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2005-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游历,观察和体验了不少的建筑,这包括美国建筑的现代建筑与技术、亚洲的宗教和艺术、欧洲的浪漫和传统以及非洲的原生形态,可以想像,在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建筑现象进行探索的时间里,安藤的建筑观逐步形成了:
“旅行,造就了人……我的人生也可以算是一段旅程吧。在没有接受专门教育的状况下而志向建筑这件事情,就如同独自在紧张与不安下迷失在一个陌生地方一样。……然而像现在这样回过头来看,我宁可将那视为是因着在那苦难当中以所得的体验作为食粮,自己才得以一直生存到现在。往往在孤独与不安,一个人在都市里彷徨的时候,那样的感觉便更明显而具体地流露出来。……旅行,也造就了建筑家。”(《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
安藤忠雄没有显赫的学历,由木工学徒出身,经函授学校而考取建筑师。1965年,安藤的大阪市立公园设计方案入选一等奖,1969年在故乡大阪的梅田开设“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建筑设计生涯。
自1992年至今,安藤几乎赢得世界所有著名的建筑大奖,其作品大多数都在日本本土,每一座建筑物随落成即成为地标,并且受到人们的青睐,那正是由于安藤设计的东西有着他自己的品味和格调。但是,似乎只是用“简约的线条、光与水的舞蹈、低调的高科技”等物质化要素去描述和分析安藤的作品都会不太到家。而他的成功恰恰在于:他是以“心的指尖”触动了空间,同时又将自己的心境融入了素朴的自然,将平静之爱赋予了人和大地。与此同时,安藤忠雄的空间唤醒了人们对那空间内在的感受和初始的回忆,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正如他所说: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
这种自然的意义是什么?从何而来?是什么使得原本躁动的拳击手的手中流露出了无语的风、光和空间?要一幢建筑物或者一处空间能够与人相对话,在一片无言的空寂之中,一时的喧嚣,总会归于静谧,只能够由建筑师安藤在自己原有的思想语言中表达出来了。
安藤忠雄正是以诗意化的空间赢得了人们的认同的。在其舒缓平静的空间之中,设计者的静与空悠然而现。安藤忠雄的空间的“静”,或许正是一种天堂般的境界,在诚实地面对着生命个体的孤独本质的时候,似乎他也能够在其中寻得怡然的自在。
安藤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者木材、纯净几何体以及自然。安藤设计的建筑物大多简练、朴素,但是从每一建筑物,特别是素混凝土表面精琢的细部来看,却又有无数语言和精神蕴涵其中。安藤的作品有着柯布西耶建筑设计的精神取向,从而推动了当今的现代建筑的发展。由于他所偏好的素混凝土和纯几何形体基本上具有表达禅学的审美气质,故其作品所表达的冷静、空寂、孤远、闲适等意象,都可以用来释意日本建筑的空间精神:纯净的空间,分明的棱角,挺秀的线条,精美的细部等等的运用,也是由于有了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理解之后方能达到的。
一种源于内心的谦和,也许就是所有大师都具备的品格吧。
光的教堂,建于1987~1989年。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的住宅区中,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建筑形体极为简单,斜向插入的素混凝土墙体分割了空间,而且使得阳光能够“渗进”教堂的室内,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此外,教堂的墙壁及家具有着粗糙的质感,表达出抽象、洗练和诚实的品质,空间的纯粹性唤起人们皈依的“庄严感”。有台湾学者认为,从安藤的数个教堂建筑设计之中,包括水教堂、风教堂,隐约地流露出他对于东方文化中的自然观崇拜的意味。
大阪,住吉的长屋。外表恬静、造型简朴,所用建筑基本构件较少,这会使人感到建筑材料和形式已经消隐,空间极近虚无了。设计者在这里似乎是要寻找一处脱离外部尘世的庇护所。其混凝土外立面几乎全封闭,建筑呈现内敛的隐士风格,于默默无闻之中展示出应有的表现力。内部的各个居室都面向一个尺度亲切的中央采光庭院,居住者能够直接触摸到自然:阳光、空气、风和雨等原真的要素。混凝土墙面经过精心的加工和反复提炼,取得了一种精致而细腻的效果。设计作品当时受到了人们相当大的关注,并为安藤赢得了1979年度的日本建筑会赏。我国的建筑界也由此认识了安藤忠雄的建筑空间。
安藤设计的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工程始于1978年,现在第二、三期工程已经完成。六甲集合住宅的第一期工程创造的是一种纯粹的居住环境,住宅沿着山坡层叠而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得到最完整的视野:自住宅俯瞰神户海。而在第二、三期工程中,则设计了公共活动的空间,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富有特色的场所,包括花园、停车场,以及开放式的游泳池等社区公共设施。
