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

第158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158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学佛之后才了解,「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凡是批评佛法的完全错误,为什么?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你批评什么?他要有法,可以批评,他没有法,他的法是从哪来的?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完全是活的。同样是一个人,完全不相信佛法的时候,他教是怎么样讲法;生起信心之后,他又是怎么讲法,不一样;到你接近开悟,那又教你全部否定掉。所以佛有赞、有毁,有说这是,在那边说这不是,那到底是是,还是不是?我们到底依什么?所以没有人指点,你要是依靠错了,那就完了。你会对佛法产生怀疑,认为释迦牟尼佛头脑不清楚,怎么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非,这就谤佛、谤法、谤比丘僧,那这种事情也是很多、很普遍,不足以为怪。
  这件事情我们不能不明了,在经典里面读经学什么?就学这些。理论抓住之后看这个佛经,看世尊对什么样人他怎么说,有很多好的例子,我们看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在生活里面工作、接触大众就学会了,活的不是死的。现相是活的,表演是活的,演说是活的,活活泼泼,这是佛法。活泼到你无法想像。我们下一段经文就讲到,就是第二十个比喻,「龙王游戏喻,喻菩萨游戏神变德」。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游戏神变,他哪有定法!前面曾经跟诸位略略提过,那讲现身,有些地方现多宝如来身,在娑婆世界现释迦牟尼身,在极乐世界示现的阿弥陀佛身,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是各个地区众生根性不一样。为什么说一样?佛性是一样,法性是一样。所以彼佛即是此佛,此佛即是彼佛,没有两样,这都属於神变。
  我们现在《华严经》学到此地,一般状况也都能够理解到几分,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法性,永恒不变。无量无边的法相,法相,诸佛如来是法相、诸佛刹土是法相、十法界众生是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法相,全是自性变现,一个体。所以我叫你看万花筒一样,怎么变,不离体。你真正明白之后,你的观念不一样,我们今天讲人生观、宇宙观,对人生宇宙的看法,你跟佛一样,那是真的最正确的,一点错误都没有,一体决定没有分。所以慈悲遍法界,善意遍法界,敬父母,敬老师,敬佛菩萨、蚊虫蚂蚁、妖魔鬼怪,那个尊敬的心一丝毫差别都没有。为什么?那个敬是性德,性德圆满流露。虽流露圆满的性德,但是在各个阶层里面,表现的样子、形式不一样。我们见到佛菩萨会顶礼三拜,你看到一只蚂蚁,你也会顶礼三拜吗?哪有这个道理!那就不会。人家看到蚂蚁,看到这些小虫,你都去顶礼三拜,人家不说你神经病了吗?但是敬的意思、意念没有两样,形式不一样。形式怎么样?要顺众生,众生用什么样形式,那就用什么样形式。古时候最敬礼三跪九叩首,那他要现这个样子;现在最敬礼三鞠躬,九十度的鞠躬,三鞠躬,不相同。在哪个地区跟哪些众生,一定跟他们一样,随和的,他们认为这种礼法是最恭敬,你没有一样不能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处处在经上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都是给人启发,现相一举一动都是给人启发,都是在那里诱导,帮助人觉悟,帮助人离苦得乐。
  现在人认为没有钱苦,没有地位苦;有钱、有了地位,你慢慢再告诉他,还有苦,苦太多。欲界上面还有六层天,三苦八苦统统具足,到色界天欲断掉了,欲断掉之后这八苦没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没有了,八苦没有了,但是有行苦、有坏苦。为什么?色界有身体,有色身、有居住的环境,这个东西会变坏的。像我们有身体,身体会衰老,你青春不能永远保持,不能保持叫行苦。他会变老老化,他会生病,坏苦;你所居住的宫殿,房屋建得再坚固,慢慢也会变坏。建成了很喜欢,到变坏的时候就苦了,又何况现在天灾人祸频繁。到无色界身体都不要了,这是六道里头最高的层次,真是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说我最大的忧患就是有身体,要没有身体多好。老子就有无色界的思想,没有身体多好!无色界是没身体,没有身体怎么样?没有坏苦,永远不坏了,也不需要居住的环境。但是有什么?有行苦,就是这很好不能永远保持,完全靠你定功。你哪天定功消失又堕落了,这出不了六道,所以佛说六道统苦。这些事实真相他了解,你叫他生天,他对於天没兴趣,然后他要问到底有没有地方没有这些苦,统统没有?有,超越六道这问题解决了。超越六道要怎么办?超越六道跟你讲要放下执著,要放下见思烦恼。见是一切错误的看法,思是一切错误的想法,你以为想法是正确的,全错了,你的看法、想法统统错了。六道众生放下对世出世法一切的执著,你的看法、想法就正确,那就脱离六道,六道里面的生死没有了,真的叫了生死出三界。
