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易经-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盅崮歉銮健扒弊直惴逞崃耍比环彻榉常舶故窍舶摹T督⒛岩子牍蠹�
贵贱问题是由于人情的重远、轻近来的。人类的心理毛病,喜欢远的事情、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不易得到的事情,所以重难而轻易。越是困难越是拿不到的,越是感到名贵得很,外来和尚会念经,因为他难得请。所以说人情重难而轻易,轻视容易的东西。“重难而轻易”是古文,我给它加上“重远而轻近”,重视远大高远摸不到的东西,轻视眼前容易得到的东西。
还有,我再给它加上“重死而轻生”,死了的人、古人都是好的,活着的人都差不多,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些同学们常说,老师真了不起。我一也跟他们开玩笑说:我现在没有什么了不起,死后我有三千年大运,还有人给我修庙子,你们最好再投胎来做我庙子的管理人,可以借我的招牌发财了!人活着没有什么稀奇的,死了就是好的。这个道理你懂了,你就知道了“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道理。
所以“卦”没有哪个叫做好的,没有哪个叫做不好的,天底下的事一也是一样,希望而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大家看李商隐的诗,人到老了还有那个境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两个人结婚了,说不定到六十几还打离婚官司呢!就没有“此情可待成追忆”了。所以人类心理上贵贱的道理你懂了,像算命卜卦,便没有什么可算;可卜的了。“善易者不卜”,《易经》道理懂了以后,不要算命,也不要卜卦,一切事情就都懂了。
有些做生意的同学来找我,说请老师为我卜个卦。我说问什么,他说做生意。我说我已经给你卜好了,不是赚钱,就是赔本,只有赚赔两条路,没有中间路线。你说生意做了三年,没赚钱也没赔本,我说那你就已经赔本了,你的时间、精神就已经赔下去了。你间吃药对不对?不是死就是活,没有中间的。善易者不卜的道理,也是这样。你懂了这个道理,再读古书,再读孔子的文章,那你便更加佩服、更加赞叹了:“哎呀!孔老二的文章,这位老夫子实在有一套。”不过他的文字很简化,如果现在的人,每两句话都可以做一篇博士论文。你发挥引伸起来非常之多,现代博士论文容易写,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参考书列个几百部,尤其找那些评审都没有看过的参考书,这可真把他们吓一跳;然后写完了,一篇论文拿出来,学位也拿到了。不过读完了这篇洋洋数十万言的论文,所有的意见都是别人书,上的,问你老兄的意见究竟是什么,我什么意见都没有。可是古人不同,他很简单地几个字,包含的内容那么多。所以我说文字好懂,内容难懂口现在我们晓得“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连接到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八个字,介绍了天地字宙的道理。宇宙的生命跟着下来,他讲这个宇宙自然的法则:“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学《易经》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阴阳有时候代表固定的东西,有时候又代表不固定的。刚与柔、动与静都是抽象的名词,也可以说是实体的名词。实体也好,抽象也好,都是人为的假定。人们把摇摆的叫做动态;安定的、死板的叫做静态。假如我们老祖宗最初把那摇摆的叫做静态,把死板的叫做动态,那我们现在的观念里,对“动”、“静”的看法便完全两样了。所以,“动静”、“阴阳”都是人为假定的东西。
不过,既然老祖宗们这样假定了,天地间的形象既然也有动有静,再把两种形象用卦来表示:静态拿坤卦来代表,是属于阴的;动态的东西拿乾卦作代表,是属于阳的。这个要注意啊!你们打坐修道的更要注意!动起来是属于阳的,静下来是属于阴的。阳的符号代表动态的是乾卦,阴的符号代表静态的是坤卦。
“动静有常”,这个宇宙间的地球、太阳、月亮、星星,随时都在转动。以中国文化一一《易经》的法则来看,这个宇宙是动态的宇宙,不是静态的宇宙,很多人讲中国文化都讲错了,像过去胡适之先生就大错而特错,认为中国文化是静态的。后来朋友们告诉我,我说反正他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没有什么好驳的。他们一定要我提出些意见,我说中国文化哪里是讲静态的,从《易经》开始就晓得宇宙生命永远在动,是个恒动的。宇宙生命如果不动,如果有分秒的静止,便乾坤息矣,这个太阳系统便整个都要毁灭了。所以说这个道理你们要知道。你们打坐入定了,你们以为自己在入定,其实入定是个大动。动得太厉害时,反而觉得是一种静态,大家不懂这个原理,就搞不清楚真正所谓的动与静了、
动静是讲什么呢?是讲物理世界的现象。物理世界一一这个太阳、月亮、地球的转动,“动静有常”,有一个固定的法则,是有常规的,不能改变的,自然的法则是规律的。
有一次我被他们拉去讲工业设计的科学与哲学。我说对不起,我对这个是外行。他们给我找了好几本外文的、中文的工业设计绘图的书籍。他们说这就是工业设计,故意做成这个样子,是一种新的设计。我拗不过他们,只好答应去讲。后来为他们讲艺术的境界美。
