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宝奇案纪实 >

第1章

国宝奇案纪实-第1章

小说: 国宝奇案纪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序言及目录
***************

  不久前,记者采访河南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洛阳时,93岁高龄的蓝盛河老人,用颤抖的手,指着他家后的一小片树林告诉记者,说他清清楚楚记得小时候曾亲眼看到这儿搭了四五个大帐篷,里头都是些鹰钩鼻子的洋人,也有一些贩卖文物的中国古董商人。他们公开在中国土地上雇用中国民工,用中国的铁锹铁铲等工具,盗掘中国帝王将相的坟墓,搜寻珍宝。


目录



  自序
  皇赐宝图秘密失踪
  ——《钟馗捉鬼图》万里追踪记
  一件家传的皇室馈赠的名画,引得同乡绞尽脑汁、使尽招数,盗窃得手……
  一匹三彩骆驼轰动了世界
  ——皇帝女儿墓被盗特大案揭秘
  唐代帝王墓中的绝世三彩骆驼轰动了世界,它的传奇经历一波三折……
  追国宝追出特大连环案
  ——三国吴王青瓷熊灯追归记
  青瓷熊灯是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的爱物,属皇宫珍品。本文中失踪的青瓷熊灯,与吴王宫中之灯别无二致,故有关专家甄定为“国之瑰宝”。
  唐皇后地下惊梦
  ——武则天儿媳墓大批珍宝被盗案侦破全景
  记者赶到公安部政治部,准备采访一跨国大案的有关情况时,却从国际刑警组织得到了一条特大案件告破的喜讯:盗窃唐代哀皇后陵墓的11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被犯罪分子盗走的64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均完璧归赵。
  盗墓奇案700天破疑
  ——邯郸战国赵王墓被盗案侦破纪实
  当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从燕赵古都邯郸市公安局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邯郸战国赵王墓被盗案全部侦破告罄!珍贵文物从万里迢迢的国外被干警追回燕赵故里。
  蛇穴探宝擒狡客
  ——汉王刘邦陪葬墓武士俑起获始末
  长眠于三秦地下的汉王刘邦,生前无论如何不会料到,公元1998年夏秋之交遭受了一场虚惊:一帮土生土长的农民为了发横财,竟斗胆用炸药爆开一片生机勃勃的玉米田,刹那间田中青损绿折,洞坑累累……
  慈禧宝珠流离归国记
  ——列车“游龙”盗窃罕世文物案扫描
  美国。休斯敦。一对白发苍苍的华侨夫妻,双眉紧锁,从窗口眺望着远方的蓝天白云,纳闷地嘟囔:“爱婿和女儿一行,为什么没有按期到来呢?”他们哪里知道,此刻,他们的女儿女婿正经历着一场天外飞祸……
  惊世文物被窃案揭秘
  ——屈原故里瑰宝从美国索斯比拍卖行追回长镜头
  10余年前,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纪念馆中的珍贵国宝——战国铜敦、编钟、青铜剑等被文物大盗窃走,后铜敦辗转流出国门,被偷运到美国世界著名拍卖行之一——索斯比拍卖行内……
  展开在古墓群中的刀光剑影
  ——西部神警缉捕文物大盗写真
  陕西咸阳市鸭沟“盗墓村”有一位神出鬼没的文物大侦探姚殿京。他在同形形色色“盗墓人”、“盗墓户”的搏斗中,用青春和生命奏响了一曲保护古代帝王珍贵文物的壮歌……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帝王陵墓及其他重要古墓葬(附图)
  明访皇帝宫阙暗查地穴名刹
  ——中国古代珍贵文物遭劫录(代后记)




