连宰相到最后也变成平民了?
    平时代写圣旨的是制知诰晏殊,他一边摇着头一边写着这道古怪的圣旨,还冲着石坚使着鬼脸。
    看到晏殊落下最后一笔,真宗才放下心来。这向年一直自己在想自己女儿和这俊郎丰美,才华横溢少年地亲事,让他如鲠在喉,今天终于了这件心事。他心想幸好寇老倔子和范小倔子不在京城,否则这道圣旨很难通过。
    这件心事一了,他更加高兴,说:“朕想吃粥。”
    刘娥听了大喜,想吃可是好事,难道小石侍郎真的是官家的福星,他一来病就开始好了。于是连忙叫人下去备粥。等到粥上来后,真宗又说:“朕想皇后和祯儿、堇儿和石侍郎喂我。”
    敢情他在撒娇了。
    众大臣听了他这声娇嘀嘀的语气,全都头上冒出冷汗。不过这也等于是他的家事,即使石坚和小公主名份没有定,这意思还不明摆在这。只有丁谓脸上阴晴未定,眼睛珠儿打着转,不知在想什么。
    真宗吃完了粥,说:“朕今天很高兴。石侍郎,你把那个球给朕拿来。”
    他指的球就是石坚上次给他制造的那个大玻璃球,里面还有石坚画的宋朝疆域图,自从石坚献上这个玻璃球后,真宗就爱不释手,藏在寝宫里时常拿出来把玩。
    石坚连忙把那个球从案几上拿来递到真宗手上,真宗看着这地图上的疆域,脸上露出微笑。
    石坚看了心里酸楚。其实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武官地位很差。以致宋朝之富裕雄居中国封建各个王朝,可一直受困于外,其实北宋时不乏有作为地皇帝,无论是太宗还是仁宗、神宗、哲宗,除了中间地英宗稍差一点,就是这个真宗也不能说是昏君,可是他让辽人打怕了,虽然用了几十万不起眼的岁币买通了平安,可这名声却不是好听。从他内心深处何尝不想做一个唐太宗那样地雄主?
    然后真宗才抬起头,向石坚问道:“石侍郎,你是否能做到象对待朕一样对待吾皇儿?”
    石坚正色说道:“陛下,请安心,微臣愿永远做圣上和皇太子手上一把最锋利的宝剑,只要圣上和皇太子愿意,这把宝剑随时可以出匣,将大宋的威武和光芒射向四方。”
    说着他拿起案上一支毛笔,当着众人的面折断,说道:“臣若有违此言,犹如这支毛笔,不得好终。”
    真宗面露笑意,说:“那就好,那就好。”
    然而看到他们君臣相处融洽,丁谓的脸色越加的阴沉。其他大臣中也有一些人不知道在想什么。
    真宗又向赵祯问道:“我儿,你可以象朕一样优柔对待石侍郎?”
    赵祯答道:“儿臣可以。儿臣知道石侍郎是一个罕见的良臣。以后儿臣一定会重用他的。”
    毕竟他才十四岁,可不象石坚那样是带着三十岁的灵魂,多少还有一些少年的天真,说着他还向石坚吐了吐舌头。
    真宗和刘娥听到他这句话,都想到石坚初次进宫时,赵祯为难他出的那个问题,两人相视,都是莞尔一笑。
    真宗又说:“你们过来。”





    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信任
    16K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6…18 1:39:40 本章字数:5077

    赵祯和石坚相视一眼,挨近他。真宗对他们说:“朕希望你们就象刘备与诸葛亮一样,以后君臣相好。不过,祯儿,切不可学阿斗。”
    赵祯说:“儿臣知道。”
    真宗这才看着丁谓,对他说:“朕也不希望你以后和石侍郎有什么恩怨。”
    丁谓和石坚点头称是,可两人相互看了一眼,都露出不屑的眼光。
    真宗又想到马上自己儿子就成了寡人一个,他还太小,刘娥又是一个女人家,未必能服住其他反对的大臣,犹豫了一会还是封丁谓为晋国公,冯拯为魏国公,曹利用为韩国公。以示优宠,更希望借他们的手镇住那些反对的人。
    然后下诏让皇太子赵祯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并且怕帝位最终流入他人之手,还下旨刘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并看着众臣连同他的八弟元俨发誓,赞同此议,这时他已耗尽了最后一丝元气,连说话也不能,只是看着赵祯和石坚微笑,最后崩于他的寝宫延庆殿。
    这些大臣劝住正在哭泣的赵祯,立即行皇帝礼叩见。不管赵祯是如何难受,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身份要立即确定下来。石坚也知道其中的关健,协同众臣劝阻赵祯。
    赵祯还小,刘娥一边派人准备真宗的后事,一边立即商量以后的事。按照真宗的遗命,国事暂由刘太后权兼处分。然而在这权上边大臣们又发生了争执。丁谓为了拍刘后的马屁,谏直接去掉权,这样一来,她就等于是直接兼管国家。可这时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王曾站了出来说:“圣上岁数也不小了,现在政事出于闼门(小门,意思是刘娥主掌政事不光明正大),称权已经足够了。”丁谓听了不敢作声,王曾又说:“而且刚才圣上尊杨后太急。还等到过段时间议定后才能定旨。”
    丁谓说:“王大人,刚才先帝刚下的口谕,你想改旨。”
    两人争吵不已。
    看到王曾站出来与丁谓对干,朝中还剩下一批有良心的大臣心中大快。可他们不知道这使刘娥心中的疑心病更重,后来王曾也让她找了个理由贬到青州。
    这时刘娥望着石坚。问:“石爱卿何意?”
