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

第8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8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一般念书一样,慢慢一步一步升上去,示现给我们看的。我们的修学应当是年年有进步,每年都能升一级,从圆教初信到妙觉位是五十二个阶级,就是五十二年级,那你要学五十二年的话,就成佛了!真是这样的。五十二年,也许一般人讲,很长,还有很多人活不了这么大年岁!是的。可是你要晓得,真正成就,十信心满就成就。十信心满就十年,到我们现在念的「贤首品」,这就圆满了,就毕业了,往后是参学。参学就是佛菩萨应化,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现在很清楚的能够体会到,既然六根在六尘境界上已经不起心、不动念,分别执著当然没有,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分别执著?这叫真平等。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上面是妙觉,四十二个位次是平等法界,所以叫一真。平等法界里面还有阶级吗?那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说四十二个阶级是跟凡夫讲的,凡夫有分别心、有执著心,给你讲有四十二个阶级。实际上,你入一真法界,没有阶级。那佛有没有说错?佛没有说错,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醒我们,要不然我们对这个总是想不通,理事不能圆融,总想不通。清凉给我们说,无明破了之后,还有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这句话提得好,我们就恍然大悟,原来四十二个阶级是无始无明厚薄不相同。无明习气很浓,地位就低;无明习气很薄,境界就上升,就这么个道理。确实没有无明,他有无明习气。这习气不好懂,古大德用酒瓶来给我们做比喻,我们从这上体会到一些。酒瓶盛酒的,酒倒干净了,一滴都没有了,闻闻看,还有味道。我们要用这个做试验,就会试验得很清楚。你去买酒,同一天装在瓶子里,现在到酒厂里面去买、去订,就能订到同一天装的,同时装的。菩萨四十一个阶级,破无明是四十一个阶级,前面不破无明,不算它,你就买四十一瓶酒,一个星期倒一瓶,四十二个星期就倒完,统统倒完,四十二个星期。第一个星期倒的那一瓶,大概就没有味道,闻不出味道了。第二个也许还是闻不到,大概第三、第四有一点味道,很淡。这个星期刚刚倒掉的,味道最浓。
  佛菩萨跟我们讲,法身菩萨四十一个阶级是这么一回事情。你要看那一瓶,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这习气没有法子断。你不能说我要把习气断掉,好,你要把习气断掉,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马上生起来,你又堕落了。所以这只有让时间自自然然就没有了。要多长的时间?佛在经上说,三大阿僧只劫,这时间长。三大阿僧只劫,无始无明习气自然完全没有,完全没有就是究竟佛果。但是你要知道,初住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起感应的作用完全相同。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现八相成道。前面我们在经上读过的,他能现大身,现报身佛,莲华多大?三千大千世界,那身相就可想而知。这是什么?无明刚刚破,或者说还没有破,十信位的菩萨就能够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说法。
  佛经上有这么一句,释迦牟尼佛说的,三世诸佛所说之法,我这一生四十九年不加一字。这很重要!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是不是自己讲的?是不是自己创造、自己发明?没有,完全没有,古佛所说的。跟孔老夫子做学问的态度完全相同,「述而不作」。所以这些大圣大贤他们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都是古人的,都是前辈的,没有自己的东西。这对我们来讲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要是冷静观察,你就晓得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谦虚的话,是真实话。这里面教育含著很深的意思,你不要去创新,为什么?创新是妄想,创新是违背性德,自性里头没有新旧,法尔如是。你心定了之后,空间维次就突破,你不但见到现在诸佛如来,你同时见到过去诸佛如来,时间没有了,三际没有了。像《华严》所说的,三际变成一念,一念里面圆满包含这三际。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之法那你就清楚明白,照说就行了,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不是造作的,不是发明的。见性,你就得到。怎样见性?你得把烦恼习气障碍除掉才行,这我们常讲放下,你得放下才行;你要不放下,你是轮回心,你言语造作是轮回业,你连六道轮回都出不去,你怎么能见性?你怎么能见三世诸佛?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有很深的体会,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个一不是专一,任一,任何一法都圆满含摄一切法。可是佛在经典里面确实为我们指出,对初学人指出的,这个一法就是《十善业道》。这是一部分量很少的经典,它的经文通常我们印是只有四个page,四页,经不长。两次,佛告诉我们,这十善业是人天法,就是说你在六道里得人身,修这个法门;你想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修这个法门;声闻菩提,这是四圣法界里面的阿罗汉,缘觉菩提、菩萨法,乃至无上菩提,究竟的佛果,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为根本。这是佛给我们说出的根本法,在「净业三福」里面放在第一条,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这就明白了,没有十善业道就没有佛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的无量经教,统统以这个为基础,这个基础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那你就晓得这个重要。
