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牛鬼蛇神 >

第2章

牛鬼蛇神-第2章

小说: 牛鬼蛇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元和他的邻铺差点走散了,汹涌的人流有时就像激浪一样,他俩被冲开,好一会儿都见不到彼此的踪影。他的邻铺不在跟前,大元像少了主心骨似的。但是命运不是这么安排的,不会让他们就此失散天各一方。大元只有十三岁,他的邻铺比他大。命运安排他的邻铺注定要照顾他。十三岁的男孩需要人照顾。事后的情形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邻铺的情形也差不多。他从南方的深山老林里来,一个像大元这样的伙伴对他来说是绝对必须的;无论如何,像北京这样的巨大都市处处都是未知,而未知则意味着凶险。对未知的恐惧绝对需要一个像大元这样的来自城市的伙伴。
  对彼此的需要连同命运的眷顾,让两个天南海北的男孩成为失而复得的终生朋友。他们居然在绝无可能的情形下找回了对方——须知那是在有着三百万男孩女孩的无边无际的北京的大街上啊。看到彼此那一刻,他们激动地拥抱住对方,两人都落泪了。
  进了西直门,行进速度明显放慢了,而且时不时地停下来。天不冷,又兼走远路,大元觉得热,身上的半大衣显得多余了。他的邻铺原本就没备厚衣服,走热了身子刚好让他神清气爽。两天以后大元和他的邻铺认识了林琪,如果早两天相识,半大衣就可以寄放在林琪家里,不至于丢了。住宿处人多且杂,白天出来什么东西都随身带着。丢东西是家常便饭,不是昨天张三背包没了,就是今天李四茶碗丢了,谁都不把东西留在住处。
  所有公共汽车电车都停了。只有些不知好歹的卡车还想活动活动,结果它们常常给拦在路口等队伍,而队伍根本没有尾,最后只得卡车掉转头,乖乖地爬回车库。
  交通规则素来要求人等车,现在是车等人了,这一点也使大元的邻铺心情舒畅。可是队伍太慢了,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停下来。大元想起了馒头香肠,他一气干掉了一半,说不上是进了早餐还是午餐。他的邻铺有点舍不得,只吃掉了一个馒头。天亮多时了,无表阶级一员。
  