    石坚知道历史上刘娥并不是一个很坏地太后。相反她声名还很好。当然为了巩固自己地地位。地确贬了一些忠臣。但是一旦让她去掉一个权字。会不会加重她地野心。这就不好说了。他说道:“回太后。水满则溢。昔日杨广向天下张驰文治武功。可继位没几年就亡国。而千古罕见地圣贤君主唐太宗却唯恐自己不足。用魏征作镜。虚名误事。何必争。”
    他说得很委婉。不委婉不行。事实刘娥现在很敏感。他意思是说反正你现在也执掌了朝政。何必在乎有那么一个权字。相反如果硬要去掉那个权字。真要闹得天下汹汹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他这短短几句说得无比委婉。却明了其中地厉害关系。元俨因为忌讳在一旁不敢插言。可听到石坚地话眼睛一亮。向石坚投向一个赞赏地目光。赵蓉也投过来一个嘉许眼神。
    刘娥这才色霁。她说道:“就依石爱卿所言。不过杨太妃之事不能更改。”
    在这上边她可不想再让步了。这可以说是她地底线。第一她和杨妃关系莫切。第二一旦不让她尊为皇太妃。也会引起别人地嫌话。认为自己是有意弹压她。
    只是王曾看着石坚郁闷。哦。敢情我吵了半天。唾沫都吵干了。却成了石坚功劳。当然他没有想过他那种说法。叫谁听了舒服。那有石坚这样一句话里绕了三八二十四个弯子。让人听得入耳。
    吵完了名,还有真宗地山陵。这个好商量,最后一至决定让丁谓做山陵使,太监西京作坊使入内押班雷允恭为山陵都监。
    这个雷允恭和丁谓关系十分好,两人勾搭成奸,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现在权倾朝野。
    只是石坚听到这里他眼睛忽地一亮,他这个眼神只有赵蓉一个人看到,向他投了一个询问的眼神,
    石坚不能当着这么多人面告诉她他记忆里好象丁谓的下台就与这个修造山陵。雷允恭出事有很大的关联。背下里也不敢说,否则真让婉蓉怀疑他是一个妖怪。而且真宗已经晚死了一年多时间。历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悄然的改变。
    安排了山陵的事,又要安排朝政,王曾奏可引东汉故事,请五日一御承明殿,太后坐左,赵祯坐右,垂帘听政。因为刘娥毕竟是女流之辈,不好入主殿听政。
    可是丁谓想到赵祯和石坚关系,不想让赵祯掌握更大的权利,奏说帝太幼,还不能决定国家大事,可半月召见一次群臣,大事可令太后召见群臣决断,小事可让雷允恭传奏。
    这样一来,赵祯等于权利全部被架空,石坚看到赵祯脸色气得发青。他冲赵祯使了一个要忍耐的神情。
    王曾听了立即反驳:“丁相,从太祖时就不让宦官参政,这样一来,恐怕会在传递过程中有了闪失,会给宦者造成有机可乘的机会。”
    两人又吵了半天,最后刘娥为了权利,还是选定了丁谓地议见。不过王曾今天犯了牛劲,却让刘娥起了警觉,她怕朝中有更多的人反对她,于是加了丁谓司徒,冯拯司空,枢密使曹利用左仆射,并兼侍中。她示图用这些人来弹压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
    这时候已经很晚了,众臣见到诸事告定,这才离宫,只是刘娥却将石坚留了下来。
    刘娥对他说:“石侍郎,你陪哀家吃过晚饭。”
    石坚知道她是有话说,于是称诺。
    刘娥看着众臣走远,才对石坚说:“石侍郎,哀家用了丁相,你心里有没有意见?”
    石坚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答道:“太后,现在朝中大事已定。太后还是不需要那么小心,固然丁大人维护着太后,可说句不好听地他维护太后是假,维护自己是真。微臣估计这样长久下去,朝中正气无存,奸邪之气旺升。反为不妙。”
    他看到刘娥还在沉吟,又说:“或者说比如王大人刚才争执不休,他也是对事不对人,并不是想动摇太后的位置。”
    他看到刘娥还在蹙着眉头,知道想让她放下疑心病是不可能的,而且他还知道赵祯并不是刘娥的亲生儿子,于是又说:“太后,微臣认为丁相并不是真正帮助你,他是认为女子见识少。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不过你若能掌握住局面,也没有关系。不必要考虑微臣的感受。不过丁谓此人奸诈,还请太后小心了。”
    刘娥这才点点头,她一生无子女,现在经过真宗主动提起,群臣的默认,她已经把石坚当作半子。别人说出这话,她也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