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

第4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4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误,那就造业,那就有恶报。说到这个地方,这就变成因果教育,随顺道德,善,善果,违背道德是恶报。因果教育也在五千年前就知道了,代代承传,一直到现在。
  现在变化太大了,从农业走上工商业,农业社会的人很本分,尤其中国家庭是大家族,人孝亲爱家。所以家有家的道统,这个道统在家谱里面所看到的是家规、家训,代代承传。这是外国所没有的,中国特有的文化,能够维持几千年的和睦共处。自己谦卑,对别人尊敬,这一家才能和睦。愈是地位高的愈要谦卑,为什么?教你的下人。家里面的尊长,尊长谦卑,他底下的儿孙各个都学会了。在团体里面,领导人谦卑,他的下属也都学会了,就没有争执了,用现在俗一点的话,就没有冲突了,这个社会是和谐的。所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而是在近百年之间,由於清廷晚年的腐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把中国人对传统的自信心失掉,这才遭今天的劫难,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我早年在台湾,有两个人讲得很清楚,一个是胡秋原先生,再来是方东美先生,如何恢复民族自信心,这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他们虽然想做,缘不足,教授的身分,只能在学校讲学。我们那时候年轻不懂事,要是现在我就会劝他们出家,出家你讲经说法机会多了,你哪里都能讲,你就不受学校限制。在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出家,佛法是教育不知道,认为是宗教。寺院的活动都是经忏佛事、法会,没有想到,也就是没有真正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教学!如果这个大家看清楚、看明白了,我相信那些学者专家统统出家了。我们建个寺庙,寺庙里头每天讲学、讲经,有这么多好老师,真正起很大的作用。可惜这个机缘失去,这些人都不在了,我们得到的承传非常有限。但是我们今天明白,搞清楚了,认真努力来做,所以现在的缘比上一代的好。尤其我们真正搞清楚之后,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不是说地球是一家,中国是一家,这还是小家庭,我们有最大的家庭,最大的家庭是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这我们认清楚了。
  认清楚之后,自己要做到,认识清楚这是智慧,真实智慧。要怎么去做?『妙宝灵香以涂蓥』,这个「蓥」是透明、清净,我们一般讲的涂金,佛脸上要贴金,就这个意思。「妙宝灵香」都是形容教育,佛陀的教学。「涂蓥」是对众生,众生都是佛,我们要对佛脸上、佛身上去贴金,用这个比喻诸位就很好懂。不可以在佛身上涂粪,那个罪就大了。这就是最美好的给众生,决定不能够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念头尚且没有,怎么可以有行为!怎样给他?自己必须示范,身教。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感化众生。什么是智?什么是福?什么是愚痴?什么是灾祸?众生不知道,就是他不知不觉。先知先觉的是佛菩萨,我们这些学生后知后觉,面对著许多不知不觉,我们要帮助他,就像先知先觉帮助我们一样。
  我过去亲近三个老师,都是真正的大德,他们特别拨出时间来教我。我对他们,过去不认识,没有任何关系,跟他学习没有要一分钱的学费,不容易!我们今天弘扬佛法,如果要是订上价钱,我们怎么对得起老师!怎么对得起佛陀!把佛菩萨、老师的东西拿来当商品买卖,这个罪过重。十方的供养要用在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不能享受!建道场,如果有缘分的话,我们理想当中的道场是茅蓬。茅蓬不要看那个样子,比不上高楼大厦那么华美,可是中国国画里面、山水画里面的茅蓬很多,那个茅蓬我住过,冬暖夏凉,非常舒服。
  从前我们莲池大师,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就在山上住茅蓬,都是自己动手,砍几棵小树架一下,上面搭上茅草,就在那里修行。以后被人发现,这个出家人不错,很有道行,仰慕他的都来跟他学。好,旁边再盖一个,慢慢盖多了,以后遇到斋主,这是富贵人家知道了,选个地方给你盖个大殿。莲池大师没有化缘,人家自动送来的,人多了,也需要有个大一点的地方,讲经说法。这样盖盖了不少,以后盖成寺庙,盖成丛林,没有设计,没有规划。你们如果到东天目山去看看,你们看那个房舍都很凌乱,没有规划,想在哪里盖就哪里盖一栋,都是原来的老地基。那是什么?昭明太子的时代,宝志公时代。这个好,能够遮蔽风雨,在山林树下居住,真正在养道。
  物质生活里面不会起一点贪恋的心,帮助你放下。如果这些物质生活太富裕的话,人就起贪恋,贪恋就生烦恼,道心就没有了。有没有福不是在富丽堂皇的殿堂,真正的福是人的道心,这个要懂,决定是超过七宝宫殿,道心。从前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不怕没有庙,只怕没有道,这个话要会听,不会听,它就不是一句好话,为什么?它来诱惑你。会听的人,不重视物质享受,重视在求道。道是什么?道是善心、善行,小道,我们开始要学的;再往上提升,叫破迷开悟,终极的是明心见性,走这个路子就对了。我们这一生要求的是明心见性,不是求升官发财,不是求名闻利养,绝对不是求富裕的生活,更不是求世间的福报。世间的福报包括生天,多少人学道为什么?为生天,知道天人的福报比人间大,寿命比人长间,没有脱离六道轮回。佛法的殊胜是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不是说帮助你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不是的。永脱轮回,永脱十法界,你要把这个目标、方向看清楚。这个叫佛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要在这儿去迈进。