自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上文物古迹灿若云星,地下珠玉宝藏浩如烟海,“莫可物计,不可胜数”!但是,自古以来,我国地上、地下文物都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时间的延伸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
  不久前,记者采访河南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洛阳时,93岁高龄的蓝盛河老人,用颤抖的手,指着他家后的一小片树林告诉记者,说他清清楚楚记得小时候曾亲眼看到这儿搭了四五个大帐篷,里头都是些鹰钩鼻子的洋人,也有一些贩卖文物的中国古董商人。他们公开在中国土地上雇用中国民工,用中国的铁锹铁铲等工具,盗掘中国帝王将相的坟墓,搜寻珍宝。蓝盛河说罢,让他的曾孙女儿蓝平平搀扶着他,带着记者慢慢走到那片小小的树林,指着荒萋的野草说:“就是在这儿扎的帐子。我亲眼看到他们玩弄着挖出的瓷碗瓷盆那副奸笑得意的丑模样!”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对破坏、损坏、盗窃文物和盗运倒卖文物出境的犯罪嫌疑人,应绳之以法。3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又公布了《古遗址、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管理办法》。该法令严肃指出:绝不许随意挖掘古墓葬,古墓葬挖掘工作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得以进行:一是为解决必要的学术问题而进行的考古发掘;二是在工业、农业、水利、交通、国防、城市建设等基本建设工程范围内,配合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
  1982年11月19日,人们期盼已久的保护文物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25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这个“大法”对保护文物的各条律令更清楚、更详细、更具体、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但是,这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经济车轮的高速运转,中国地上、地下的古代珍贵文物不断被挖被盗,经过无数黑手,偷运出境,流出国门的无价瑰宝更是数不胜数!以致造成公安、外交、文管各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辗转国外,跋洋越海,费尽千辛万苦追归国宝……
  这,无疑形成了一种当代国患。正是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国务院于1987年5月26日,颁布了《关于打击盗掘和走私文物活动的通告》,限令违法者两个月内到当地公安部门自首,交出非法所得文物,可从宽处理,反之,要从重严惩!最令人们欣慰的是,1997年3月14日,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对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犯罪作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由于工作的关系和职务的需要,作者曾直接接触过数以百计的古文物被盗案例,采访过许许多多犯罪嫌疑人和处以死刑的重刑囚徒。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者内心大为震撼!尤其是看到那些被毁坏的国宝,如秭归被毁坏的战国时期最锐利的武器青锋剑,被碎身数段的北京凤凰岭下的北魏皇帝喜爱的大石佛,被击碎为11竹筐碎块的巨大的西安唐代公主墓中的三彩骆驼……在贯彻文物保护法中,笔者曾在采访中拜谒过许多皇帝灵寝、大殿、大寺,和无数古文物胜迹,目睹那些被盗掠毁坏,被自然界风霜刀剑乃至现代酸雨侵蚀致残的石雕石刻、大冢伟树等的荒凉状态,心里头不免凄凄然泛起一种悲悯、同情……而这,也正是促使作者积累素材写这本书的情动力。
  苏殿远



***************
*皇赐宝图秘密失踪
***************

  因此,说它是无价国宝,或者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绝不过分。在贫穷的豫西山区,贫穷的宛家镇里的一个贫穷的百姓家,拥有这么一件罕世国宝,实在让周围的人们非常羡慕。但是,真正知道这件皇赐国宝的真底儿的人并不多,因为拥有这件国宝的宛家从来守口如瓶,从不向外人透露。


《钟馗捉鬼图》万里追踪记(1)



