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参加培训班要有明确的目的。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是比较盲目和随意的,也有一些家长是出于从众心理为孩子选择培训班,他们往往对于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并不是很清楚。这就使孩子无明确的追求,目标不明,直接导致行动上的盲目性。我们认为,如果使孩子在某一方面发展为特长,必须要找一个富有激情的有才能的好教师,“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当然,名师、高师是难找的,这一点家长要有所准备。而如果只是让孩子培养一下某方面的素养,对基本的知识比较了解即可,则完全可以选择一个价格合理,交通便利的地方。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使孩子能够开拓一下视野,也便于在孩子学习紧张时,随时抽身回来,没有什么很大的损失。
第三,要持之以恒。既然经过了慎重考虑,孩子也很感兴趣,就应该鼓励孩子坚持下去,不达到一定程度绝不轻言放弃。家长应明确任何事情浅尝辄止是不能做好的,频繁的转班换班,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应防止这种现象,要积极鼓励,使之持之以恒,才是明智之举。
第四,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己学习的好习惯。把参加学习班作为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自主地查阅课外资料,做好学习笔记,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在广泛的知识接触中,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1)
忽视家庭环境的影响
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客观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学好学坏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条真理。
家庭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环境的教育,是靠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而不同于社会教育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这是“家”和“学校”的本质区别。
古今中外、优良的家庭环境,造就出类拔萃人才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所以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们,不惜重金,又是买钢琴,又是买电脑,又是请家教,目的很明确,给孩子学习创造个好条件。这无疑是对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不能过分,有位朋友,只听一位亲戚说:“这孩子手指真长,可以练琴。”就拿出近万元买了钢琴、提琴等好几种琴,也不去考察孩子乐感、听力、节奏感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一下是否能成才。他还有理,反正我对得起孩子。
目前盲目地为独生子女创造物质环境的倾向已成为一种时髦,以为那些“家”,就是靠东西催起来的。把成才看得像栽棵树那么容易,只要肥足就能开花结果,岂不知许多艺术门类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特别是那些家长根本没有艺术细胞的孩子,尤其更要慎重,少做玄梦。
我们说给孩子以良好的家庭环境,物质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对于多数父母,前者难以做到,但后者则应当做到。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亲爱和平。这是一个家庭成立的根本,夫妻之间,父子或母子之间如果一点亲情温暖都没有,子女如同住店,心灵必受损害。曾经有一对夫妻,结婚四十年,打了四十年的架,临终时,子女一个也没有,可见亲情之一斑。任何父母在孩子面前吵嘴打架,都足以让孩子胆颤心惊,恶梦重重。
二是要有高尚情操。孩子时刻在模仿大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印在他们心里。有的做母亲的一方面对丈夫甜言蜜语,背后却和别的男人勾勾搭搭,孩子全看得见。有的父亲,一方面让儿子做老实人,一方面他撒谎成串,儿子都听在耳里。
三是要有良好的习惯。同楼的一户邻居,丈夫好跳舞,妻子特迷麻将。将女儿留在家里做功课,还以为是给孩子个好环境,让她安安静静地学习。半夜三更丈夫回来了,半夜三更妻子回来,女儿能睡得着,这能学得好吗?!
四是要有向上精神。当今牢骚多,有点不满是正常的,但在孩子面前应当节制、少说泄气的话。一位朋友常挂在嘴边一句话:“这年月,上什么班呀,一个技工还不如个卖冰棍的老太太。”于是儿子也说了:“这年头,上什么学,大学生还不如个体户!”朋友一听,给了儿子一脚,儿子委屈:“兴你说,不兴我说呀!” 你说那儿子能用功吗?
关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我们还可以说出许多方面和许多例子来。据少年管教所的朋友说,少年儿童犯罪,十有八九和家庭的环境有关。
和家庭环境相关的是社会环境,因为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而孩子要走出去,是近朱而赤,还是近墨而黑?就难以把握了。
过去,中国人很讲究名门,婚姻也求门当户对,除了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环境对子女成长的作用的考虑。
当然也有人信仰“出污泥而不染”这句话,作为个别人物,这样的孩子也是有先例的,但它绝不是普遍现象,如果我们过分相信了它,把孩子任意放逐,对环境不加整治,有意让孩子在糟糕的环境里成才,这种试验是很危险的。这和那种让青少年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是两码事。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2)
当今的问题是,不少做父母的(包括爷爷奶奶们)误以为环境就是物质条件,孩子有了物质条件就能成长得好。这也不能说不对,但却是片面的。
没有物质保证,家庭教育是有困难的,但太充裕的条件,也会使孩子走向另一极端,使家庭教育成了产生纨绔子弟的温床,这种教训也是不鲜见的。
中国有两亿文盲。就是在大城市里,孩子家长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也不足百分之十五,可见我们的家庭教育在什么文化水平线上。所以我们有理由强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创造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
重养不重教
妻子:下班回来,你也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丈夫:问什么?那是老师的事。咱们只要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就行了。
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谋生能力的孩子来说,自然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父母也确有责任让孩子过得舒适点,不少父母甚至不惜为此节衣缩食。爱子之心,舔犊之情,溢于言表,但是,父母对孩子却不仅仅是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也应教育好孩子。
“养”与“教”是分不开的。“养”是向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创造适于孩子发展的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物质基础。“教”则是在“养”的基础上,通过父子母女之间的天然亲情关系,于潜移默化中把父母自己所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引为习俗传递给孩子。并且,由于父母的知识面广、社会经验丰富,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也有直接指导的作用。此外,从某些意义上看,“养”里面也就包含了“教”。过分溺爱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父母在“养”孩子的同时也就把只问收获,不问耕耘的种子埋在了孩子的心中;相反,勤俭持家,只满足孩子合理需求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教会了孩子如何节制自己的欲望,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古以来,纨绔子弟多出豪门,不能说与豪门望族养孩子方式无关。
