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易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
你懂了《易经》,鬼神都在你手里掌握,听你的命令。所以我们年轻时候学《易经》,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学。学了《易经》鬼都不怕,鬼还要听我的命令,这种学问非学它不可!
谁创造了宇宙万物
事实上,照我们《易经》的观点,这个宇宙万物,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菩萨变的,是什么呢?“精气为物。”什么是精?不是人体荷尔蒙那个精啊! 这个物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的物。中国秦汉以前,老子也好,庄子也好,提到这个“物”字,他们的观念就是一个“东西”,跟我们现在所谓的什么东西一样,这是个抽象的观念。“精气为物”,构成一个东西。“游魂为变”,游魂也是个东西,不过与精气是两层。精气是固体的,游魂己经不是固体的,而到了物理的状态。
“游魂为变”—一起了变化。鬼是什么呢?是实体的、向下走的;游魂像是冒出的烟,是向上走的,就是游魂。什么是精气呢了好像我们抽香烟,烟抽完了,分为两层,烟向上走,烟灰还在这里,就是精气。这里有三样东西:香烟、燃后冒的烟一一游魂、抽完后剩下的烟灰—精气。所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鬼神有没有?有,绝对有的。但是你不用害怕,这是心物一元变化出来的。所以学了《易经》可以统御鬼神,每一个人都可以作教主了。
堪舆学上的间题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我们老祖宗仰观俯察的这个“地理”,包括了现在所谓的地球物理等等一切。说到地理,大家会联想到看风水的间题,虽然是个小道,但也必须运用《易经》的法则,今天顺便跟大家介绍一下。
关于看风水的问题,这里边包涵的也很多。大体上说,看风水所谓的地理,就是堪舆之学,它在我们中国文化系统中,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站在文化的立场,风水虽然是小道,但大家也不要轻视了它,因为它也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的学问。像我们古代开矿,那时候并没有所谓的地质学,也没有探测的仪器,完全凭堪舆之学,就可以断定矿源、藏量及深度等。
一般看风水大概分为两派:一是三合,是依据天、地、人各种不同的法则;一是三元,是以时间为标准的方法,分为上元甲子、中元甲于、下元甲子。比较而言,三合是注重形峦,也叫峦头;三元是注重理气。后来又分了很多派别,开始时是晋朝的郭璞,专门用五行--一金木水火土来相地,来观察地理。郭氏著有《葬经》,是讲安葬死人法则的学问。死人与活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很难讲了。说起来恐怕就是电、感的关系吧!有时候有道理,有时候没道理。但是郭璞本人的故事,却不无令人有所感慨。
我们看晋代的历史,郭璞是当时的知名之士,学间当然很好。他研究这一套学问,对当时的政治影响也很大,可是他却不幸遇到了一个君弱臣强的时代。有位宰相叫王敦,很跋肩,想造反篡位作皇帝。但他怕这些有学间的读书人反对他,有一天就请郭璞吃饭,想威胁他屈服。吃完了饭,王敦就问郭璞:郭先生你的阴阳五行是很灵的,请你算算我的命好吗?意思是说我能当皇帝吗?郭璞就劝他不要篡位当皇帝,不然会有不测之祸。王敦很不高兴,就问郭璞那么你算算你自己的命如何呢?郭璞笑着说;我的命,到今天中午就完啦!因为你要杀我。王敦说,我正是这个意思,就把他杀了。所以有人说,善《易》的人不卜。历史上能够先知的人,多半不得善终。大家千万注意:搞神通、搞先知的人,人多数都得不到好结局,这是必然的。
古人有句话说“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用肉眼能看到水底有几条鱼,而且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很不吉利的。这句话就是说人不要太精明了!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阴私,便认为自己消息灵通,那对自己实在是很不利的。所以一个人要装糊涂一点才好。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个名士叫郑板桥,他就常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人糊涂更难。”内心要绝对的聪明,外边要假装糊涂。尤其是家庭夫妇之间,彼此有点不到的事,要装作没有看见。这就是由聪明转入糊涂,这也是最高的修养。
