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甲午战史 >

第1章

甲午战史-第1章

小说: 甲午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午战史》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
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
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
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
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法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
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
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
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
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
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
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
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
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
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
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
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
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二、锋芒初露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
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1870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
《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
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
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
的琉球是清朝附属国,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
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
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
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
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
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5月,日军在台湾琅桥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
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
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争
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
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
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
“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
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
“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
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
绳县。
    摆弄完台湾后,又开始摆弄朝鲜。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
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靠清王朝的支持苟安一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
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
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
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
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
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
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
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
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
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
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
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
朝鲜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
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
    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清军调查
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
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
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
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
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
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
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
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
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
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
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
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
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倒
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慈禧说,光绪1875年登
极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我什么
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三、风云乍起
    1894年,农历甲午之年,机会终于来了。朝鲜的封建王朝,积弱多年,国家日益贫
困,内乱不断。是年2月,“东学道”在南部的全罗道发动了农民起义,星火燎原,势不可
当。朝鲜政府几次商议从中国借兵,但顾虑到日本若借机出兵,局面会难以收拾,所以议而
不决。到了6月1日,东学道攻克全罗道的首府全洲,军锋直逼汉城,京城震动。至6月3
日,终于下决心请求袁世凯出兵。袁世凯接到电文,立即向李鸿章请示派兵。
    按照《天津条约》,中国向朝鲜派兵,则日本也可借口出兵。袁世凯对此不是不知道。
但他天真地认为,即使日本以护卫使馆出兵,也不过数百名士兵而已,不至于引起大麻烦。
    其实,日本一直密切关注着朝鲜局势的发展。到了6月2日,日本判断韩王必将向中国
求助,连忙派人向袁世凯打探,并表示“我政府必无它意”,极力怂恿袁世凯出兵。当天夜
里,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内阁会议上提出,虽然尚不清楚清政府是否派兵,但应作好迅速出
兵的准备。会议据此作了出兵的决定,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也被蒙
蔽,在给清政府的电报中认为,日本议会正在争执不休,绝无对外生事的可能性。清政府因
而下了出兵的决心。李鸿章当即命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派济远、扬威二舰开赴仁川口,与
先期到达的平远合为一小队,以观形势。
    6月3日,袁世凯正式通知日本驻朝代理公使,朝鲜已正式向清政府请求派兵,6月4
日,日本外相向正在本国度假的驻朝公使大鸟发出训令,要求他一旦确认清政府向朝鲜派兵
时,日本应立即出兵。6月5日,日本议会通过了关于日本出兵朝鲜致中国的照会,同一天
成立了战时大本营。6月6日,汪凤藻根据《天津条约》照会陆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
鲜政府的请求,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带兵赴朝鲜剿匪,“一俟事
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6月7日,日本驻中国代理公使照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日本将出兵朝
鲜。同日,日本外务省照复汪凤藻:“查贵国照会中有‘保护属邦’之语,但帝国政府从未
承认朝鲜为中国之属邦。”为“属邦”二字,双方激烈辩论。对此,李鸿章态度很坚决,电
告汪凤藻:“文内‘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
属,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乱其例。故不问日之认否,碍难酌改。”
    清军分三批渡海,共计2465人,自6月6日下午6时起,至6月25日全部到达朝
鲜牙山。同时又派了北洋水师的超勇舰前往保护,恐其力量单薄,又令在仁川港的扬威舰赴
牙山,留济远、平远二舰泊仁川港。(注:牙山在朝鲜西海岸,仁川港向约南一百公里。仁
川港则是汉城的门户。)
    6月7日,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急电李鸿章,告知大鸟带兵乘军舰八重山赴韩。袁世凯
也电告李鸿章:“大鸟来,虑生事”。6月8日,日军开始出动,6月10日起,日本运兵
船络绎到达朝鲜。大和、筑紫、赤城三舰亦泊仁川港,并派出汽艇探测牙山。至16日,日
本海军共出动了松岛、吉野、千代田、八重山、筑紫、大和、高雄、赤城共八舰,载陆军约
4000人、陆战队500人入朝,兵力达到赴朝清军的二倍。
    6月8日,日本驻韩代理公使正式通知朝鲜,日本将派兵。朝鲜外务督办赵秉稷当即强
烈要求日本停止登陆,谈判历经两个多小时,赵秉稷说得舌敝唇焦,一再要求日军停止登
陆,日方则断然拒绝,声称:“贵督办虽千言万语重复其不必要,而我政府既认定其为必
要,则不能听从尊说。”当天下午,赵秉稷再次正式照会日本公使,要求停止派兵,结果再
次遭到拒绝。6月10日,大鸟率兵入京,朝鲜政府得知后,又赶忙派代表前往劝阻,也被
大鸟拒绝。当天午后,大鸟带领海军陆战队420人,野炮4门进入汉城。
    与此同时,朝鲜政府见东学党人势大,全州久攻不克,便由清剿改为招抚。太原总兵聂
士成的清军先头部队910人到达牙山后,也派出一百余人带着翻译前往全州招抚。东学党
人也得知了中、日出兵的消息,于是提出十二项停战条件。朝鲜政府见日本大军入境,知道
大麻烦临头,希望早日平定东学党之乱,好让中日两国撤兵。6月11日朝鲜政府接受了东
学党人的条件,签署了停战协定。12日,东学党人退出了全州。(注:东学党人后来并未
解散,到了11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月余平定。)
    朝鲜东学党之乱解救了伊藤内阁。当时由于日本经济危机,伊藤内阁岌岌可危,正出于
要么内阁总辞职,要么解散议会的境地。伊藤博文已决意采取后一手段。清军出动的消息传
来,内阁的紧急对策赢得了天皇和议会的认可,国内政治危机因而缓解。
    6月11日,大鸟致电外相陆奥,说朝鲜局势已趋平静,出于外交考虑已失去派兵的理
由,并于12日主动拜访袁世凯,开始谈判撤兵。同时,朝鲜政府先后照会了日本和中国,
要求撤军。在各方外交压力下,撤军谈判开始比较顺利。
    但日本政府怎肯轻易放弃这样的机会?13日陆奥复电,指示大鸟设法拖延撤军,等到
政府想出对策。因此在15日继续谈判时,大鸟提出暂缓撤兵的两点理由:第一,派出大批
兵力,如果什么也没干就回国,不仅极不体面,而且政府在国内难以交代;第二,不信任中
国,害怕受到欺骗。
    在此同时,伊藤与陆奥终于商议出了一个对策。16日陆奥约见汪凤藻,提出两点方
案:第一,由中日两国共同出兵镇压叛乱;第二,叛乱平定后,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内政
改革。这意味着在今后朝鲜政府中,日本将与中国取得平等的参政地位。汪凤藻当场拒绝,
认为中日都不应该干涉朝鲜事务。李鸿章也指示袁世凯“任他多方恫喝,当据理驳辩勿
怖”。17日李鸿章又在会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时表示“国际事务,本皆依条约及国际公法之
规定外无他。日本与朝鲜缔约时,视朝鲜为独立国家。但此次陆奥氏提出之有关议案,实难
以理解其有丝毫道理”,因此“绝不能同意陆奥大臣之设想”,如日本“欲强遂之,除诉武
力外无他”。
    李鸿章在与总理衙门商量后,6月21日电令汪凤藻照复日本:“一、韩乱告平,已不
烦中国兵伐剿,两国会剿之说,自无庸议;二、善后办法,用意虽美,只可由朝鲜自行厘
革。中国尚不干预其内政,日本素认朝鲜自主,尤无干预其内政之权;三、乱定撤兵,乙酉
年两国所定条约俱在,此时无可更议。”理直气壮,义正辞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