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甲午战史 >

第2章

甲午战史-第2章

小说: 甲午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两国所定条约俱在,此时无可更议。”理直气壮,义正辞严。
    此时的日本,已不象九年前那样,用几句强硬的外交词令就能吓回去的了。进入朝鲜的
日本海、陆军已占了压倒优势,因此日本也毫不示弱。6月21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继续
向朝鲜派出第二批部队,并单独促成朝鲜政府的内政改革。22日,日本照复汪凤藻,强硬
地表示:为了保护日本在朝鲜的利益,防止该国日后的变乱,“我断不能撤现驻朝鲜之
兵”。这个照会被日本人称为“对中国的第一次绝交书”。同日陆奥电告大鸟:“中日两国
之冲突,终于达到不可避免之时刻。”第二天又命令大鸟“立即向朝鲜政府提出改革建议,
不必顾及朝鲜政府之听从否。”
    大鸟接到训令后,决定首先向朝鲜政府出示6月6日中国给日本照会的抄件,问朝鲜是
否承认“保护属邦”四字:若朝鲜回答其为主权国家,则迫其接受清兵入境是侵犯朝鲜主权
的说法,朝鲜有义务及时将其驱逐出去。若朝鲜无力自行驱逐,则日本愿以武力相助;若朝
鲜承认是中国的“属邦”时,则可指责其违背了日韩友好条约的规定(因为条约中日本承认
朝鲜为独立国),应当为十几年来的欺骗行为向日本谢罪;又若朝鲜声称虽然自古以来被称
为中国“属邦”,但内政、外交完全自主时,日本则可提出:平定内乱属于内政,指责清兵
借“保护邦属”派兵是干涉朝鲜内政。不愧是资深外交家。
    这个照会于6月28日向朝鲜政府发出,限29日前答覆。朝鲜一时不知所措,到了2
9日杳无音信。30日,日本代表上门催促,朝鲜外务督办无奈回答说:“朝鲜从来就是自
主的国家,清国对我作何等称呼,系清国自己所决定,与我国无关。清兵驻在我国内,是应
当时我国之邀请而来,故不能予以驱逐。”情急之中,竟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难题。日本代表
一时语塞,只得先回去报告了。
    接到日本政府的“第一次绝交书”后,清政府最高层中主战空气逐渐高涨。光绪皇帝主
战最力,政府核心人物户部尚书翁同和、礼部尚书李鸿藻都主张开战。6月25日,光绪皇
帝谕李鸿章加紧备战。6月29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向李鸿章请战:“各舰齐作整备,
候陆兵大队调齐,电到即率往,并力拼战,决一雌雄。”7月1日,光绪再次谕李鸿章备
战。
    当时,日本在外交上尚有顾虑:出兵理由不充分,对开战后列强的态度也没有完全弄清
楚。7月初,大鸟听到风传清兵准备进军汉城后,非常惊慌,准备如果对方不听劝告就以武
力制止。陆奥外相连忙回电说:“不可使用武力。目前英国正在两国间进行斡旋,非到万不
得已时不可使用武力。”
    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已处于绝对优势,不希望别国来分沾;俄国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克里米
亚战争中被英、法、土耳其联军打败,向西南的扩张宣告失败,因此把希望都寄托在东方,
从1891年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矛头对准中日朝。正是看到英、俄两国都非常关心
中日纠纷,以李鸿章、慈禧为代表的一派人,主张利用各国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来牵制日
本,即“以夷制夷”的方针。这个策略在中法战争中收到过成效。在中外实力悬殊的情况
下,为了能够保持和平,争取时间发展自己,用心可谓良苦。
    但是,也是出于上述考虑,李鸿章失掉了一个争取主动的机会。6月底至7月初,叶志
超、袁世凯等人先后建议适当进军,施加军事压力。如前所述,日本当时并未在外交上做好
准备,增加军事压力可以给和谈创造机会。但李鸿章没有采纳,他认为军事行动会使日本找
到借口。到了7月10日,驻朝清军又建议撤兵回国,以在政治上争取主动,而李鸿章又没
有采取行动。
    6月22日两国互致态度强硬的照会以后,中日的和谈基本上陷入僵局。在此期间,李
鸿章先后于6月20日、7月1日向俄、英两国请求出面调停,两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都向日本提出过警告,但日本早有心理准备,向两国保证中日冲突不会影响他们的利益,又
看准了两国又各有自己的小算盘,因而软硬兼施,说如果对方硬要干涉的话,“日本将不惜
举国化为焦土拚死抵抗”。这样,两国对调停就没有了积极性。特别是俄国,刚在新疆吃了
苦头,感到有必要利用日本削弱清朝的力量,不然日后自己弄起来中国也费劲。
    史学家认为,6、7月间李鸿章过于倚靠外交手段,并寄希望于英、俄的调停,而没有
看到外交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从而导致丧失主动,这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最大失误。
但我个人认为,当时的事情,后世看来洞若观火,设身处地时却是很难判断的。增兵确能施
加压力,但那时日本已经相当强大,如果不买帐,则自己在外交上也是很被动的;撤兵是能
避免战争,但这意味着放弃朝鲜,继而东北大门将受到威胁,后果不可预料。万一日本根本
打不过中国,岂不遭后代唾骂为“卖国”?(就是这样还被后来的腐儒们骂得狗血喷头
