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甚至完成,0~3岁是关键期,应充分利用。许多溺爱孩子的长辈往往“不知不觉”地代替孩子使用自己的大脑,妨碍了孩子大脑的发育,结果阻碍了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例如,很少有父母让孩子1岁时自己吃饭,爷爷奶奶恨不得一直喂到孩子上小学。其实,吃饭动作的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大脑的机会,它是视觉、反应、判断、指挥等各项大脑功能共同作用的过程。
大脑的发育靠使用,首先是靠视、听、触、嗅、味觉的信息刺激来促进其功能完善,才能使它对运动系统的控制(如肢体运动、语言和手工技巧等)能力大大增强。婴儿和大科学家一样,也是用这五种感官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经过大脑潜能开发的3岁儿童的大脑神经发育可以达到6岁儿童的水平。
巴甫洛夫说:“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婴幼儿阶段是人的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早期教育有利于开发大脑的潜能。心理学界一致认为:人脑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是2岁;认字最佳期是3岁;算数的最佳期是4岁。美国教授布鲁姆对脑的发育过程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后认为,从0~4岁大脑发展的曲线决定了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如果这段时间智力迅速发展,以后就有可能得到高的智力水平。上文中提到的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智力发育的最佳期,所以才导致智力低下。
有人担心早期教育会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以为像树上的果子,早熟早烂,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受过早期教育智力超常的著名人物寿命都不短,陆游86岁、郭沫若86岁,歌德83岁,数学家高斯78岁。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越是充分开发大脑越长寿。因此,为人父母者,不要荒废了孩子的智力,学会科学地早期开发孩子的智力。
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有特定的时期,在适宜的年龄时期内有意识地开发相应的能力,对孩子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错过了相应的发展时期,再予弥补是很困难的。可是,很多父母对这些尚不了解,使孩子的一些能力没有得到及时开发。
1935年,生态学家洛伦兹经过反复研究,发现了动物认知的重要规律,为此,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研究发现在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第一次见到的活体动物。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是孵化它的母鹅,它就追逐母鹅;如果见到的是人,它就把人当作自己的妈妈。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实验证明,如果在小鹅孵出的一两天内,将小鹅与母鹅或人隔开,那么错过了这一两天,无论母鹅或人怎么与小鹅接触,小鹅一生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洛伦兹把小鹅的这种无需强化,在一定时期内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即刻现象”,即发展某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第一部分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7)
后来科学家们对其他动物的多方面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动物多方面发展都存在着这种现象。
这一发现的最大意义是给人们研究人类能力发展提供了启示。人们经过多项统计研究,发现人类各种能力的发展的确也存在着“关键期”这一特性。狼孩这一事实,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1920年辛克莱在印度发现了两个与世隔绝,被狼养大的女孩。辛克莱把他们分别叫作卡玛拉和阿玛拉。由于多年和狼在一起生活,她们的生活习性和狼完全一样。回到人间后,辛克莱对卡玛拉悉心照料和教育,她六年才学会直立行走,两年学会站立,四年学会了六个单词,七年学会了45个单词,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她17岁死去时,她仅相当于四岁儿童的智力水平。为什么对于卡玛拉来说学习竟如此艰难呢?原因是她没有在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内得到相应的学习,错过了学习时机。
以前,很多父母没有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也就没有按照这一理论开发孩子的能力。如今很多资料介绍了关于孩子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有针对性地开发孩子的能力,对孩子相应能力的具备很有意义。
下面介绍一些国内外学者具有统一结论的人的心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一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和言语发生的时期。三岁左右,是幼儿独立性倾向最强烈的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个性已初步形成。二至三岁是儿童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四至五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岁左右是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年龄。“陪读”的弊病
试看如下情景:
妈妈:宝贝儿,该看会儿书了吧,你都玩那么长时间了。
儿子:看书太累了,我不想看!
妈妈:好好,妈妈陪着你好不好?
现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存在着家长为孩子“陪读”的现象,家长的理由是这样可以督促孩子学习,可以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实际情况是,“陪读”在短期内可以在表面上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帮助孩子渡过学习的难关;而就长期的效果而言,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弊多利少。
孩子刚入学的时候,对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正规学习可能不能马上适应,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家长应该对他们进行帮助,并且应该督促他们建立起自觉学习的习惯,在孩子读书时父母坐在旁边也还是应该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就应该减少“陪读”的时间。因为“陪读”不但会浪费父母的大量时间,而且又会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意志力、责任感、独立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陪读”中父母帮助孩子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但同时也会形成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经验证明,有家长“陪读”的学生依赖性特别强,上课往往不太注意听讲。即使是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也不着急,认为反正回到家里有父母帮忙。同时还会滋长他们懒于思考的坏习惯,有问题马上去找父母,用不着自己动脑筋。这些当然都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不利的。
第一部分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8)
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独立性上,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他们将来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学习中的意志力是克制自己的其它欲望,自觉督促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家长不在身边时,意志力是保证孩子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学习中的独立性是惯于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总是想着寻求别人的帮助。为了培养孩子的这些良好的品质,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明道理,鼓励他们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应该多给孩子以精神的支持和鼓励,少给他们具体的帮助。
在这里我们想谈谈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问题,我们感觉到这是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做得不够的。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中也包括学习的责任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说得严重一点,这会给将来的社会带来危险。现在的孩子习惯于让别人给自己做什么,同时他们并没有学会给别人做点什么,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观念。在学习中,他们认为学习是家庭、学校、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不明白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是他们的责任。父母有义务让孩子明白这些,应该经常提醒孩子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这可以从家庭日常的小事做起。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作为家庭中的成员,做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洒水、扫地等是应该的,他们有责任帮助自己的父母。上学以后,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别人,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他们必须担负起这种义务,是自觉地,不是在别人督促下。没有人能代表他们,他们别想着去指望别人。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造成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是正确的,他们的责任感正是在这种感觉下形成的。