什么叫做美?东方的艺术境界美是自然的美,就是不规则的;西方的美是非常规则的美。有规律、规则的美,是违反自然的,是人为的;不规则的美是天然的。所以中国绘画就很不规则,中国的山林艺术也很不规则,大家看盆子里本来好好的一棵树,偏偏要用铁丝把它弯起来,使它长成弯弯的形状,认为这样才美。西方的不同,西方是把它剪得圆圆的,像个笔筒一样才算美。
很多人去美国看尼亚加拉瀑布,认为好美。大家没有见过中国深山中的瀑布。好瀑布是不规律的,但是非常美。自然的法则,在不规律里面有它非常严整的规律,非常美的规则。这是自然,也就是“动静有常”的道理。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动静有常”,讲物理世界一切的活动,不规律里边有它自然的规律,而且不能违反。像太阳如果不是从东方上来,如果倒回来一转,我们就受不了啦,地球马上就要毁灭。“动静有常”,动就是代表物理世界的常态。
“刚柔断矣”,“刚”、“柔”也是两个代号,代表宇宙的进化,已经到了物质的世界,但是物理世界还没有成形。譬如太阳、地球、月亮,这个是物质。物质世界在《易经》不叫做阴阳,而是刚柔。“刚柔断矣”,不是折断了,是确定的意思。物质世界有刚有柔,譬如土地、岩石是刚强的,水是柔的,一刚一柔确定了的,这就是断矣。所以“动静”是讲物理世界,动静有常是讲物理世界的法则;“刚柔”是讲物质世界的法则。原理都差不多,因此你学了《易经》,便了解了物理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法则。
大约二十多年前,在一个朋友家里吃饭。他客厅里挂了副对子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大家看了都说这个字写得好呀!我说字写得是好,大家不好意思间什么叫刚日,什么叫柔日。刚就是阳,阳日谓之刚;阴日谓之柔。譬如我们今年甲子年,甲是木,子是水,那么我们今年是刚年呀还是柔年?是阳年还是阴年?简单地说是阳年。我们拿天干地支来研究,本来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为什么说是阳年呢?因为今年是子年,子为鼠,老鼠有五个爪子,五代表阳〔单数代表阳),所以说甲子年还是阳年,阳年就是刚年。碰到日子是子,是单数的,便是刚日,所以刚日读经,柔日读_史,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啊!文学里边有哲学,今天我们这个思想,看到什么事情,社会呀,政治呀,各方面很不满意,我们感到很不平的时候,赶快读读书。读读《易经》呀了四书五经呀!心气就和平起来了。柔日读史,当心情很无聊,很沉闷,很想睡觉的时候,就可以看看历史,启发我们奋斗的勇气。所以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是关干刚柔的道理。达尔文的祖宗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人类文化最大的哲学问题出现了,关子这个方字,我们都晓得四四方方是方,方也可以代表空间的方位。但就文字学来说,讲中国字要知道它的来源,方是怎么来的呢?方是个象形字,像个猴子,这是简单的象形。就像我们人,随便这么一画(j),就像人了。所以方字就代表了猴子,或者是长的人,这就是本字的由来。后来简用了,就给它改做四方的方;方方正正的方,是借用来的。
我年轻时候看到一本《易经》的注解,也是受了近一百多年西方文化进来的影响,解释这一段“方以类聚”,说方是代表细菌,人是细菌微生物变的,就是达尔文的思想,并以为人是由微生物慢慢变成猴子,猴子变成人类,所以猴子是我们的老祖宗。当时有位同学非常赞同这种说法,我说你们的祖宗是猴子变的,我的祖宗不是猴子变的,大家还拿了很多证据,辩论得一塌糊涂。
实际上,这句话是非常明白的。“方以类聚”包括了些什么呢?譬如拿政治来讲,就包括了地缘政治、地理环境等等的关系。像我们这个地球,乃至任何一个地方,东南西北方位不同,那个地方生长的物类,以及人的形态个性也都不相同。平常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一看便知道他是北方人、南方人或者广东人,大概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不像你们在宝岛温室中长大的人,没有这种经验。
由于每一个地方的不同,生长的植物、动物都有差异。新竹以北的壁虎不会叫,新竹以南的壁虎会叫,这就是所谓的“方以类聚”,类就是所谓的归类。彰化人、嘉义人都不同,有些植物也是一样。像阿里山种的香蕉,我只要拿来一看,就知道是阿里山的,尤其吃到嘴里,一下就分别出来了。日本的苹果与韩国的完全不同,这就是“方以类聚”。所以西方人是西方人,东方人是东方人,由于地区不同,所生长的人物,乃至万物都不相同。
“物以群分”的这个物,指的是笼统的物,不定的物,一层一层的分类,一种一种的分类。这是自然的现象。虽然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意识,但这里边就有好有坏了。所以我常常讲,台湾有些人闹台独的间题、分离的间题,这不稀奇。一点都不稀奇。中国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己经闹了几干年。清兵人关,有明、清之争;后来国民革命后,又有南北之争,可以说从一九二四年以来,都是南北之争。再后来革命党内部又有不同派别之争····。一路的到底,反正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类只要有空间、有时间,人类只要存在、只要有社会就有纷争。
