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凤凰涅磐中的阿拉法特 >

第2章

凤凰涅磐中的阿拉法特-第2章

小说: 凤凰涅磐中的阿拉法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属于“非鹰非鸽”派,他虽不断指责巴拉克,但在巴拉克和沙龙之间进行选择,阿拉法特还是选择巴拉克,希望巴拉克连选连任。    
    但事与愿违,在2001年2月6日以色列举行的大选中,沙龙获得超过60%的选票,当选为以色列总理。    
    沙龙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以色列利库德集团内,有人称他为“常胜将军”、“以色列之王”、“以色列的巴顿”、“具有拿破仑的才能”。而阿拉伯人尤其巴勒斯坦人则称他为“刽子手”、“战争魔王”、“战争机器”、“强暴武夫”。总之,他是以色列的一位鹰派人物,以强硬、勇猛、激进、精明而著称。    
    1928年,沙龙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原名叫阿里埃勒·沙因内曼。由于他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便改姓沙龙。他从小就受到父母言行的熏陶,逐渐成为一个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后,犹太人积极为建国做准备,大批犹太青年应征入伍。沙龙决定弃农从军,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不久便出任犹太人地下武装组织“哈加纳”的教官。    
    在1948年5月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沙龙先后任排长、侦察连长和侦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阿拉伯联军捕获了两名以色列士兵。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达扬极为恼怒,下令抓回几名阿拉伯联军士兵,以便交换以色列士兵。正当参谋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沙龙主动出击。他带上几名士兵,穿上阿拉伯长袍,化妆成阿拉伯人,驾着吉普车,冒着风险冲过停火线,智擒了几名阿拉伯士兵交给达扬。沙龙的才干深得达扬的赏识。达扬称赞沙龙是绝对一流的情报参谋,遂于1953年委任沙龙组建“101突击队”,专门对付阿拉伯人的报复行动。一天,巴勒斯坦人向居住在以色列和约    
    旦地区的犹太人扔手榴弹,炸死一名以色列妇女及两个孩子。沙龙率领“101突击队”进行报复,把约旦境内吉比亚村的一条街全部围困起来,将全部房屋统统炸毁,69名居民死于非命。联合国安理会谴责这一暴行,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本·古里安被迫道歉,但沙龙却逍遥法外,未受任何处分。    
    1956年,沙龙参加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战争,任伞兵旅长。    
    在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沙龙负责指挥一个师在西岸作战。在向有埃及重兵 驻扎的战略要地阿吉勒哈进攻时,他竟爬上装甲车车顶,把自己的指挥车用钢缆绑在坦克后面指挥冲锋。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沙龙的部队向埃及军队驻守的阵地连续发射了四万发炮弹,用强攻战术夺取了这一战略要地。时任以色列总参谋长的拉宾对沙龙的战功大加赞扬,遂任命他担任西奈半岛总指挥。    
    此后,沙龙重新回到以色列军总部,再次出任军训部长。1973年7月,他辞去军职,竞选议员,并参与组织利库德集团。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应召任装甲师师长。战争一开始,埃及军队在20分钟内攻破了以色列经营8年的“巴列夫防线”,以色列举国上下感到震惊。这时,沙龙接到的命令是组织反攻。在激烈的战斗中,沙龙的装甲指挥车被一颗炮弹击中炸翻,沙龙头部受伤,昏厥过去。沙龙指挥的部队以为他们的师长已经阵亡,上级指挥也下达了暂缓进攻的命令。被炮火震醒的沙龙听到这些消息后,猛然从沙地上爬起来,用无线电向他的上司发出吼声:“傻瓜们,快钻出地堡吧!看看我是如何组织进攻的!”他随即组织部队发动强攻,指挥他的部队继续挺进。他干脆摘掉头上的钢盔,命令部队“一路向前,杀到开罗去!”他的机械化部队迅速逼近开罗。在美国的紧急干预下,达扬向沙龙连下了三道手谕,才制止住沙龙的挺进。    
    1975年,沙龙任以色列总理安全事务顾问。1977— 1981年,他任贝京内阁农业部长,并兼任定居点委员会主席。    