  可是上面还有变易生死,不是像我们六道这种生死,变易生死,是形容他还有苦,生死是苦,还有苦,那苦什么?修行的苦。还要继续不断修定提升,从声闻提升到缘觉,缘觉提升到菩萨,菩萨提升到佛,还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叫变易生死。就好像我们读书一样,从一年级升二年级,一年级念一年很辛苦,考试及格了升二年,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是这个,并不是真正有生死。二年级念完,考试及格升三年级,二年级死了三年级生了,这叫变易,这跟我们六道里面生死完全不相同,六道里真的是有生有死。那叫变易,你转变,不断向上提升。十法界到了佛法界还要提升,到这个时候才告诉你,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给你讲:一念不觉,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变现出来了。觉是不动,迷是动的,起心动念它动,动就是迷。再跟你讲宇宙的源起,这是高深的哲学与科学,真的是帮助你解决问题。到不起心、不动念,只要一念觉,后面念念觉,十法界就没有,这到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的极乐世界,他到那里去了。十方诸佛刹土哪里你都可以去,你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为什么?十方如来是你自性变的。我们常常讲极乐世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如果讲华藏世界,唯心华藏,自性毗卢遮那。
  一切诸佛如来是自性变的,一切诸佛刹土也是自性现的,你说哪里没有缘,哪里不能去,为什么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到这个时候我们又明白一桩事情,极乐世界是方便接引,我们要想把成佛、明心见性的时间缩短,这是条捷径。其他诸佛刹土要是按照这个道理,你一步步去提升;极乐世界就是对上中下三根大开方便之门,阿弥陀佛还是自性弥陀,那这就太可贵了。为什么?我们自己想想看,我们烦恼习气能断得了吗?真能放得下吗?断不了、放不下;换句话说,你必须在六道里头还要轮回,哪天执著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你要问,我什么时候能出离六道?你不要问别人,与别人不相干,为什么?六道是你自己制造的。只要你有执著就有六道;换句话说,只要有六道,就知道我有执著,我没放下;只要有分别,十法界就有,觉后空空无大千,你没觉。必须到这时候才跟你谈这个问题。
  《华严经》说实在话,它不是接引初机的。那我们学习这部经,把深的意思、甚深的意趣不谈,我们讲最浅的,把它讲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用的,为什么?提起人对《华严》的兴趣。《华严》不难,我们听了很有受用,《华严经》很长,慢慢提升。所以我们讲十信,就是讲凡夫、讲六道,从初信到六信都是凡夫,七信才是阿罗汉。那我们现在讲到贤首,贤首是十信,再往上去就超越十法界。这些高深的道理我们多听听有好处,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多听了什么?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种子,这个种子将来会遇到缘,它就起现行。这个意思是什么?帮助你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在什么处所一下开悟了,这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也不是偶然的,阿赖耶识里头有这些种子,这些种子多了它产生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疑情。所谓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阿赖耶识里头种子是疑情,自己也不知道。惠能大师如果阿赖耶识里头没有这个疑情,听人家念《金刚经》,他怎么会开悟?为什么别人听的时候不开悟,念的人也不开悟,他听了会开悟!他有疑情,就大疑大悟,这个疑情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没有遇缘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见到五祖,五祖跟他讲的时候,他大彻大悟。他卖柴听到客人念这个经的时候大悟,不是小悟,见到五祖是彻悟。
  佛不管他怎么说法,「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由此可知,佛是无法可说,佛怎么说的?随众生,就是众生有感佛就有说。感从前讲过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种感应。佛如是,这四种感应,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自己并不知道,感应道交。四意趣我们就学到此地。今天时间刚好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六六卷)  2007/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二十个大喻,我们学完第十八,今天从第十九看起。第十九「大海包含喻,喻禅慧普修德」,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普修无厌足。】
  这两首偈,前面一首是大海包容,后面这首是禅慧普修。在前面,我们见到法身菩萨确实体会、证得性相不二,见色,见性、色性不二,色性、色相不二;闻声,声性、音声不二,这是法身菩萨。所以自性里面的性德,世尊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如来是讲自性,说佛是在说形相。所以普贤十愿第一个是「礼敬诸佛」,那是从形相上说的;「称赞如来」,这从法性上说的。由此可知,从形相上说要恭敬,对佛要恭敬,对菩萨恭敬,对人要恭敬,对畜生、饿鬼、地狱都要恭敬。为什么?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本来是佛,怎么可以不恭敬?这没有分别的,从形相上讲没有分别,性相不二。可是从性德上讲有分别,什么分别?有迷悟不同。六道众生,我们不讲十法界,六道众生迷而不觉,虽然本来是佛,他自己不知道他是佛。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佛,也不知道别人是佛,更不知道蚊虫蚂蚁是佛,谁知道饿鬼、地狱是佛?这没人知道。为什么?迷了,迷了性德,佛要不告诉我们,我们完全不知道。