大家注意“社会”这两个字,我们当年一般不叫社会学,而叫群学。当时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是严复翻译的,叫《群学肄言》,就是社会学。到现在《群学肄言》的价值还很高,他用中国的文字,比较接近新旧之间的文学技巧来翻译,现在重新拿出来看看,它的社会思想的价值还是很高、还是存在的,而且,比现在人白话翻译的还要好。
“物以群分”,就是说形成社会物类的不同。于是“吉凶生矣”,有人类就有意见,就有问题。因不同意见而相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读了《易经》以后来看天下事,看天下的治乱纷争,就知道那是人力很难挽救的事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里从阴阳刚柔、天地宇宙讲到物理世界,讲到物质世界;讲到物理世界与物质世界空间关系;然后讲到“方以类聚”这个地球、人群物理的关系;因为人类有“物以群分”,就有意见,有意见便要争,争就有吉有凶。所以吉与凶就是类聚群分,群体社会出现后的必然结果。变的哲学
这一小节的结论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经》的道理,是根据天文的观察而来,根据地球物理的观察而来,根据生物的观察而来,根据人类活动的观察而来,根据中国古代的医理而来,以及人类生命的变化中观察而来。所以在天就成象,在地就成形,太阳、月亮、星星、山川、河流、圣人要象其物宜,天就以乾卦作代表,太阳就以离卦作代表,地就以坤卦作代表,月亮就以坎卦作代表,震卦代表了雷电,艮卦代表了高山,巽卦代表了气流、空气,兑卦代表了海洋、江河,一共八个现象,所以叫做八卦。
卦是自然界随处都可以看到的现象,不需要科学仪器的研究,只要你不是瞎子,天体的八个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在天成象”,象就是现象,在天体上挂着的现象。
可是在地球上的生物呢?同天体都有关系,“在地成形”,有形质的关系。换句话说,地球上万物的变化,乃至人、物的生长,都与自然天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变化见矣”,这中间就看出它的变化来了。
《易经》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是一个变的原则。大家千万记住,宇宙间没有不变的事,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东西。而且天天在变,随时在变,随地在变,无一而不变,也不可能不变。所以我经常告诉年轻人,讲恋爱谈爱情,爱情是会变的呀!天地间很少有真的爱情,爱情是人文自然的产物,也随人为的意识而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天地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不变的,所以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学了《易经》,就知道变化的道理,以及变化的必然性。大体上说,我们普通人是随变化而走的,一点都作不了主。圣人呢?懂了这个法则,能领导变化,那也就是超人了。天地间的变化他了如指掌,下一步要怎么变,他都知道一了。
譬如一盘食品,端出来是请大家吃的,你不吃它,过下子主人就收拾走了。你懂得去吃它,那就是你的智慧。吃与不吃看你的本事了。所以我常常说,第一等人领导变化;第二等人呢?把握变化;末等人呢?只有跟着变化走了。该变死,就跟着死,该活,就跟着活吧;这是普通人。所以,懂得《易经》就应该知道领导变,其次变是应变,最末等的人不必谈啦,跟着变化而走,与万物同化而已。我们知道天地宇宙万物随时都在变化之中,但是这一切的变化也都有它的法则—“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与万物都是变化来的。道体变为有形天体时,就有风云雷雨日月星辰等现象;在地球上就有山川动植等等万象的形状。
因此我们研究了《易经》,再看西方的宗教,《圣经》上说,上帝根据他的形象创造了万物。这话没有讲错,是宗教徒们解释错了。这个上帝,这个天,不是天地的天,是形而上的一个法则。万物的情形,是形而下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是由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说的那个东西变来的,它具有固定的形态。就是这么一个作用,被宗教家套上宗教的外衣,拿来卖钱混饭吃,乱讲起来了。把那个上帝——形而上的那个不可知,讲得有形有象,以讹传讹。说穿了,那都是自然的法则。
譬如我们小时候看章回小说,都晓得凡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天上星宿下凡来的,什么星宿下来变成什么人。这是什么道理呢?是从巾国文化来的。譬如算命,什么叫算命?是星相学,是性命之学。真正算命算得好的人,必须要懂得中国的天文,那就会算命了。看相算命叫做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