  《十善业道》怎么落实?《弟子规》跟《太上感应篇》是《十善业道》的落实。你能不学吗?你要不学,你能有成就吗?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根,你为什么不学?你对它不认识,你要真的认识了,你就会很欢喜的学习,你这三个根就扎下去了。有这三个根,你才能够修定,你有定功才能修观,才会步步高升,你往生才真有把握,一生圆满成就。所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就,你不扎这三个根就错了。这三个根要多少时间?顶多一年,过去没有学,现在补习,行,来得及,不是来不及。可是最重要的,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不再贪恋。这也不少年了,我们常常跟同学们在一起互相勉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因为这些东西障道,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在道业上寸步都入不进去,永远挡在外面。要晓得,外面没有障碍,找不到障碍,真正障碍就是这四桩事情。如果我们还不愿意放下自私自利,还贪图名闻利养,还享受五欲六尘,还有贪瞋痴慢,这一生只能说跟佛法结个缘,阿赖耶识里面有了佛法种子,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能成就,在六道里面,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要知道,造作许多的恶业,这是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有得受的,不能不觉悟。
  我们对於一切法不生不灭的道理,知道了一些,怎么证实?放下就证实,就是你亲证的境界。不放下,听佛说的,佛这么说法,佛当然不妄语,是他的境界。佛教化众生,让我们最感动的、最佩服的,那就是他不牵著我们鼻子走,他不是教我们盲目追随他,不是这样的。他教我们,要把他所讲的你自己去证明、去证实,他所讲的不是他的,是你自己的。因为你自己现在迷,你真能放下,就发现他所讲的确实是自己的性德,自己性德里头本来具有的,一样都不缺。《十善业道》不是他的,不是他制订的,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换句话说,见了性德,就是这样的。戒律里面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那是你的本来面目。然后我再告诉你,《弟子规》的三百六十句,《太上感应篇》里面字字句句,也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面的。谁的弟子规?自性弟子规;谁的感应篇?自性感应篇。如果佛说的,你自性里头没有的,那叫外道。
  所以千经万论所讲的,没有离开你的自性。我们在开讲《华严经》的时候向大家报告过,《华严》所说的是什么?所说的是自己。正如同佛在这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上讲的,你自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能、本有的相好。这说明华严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实的世界。我们现实的世界哪有这么美好?是,本来是美好,现在不美好。这什么原因?境随心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是清净平等的,识可不是,识有染污。所以识有染净,染里面有善恶。我们今天把清净丢掉了。清净的识心,现的法界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那是清净,净识现的。六道轮回是染识现的,染里面有善,善就现三善道;染里头有恶,恶就现三恶道,全是自己心现识变。除了你自己真心之外,什么都没有。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一切众生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给你讲,这不是一家人,这是你自己。我讨厌这个,我恨那个,是你自己恨自己,你自己不爱自己,毛病发生在这里。
  你真认识清楚,慈悲心自然流露。慈悲心头一个是自爱,真正爱你的自性,自性里面像惠能大师所说的,爱你的清净心,爱你的不生不灭,爱你的本自具足(这里面智慧德相),本不动摇,能生万法、整个宇宙。什么时候你见性?你爱这个宇宙,爱一切众生,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你见性了。见性人就是这样子,恢复到他本来面目,佛法的名词叫大慈大悲,大慈悲心现出来的时候,这见性。你还有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在迷,你没有觉悟。你要知道,觉心平等的,觉心清净的,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清净是没有执著,执著是染污。修行就从这上下手,法相宗里面讲的「转识成智」。末那是染污,就是执著,末那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这两个是因上转,我们做功夫就在这上做。跟人相处,跟万物相处,对世出世间,我们讲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这里面修什么?学不分别、不执著。所以祖师说得好,这与文字无关。所以文字,经教学不学?都可以。经教学得再多,你的分别执著没有放下,经教不是智慧,变成什么?变成所知障,变成世智辩聪;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是烦恼障。如果你放下了,放下了,一切经教就是智慧,它就不叫障碍,它变成什么?智慧里面讲后得智,无所不知。清净心里面所生的,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是根本智。般若无知,是根本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所不知,那是后得智。五十三参是后得智,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所得的是根本智。没有根本智,所学得来的全是世智辩聪,全是所知障。世法、佛法都讲这个道理。所以,放下烦恼习气是第一桩大事。