哪。)
    日本加紧外交攻势。在“属邦”问题上碰壁后,7月3日大鸟向朝鲜外务督办正式提出
内政改革纲领。改革纲领的内容主要是促使朝鲜向现代化制度过渡,并使日本在朝鲜取得与
清朝“略同”的地位。如果不论其对于朝鲜内政的干涉,其内容若被采纳,对朝鲜应该说是
积极的。可是朝鲜政府内保守势力强大,满朝文武对此提案一片反对声,但又不敢明确向日
本提出反对,不得已成立个“改革调查委员会”,企图敷衍了事,蒙混过关。那大鸟何许
人?一眼就看穿了这个把戏,在7月10日又向朝鲜“改革调查委员会”提出具体实施方
案,限期明确答复,并准备了如方案被拒绝时应采取的手段。
    朝鲜政府受逼不过,7月14日朝鲜外务督办赵秉稷复函大鸟说,日本的提案违背日朝
之间自主平等的和平原则,如果接受,则各国必定“纷纷恣意提出要求,则有伤朝鲜自主之
体面”,还望日本撤兵为盼。
    与此同时,在英国主持下,中日之间的谈判表面上也在进行。7月7日、9日,总理衙
门与日本代表小村寿太郎举行了两次会晤,中国坚持两国同时撤军再谈朝鲜问题。小村认为
这表明清政府缺乏诚意,愤然离席。陆奥外相得知消息,高兴地说:“该仲裁之失败,令我
国在将来之行动上渐得自由,宁可为喜。”与伊藤商量后,陆奥指示小村在7月14日向清
政府提出照会:“近闻驻京英国大臣顾念睦谊,甚愿日清两国言归于好,出力调停等语。但
清国政府仍惟主撤兵之言,其于我政府之意毫无可依之情形。推以上所开,总而言之,清国
政府有意滋事也。则非好事而何乎?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
    这个照会被陆奥称为“第二次绝交书”。
    当时,李鸿章仍对和平抱有一线希望,并担心“我去兵愈多,彼必愈不肯减退”,所以
在行动上犹疑不决。在李鸿章按兵不动的同时,日本的陆军源源而至,到6月底已达到一万
人。对此,英国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代理赫德评论说:“日本是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
除非借口代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但我不相信
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象我不相信单靠一根筷子可以吃饭一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根筷子—
—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
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日本发出“第二次绝交书”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15日,光绪皇帝颁旨命翁同禾、李
鸿藻与军机大臣及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商朝鲜问题的对策。在16日的会议中,翁同禾、李
鸿藻主张继续增加军队,而奕(匡力)等持观望态度,所以会议没有结果。光绪知道后大为
震怒,严责上次办理失当,此番须加整顿,宣示主战之意,“并传懿旨亦主战”(指慈
禧)。根据皇帝的旨意,当天军机处电寄李鸿章一道谕旨:
    “现在倭韩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膺重寄,熟谙兵事,
断不可意存畏葸。著懔遵前旨,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迅筹复奏。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
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李鸿章接到圣旨后,开始准备增兵。同日复奏增兵计划:总兵卫汝贵率盛军马步六千人
向平壤进发,马玉昆统毅军二千,由海道进军义州,与盛京将军左宝贵商量派马步八个营进
平壤,会合各军,增援汉城。与叶志超商量是否由海路移师平壤,以集中兵力。若叶同意,
则派丁汝昌带一部分海军战舰到朝鲜海面策应。
    在此关键时刻,7月16日,英国和日本间拖延了五年之久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在
伦敦正式签订。这个条约废除了英国以往在日本的特权,承认日本的平等地位。这使日本摆
脱了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这件事明确地表明了英国对日本的支持。英国外相在签字
仪式上说:“这个条约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了清国大军还更为有利。”虽然英国担心日本对
中国的战争会影响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但因为当时在远东,英、俄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两
国都不愿把日本逼到对方一边。所以,尽管他们开始都告诫日本,到后来反而争着讨好起日
本来。
    日本政府因此倍受鼓舞。第二天,战时大本营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通过了向中国开战
的决议。19日,海军舰队改编为战时编制:合并常备舰队、西海舰队及其它舰只,编入联
