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磐中的阿拉法特-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黑九月”七名敢死队员化装成运动员,进入以色列运动员宿舍区,开枪打死一名负责人和一名教练,扣留39名运动员,要求限时释放被关在以色列的230名阿拉伯人,并提供撤离的飞机,否则将杀死以色列所有人质。在长达16个小时的谈判过程中,联邦德国与以色列一直保持联系,并制定了详细应对方案。当晚10时左右,德国方面派两架直升飞机将肇事者和人质送往机场,并声称将他们送往以色列。德国警方企图解救人质时,双方发生枪战。经过一番激战,三名肇事者被击毙,三人被捕,一人自杀,九名人质被打死,一名德国警察丧命。
面对这样的局面,阿拉伯领导人在思考怎么办的问题。埃及总统萨达特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打破“不战不和”僵局,对以色列发动一次突然进攻,收回失地,或以军事上的优势获取政治上解决中东问题的有利条件。为此,阿拉伯国家加强了协调,并积极备战。1973年1月底,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军事首脑在开罗阿盟总部开会,商讨未来战争的共同战略。同年1月31日,埃及、叙利亚武装部队成立联合司令部,此后,两国频繁磋商。埃及、叙利亚还主动与约旦改善关系,9月10—12日,三国元首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一致确定了收复失地的 共同战斗目标。9月18日,约旦释放了754名巴勒斯坦游击队员。与此同时,埃及还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加强了联系,从沙特等产油国得到13亿美元的援助。
阿拉伯国家制定了对以色列开战的作战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埃及、叙利亚承担主战场作战的任务,两军同时向以军发动进攻,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到敌后开展游击战,配合主力进攻,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出兵参战,其他阿拉伯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道义上大力支援阿拉伯前线国家的战斗。
以色列被以往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阿拉伯国家不敢也不会主动开战,强调“阿拉伯首脑们并没有准备好战争”。连美国情报机构也没有做出正确判断,而仅对埃及的军队调动提出疑问。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日为犹太教赎罪日,战争期间又值伊斯兰
的斋月,故又称“赎罪日战争”或“斋月战争”。
埃及采取了先派飞机轰炸的作战策略。当时,穆巴拉克担任埃及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并担任埃及、叙利亚、约旦三条战线空军司令。战前,他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其核心是充分准备,兵不厌诈。
为了迷惑敌人,穆巴拉克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利比亚使命”的行动计划。10月5日下午4时,他发出通知说,他要带五名高级军官前往利比亚执行一项紧急任务,飞机预定于当日下午6时起飞,次日早晨返回,但他有意识地将起飞时间一再推迟,第一次通知推迟两个小时,第二次推迟到10月6日上午10时,第三次推迟到10月6日下午2时。他把这些消息有意识地扩散出去,有效地迷惑了以色列情报部门。与此同时,他于10月6日凌晨2时独自驱车到开罗西部空军基地,与那里的飞行员一道吃了顿“封斋饭”,然后迅速返回,连他的贴身助手都不知道他的行踪。
10月6日上午9时30分,穆巴拉克在空军基地指挥部召集高级军官开会,下达了作战命令。上午10时,以色列发布紧急动员令,原来,以色列情报机构于10月6日凌晨4时才得到阿拉伯国家在6日日落之前向以色列军队发动进攻的情报,以色列内阁匆忙采取应对措施,但时间太紧迫了。
按照预先制定好的作战计划,第四次中东战争于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整打响。穆巴拉克命令分布在阿斯旺、曼苏拉、开罗西部和尼罗河三角洲中部30个机场的222架飞机同时起飞。这些超音速飞机飞过苏伊士运河,袭击了以色列阵地,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的指挥部、空 军指挥部、防空和雷达干扰中心、炮弹发射台和导弹营等设施,重创以军军事通讯系统。在这次空袭中,90%的预定目标被击中,埃及空军只损失五架飞机。接着,2000门大炮齐鸣,炮轰以色列阵地。
埃及出动八万士兵发动地面进攻。他们奋不顾身,先炸开以色列嵌砌的水泥墙,打开缺口,突破了以军的第一道防线。接着,成千艘小型橡皮攻击艇载着埃及士兵强渡运河,先头部队过河后,工兵用高压水龙冲开以军修建的沙袋防守工事,突破了以军第二道防线。五个装甲师、数万名陆军扑向巴列夫防线,经过激战,突破以军第三道防线,从而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埃及军队突入西奈半岛,收复一部分失地,并在西奈半岛控制着从苏伊士湾东岸的迈萨拉角到福阿德港200公里长、12—17公里宽的3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埃及初战告捷。