所以礼敬诸佛,佛,通常讲三世诸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说未来佛,我们会想到六道众生是未来佛,这都是佛说的。可是说真的,说真的是现在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说本来佛是从佛性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佛性上说;说你是众生,是迷了自性,迷了自性这说你叫众生。所以,称赞跟礼敬就不一样,礼敬是一定要恭敬;称赞,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不称赞。我们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见到,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表演的。五十三个人,出家只有六个,另外四十七个在家人。这些在家人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行善的、有不善的。像甘露火王的瞋恚、伐苏蜜多女的贪欲、胜热婆罗门的愚痴,不就贪瞋痴吗?贪瞋痴是迷了自性才有,悟了的时候没有。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这三位善知识有礼敬、没有赞叹,这就教给我们了。赞叹,你的形象与性德相应这赞叹,搞贪瞋痴不赞叹,这里面就有差别。
  对众生说法,我们可以把前面「众声悦意」的比喻跟「大海包含」合起来看。大海是比喻性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你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法尔如是。你现在心量很小,不能包容别人,那是迷了,那不是性德,那是烦恼、是习气。你本来的心量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你本来有能力普应众生而说法。四弘誓愿是性德,我们迷失了自性,世尊特别给我们提出来,教我们依这四句好好修学,回归自性。这四句我们在讲席里面曾经多次介绍,我说四愿实际上只有一愿,第一愿这是主,最重要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是讲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十法界众生,要知道十法界都在迷,为什么?没见性。六道是全迷,严重的执著妄想分别,见思烦恼,这是六道众生,见思烦恼就是严重的执著。佛说我们不能够见性,迷了之后回不了头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唯有上上根人一接触大乘他顿悟,明显的给我们表演的,世尊第一个给我们表演。在中国,很难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表演,顿悟;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可以一念之间统统放下。放下怎么样?你本来是佛,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六祖接引的当机叫做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不是他教化的对象。虽然不是教化对象,他也不舍弃,这就像大海包含。上根人他把他提升到上上根。你看他所度的,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都是上根人,接触他老人家的时候提升到上上根;中根的人,他帮助他提升到上根;下根的人,他帮他提升到中根;有善根的人,他把他提升到下根;没有佛法根性的,他帮他下种子,这就是大海全包了。所以主要的对象是上上根,没有种善根的帮他种善根,一个也不漏。
  诸佛如来如是普度众生,度的意思就是帮助,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见性成佛。他成佛、他见性了,佛说他没有度众生,这个话是真话。佛如果说「你看我度了他,我帮助他成佛了」,可能那个人成佛了,佛就堕落成凡夫了。为什么?有这种念头起来,立刻就堕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有,妄想分别执著具足是六道凡夫。所以,佛说得很好,佛不度众生。众生谁度?你自己悟的,自己度的,佛只是给你一个增上缘而已,你自己成就的。正如同老师教学生,学生是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如果老师真正有能力把学生教出来,他那一班学生应该各个成就,为什么这一班上只有几个少数人成就?由此可知,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出来的?老师给他做增上缘,他自己本身要具足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四缘老师只能帮上一个忙,另外三个他自己具足的。
  亲因缘来讲,一切众生平等。亲因缘是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你将来成就第一个因素,所以叫亲因。你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平等的。但是所缘缘不平等,所缘缘是什么?有些众生一心想作佛,这就是他有亲因缘,再加上所缘缘,想作佛的人当然能成佛,为什么?心想事成,你想什么成就什么。我们在这几十年学习当中,现在人一个没看到,古人看到一个,就是惠能。我们看《坛经》,他去见五祖,五祖问他,你想求什么?他答覆说,我想作佛。五祖问他,你到我这儿来干什么?我想来作佛的。你看这就是所缘缘。他那么多弟子没有一个说,包括神秀也没有说他要想作佛;只有他一个,他想作佛,他真的成佛了。你就晓得,每个人都能成!你有这个因,但是你不想作佛。所以我们读《坛经》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