  几天以后大元和林琪去了八宝山。大元的邻铺没有受到邀请,只能独自行动了。
  山前那两大棵银杏树过分粗大,一棵树上竟有好几个老鸹窝,老鸹聒噪着,给这块亡灵憩息的墓地添加了额外的凄清。灵堂也冷,大元记住了林伯渠老爷爷和刘亚楼将军的骨灰盒是最精致的,他也想起了碧云寺的水晶石棺。
  “林老是爸爸的老师,每年清明爸爸都带我到这里来祭林老。我已经熟悉这儿了。”
  林琪低声说着,带着大元转过墓地。
  “琪姐,它太粗了。”
  “听说它可以活上千年,它和水杉是世界上最老的树种呢,你看它枝干一直朝前努力,而且它的叶子是扇形的,黄了仍然柔软。”
  他们和另两个女学生试着抱了一下,四个人合抱不拢那棵粗的,走时大元捡了几片金黄的扇叶。林琪轻轻谓叹了一声。
  “主席七十几岁了,咱们能够见上他老人家一面,得知足啊……”
  回去以后,林琪送给大元一枚带着军帽的毛主席像章,周围镂刻着精细的麦穗。像国徽周围那样的麦穗。大元自己排长队买的四枚都小,而且只是红地金像,并且没戴军帽。即使那还是亏了大元出来时多长了个心眼儿,介绍信上开四个人的名字才买到四枚呢。 
  路过天安门时已经是下午了。广场挤得要命,他们列着方队通过,结果方队挤得七零八落,大元披着的半大衣给挤掉了。他的邻铺比大元还要着急,努力想挤进压过来的人群抢出大元的半大衣。没有作用,继续逆潮流只会被踩称肉泥。再说他和大元同样不愿放弃这千金一刻的时间。这样,大元的邻铺来得及断定中间那位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他完全不在乎泪水在脸上肆意飞迸,大元也完全不在乎那件给百万人踩烂了的半新大衣。
  一路上,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好多人都丢了鞋,可是没有人因此惋惜。当队伍在北京饭店前面经过时,好多好多的外国人挤在阳台上挥着各式各样的旗子,他们也在祝贺大元们。
  走出很远了,大元的邻铺问他:那些花里胡哨的旗子是他们各自的国旗吗?
  晚上很黑时才通车,大家回到铁道科学研究院又在食堂乱了好一阵,不知不觉就过了午夜。明天有时不知不觉就来了。
  大元这时候想起他的邻铺。他已经躺下,蜷在毯子下面的身体就像只大虾,他睁着眼。大元伸手摸他的额头。
  “天呐!你好热。”
  “我冷得厉害,浑身都在发抖。天气预报说今天气温在零度以下,对了,昨天。”
  “今天我吓坏了!忽然看不见你,我想这下完了,我怕我一个人根本没办法找回到这里。你看要不要我去找医生?”
  大元的邻铺脸上露出一丝诡异,“找哪门子医生?我已经自己处理过了。”
  “处理过了?你什么意思?”
  “我自己带了药,我自己就是医生。”
  “你是医生?”
  “我跟医生学过。我带了我们山里的草药,已经用过了。”
  “真的不要我去找医生了?”
  “不用。我刚才听他们说,有人根本没参加集合排队,直接去??广场了,七点钟就到了,等到十一点半毛主席出来了。他压根就没随着队伍离开,独自抱着金水桥的栏杆,一直站到接见结束。后来他又跟着人群往??前挤,那时主席已经回去了。这家伙真有头脑!我太佩服他了,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步呢?”
  
  “真可惜,你要是想到了我们就可以几个小时一直盯着毛主席看!以后所有人都会羡慕我们。”
  “半大衣丢了你不心疼吗?”
  “我当时热得够呛,披着来的,要不也丢不了。我妈肯定会骂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你身上冷,压我的毯子吧。我不困,还不想睡;再说天大概快亮了。”
  “也好,你替我压好。说是明天还要接见。你听说了吗?”
  “是今天。现在已经是二十六日了。”
  “我忘了已经过了零点。”
  “没听说有通知明天怎么样啊……”
  今天大家太累,连续参加接见恐怕谁也吃不消。要是通知来了,明天还接见的话,大元和他的邻铺也许还会去。那块零公里石碑他俩终于没能找到;对于两个男孩来说,假如找到它,此行可算是尽美了。这虽然是唯一的,毕竟也是微不足道的遗憾。
  
  0 以常识作三问

  三问就是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三个基本问题。实际上,这个文章的大方向还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论,你都会有一个比较便捷的路径走进这个难题,从难题中走出也会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途径。我第一是要做一个绪论,是三个问题以外的,也就是〇部分。
  