    1981年8月,贝京第二次组阁,沙龙出任国防部长。贝京政府认为驻扎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是以色列的最大威胁,决意入侵黎巴嫩。该方案虽遭到以色列工党的反对,但贝京政府一意孤行。担任国防部长的沙龙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精心制定了名为“加利利和平计划”的作战计划,该计划的战略目标主要是摧毁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消灭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有生力量,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当时驻扎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约有两万人,总部设在贝鲁特西区。为达到消灭巴解武装力量的目的,沙龙不顾国防部长的身份,带着保卫人员亲自潜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对贝鲁特的每条街道、每座重要建筑和巴解武装力量的部署情况进行了详细侦察。一位国防部长作为侦察员潜入敌国首都亲自刺探情报,这在现代作战史上恐怕是独此一例。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遭巴勒斯坦游击队员刺伤,出动空军对黎巴嫩南部狂轰滥炸,揭开了入侵黎巴嫩战争的序幕。6月5日,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军在六天内深入黎巴嫩境内90公里,占领黎巴嫩1/4的土地,攻陷了巴解组织武装力量在黎巴嫩的14个营地,抓走6000多名巴解组织战士。从6月14日开始,沙龙出动更多的兵力和武器设备 ,包围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并命令端掉巴解组织的老窝,从肉体上消灭阿拉法 特,铲除隐患。阿拉法特顽强抵抗。在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下,沙龙被迫命令以色列军队撤 出贝鲁特西区。沙龙虽然把巴解组织赶出黎巴嫩,但他不得不承认,以色列为此付出了“可观的代价”    
    。在长达11周的鏖战中,以色列军也有不少伤亡,其中包括以色列国防军副总参谋长、以军入侵黎巴嫩部队总指挥库蒂尔·亚当少将在贝鲁特以南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员用手榴弹炸死。    
    在这场战争中,沙龙的最大损失是在政治方面。阿拉伯人骂他是“贝鲁特的屠夫”,国际社会对这一屠杀事件纷纷谴责,沙龙被迫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黎巴嫩战后,沙龙在以色列政坛上几经沉浮。1983年2月,他被任命为不管部长。1985年,他任商业和工业部长。1990—1992年,他出任沙米尔政府的住房部长。工党领袖拉宾执政时期,沙龙没有参政,赋闲在家。1996年利库德集团上台后,沙龙出任内塔尼亚胡内阁的基础设施部长, 1998年改任外交部长,主持以巴谈判。1999年,工党重新上台,利库德集团成为在野党,但沙龙却成为利库德集团领导人。    
    2001年2月6日,以色列举行21世纪的首次总理选举,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一次举行总理特别选举,角逐的双方是看守内阁总理巴拉克和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    
    在竞选活动讲演时,沙龙一方面声称他希望实现和平,为实现和平需要协议与让步,甚至需要做出“痛苦让步”。另一方面,沙龙强调,确保以色列安全是第一位的事情。为此,他绝不会讨论巴勒斯坦难民回归问题,绝不放弃约旦河谷,绝不会在遭受袭击的情况下进行谈判,要确保所有犹太定居点原封不动,保持耶路撒冷的完整统一。由于以色列人对巴拉克的巴以和谈举措不满,并由于沙龙的右翼言论迎合了犹太人极端民族情绪的需要,沙龙在这次大选中以60%多的选票获胜,当选以色列总理。    
    沙龙在竞选获胜后发表演讲称,迈向真正和平与安全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必须明白,实现和平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任何协议都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他强调,耶路撒冷永远是以色列的首都,不会分割。    
    2001年3月,沙龙宣誓就职。    
    沙龙上任后,在巴以谈判方面提出了以下五项原则,(1)恢复以色列安全;(2)制止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活动;(3)防止巴以冲突国际化;(4)减少中东地区局势恶化的可能性;(5)在巴勒斯坦方面停止暴力活动的前提下,寻求恢复以巴和谈的一切可能性。沙龙决定对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采取强硬立场。他明确表示:“对巴勒斯坦人的让步不会有好结果,让步越多,处境就越困难。”于是,沙龙对巴勒斯坦暴力活动加大了打击力度,力图推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阿拉法特。    
    