  那就是此地七宝宫殿的种种妙宝庄严的比喻,这比喻恰当吗?恰当。因为人间天上所得的富贵是假的,这个我们在大乘教有这么长时间的薰习,都明白了,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陀这个教训,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都会想到,无论是顺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贪恋的心没有了,心保持清净平等。逆境现前,恶缘现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怨恨的心没有了,也得到清净平等。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个人有大智慧,这个人有大福德。
  什么是真正的宝?大千世界七宝不能跟它相比,佛在大乘经里面,这个比喻太多!真正宝是自性的性德,自性里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德,清净、平等、慈悲,无量的清净、无量的平等、无量的慈悲,是我们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从来也没有失去,只是现在有障碍,这个障碍障住我们不能得受用,有,不能得受用。智慧变成了无明,无明你要知道,我们现在是被无明障碍,你看天黑了,太阳下山了,我们看到外面一片漆黑。如果没有月亮、没有星、没有灯光,你就看到,那是什么?无明;佛说没有了,明没有了。可是你要晓得,自性本来是明的,大乘教常讲,你的自性是大光明藏。无明从哪来的?有原因的,佛说了,一念不觉。就是你起个心动个念,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叫无明,这一起心动念,明就失掉;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这个明你就看到了。
  《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记的有一段事情,老和尚在山上住茅蓬,茅蓬都是依附在寺庙,一个大寺庙,在旁边建小茅蓬,修行。因为寺庙庙会多,香客多,会扰乱你清净心,距离寺庙二、三里路,不太远,二、三里路搭个小茅蓬,人不会到那里去,可以清修。生活必需品,柴火是自己捡,这个不需要的,油盐米这些是要到寺庙去拿。菜,菜有的时候自己种,就不到寺庙去拿,可是米油盐一定要到寺庙去拿,寺庙供给,茅蓬是属於寺庙的。他老人家有一天到寺庙里面去,应该是拿这些东西。回来的时候是黄昏,但是天没有黑,他就回到茅蓬。在路上,他看到两个人,都认识,都是出家人,两个人,拿著灯笼从对面走过来。见到面就寒喧,那两个人就问他:虚老,天这么黑了,你怎么没有拿灯?老和尚一听这个,天果然黑了。没有人提醒他的时候,他的境界里头是黄昏,虽然没有太阳,看得很清楚。这句一提的时候马上就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了。佛经上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的是黑暗,它就黑了;忘掉了,你在什么时候忘掉,那个明亮的程度永远保持。那我们想到,虚老和尚回茅蓬走路的时候,心地很清净,没有一个杂念,说明他心是定的。被人家一说,他念头起来,境界失掉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宇宙是明亮的,科学家也知道。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的功能很小,光的波也是无量无边,我们讲长波、短波,我们今天能见光的波度,比我们能见光波度长的见不到,比这个光波短的也见不到。你看现在的战争,夜晚战争,用紫外光,戴上紫外光眼镜,晚上就跟白天一样,他能看见,这是用科学来帮助。那我们就晓得了。所以佛光,就是你自性的光明,它能够透过任何物体,它没有障碍。不像日光,日光有障碍,一座山,走到山洞里面就看不见了。如果是自性的光明,挖再深的洞,里面是明亮的,它没有障碍。现在佛经上讲这个,我们相信,没有怀疑,也不会感觉到这个很不可思议,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这个能力失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人要是没有妄想,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一片光明,你的性德圆满现前,哪里会有障碍!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叫无量光,佛无量光,极乐世界所有居民各个都是无量光,无量光、无量寿!这里头含义很深,我们这一生在此地,没有法子、没有能力证得,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那真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无量光寿,就是性德现前。这个性德现前不是自己求的,这个要知道,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你必须在他那个地方他能加持得了,你在这个地方他没法子加持,为什么?这里环境染污太严重,你到他那个地方那环境好,没有丝毫染污。
  到他那里去的,挑选了去的,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世间是土生土长的,良莠不齐。他那儿是挑选的,不合格的不能去,你具备这个条件的,行。他条件也并不苛刻,也并不复杂,《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经文讲得很清楚。基本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个要知道,净业三福,这是必须要具备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做到了,这是先决条件。因为这一段经文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是佛对韦提希夫人说的。她看到极乐世界,想求生净土,问佛怎么去法。佛先告诉她,这三条净业正因就是你的基础。这个三条,我们今天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来落实,真叫踏踏实实。