 
  第二章 革命
  
  3 大元以自己的方式进入

  大元终于摆脱了妈妈,平躺到这列直达列车的行李架上的时候,长长地吁出一口气。现在是收敛好奇心的时刻,妈妈也许已经到了站台上,挨个车窗地寻找。她甚至可能上车来的,她是个老铁路了,她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儿子。可是他忍不住还是要俯下身子,朝车外张望。心跳没有平息下来,激动,紧张,奔跑。拥挤上车……心跳再没有平息下来,直到回家……
  汽笛吼了,再吼,列车到底移动了。
  忽然,“大元,大元!”
  他上半身倒悬,得意地向妈妈挥挥手。
  妈妈急得跺脚,整个站台一定响彻她跺脚的共鸣,因为他在车里耳鼓还嗡嗡作响呢。
  “大元,马上来信!马上!”
  他大声应着。她跟着列车小跑着。
  “上去!上去!小心掉下来!”
  他一定很可笑,因为大家都在笑他。妈妈给闪在窗后,大方格的水门汀变成黢黑的带棱带角的碎石,然后是楼房,烟囱,红旗,写在墙壁上的大字块儿,以后就是树林,收割后的田野,落日和喧嚣。这是一列直达到北京的红卫兵专列。他年龄还小,充其量也还是个准红卫兵,但他有介绍信学生证,还有十二斤地方粮票。
  唯一有一点遗憾,因为没有征得妈妈的同意,他上上下下六个口袋,没有……用个成语吧,一文不名,或者不名一文。
  他属小龙,最近刚刚满十三岁。
  火车上不像外面那样肃杀。
  “十月二十二日 晴
  这是一个让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
  他的一个红色硬纸面日记本里,煞有介事地记着这一天。火车里面还是夏天,热烈而火爆,定员一百一十八人的车厢最少塞进二百个急于进京的红卫兵,不用列车员动员,每个三座席长椅都挤着最少四个少男少女,过道也站满了,行李架上和坐席下面也成了雅座。
  故事开始得还要早。昨天,姐姐和长征队的战友们坐车回到家,说中央领导接见了她们。她们还赶上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小将。姐姐说,毛主席最近可能第八次接见,据说是最后一次。姐姐说,北京……不,还要早,故事是从……
  七月二十日,他从和平小学毕业了,九月一日上了初中,当时大串联早就开始了……
  不,不不。似乎该从更早一点讲起,从批判“三家村”,从四清……唉,他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才好。
  
  大元到了北京,并非整天在铁道科学研究院的院子里打转。但有一个前提,出门在外,没钱可不是件很惬意的事。比如北京城满街柿子,硕大金黄,只要两毛钱一斤,可是大元只能瞅着别人吃。正是下柿子的季节啊。于是他去了邮电局,那是住到北京城的第二天上午,主意是同行的李德胜出的。
  “同志,我钱包被掏了……”
  态度很逼真,一副沮丧样儿。就得如此。
  “我是串联学生,家在东北……”
  “你有什么事吗?”非常热情。
  “我想,想……给家里打个长途电话。可以吗?”
  等待判决吧!他终于轻松了。
  “你等一下吧,我去问问。”
  照实说肯定会被人笑话的。偷跑出来,家里不同意结果没发津贴,到末了赖着脸皮求爷爷告奶奶,大元可受不了这份奚落。
  “哎,领导说了你可以打个电报。”
  “电报要好多钱吧?”嗫喏不安地。
  “长途电话要贵得多呢。照顾串联学生,电报每个字一分钱。按正常收费是三分五厘一个字。用不了多少钱的。”
  那么就电报一次。
  首先要报平安,不然家里会惦记的。再就是尽快寄钱来,有钱就什么都好办了。
  家庭地址“平安 速电汇款 铁道科学研究院B栋35号大元”
  就这样。
  电汇谈何容易,可是钱总算寄来。
  附言:接钱后抓紧回家,不要耽搁。妈妈。
  他首先还了电报钱两角整,发报柜台上的叔叔已经换成了阿姨;阿姨夸他是个好孩子,守信用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
   