  熊耳山区宛家镇一个贫穷之家,珍藏着一件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国君的赠画。这个尘封了一千多年的秘密,诱来盗宝贼暗中觊觎……
  河南省西部熊耳山区宛家镇,是个非常贫穷的集镇,因处于艰苦山区,出门就得翻山越岭,所以交通十分不便。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山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山区扶贫脱贫的速度,才修建了一条出山的简易盘山路,算是有了一条活动山区经济的血脉。但这里的老百姓还很穷,土质瘠薄的山田每亩地平均年产不过四五百斤,田垅缝里种些土豆、豌豆、辣椒,就算是有菜吃了。地处深山的宛家镇,有600多户人家,其中有一家虽穷却富。因为他家里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这件宝物是他们家的祖传。
  从他们家的家谱来看,这件宝物从广政(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孟昶的年号)十九年,即公元956年,从宛家老祖宗宛宗古留传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一件珍宝,能跨越这么长的历史空间,保存得完好无损,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更珍贵的是,这件珍宝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出自皇帝的赠予,因此,它的收藏价值远高于同类文物。据了解,我国各大历史博物馆和博物院甚至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五代十国时期的珍品均很少,属于皇帝的爱物、宫苑艺术的雅作,那就更少了。
  因此,说它是无价国宝,或者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绝不过分。在贫穷的豫西山区,贫穷的宛家镇里的一个贫穷的百姓家,拥有这么一件罕世国宝,实在让周围的人们非常羡慕。但是,真正知道这件皇赐国宝的真底儿的人并不多,因为拥有这件国宝的宛家从来守口如瓶,从不向外人透露。村里的人,除了极少数八九十岁的“老寿星”几十年前看过一眼两眼,大概其知道这件国宝是个什么样儿,尺寸大小、颜色、内容是什么,其余的绝大部分村民,都属耳闻,从未见过国宝真模样。加上这里交通闭塞,很少与外市外县往来,所以,这件国宝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被埋在土里。
  但是,宛家镇是个大镇,600多户人家很多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加上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派出所掌握的实际人数远远超过5000人。这么多人杂居在一起,难免有人心生歹念。何况这件宝物一旦弄到手,那就不仅一下子收入十万八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都有可能!这比种菜种瓜,承包那几亩土疙瘩、荒山,要富得快多了!而忙着种瓜致富的宛振平一家,也正起五更、睡半夜地忙活着把西瓜种好,盘算着怎样轮换土地的茬口,如何选种育秧,如何培植新、优品种,根本没想到照顾他那件传了几十辈子的御赐国宝。宛振平家中珍藏的到底是一件什么国宝,让周围村民垂涎三尺?国宝又是怎样诞生,怎样落到宛振平老曾祖手中的呢?一幅宫廷画师的《钟馗捉鬼图》,惊得后世子孙瞠目结舌!更令子孙遗憾的是,画幅的秘密还未透出,知晓秘密的爷爷已溘然长逝。
  从宛振平家收藏的四大张族谱来看,这件珍宝一代一代相传是很有封建特点的,它都是传给长子,再由长子传给长孙,长孙传给重长孙,重长孙再传给玄长孙。世传国宝《钟馗捉鬼图》的拥有者宛振平父子宛振平兄弟3人,他行大,今年56岁,从他记事那年起,受到父亲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这件国宝再穷也不能卖,即使穷得要饭吃,沿街乞讨,也不许把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国宝卖掉。
  1988年7月,宛振平77岁的父亲宛国梁临咽气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把宛振平、宛振江、宛振玉哥儿几位以及儿媳、妯娌等近20口人叫到床前,吩咐他们要看好“传家宝”,说宝物在振平的手里,你们兄弟都要把它看紧,不能把祖宗……卖了,在谁手里丢了,卖了,毁了,都不是宛家的子孙,天打五雷轰!说着,他喘息着,让宛振平从大箱中取出小箱,从小箱中取出一捆丝帛,上面捆着一道道红色绸条儿。
  宛振平把它一层、一层地解了十几层,才露出一幅彩画。画裱得虽然十分细致、完整,作工也甚是精细,但禁不住年月久远,画面色彩已显得非常黯淡、陈旧,呈灰灰的暗黄色调。但那幅画上的人物,却让宛振平的小孙子、孙女儿——从未见过这件传世国宝的孩子们,惊得瞠目结舌!宛振平恭恭敬敬地把画挂在墙上。画幅上画的是一个长相极其可怕、十分凶悍的佩剑神人手持光芒四射的宝剑,捉住一个没有眼睛的恶鬼!近八旬的宛国梁,因严重肺气肿加心脏病卧床两年多,此时已精疲力竭,话说不成句儿,但他好像不讲完这幅传世家珍的来龙去脉,不把那段悠远的家史说给后人,就对不起一代一代祖先似地。
  但是,他终于没有讲完,只讲了一个开头,即画这幅画的是老祖宗宛宗古便有气无力……他喘吁着说,宛宗古曾是五代十国后蜀的国王孟昶最亲近的大臣,经常侍候在皇帝身边,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但是,崇祖宛宗古,并不是善于溜须拍马的奸臣,而是靠他精尚的画工而结缘于蜀主孟旭的。讲到这里,忽听院外宛振江的儿子宛良在喊:“爸,有人来了!”原来,这是宛家三兄弟特意安排的“望风人,一旦发现有人来,“望风人”便提前通风报信!不知为什么,宛国梁此时忽然眼睛微微睁了一下,说:“快!”说着,他指了指挂在墙上的画:《钟旭捉鬼图》。