第一章 从空中总统成笼中鸟冤家仇人偏聚头

    沙龙与阿拉法特是一对冤家。沙龙一直想除掉阿拉法特,但一直没有成功。阿拉法特对此更是记忆犹新,尤其难忘在黎巴嫩的那段遭遇。他说:“1982年,以军包围贝鲁特时,沙龙指挥战机13次轰炸我的办公室和住宅,企图置我于死地,但都没有成功。”他又说:“尽管我不愿谈论这件事,但它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沙龙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它。”沙龙一直拒绝与阿拉法特握手。1998年沙龙出任外交部长后,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内塔尼亚胡委派他率团到美国与巴勒斯坦代表团举行会谈,巴方团长是阿拉法特。根据安排,他俩先进行单独会谈。他们进入房间后,各自把头一扭,没有向对方看过一眼。双方沉默了半个小时,一言未发,这轮会谈就这样结束了,二人更谈不上握手。阿拉法特不喜欢沙龙,但他作为政治家必须承认和接受沙龙当选的事实。以色列大选前夕,阿拉法特对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预计沙龙很可能胜出。于是,他便采取行动,开始与沙龙方面进行秘密接触。沙龙接受了阿拉法特的建议,双方各派出高级助手到维也纳举行秘密会谈。    
    以色列大选的初步结果揭晓后,阿拉法特说:“我们尊重以色列人民的选择,并希望巴以和平能够继续向前发展。”沙龙当选的第二天,阿拉法特致信沙龙,向沙龙表示热烈祝贺,表示希望巴以双方早日实现和平,巴勒斯坦将继续为和平而努力,并祝沙龙健康、快乐、成功。    
    2001年2月8日,沙龙致信阿拉法特,表示他任以色列总理后,将恪守联合国的有关决议与巴方继续进行和谈,但他强调指出,巴以必须首先结束冲突。次日,阿拉法特与沙龙直接通电话,表示巴勒斯坦人希望和平,对恢复和谈很感兴趣,希望尽快恢复和谈。沙龙在电话中表示,他愿意尽力而为,帮助无辜的平民,必须寻求一条出路,使和谈取得进展。他再次强调,首先必须终止该地区的暴力冲突。    
    根据阿拉法特的提议,巴以双方派人员接触,直接探讨开始新一轮中东和谈的可能性。但双 方很快出现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界定和谈的起点。巴方坚持应从巴拉克政府留下的最后成果继续谈判,而以方则强调“不停火不谈判。”实际上,双方分歧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背景。    
    沙龙上台前后,一再强调“将安全还给以色列”,以色列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为此,他提出,以色列不会拆除犹太人定居点,不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现在属于以色列的领土;不允许巴勒斯坦单方面宣布建国;不能就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进行谈判,以色列不能和巴勒斯坦分享耶路撒冷及圣殿山的主权;奥斯陆协议框架下的和平进程不能再继续下去。沙龙已将中东和谈的基本原则由“以土地换和平”改为“以安全换和平。”沙龙对巴以和谈采取强硬立场的原因是,他自恃以强巴弱,双方力量对比相差悬殊,而以色列又有美国的有力支持。可以说,沙龙从根本上就不想根据联合国决议和奥斯陆协议进行巴以和谈,而是采取拖延战略。他认为,再过10年到15年,以色列将成为一个实力更加强盛的国家,而阿拉伯世界将更加虚弱,更不具打击以色列的能力。因此,以色列要有耐心,通过较长时间解决阿以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阿拉法特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一方面,他忍辱负重,不断向以色列做出让步,从而引起巴勒斯坦民众的不满和一些激进派别的严重挑战。另一方面,他坚持建国,坚持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首都,坚持他奋斗终生的巴勒斯坦事业,从而招致以色列的愤怒和美国的反感。阿拉法特陷入了两头不落好的窘境,大大削弱了他对事态发展的控制能力。    
    


第一章 从空中总统成笼中鸟美国斡旋偏袒以色列 

    巴以对抗形势继续恶化还有更大的国际背景,关键是美国立场的变化。长期以来,美国为维护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一直在中东地区发挥主导作用,自然也主导着中东和平进程。美国在发挥这种作用的时候,一直采取偏袒以色列的立场。克林顿执政时期,曾为促成巴以达成协议花费了很大气力,但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其任期。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调整了美国的中东政策。他上任初期,对巴以问题似乎采取相对“超脱”的态度,不急于推动巴以和谈,但偏袒以色列的立场是坚定的。随着巴以冲突不断加剧,美国担心中东局势失控,危及自己的利益,国务卿鲍威尔于2001年2月底进行了他上任后的首次中东之行。    
    5月21日,美国前民主党参议员米切尔发表了一个调查报告,被称为《米切尔报告》。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巴以双方必须确定一定时间的停火期,以便采取措施重建信任;停止各种形式的煽动性宣传;巴方做出100%的努力,制止恐活动,惩办恐怖事件制造者;以方必须冻结所有犹太定居点扩建活动;以方必须解除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封锁,使那些在以色列工作的巴勒斯坦人重新回去工作;巴方应该与以方重新恢复安全协调等。接着,美国又派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到中东斡旋,提出一份双方实现停火的方案,被称为《特尼特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巴方立即对恐怖活动采取严厉措施,拘捕参与袭击的恐怖分子;停止反以煽动性宣传。以方停止对巴权力机构、警察等目标的军事打击;在48小时内逐步开始撤出以军从2000年9月28日以来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在一周内确定以方解除对巴方封锁的期限。把从当日开始的六周确定为巴以双方停火的“冷却期”,之后双方再根据《米切尔报告》恢复和谈。    
    《米切尔报告》和《特尼特方案》出笼后,国际社会普遍给予较高评价。巴方强调应把《米切尔报告》视为一个完整的文件,绝不可分割理解这份报告,并呼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就执行报告制定监督机制和时间表。沙龙认为报告不应将停建定居点与停止暴力冲突联系起来,他既拒绝完全停建犹太人定居点,又要求巴方首先停止反以暴力斗争。与此同时,沙龙对阿拉法特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美国一方面表示支持这一报告,另一方面在关键问题上明确支持以色列。鲍威尔明确表示,停建定居点不应与停止暴力冲突相联系,强调重建互信必须首先停止暴力冲突。小布什上台后,接连会见沙龙和数位阿拉伯领导人,就是不见阿拉法特。由于困难重重,《米切尔报告》和《特尼特方案》不可能得到执行。以冲突继续发展。以军出动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对巴勒斯坦人民大打出手。沙龙宣布,无论以军或以色列平民遭到巴方攻击,无论以方有无伤亡,政府都将命令以军对巴方进行严厉军事打击。沙龙还使出“定点清除”的手段,通过暗杀或空袭巴勒斯坦高官及激进组织成员,兑现保证以色列安全的诺言。沙龙多次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头目,是和谈的最大障碍,出动飞机袭击阿拉法特的警卫部队,并下令袭击阿拉法特在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