安藤忠雄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在日本大阪市北区,1991年建成。建筑空间呈不规则的形态,地下二层,地上七层,实用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采用中庭式设计,四周环以回廊,既便于内部空间的采光,也有利于增强其向心力,体现出安藤在建筑设计中始终强调的“垂直面”与“自然光线”两个主要建筑因素的原则。
大阪的飞鸟博物馆(建于1994年)位于大阪一处古墓冢众多的山林之中。博物馆建筑的大部分隐藏于地面以下,以便减少对原有自然和历史环境的干扰,而其内部的古冢风格的室内设计,也较好地体现了古时的风俗和祭祀的观念。抽象而简洁的大台阶与景观塔使得参观者能够有较开阔的空间视场,为观赏周围环境带来方便。博物馆的台阶和塔作为空间的制高点还形成了一定的对比,纪念性效果较为强烈。
安藤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其设计融自然、光影为一体,形成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新趋势。由单纯几何形式、动态空间、光的品质和安藤的哲学信念等方面分析,人们不难体会到安藤忠雄的创作理念和追求。1995年,安藤获得普利策建筑奖,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18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同时也是日本建筑界获得该奖的第三位。1995年5月获奖的当天,安藤忠雄在法国凡尔赛Trianon宫殿颁奖典礼上宣布,将捐出10万美元的奖金给1995年1月因神户大地震受害的灾民。
安藤忠雄的设计作品还有:岩佐邸(芦屋,1982~1990年)、POKKO集合住宅(肥后县1983年)、RAIKA总部办公大厦(大阪1986~1990年)、夏川纪念会馆(滋贺县1987~1989年)、兵库县立儿童博物馆(1987~1989年)、伊东邸(东京1988~1990年)、姬路文学馆(兵库县1988~1990年)、直岛现代美术馆(冈山县1988~1992年)、熊本县立装饰古坟馆(熊本1989~1992年)、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水上佛寺)(兵库县1990~1991年)、姬路市立青少年之家(兵库县1990~1992年)等。
“所有的矛盾变成和谐,所有的华丽都在内敛中雍容起来。”有人在看过安藤忠雄所设计的淡路夢舞台后这样由衷地赞美。
第四部分 建筑视野第37节 哥伦比亚新城之梦(1)
——兼评《创建一座新城》
杨靖 司玲
美国马里兰州的哥伦比亚城位于首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该城于1963年开始土地收购工作,分期实施,前后长达30年,哥伦比亚作为一座新城,在几十年的建设中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利润稳定增长,基本实现了新城最初规划的理念,建成了美国第一座乡村小城。其成功经验吸引了全美地产界、建筑界的注目,被认为是美国公认的最成功的新开发项目。
《创建一座新城》一书并不是一本深奥的学术著作,作者收集了14位参加哥伦比亚城早期规划与开发的员工回忆录,分十六章讲述。虽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承启关系,但该书真实地再现了该项目从策划、购地、规划设计到施工、营销等开发全过程。对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住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中国,哥伦比亚城的经验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下面将对新城规划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哥伦比亚城规模相当庞大,占地共计15000英亩(约相当于6000公顷)。在20世纪90年代全部完成时,共计有8万人生活在新城的1个中心区、8个小区中。新城共有24个会所,2500个行业,共5万个工作岗位,24所学校,4所大学和一个社区学院。城中树木成荫,5000英亩的田野和3个人工湖点缀着小城,小城中道路总长超过40英里。
哥伦比亚城的开发是由Rouse公司为主导,HRD公司、CA协会、CDC公司等联合,作为新城的一级开发商完成新城的整体开发计划、总体规划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再划分土地,出售给由小型住宅开发商组成的二级开发商进行住宅建设。Rouse公司为大型开发商、整个开发过程中的经营管理单位;HRD公司亦为大型开发商;CA为哥伦比亚协会,非赢利组织,主要为哥伦比亚社区提供那些不能由政府提供的设施和服务;CDC公司为HRD公司的分公司,主要开发赢利的贸易设施,如公寓、购物中心、实业大楼。
哥伦比亚新城在距今整整40年前筹建,在其规划中所体现的思想至今看来仍具有先进性,并且这些思想通过具体措施贯彻在整整30年的建设中,经受了实践和时间的考验。其在社区营建上,具有诸多富于启示性的亮点。
建设有活力的社区
随着社区建设越来越关注文化内涵,人们逐渐形成共识:住区不等同于是住宅集合体。在住区建设中除了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外,更多的应该关注怎样形成一种社区氛围。在哥伦比亚新城建设中是这样考虑的:首先住区要有清晰的结构,丰富的配套和多样化的人口结构是社区具有活力的重要前提;再者,要有居民的参与,这样才能创建有社区氛围的、满足居民需求的社区。