  出门又买了四个大柿子,他和李德胜一人两个饱餐一顿。
  五元钱剩了四元五。妈妈小气。他已经到这里第五天了,第八次接见还没有消息,五元钱无论如何是少了点。
  实在说,尽管有李德胜在门口为他助阵,推开邮电局大门的时候大元肯定心跳过速。他把诚实无欺奉作道德准则,他发现,偶尔扯一点小谎其实无伤大雅,它可以使生活来得方便,同时可在其中觅到一份乐趣。
  没有钱并不是唯一的难堪,不是红卫兵才真叫大元下不来台,因为住宿处要填登记表。他们这个住室的负责人是军管小组王班长,他顶少有十八岁了,人高马大脸色通红,可以肯定是贫雇农出身,大元顶怕他。相比之下李德胜则从容多了,他是红卫兵,而且出身贫农根正苗红,填写各种身份表格对他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跟大家说个事。这张登记表需要每人填一张,要如实填,弄虚作假我们能够调查出来的。”
  王班长难得这样严肃。后来他找到大元。
  “你不是红卫兵?”
  “不是。我刚上中学就出来了。”
  他为什么笑?他总是在笑,你若觉得他对你是信任的就好了,可他总是笑眯眯。
  “出身这栏你填的市贫?”
  “……”
  “你家到城市有几代了?”
  “不太清楚,我知道我爷爷是个小职员。”
  “太爷呢?”
  大元摇头,事实上他知道,太爷是地主,爸爸填登记表时他偷看过。但那是偷看,爸爸没讲过。爸爸也没讲过爷爷,只告诉大元和明明在填出身时写市贫。爷爷是某市??的主任书记官,应该算是伪官吏,这也是偷看来的。爸爸是职工学校教师,也加入了红卫兵。
  
  大元想,也许市贫算无产阶级吧。但他还是禁不住紧张。自己要是红卫兵就好了,王班长绝对不至于这样追问下去。假如大元知道另一件事,他就不会紧张了——农村孩子王班长根本不知道市贫为何物。
  “爷爷早死了,解放前死的,连我妈妈都没看过他。我向毛主席保证。”
  他觉得有必要这样补充,他不明白这是所谓画蛇添脚,此地无银三百两。
  
  说来也许没人相信,在遍游北京名胜古迹之余,大元也还认真地搞了几次串联。串联对于他原就是个含混的概念,他既不是某一革命组织的联络员,又不是个起码的红卫兵小将,他所能理解的串联就是到大学里去看大字报,不过如此而已。但他是认真的,足足抄满了一个笔记本。反正人们都记得,当年的大字报内容堪称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信口开河天花乱坠,滑天下之大稽。
  这个笔记本后来可是派了大用场,大元和另三个好友组成的“无产阶级专政红卫兵”,几期油印战报,内容都取自这个本子。也就是说大元并非劳而无功,为抄大字报,他捏笔捏得手指头生疼,而且用了四、五个半天呢。不过说老实话,当时抄写这些大字报都是李德胜的主意,不过李德胜的笔记本不如大元的漂亮。大元只是跟在他后面照猫画虎而已。
  大元记得,他当时也是热血沸腾。有这个笔记本为作证,谁也不能说大元是籍大串联的机会凑热闹吧。
  他们是带着渴望来的,他们带着满足归去。他们追寻真理也如愿以偿,另外他们确实大开眼界。这毕竟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课,严肃而且异常重要的一课。大元一直记着这一课,直到——
  
  2 凯旋。儿子有时也是胜利者

  秋天的最后一场大风一定既刻薄又歹毒,你看,站台蒙上那么厚的??灰尘,仿佛是一幢旧房子里四十五年不曾打扫过的角落,但是他仍然高兴得心里头发抖。他回来了,他不是凯旋而归吗?
  凯旋是一个字眼儿,一个词汇。
  凯旋也是一种感受,一个过程。
  一整个过程呢。一个多么有趣的过程,足够他回忆一辈子的。他奇怪家乡怎么已经进了严冬,家乡人又怎么如此怕冷,把原本就不算长的脖子完全缩进胸腔里?在他当时的年龄,他不会想到比北京高了几个纬度的家乡已经进入真正意义的冬天。他们那么怕冷,他却一点都不觉得。
  久违了,久违了。他心里说,半是凄楚半是自得地说着。
  “大元回来了。”邻居刘叔叔招呼他。
  “大元回来了。”隔壁王奶奶招呼他。
  他像大人那样点头微笑着答应,手里捏着那个装得满满的尼龙网兜。妈妈爸爸都没下班呢,家里只有姥姥,要是家里人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