管养不管教是一种糊涂观念。产生这种糊涂观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把父母的教和教师的教相混淆,把教育孩子理解成单纯向孩子传授书本知识。其实,父母的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教,是一种人生教育、人生启蒙,而不仅仅只是知识教育、智力启蒙。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在向孩子灌输基本的人生态度。通常讲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讲父母要每天像老师那样给孩子上课,教他识字做题。另一个就是认为“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就像花鸟虫鱼一样,只要做父母的及时给他们以养料就会自然地长大长好,不用操心。这种类比是错误的。孩子的身心发育虽也有与花鸟相似的地方,但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发展不是孩子发展成熟的主要内容,只是一种基础罢了。孩子作为一个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性发展。诸如历代人们所遗传下来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引为规则的内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经验,实践这些原则。这些东西可不是通过食物、水分可以进入孩子的大脑和心灵中去的,必须依赖于教育机制才行。如果说,各种动植物的发展只是从生物层面到生物层面的话,那么孩子的发展则是从生物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这种飞跃有赖于父母、教师以及其他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养”好孩子是一种连动物都会的本能,但“教”好孩子却是一种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伟大的艺术。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3)
对这种伟大而复杂的艺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教育家早就有深邃的洞察与精辟的认识。孔子就讲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说,孩子小时养成的习性就跟天生的一样,不易改变和剔除。若这习性是好的,则孩子终身受益;若这习性是坏的,则孩子终身受害,祸己殃人。而养成习性的好与坏则主要取决于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即所谓的“性相近,习相远”。父母则在孩子的这种早期性习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必须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自发提高到自觉的高度。英国17世纪大教育家洛克在其享有300年荣誉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也鲜明地指出:“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极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改变。”
而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生最初的五六年,孩子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成人(主要是父母)的影响下,身心各方面都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正常新生儿的体重约3千克左右,到6岁时差不多可以长到17。5千克到20千克,约增长六七倍;从身高上看,新生儿只有50厘米左右,到6岁时则要长到110厘米,增长两倍多;大脑的发育更是惊人,新生儿的脑重量37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30%。9个月时,可增加到900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60%。到6岁时,脑重量发展到1250克,达到成人的90%,很接近成人的脑重量。由于身体各系统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与身体各系统迅速发展相适应,儿童的心智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明·布鲁姆通过研究认为,若以一个人在他17岁时所达到的智力为100%的话,如果发育正常,那么4岁时的智力就已达到50%,到7岁就已达到80%。从7岁到17岁只获得了20%发展。这也就意谓着,80%的智力发展是要在7岁以前的家庭和学前教育环境中(在幼儿教育体制不充分不完备的我国,主要还是在家庭环境下)完成,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另据山东师范大学调查,我国北方有些地区,在孩子出生不久,母亲就把孩子放在一个盛有沙土的布袋内,以沙代尿布,到时候只给换土,并不给任何教育和训练,这样一呆就是几年。这种早期失教的儿童平均智商是68,而那些非早期失教的儿童智商一般是88,相差20。为人父母者,万万不可以各种借口推卸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呀!身教与言教的悖离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最明显。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其实,怎样对待孩子,同时也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问题。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要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家长要让孩子自信乐观,自己就要自信乐观,这样才能找到一种好的感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初的“角色模仿”对象,一旦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某种习惯和处世态度,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声”作则与以身作则,其对孩子的影响大不一样。
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位坐在座位上的男孩欲起身给一位站立不稳、几乎要摔倒的老太太让座,谁料想孩子的母亲却站立一旁大声呵斥道:“让什么让,你老老实实地呆着吧!”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4)
这位母亲的做法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可见以父母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家长在谈及道德滑坡的时候无不义愤填膺,然而到了具体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感到力不从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方面有直接关系。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奉献爱心时,应检点一下自己。古人云:“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以“声”作则指的是有的父母往往只用自己所说的来要求孩子,而不用来要求自己。如果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看书学习,说一套做一套,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岳母刺字”、“曾子杀猪教子”就是很好的范例。家长不仅直接教育孩子要怎样做,而且自己也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就是言行一致,怎样要求孩子也怎样要求自己。要求孩子文明礼貌,自己也从不说脏话……家长在孩子面前起到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古已有训:“言教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以“声”作则只是严格要求孩子,以身作则才是真正关心孩子;以“声”作则容易形成孩子的双重人格,脱离实际,以身作则能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对120名杰出人物进行长达4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杰出人物家庭教育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杰出人物的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他们以身作则,为了孩子,他们不惜改变自己的兴趣。
教育孩子爱学习,讲道德,守纪律,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成日沉溺于“方城”之中。处于如此环境之中,孩子成人何其难!
湖南省新化县高考理科状元欧伟的父亲欧建华是县公安局交通大队副大队长,母亲是某中学会计。早几年,大儿子欧勇14岁考入铁道部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接着,二儿子欧伟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他们家庭和睦,健康向上。欧伟的父亲欧建华在谈到优化家庭环境时说:“孩子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父母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安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夫妻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至今不会玩麻将,也不进舞厅。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批评教育但从不打骂。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买了许多连环画,给他哥俩看,并讲解内容。学习机、天文观测镜、科技图书,只要有利于他们学习和身心健康的东西,我们都舍得投资。
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有的家庭一到双休日就展开方城大战,乌烟瘴气,吵吵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