清晰的结构与相应的配套。哥伦比亚城开始筹划时,全美还没有同样类型的“乡村小城”。作为“美国梦”的一部分的乡间独立式住宅是沿着公路开发的,沿线型生成,这种开发模式缺乏邻里感,更谈不上社区氛围。本世纪初,“英国新城运动”的发起人E·霍华德出版了著作《明天的花园新城》,文中提出:“居民们能够健康舒适地享受生活的途径是建设一个远离工业城市的全新社区——花园小城”。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政府采纳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在全国推广这一由政府资助的计划,并得到欧洲各国的接受。然而美国“由于粗犷的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并排斥社区思想”,所以,花园小城的概念在美国几乎没有市场。
在哥伦比亚城开发之初,Rouse公司就明确了一个信条:“城市不能以无计划,杂乱无章和不负责任的方式发展”,他们把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作为新城规划的一大目标。首先,在规划草案中制定了新城—小区—组团三级结构体系。在1965年完成的“新城图解”中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城共规划为10个小区,每个小区由4到5个组团构成;组团、小区、城市都有各自的中心并围绕中心展开。
小城中心:新城规划人口为10万人,城市中心考虑到未来的对外辐射,是为服务15万人而设计的,中心的内容除了百货商店、餐厅、电影院以外,还有其他至关重要的经济文化设施:医院、社区购物中心、开发商办公室、哥伦比亚管委会中心办公室、社区学院及配套设施、大型图书馆、展览中心、教堂、Tivoli式的休闲区(注:Tivoli是在丹麦哥本哈根著名的Tivoli花园的基础上设计的,Tivoli花园是一个集各种娱乐活动与设施于一体的绿色公园式的休闲场所)、少年宫、礼堂等。
小区中心:小区中心是为其范围内的3000到5000个家庭(约1万到1。5万人)服务的,服务半径到组团不超过0。5英里。其内容包括:一个初级中学、一个高级中学、一个幼儿园与日托中心,中学应可以提供再教育的设施,少年活动中心、小区图书馆、医务急诊中心、老年人之家、小区信息中心、宗教设施、手工工艺室、小区公司(附近设单身公寓),并提供自行车和电瓶车的停车场。各组团围绕小区中心来建设。
组团中心:服务于300到500个家庭,中心应包含学前班、小学、业主之家、一个小超市、餐厅、老年人之家、游泳池、运动场、停车场及一定的公共空间。三级中心的设计增加了整个社区的向心力,为形成“社区感”确定了基础。其次,小区规划不但为居民设计了便于聚会交流的硬件设施,而且还为了丰富小区的人群,避免导致一些令人不快的“孤立”,小区特别强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共存。
住区中人口构成的多样化。小区规划了不同档次的住宅,从独立式住宅到联排式住宅以及公寓,适合了不同阶层的购买力。并且规划中注意了绝对不将同等规模和档次的住宅集中在一起。Rouse公司总裁JimRouse先生宣称“哥伦比亚将是一个多种族社区——一座开放的新城,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你都可以根据你的口味在这里自由选择你喜欢的住宅,不会因为种族的不同而受到任何的影响和限制”。从理念一直到贯彻落实,Rouse公司都想了很多办法进行控制。他们监督所有分包开发商的住宅建设与住宅销售,既不允许两套相同的建筑并排建在一起,也不允许销售人员歧视地将黑人专门安排在一个区购房——在种族问题相当严重的美国20世纪60到70年代,这是很难得的。
为了融合各教派,Rouse公司实施了他的另一社会目标——多功能宗教中心。无论是天主教、犹太教、卫理会教派、路德教派、浸信会教派等等,都在联合宗教中心有单独的办公室、礼拜堂、共用大厅,加强了不同信仰人群的交流。这对于目前中国社区开发中强调封闭安全,划分出“白领、成功人士、高尚社区”的小圈子,以邻为壑的作法形成了巨大反差。因为只有人口结构的多样化,才会带来对住区设施需求的多样化。多样化与住区活力密不可分。
提倡社区建设的居民参与性。社区感的创造还要通过“参与”精神来实现。一开始,哥伦比亚城的规划为取得周围哈佛县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就建造了展览馆,举办了规模巨大的展览。由于新城开发时间跨度很大,每次新建项目都要通过已有居民的赞同,开发规划过程中,不断进行展览,听取群众意见,这些工作都使公众对该计划的热情一直很高——他们是在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小城的规划者们还认为,居民们得不到有效的渠道传递他们的想法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们不但设立了收集居民意见的业主之家、开发商办公室,还提供了礼堂让居民们召开会议,而这种作法在国内的住区开发中很少得到采纳与落实。
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
在哥伦比亚城建设中,开发商明确指出社区的惟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