在埃军发动进攻的同时,叙利亚出动数百架飞机、1000辆坦克、140个炮兵连和三个师的前沿部队,向戈兰高地的以色列阵地发动全面进攻。根据事先制定好的作战计划,叙利亚一线从10月6日下午2时5分打响。叙军用600门火炮对以军阵地进行了55分钟的炮击,摧毁了以军前沿阵地许多防御工事。接着,叙军三个步兵师同时发起地面进攻,一个突击营乘直升机袭击并夺取了以军设在谢赫山上的哨所,并先后出动了800辆坦克投入战斗。双方激战到深夜,叙军在主攻方向得手,突破了以军的南段防线。10月7日,叙军全线突破以军在戈兰高地的阵地,直插谢赫山最高峰。叙军打得比较顺手,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收复了许多失地。
阿拉法特对“不战不和”的局面感到焦虑,对被驱逐出约旦感到恼恨,对巴勒斯坦有些激进组织搞暗杀、绑架、劫持飞机等行为感到不妥但又无法控制。因此,他对阿拉伯采取联合行动发动对以战争感到振奋,完全赞同这项计划。他积极参加各项战前准备工作,出席各种会议,与有关各方进行联系,内部做好部署,抓紧练兵,筹备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
在战前召开的协调会上,阿拉法特承担的任务是指挥一支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穿插到以色列占领区,在敌后形成第二战场。为此,他与战友们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在战斗打响前神不知鬼不觉地把25万名“风部队”和其他巴勒斯坦游击队员派往以军鼻子底下,与叙利亚军队同时作战。战前,巴勒斯坦武装力量驻扎在黎巴嫩,经常到以色列占领区开展游击活动 ,对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这一带住有大批巴勒斯坦人,对巴解组织游击队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战斗打响后,巴勒斯坦游击队员们大显身手,四处出击。他们在戈兰高地、加利利地区、加沙地带和以色列占领的其他地区英勇作战。他们重点袭击以军营房和集结区,设下埋伏袭击以军车队,乔装打扮渗入以军的军事设施和后勤部门,摧毁以军的雷达站、军用仓库和供应基地。他们还通过埋地雷和突然袭击的方式破坏以军的交通线,炸毁以军军车通过的桥梁。
巴勒斯坦这支特别纵队在以军腹部神出鬼没,使以军惶惶不可终日,感到非常头痛。就这样,阿拉法特指挥的巴解游击队严重威胁到以军的后方,对以军的行动形成很大牵制,使以军首尾难以兼顾,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埃及和叙利亚前线的战斗。
1973年10月6—10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一阶段。此间,阿拉伯方面主动出击,出奇制胜。以军被动挨打,处境困难。
10月10—15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二阶段。以色列从惊慌失措中逐步恢复过来后,在美国大力支持下迅速组织反攻。以军反攻的首选目标是叙利亚,它集中力量在戈兰高地连续发动攻势,反攻得手。经过两天的激战,以军于10月12日越过1967年停火线约30公里。以军的攻势凶猛,其前锋部队距大马士革仅32公里。叙军英勇阻击,遏制了以军的进攻。14日,以军在埃及西奈战线组织反攻。这一天,埃以双方出动坦克1800多辆,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展开大规模坦克会战。这一地区到处都是坦克的隆隆声,履带轧轧作响,沙漠中砂尘飞扬,炮火声震耳欲聋,被击中的坦克燃起熊熊大火,受伤的坦克兵发出嚎叫声,遍地是鲜血。据报道,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坦克会战,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埃及“阿拉明战役”的坦克战还要大。
10月15—22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三阶段,也是战争发生逆转、以色列变被动为主动阶段。美国不惜代价,通过空中桥梁将大批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以色列,美国还将其侦察卫星从埃军处获取的关键军事情报提供给以色列。10月15日,以军根据美国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提供的情报,派出一支身穿埃军军服的装甲先遣队偷渡苏伊士运河,抵达运河西岸,策应后续部队。以军大部队渡河后长驱直入埃及心腹地带,重创埃军。叙利亚战线经过激战,以军得手。整个战争形势发生逆转。
1973年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第338号决议。该决议规定,立即就地停火;有关各方在停火后立即执行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在停火的同时,有关各方立即在有关方面的主持下进行谈 判。
以色列政府虽然扭转了战局,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损失惨重,受到强烈指责。梅厄夫人于1974年4月11日提出辞职。四次中东战争未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阿拉法特仍在斗争,他的生命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几经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