合舰队,任命海军中将伊东佑亨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其控制朝鲜西岸海面。改编后的联
合舰队配制如下:
    常备舰队:松岛、浪速、吉野、千代田、严岛、桥立、高千穗、秋津洲、比睿、扶桑;
通讯舰:八重山;附属舰:筑紫、爱宕、摩耶、鸟海、天城;鱼雷艇:山鹰、七号艇、十二
号艇、十三号艇、二十二号艇、二十三号艇;西海舰队:金刚、天龙、大岛、大和、磐城、
葛城、高雄、赤城、武藏;军港警备:横须贺港:筑波、干珠;吴港:凤翔、海门、馆山;
佐世保港:满珠。
    海军大臣又提出,若发现清国舰队或是增援部队时,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
困难,陆奥果断地答称:“作为外交上的程序,没有什么问题。”大本营又根据未来海战的
胜负,制定了三条作战大方针:第一,如海战获胜,夺得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进攻北
京;第二,如海战胜负未决,则陆军进占平壤,海军则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第三,若海
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并以海军防守日本沿海。至此,日本在军事上已经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
    也是在7月19日,日本政府通过英国驻日公使转告清政府,如果中国派兵增援驻朝军
队,应视为对日本表示敌意的行动。
    7月19日,大鸟接到陆奥的电训,立即于当天向朝鲜政府提出四项强烈要求:
    一、由日本自己动手架设汉城至釜山间军用电话线;二、根据日朝条约,朝鲜立即为日
军建造兵营;三、驻牙山清军师出无名,应迅速令其撤退;四、废除中朝之间一切与朝鲜独
立相抵触的条约和协定。
    当天夜里,清政府驻朝鲜通商交涉大臣袁世凯见大局已不可挽回,悄然回国。后事留给
驻汉城代办唐绍仪。
    第二天,大鸟再次向朝鲜政府提出通牒,限令“22日止予以确复,倘贵政府拖延示
复,则本公使自有所决意从事”。到了半夜里,大鸟再次发出照会,说中朝间一切条约均与
日本国的平等地位冲突,必须加以废除。可怜朝鲜政府接到通牒,惊恐不知所措。拖延到2
2日,勉强复照推说:“清兵久在境内,实因我国请援而来,南匪稍平之后,已屡请其撤回
而未即退,亦如贵兵之今尚住留也。方更要唐代办转请中国政府从速退兵。”大鸟接到复
照,大发雷霆,立即发出最后通牒,说“贵政府如不予以满意之回答,则为保护我权利,或
须用兵也未可知”。同时与大岛旅团长约定,于23日调日军入汉城,并决定无论朝鲜政府
如何回答或是不回答,都要举事。
    7月23日凌晨,日军按计划进入汉城,一路鸣枪放炮。大鸟亲率一个联队包围了王
宫。守卫王宫的朝鲜士兵寡不敌众,被日军攻破。日军掳走国王,成立了亲日政府。
    7月25日,朝鲜亲日政府宣布废除以前同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在
朝清军。至此,日本终于具备了开战的所有条件。
    三、初次交锋
    7月16日李鸿章提出的增兵计划,在取得了各方协调之后开始实施。不过驻朝清军因
叶志超怕海路不安全,陆路又怕兵力单薄,通不过驻汉城的日军防线,所以一直停留在牙山
一线,而没有收缩回平壤。
    朝鲜陆路多山,道路崎岖,进兵迟缓;而从北洋军队的大本营天津出发,由海路进军则
非常快捷。所以,增援的路线采用了两条海路:一是由天津渡海,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
陆,再由陆路驰援平壤;另一路由天津登船,到牙山登陆,增援叶志超部。第一条路较为靠
近本土,路程也短,所以比较安全;而第二条路,要经过日军重兵驻扎的仁川一带,虽然中
日尚未开战,但也不可不防,所以决定租用英国商船运兵,并派军舰护航。
    7月21日,总兵卫汝贵率盛军六个营、提督马玉昆率毅军二千名,由大沽口乘船,到
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陆后直奔平壤。
    同时,选派总兵江自康所部及天津练军共二千五百人,增援牙山叶志超部。雇用英轮高
升、爱仁、飞鲸三船运兵,并从威海的北洋水师基地派济远、广乙二舰护航。考虑到牙山只
有驳船30只,每船一次只能渡兵30人,进港70里才能上岸,这样往返需要两天时间,
如果三船同时到达牙山,则需要多日登陆,其间停留在海上的运兵船容易受到袭击,因此决
定三船分批由塘沽出发:爱仁21日下午开,飞鲸22日傍晚开,高升23日早晨开。三船
载兵情况如下:
    爱仁,载兵1000名,长夫等150人,二十八生的大炮二门。飞鲸,载兵400
名,马夫、长夫、营帐等近300人,马47匹,另载四个营的粮饷、炮械、帐房等物资。
高升,载兵935名,营哨官16人,营务处、文案、军械、管帐、长夫等165人,另载
山炮4门、七生的半炮4门。
    22日早晨,丁汝昌命济远、广乙、威远三舰由威海出发,护卫爱仁等运兵船到牙山。
舰队以副将方伯谦为队长。本来,丁汝昌还准备率海军大队随后接应,但李鸿章来电否定了
这个计划,所以海军大队没有出海。23日,舰队抵达牙山。24日早晨4时爱仁进港,6
时驳船到达,军队开始登陆。7时许,仅用了一个小时,两营士兵及弹药器械全部登岸。8
时,爱仁出牙山口返航。同日下午2时,飞鲸来到。因为飞鲸载有大量锱重,卸货较慢。到
下午5时半,舰队得到报告:日韩已经开战,日本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