郑板桥接着又说:“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个福报并不是指信宗教、作点好事或求来生享福的福报,而是为了自已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报。我们刚才说到玩神通、玩聪明的人,结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由聪明转入糊涂之故。
神奇的堪舆术
现在回头再讲中国过去的地理—看风水的问题。开始我们讲三元、三合。所谓形峦,一般的说法就是龙,看龙脉。龙是形容词,不是真的有龙;形峦就是五行相配。有的山头是圆形的,便属于土形;有的山头是尖形的,便属于火形;方形的是属于金形;另外还有木形的山。金木水火土配起来,就是看形峦。
风水师常说这个山是麒麟呀、狮子呀、宝剑呀、军旗呀、纱帽呀,都是鬼话,不要相信。狮子跟狗差不多,麒麟跟猪差不多,为什么不说是狗形山呢、猪形山呢?由此可知这些都是胡说,是迷信。后来堪舆学到了唐代,分为四家,就是赖、李、杨、廖,最有名的是杨救贫。我们年轻时,听说看风水要练眼睛,要能看到地下三尺深。那也是骗人的话,不可能的事!当时我也练了很久,后来越想越不对劲,便不再练了。
事实上,一个地理师要能看到地下三尺,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要用智慧之眼去看。要了解地质的情形,岂止三尺了三丈也应该了解的。杨救贫因为十分高明,所以不轻易为人家看坟地。他只为忠臣、孝子、节妇、义士这四种人看。这些是中国社会的典型人物。他指定地点,把这家死去的父母埋下,不出三年一定大发!不管什么地,只要杨救贫一指点,头向哪一边,脚向哪一边,埋下去三年以后,你等着看吧!升官、发财都来了。
这种方法我们年轻时候听了,心中认为非常神奇,也非常向往。其实是用三元理气,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葬人。过去我家孩子们也有信来,说为我选了一个好地。我写信告诉他们,“青山何处不埋人”!人死了哪里不能埋呢?不要那么麻烦,哪里死,哪里埋,寿终正寝跟死在道路旁边是一样的。但是讲堪舆之学,的确有这种学间,叫做理气。懂了理气,懂了三元的道理,任何地方都可以。 譬如今年为下元甲子年(一九八四年),卦气便跟着变了。台湾是属于后天卦巽卦的位置,巽在东南。台湾几百年没有走过这个运,这几十年正是巽卦当令,所以也是台湾最走运的时候。气最旺的时候。过了这个卦气,便要开始鼎卦。鼎卦的方位、当令、当权,又另是一种气象了。杨救贫的方法就是抓这个东西,抓住这个时运。运气正要到那.里的时候,等于一条光线,正好照到那里一样,不论水泽、荒丘、道旁,…这时候你把人埋下去,等到你自己发达了,有办法了,再把你父亲、母亲移去他处安葬。这是唐朝杨救贫的大概。地理这门学问,我平常也常鼓励一般人学。但是派别很多,这个里边窍门也很多,绝对不能迷信。
有一本书,我在香港看到,现在已经在台湾流行下。这本书有图案,写得很明白。譬如正对门口有棵树,这是很不好的。记得有次到南部去,走到清水等车子,看到一户人家门口有一棵榕树,榕树须一串一串纠结不清,很是不好。一问这家果然有问题。
风水这东西有时也真邪!你说不信吗,有时候还真灵;不过有时候也不尽然。我们中国看地是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你懂了这些以后,便不要看风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虽然如此,过去大家还是很重视它。在我们历史上出将入相的人很多,像宋朝的范仲淹、朱熹,也是一代大儒,他们的风水都很高明。孔子的学生们也很注意这个间题。孔子死后,他的墓地是他的学生子贡看的。当时三一干弟子会议如何来葬夫子,结果选了地(就是后来葬汉高祖的那块地),子贡看了说:不好,这块地不行,因为这块地只能葬皇帝,不能葬夫子;我们夫子比皇帝伟大!所以一子贡选了山东的曲阜。但是子贡又讲了:这块地固然不错,只是这条水有问题。若干年后,下一代女家差一点,再下一代又好一点,再下一代又差一点··一由于过去重男轻女,女家好坏大家认为不算什么。这么一块千秋万世的好地,虽然有这一点缺陷,也总算是块好地了,于是孔子便葬在这里。
这些故事说明中国文化中,古代的读书人必须要通一三理一一医理、命理、地理。诠什么要通三理?