将智力等同于知识
有些家长片面理解早期教育,自己的孩子才三四岁,就把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买来,提前教孩子读、背、写、算。他们以为教孩子认识多少字、会数多少数、会做多少道算术题等就是早期教育,以此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实际上,这是混淆了智力和知识的区别,这样是不能找到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正确方法的。家长的用心是好的,但是,其做法却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这是对早期教育含义的曲解,即把知识和智力划了等号。
其实,智力不等于知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智力呢?粗浅地说,就是注意力、观察力、联想和想像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等心理特点,即人们不断获得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活动条件。智力的核心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这种能力,人们往往把它看得十分神秘。其实不然,通俗地说,抽象思维能力就是间接认识事物某种属性的能力。不是一眼看穿,而是运用已知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
知识则是人类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我们用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全部智力和才能的“营养料”。
第一部分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9)
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联系的。但是,知识和智力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学习了一些知识,但是智力并不一定得到发展或发展很好。同一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许多人都知道木船载重下沉的深度标志着载重量,但不一定都能想出“曹冲称象”的办法。普遍的原因在于,原来已经学会的知识是死记硬背得到的,根本没有理解或者似懂非懂——这种知识在脑子里就好像储藏在仓库里的“处理品”一样,是不可能进入周转过程的积压物资。这是儿童的精神负担,而不可能转化为精神财富,即转化为智力——变成思维工具。
知识在头脑中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动态的,能够发展为智力,使孩子越学越聪明。一种是僵死的积压状态,即是静态的,无助于营养孩子的智力。所以,早期教育光是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如词句、公式和课文是没有多大好处的。因为这是孤立地运用孩子的机械记忆来学习知识,即单纯地依靠语言声音的听觉形象和字形的视觉形象相结合,构成外部的联想来达到记忆。至于词句和公式的内在含义,是未曾理解或不能理解的,是僵死的东西,无助于孩子发展智力。
6岁以内的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机械记忆的能力强,尤其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总是既容易记忆,又容易遗忘。人们总是认为孩子的机械记忆力很强,因而就想从他们的机械记忆力上多“榨取”一些油水。这是单纯看到孩子记忆快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忘记的一面。
从人的一生所掌握的知识量来看,幼儿期所掌握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好时期,是奠定人的一生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智力教育的重点放在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上,要让他们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而不是要让他们死记硬背那些难以理解的东西。
过早地灌输过多的知识还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因为,如果从小就迫使孩子死记硬背,可能养成一个大的毛病: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碰到稍微难懂一些的道理,他就死记硬背一通。这时,他可能养成一种“习惯性”的智力活动方法——死记硬背,知难而背,而不是知难而想。不懂的也不问,更不会思维,不会观察。所以我们说开发智力并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开发和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开发孩子的智力,就是要全面地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语言和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操作活动能力。这样做,不但必要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忽视观察能力的发展,遇到事情单看热闹或对事物的联系“视若无睹”,则思维能力必然也发展不了。如果忽视孩子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单纯地使用记忆能力来学习文化,则势必造成儿童只会机械记忆,不会用意义记忆和理解记忆的能力。
第一部分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10)
幼儿的智力活动必须与肢体活动结合起来,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抽象思维。比如加减法的学习,可以让孩子以吃饼干的方式来学习,等等。另外玩耍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益智活动,不可偏废。
所以说,谈发展儿童的智力,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智力。知识不等于智力,明白了这一点,早期教育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
知识与生活的分离
教育家赞科夫说:“他们年龄虽小,可是他们多么渴望对近旁的,自己周围的,还有远处的事物多知道一些啊!而我们却迫使他们几乎天天跟词和数字打交道。这种片面性和令人厌倦的单调性,自然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非常关心自己女儿的成长。一次,有人在她家做客,这位母亲很认真地对这位客人讲,这孩子该学些知识了。那年她的女儿不足5周岁。她把女儿叫到身边,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练习本,给孩子留了3页作业:第一页让孩子写满数字“0”,第二页让孩子写满数字“1”,第三页写满数字“2”。通过和这位家长深入交谈发现,她对学习,对知识看得很抽象,认为只有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知识,学习知识,也就是要学习教科书上的东西,死记住书本上的东西。在许多家长中,不少人持这种认识。他们在孩子上学之前,找来一些教材、课本,不厌其烦地教孩子学呀学,向孩子不断灌输,把知识与周围的环境割裂开来。孩子上学后,他们更是让孩子把全部精力用在书本上,而不注重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和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事实上,知识并非是凭空想像出来的东西,汉语词典解释道:“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的经验总结,有时包括有关的技能。”知识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之中处处都有知识的成分。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包含着各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社会交流中运用着语言文字等社会科学知识,在自然环境中有自然科学知识。让孩子学习知识,绝不能仅限于书本上现成的东西,可以时时刻刻抓住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导孩子去理解、琢磨,使孩子形成知识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观念。
把知识与生活割裂开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对生活的一些现象会抱有疑问,对疑问又有一定的猜测和设想,父母或老师解答了他们的疑问,会使他们对进一步探索、学习持有更大的兴趣,并会鼓励他去深入探索、学习。比如,一个孩子发现夜空中的月亮,大小和形状每天都不一样,就问父母:“是不是明年这个时候的月亮和今天的一个样?”父母向他解释了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道理,使他了解了农历每个月的这天都和今天的月亮一样的道理。实际上,孩子通过这件事学到了一些自然知识。如果只让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而书本知识不一定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直接联系,就会使孩子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第一部分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11)
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