《钟馗捉鬼图》万里追踪记(2)



  一家人急急忙忙将画匆匆从高高的墙壁上摘下。宛振平告诉即将咽气的爸爸不要惊慌,不会是外人,怕是他昨天约请的老中医柏忠豫给他看病来了。一边让兄弟宛振江到门口去接应柏大夫。宛振平和爱人杜梅花刚把祖先的遗画《钟馗捉鬼图》收藏好,就听到宛振江在院里喊:“哥,柏大夫来了!”宛振平赶紧踏出门槛迎接柏医生。但是,宛振平万万没有想到,气喘吁吁、浑身冒汗的父亲方才是回光返照。由于他精力衰竭,经不起费心费神讲史训世,所以没讲多少便气息奄奄。柏大夫当然没有回天之术,他踏进门后没来得及切脉问病,宛国梁已双眼紧闭,溘然长逝。宛振平侃侃而谈,讲起千年前祖先荣获御赐丹青和玉佩的赫赫往事,不由眉飞色舞。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其父宛国梁逝世10年之后,这幅历史名作神不知、鬼不觉地失踪了!
  2003年7月10日,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嘱,宛振平又把宛家全家人集中在他家的大堂屋内,把画挂在墙上,讲述了父亲没有讲完的传世神图的真实历史——该画的最初创意,是我国历史上最爱美术的皇帝后蜀国君孟昶。孟昶是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从16岁称帝,到47岁投降宋朝,当了31年国君。在这30多个春夏秋冬中,画画成了他惟一的爱好。后蜀明德二年,即公元935年,孟昶授旨大臣创建“翰林图画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宫廷画院,也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学院。那时候(明德年间),宛宗古——宛家的几十代祖先,就已经是孟昶翰林图画院中的画师了。
  他的画最受皇上喜爱。孟昶把他和另一位天才画师黄筌,誉为“画院双璧”。宛宗古也没有辜负皇帝的垂爱,给皇帝画了许多山水画、临摹画以及皇帝的命题画作,成了提供皇上娱乐、艺术品的主要贡献人之一。一天,孟昶召见他,谈论作画的奥秘,宛宗古说:“依臣愚见,作画之要为三分才,七分练。”说他3岁“以土为画,以木为笔”,几乎天天练习丹青,意思是他从小时起,就把大地作纸、帛,把草棍、树枝作笔,在土上作画,天天不止。
  皇上孟昶对他开着玩笑说:“如是,朕莫及汝,是理矣。”意思是,怪不得我画得赶不上你,是因为你天天练,朕却做不到,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呀!一直谈到月亮升起。孟昶命宫女备膳,同宛宗古在月下池畔继续评诗论画。谈到高兴处,他命宛宗古以实地夜色为背景,把他与皇上兴酣之态“尽入画中”。
  宛宗古跪地称谢,说不敢把自己和皇帝相提并论。孟昶说:“斯是君命,非汝恣意。”(这是我的命令,不是你的随意行为)宛宗古于是润墨染毫,潇潇洒洒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