然后照经上,你要求生,你有这个基础了,经上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看多简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能成功。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前头没有基础,菩提心没发。很多人在这里产生误会,把净业三福忽略掉,只知道一向专念,不知道发菩提心,所以这个功夫不具足,他不能往生。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怎么发得出来?你要是有《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及十善业,很容易发起来;你没有这个东西,菩提心发不出来,你不妨去实验看看。所以,一定要从根本的根本下手。真干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在汤池培养这批老师,就是教他们落实弟子规,我给他们是四个月时间,没想到他们两个月就做到了。可见得,问题是你肯不肯真干,肯真干,不是难事,两个月就做到了。这个东西不是说能背,当然两个月他们都能背,不著重在能背,著重在能行。你把弟子规变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把弟子规变成你待人接物的习惯,你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你才具足成圣成贤、作佛作祖的根基。你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条件,学圣、学贤、学佛、学菩萨,你统统能做到。所以这个基础太重要,不能够疏忽。具足这个基础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弥陀经》上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它讲「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要具足。因缘大家可以说都有,为什么?你接触佛法,皈依佛门,你看到净宗经典了,你也会跟大家一起念佛,或者自己念佛,这是因缘,因缘你有了。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善根福德。什么是善根?过去我常讲,我讲得很浅显,善根是能信、能解,这是善根。什么是福德?能行、能证,我用信解行证解释善根福德。
  对佛的教诲你要信,你也能理解,那么净业三福非常重要。净业三福第一条,孝亲尊师,《弟子规》;慈心不杀,《感应篇》;末后一句,《十善业道》。你能信、你能解,然后你能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能行!你条条都做到了,你没有违犯,然后再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什么?决定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说的,不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觉,不是这个,这是大乘经上讲的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印光大师佩服到五体投地,他说这是古来祖师从来没讲过的。给我们断除许多的疑惑,什么疑惑?我们看到很多不认识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也没听过经,也没学过教,什么都不懂,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弥陀佛,走的时候预知时至,甚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希有,真往生了。好像跟净土三经对照,他没有具备,就念一句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这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他真正相信之后,他万缘放下,每天就干这么一桩事情,真的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决定求生,决定要亲近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这个念头里有没有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具足。他是真诚心,他不是妄心;他里头不夹杂,没有妄念,清净;他把万缘都放下,这是平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直念下去,一心一意亲近阿弥陀佛,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慈悲。为什么?成就自己,他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这是菩提心,真具足。但是他不知道,他已经具备了,他不知道。
  这个我们要懂,看懂之后我们要学。所以古人常讲,无上菩提,唯有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好教。上智是什么?你说,他通,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那马上就通了,好教。下愚就是阿公阿婆,他什么也不懂,你教他念,他就老实念,最后真成功了。这两种人最好教,最麻烦的是当中的,不上不下,最难教。烦恼多多,意见多多,烦恼多多是烦恼障,意见多多是所知障。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为当中这些人的,不是这两头的,上上根跟下愚,不是对他们的,他们只要一次教学就成功了,问题解决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陀的慈悲,真正是来帮助我们,我们要感恩。
  我们要修多善根、多福德,自己有善根福德,还要重视多因缘,多因缘就是多帮助别人,自己缘具足,我们要多帮助别人。现在帮助别人,利用高科技方便太多了。所以我们常常想著,如果真的有这么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