  中国五千年来,老祖宗教导后人,第一个就是教你放下,格物。格物是放下,格是格除,物是欲望,物欲。就是你要放下欲望,然后才能成就智慧,你所学的东西才是智慧;有欲望,学的东西不是智慧,这很有道理。智慧开了,所知障没有了,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然后意诚、正心,意诚、正心是佛法讲的菩提心,你的真心现前,你真心起作用。真心起作用,这身就修了;身修就是具足智慧,具足众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本性本觉就现前,身怎么会不修?身修而后家齐,你的家庭非常美满、非常和乐。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幸福美满的人生,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家人都生活在充满智慧、充满道德的快乐之中。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是全世界的人都得到了公平,所以平等对待。平等对待就有和睦相处,大同世界,和谐世界。你要不从这个路子走,那大同、和谐是理想,不是事实;你要顺著道路去走,大同、和谐是事实。所以你要记住,家要是不和,永远做不到。要求国治、天下平,先把家要和;家要和,那身要修。宇宙之间的大道是有层次的,是有秩序的,它一点都不乱,有根、有本。根本培得好,果报殊胜,花果自然会殊胜。根本要没有去照顾它,哪里会有好的花果?不可能。
  所以这个地方「明达法相,善了无生」,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你真正了达一切法不生,你的贪瞋痴就没有,也就是你很容易放下。为什么?你不放下是愚痴,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你常常要想,常常去观察,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想什么、看什么?看人过世,你看报纸上的讣闻,你看今天多少人走了?你想他走了,他带什么去?他的财富,他的家亲眷属,他的官爵,他的地位,一样都带不走。你要是常常看这个,你就把人间事看淡了。唯有看淡,才能放下。样样都据为己有,连你自己身体都保不住,你在这个世间能活几天?你以为寿命还很长,我还能活多少年,那是妄想。佛在经上教导我们,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能常常想到这个,这会开智慧。这跟四念处观有同样的效果,你才能看出无常。宇宙是无常的,什么东西能带得去?你在迷,你没有觉悟,业力带去了;你要是觉悟,你的智慧、功德带去了。所以人真正明白了,我要做好事,做我带得走的。什么时候做?今天就做,不要等明天,明天说不定我不在世了,这是真的,一点不假。因为你自己做的好事功德,百分之百带走。如果是你留一笔财产给别人给你做,人家纵然是好心帮你做了,你得到的功德,《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得很清楚,七分之一,帮你做的那个人他得七分之六,差很远。如果那个人起了贪心,不给你做,他完全把你的吞没掉,他还造罪业,你什么也得不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要及时,赶快做,不可以等待,等待就错了。你要做,肯定愈做愈多,像财布施,肯定愈施愈多;法布施,聪明智慧愈施愈多。它会天天增长,增长怎么?愈多愈施。
  永远记住释迦牟尼佛的德范,他老人家的德行,他老人家的示范。我们自己所需要的,吃饱了,穿暖了,有个小地方住得很舒服。什么叫舒服?你心里没有牵挂,身心健康,这就很舒服了。绝不是住得很华丽、豪华,不是的,一切都能随遇而安。豪华的宅第,那不是享福,那叫做折福。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有多余的力量尽量帮助别人。知道这个世间在受苦受难的人很多,他们需要帮助。所以有智慧、清净心,你才能看得出问题,才知道我们应该要做些什么事情。当然,最大的好事是帮助人开悟。
  所以释迦牟尼佛选择的行业,这要知道,他选择的不是宗教,你看他老人家四十九年,他是宗教行为吗?他没有拜过神明,没有向上帝祈祷过,没有向神明祈求过,他一生教学,这我们要认识清楚。现在把他称为宗教,对释迦牟尼佛对不起,他受了冤枉,他受了屈辱。虽然宗教也都是教育,但是宗教教育里头都有一个真神,有一个主宰,有个依靠。佛法也讲三皈依,是依自己,不是依别人。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三皈依讲得多好,依自性三宝。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觉,自性觉而不迷;法是自性正,你的自性本来是正知正见;僧是自性净,清净不染。要用惠能大师的话来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自性净,僧宝;「本不生灭」,不生不灭,那是佛宝,大般涅盘;「本自具足」是法宝;「本不动摇」那是自性本定,这个定是佛宝;「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法宝。所以他这五句里,觉正净统统在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