因为中国文化讲孝道,一个作儿女的人要懂了这些,才能为父母尽孝。父母年纪大了,作孩子的一定要懂得命理。孔子在《论语》中就说:“父一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为会么?知道了父母是多大岁数了,自己出远门能不能回来,自己心里有数。算 一算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关口,怕有麻烦,一早点准备,要特别小心。第二点,万一有病了,自己懂得医理,知道治疗。不幸死了呢?懂得地理,找个地方安葬父母。所以一个读书人就要能懂得命理、懂得医理、懂得地理。
到底地理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我小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当时有一个老前辈,又会算命又会看地,我们老喜欢跟着他跑,一边跑一边听他讲些道理,讲些学问。那时候不用笔记,完全靠脑子记忆,有时候一件事要他讲好几遍。记得有一次走到一个山上,看到一座坟墓,这一家是我们都认识的。他说:这家的后代一定很不好,我们要帮帮他。我说我们又没有钱,又没能力,怎么帮法?老师带我们站在山上说:你看他的祖坟一下面出了毛病啦!我们站在山上看坟墓,一片白白的,很多坟墓,都一样呀!老师说某某家的坟墓里有水,在我看来却跟别家的坟没有什么两样。
过了半年,听说这家要迁坟了。那时候还小,怕看棺材、怕见鬼,不敢去看。老师说不怕!我带你去。年轻人多学些经验,于是便去了。到那里还没有开始挖坟,老师说这个棺木有间题,里边都是白蚂蚁。结果把坟挖开了一看,不但棺木变了方向,而且已变成黑色,外边还乾乾的。再打开一看,棺木内一半都是水,棺木上全是白蚂蚁。想想老师的确有一套。
我们一般人讲风水,风水是什么?什么叫做风水?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所以我就问老师,棺木怎么会歪呢?里边怎么会有水呢?他说这是风的关系,地下有风,风的力量就那么大,把它吹动的。水呢?水是从附近集中来的,所以看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这意思就是,不忍心父母的尸骨在地下还受风与水的浸袭。老师还讲了很多故事给我听,好风水的地方的确不同。记得家父四十多岁的时候,自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摆起来,坟墓也做好。这是中国的老规矩,免得子孙们麻烦。在开始为家父做坟时,老师来了。指定要挖下去二丈二尺深。一般而言,并不需要挖那么深。因为这是块金色莲花地,挖到一丈二尺深的时候,中间有块土是金黄色的,像莲花一样。当时我们也很稀奇,跟着去看,果然慢慢地挖出黄土。他说还要挖、还要挖,一挖下去果然有块土跟蛋黄一样,像不像莲花,当时也顾不到了,只感到很惊讶。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事情。
那个时候,既没有大学地质系,也没有仪器来测量,到底他是怎么知道的?所以中国的许多学问,都是根据科学的原理来的,都是最高的理论科学。但是很可惜我们一般后代人,大家都把它用到看风水、看死人上去;用到办公室搬位置,换桌子什么等等来挑运气,那实在太小啦!我个人一辈子不在乎这个,有人说我办公室位置不对,不能坐! 我偏要坐,因为我不需要鬼神来帮助我。一生行事无愧无怍,了无所憾,所以什么都不怕。但是各位千万不要学我,因为我是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大家不要迷信,但也不要不信。
说到迷信,使我想到现代人动不动就讲人家迷信,有些间题我常常问他们懂不懂?他说不懂,我说那你才迷信爻自己不懂只听别人说,便跟着人家乱下断语,那才真正是迷信。当然,不但科学不能迷信,哲学、宗教也同样地不能迷信。要想不迷信,必须要白己去研究那-门东西,等研究通了,你可以有资格批评,那才能分别迷信与不迷信。这是讲到地理的时候,对我们一般人看问题的一些感触。
理论与科学
刚才讲过,地理的学问包括很多。至于整个的地理,我经常提倡《二顾全书》不能不读,一部是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一部是顾炎武的《天一「郡国利病书》。这两部书都是讲地理的,不能不读。我们过去读《史记》、读《汉书》时,一定把这两部书摆在旁边,读到哪里,随时翻阅。譬如我们读到福建,便联想到台湾,便想到郑成功是怎么到台湾的,不能不读台湾的古代历史。台湾古代历史资料、山川、形势、人物、物产等,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说得都很清楚。
尤其一个学政治、学军事的人,如果连《读史方舆纪要》都没有看过,连地理都不熟,那还谈什么政治?谈什么军事?一个政令下去、一个政策的决定,可以适用于台湾,不一定适用于山东或四川;可以适用千黄河以北,不一定适用于长江以南。拿台湾而言,一个方案、一个政策,在台北很好,在台南、屏东便不一定需要。在台北能行得通,到屏东便不一定行得通;到台东可能更不对了。所以一个为政者,要上知天文下察地理。《读史方舆纪要》与《天下郡国利病书》,无论从事军事或政治,乃至地理师,都不能不读。我记得年轻时出门,行李比人家都重,所谓“半肩行李一肩书”—带的都是书。这两部书随我走的路,实在不少。抗战胜利后,我把它捐给四川图书馆了,这几十年我手中没有这两部书,最近才把它印出来,大家不能不看。这是讲地理顺便提到的。
死生如旦暮
上次讲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就是讲到了生死。中国文化素来认为:人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在世上等于住旅馆、来这里玩玩、来观光的,观光完了当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说,死生如旦暮一一像白天与黑夜一样,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昼。换句话说,这个死生观念不是唯物的观点。唯物观点认诠人死如灯灭,中国文化的观念不是如此。它的看法是;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轮回,也就是所谓的三世因果。
三世是指前世、令生、未来的来世。当然我们现在的生命死了,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属于整个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那里转。印度佛学跟中国古代的说法一样。所谓“原始反终”,就是现象的变化,经过能生能死的那一个,生命并没有动摇。等于水泡成茶、造成酒,茶与酒虽然不同,却都是由于水的作用而然,但水的性能永远没有变过。所以“原始反终,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