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_2-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氖茿llegretto;把前章痛苦的悲吟挤逼成紧张的热情。然后是激昂迫促的Presto;以奏鸣曲典型的体裁;如古悲剧般作一强有力的结论:心灵的力终于镇服了痛苦。情操控制着全局;充满着诗情与戏剧式的波涛;一步紧似一步。十几年前国内就流行着一种浅薄的传说;说这曲奏鸣曲是即兴之作;而且在小说式的故事中组成的。这完全是荒诞不经之说。贝多芬作此曲时绝非出于即兴;而是经过苦心的经营而成。这有他遗下的稿本为证。
作品第三十一号之二:《〃暴风雨〃奏鸣曲》(Sonate〃Tempest〃in D min.)。。。。。。一八○二。。。。。。○三年间;贝多芬给友人的信中说:〃从此我要走上一条新的路。〃这支乐曲便可说是证据。音节;形式;风格;全有了新面目;全用着表情更直接的语言。第一章末戏剧式的吟诵体(récitatif);宛如庄重而激昂的歌唱。Adagio尤其美妙;兰兹说:〃它令人想起韵文体的神话;受了魅惑的蔷薇;不;不是蔷薇;而是被女巫的魅力催眠的公主。。。。。。〃那是一片天国的平和;柔和黝暗的光明。最后的Allegretto则是泼辣奔放的场面;一个〃仲夏夜之梦〃;如罗曼。罗兰所说。
作品第五十三号:《黎明奏鸣曲》(Sonate l;Aurore in C)。。。。。。黎明这个俗称;和月光曲一样;实在并无确切的根据。也许开始一章里的crescendo;也许Rondo之前短短的Adagio;。。。。。。那种曙色初现的气氛;莱茵河上舟子的歌声;约略可以唤起〃黎明〃的境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此毫无贝多芬悲壮的气质;他仿佛在田野里闲步;悠然欣赏着云影;鸟语;水色;怅惘地出神着。到了Rondo;慵懒的幻梦又转入清明高远之境。罗曼。罗兰说这支奏鸣曲是《第六交响曲》之先声;也是田园曲。通常称为田园曲的奏鸣曲;是作品第十四号;但那是除了一段乡妇的舞蹈以外;实在并无旁的田园气息。
作品第五十七号:《热情奏鸣曲》(Sonate〃Appassionnata〃in F min.)。。。。。。壮烈的内心的悲剧;石破天惊的火山爆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式的气息;伟大的征服。。。。。。在此我们看到了贝多芬最光荣的一次战争。。。。。。。从一个乐旨上演化出来的两个主题:犷野而强有力的〃我〃;命令着;威镇着;战栗而怯弱的〃我〃;哀号着;乞求着。可是它不敢抗争;追随着前者;似乎坚忍地接受了运命一段大调的旋律。然而精力不继;又倾倒了;在苦痛的小调上忽然停住。。。。。。再起。。。。。。再仆。。。。。。一大段雄壮的〃发展〃;力的主题重又出现;滔滔滚滚地席卷着弱者;。。。。。。它也不复中途蹉跌了。随后是英勇的结局(coda)。末了;主题如雷雨一般在辽远的天际消失;神秘的pianissimo。第二章;单纯的Andante;心灵获得须臾的休息;两片巨大的阴影第一与第三章中间透露一道美丽的光。然而休战的时间很短;在变奏曲之末;一切重又骚乱;吹起终局(Finale。。。。。。Rondo)的旋风。。。。。。在此;怯弱的〃我〃虽仍不时发出悲怆的呼吁;但终于被狂风暴雨犷野的我淹没了。最后的结论;无殊一片沸腾的海洋。。。。。。人变了一颗原子;在吞噬一切的大自然里不复可辨。因为犷野而有力的〃我〃就代表着原始的自然。在第一章里犹图挣扎的弱小的〃我〃;此刻被贝多芬交给了原始的〃力〃。
作品第八十一号之A:《告别奏鸣曲》(Sonate〃LesAdieux〃in Eb)本曲印行时就刊有告别。留守。重叙这三个标题。所谓告别系指奥太子鲁道夫一八○九年五月之远游。。。。。。。第一乐章全部建筑在sol。。。。。。fa。。。。。。mi三个音符之上;所有的旋律都从这简单的乐旨出发;这一点加强了全曲情绪之统一。复题之末的结论中;告别即前述的三音符更以最初的形式反复出现。。。。。。。同一主题的演变;代表着同一情操的各种区别:在引子内;〃告别〃是凄凉的;但是镇静的;不无甘美的意味;在Allegro之初;第一章开始时为一段迟缓的引子;然后继以Allegro。它又以击撞抵触的节奏与不和协弦重现:这是匆促的分手。末了;以对白方式再三重复的〃告别〃几乎合为一体地以diminuento告终。两个朋友最后的扬巾示意;愈离愈远;消失了。。。。。。。〃留守〃是短短的一章Adagio;彷徨;问询;焦灼;朋友在期待中。然后是vivacissimamente;热烈轻快的篇章;两个朋友互相投在怀抱里。。。。。。。自始至终;诗情画意笼罩着乐曲。
作品第九十号:《E小调奏鸣曲》(Sonate in Emin.)。。。。。。这是题赠李希诺斯夫基伯爵的;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娶了一个女伶。贝多芬自言在这支乐曲内叙述这桩故事。第一章题作〃头脑与心的交战〃;第二章题作〃与爱人的谈话〃。故事至此告终;音乐也至此完了。而因为故事以吉庆终场;故音乐亦从小调开始;以大调结束。再以乐旨而论;在第一章内的戏剧情调和第二章内恬静的倾诉;也正好与标题相符。诗意左右着乐曲的成分;比《告别奏鸣曲》更浓厚。
作品第一○六号:《降B大调奏鸣曲》(Sonate in Bb)。。。。。。贝多芬写这支乐曲时是为了生活所迫;所以一开始便用三个粗野的和弦;展开这首惨痛绝望的诗歌。〃发展〃部分是头绪万端的复音配合;象征着境遇与心绪的艰窘。作曲年代是一八一八;贝多芬正为了侄儿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发展〃中间两次运用赋格曲体式(Fugato)的作风;好似要寻觅一个有力的方案来解决这堆乱麻。一会儿是光明;一会儿是阴影。。。。。。。随后是又古怪又粗犷的Scherzo;恶梦中的幽灵。。。。。。。意志的超人的努力;引起了痛苦的反省:这是Adagio Appassionnato;慷慨的陈辞;凄凉的哀吟。三个主题以大变奏曲的形式铺叙。当受难者悲痛欲绝之际;一段Largo引进了赋格曲;展开一个场面伟大。经纬错综的〃发展〃;运用一切对位与轮唱曲(Canon)的巧妙;来陈诉心灵的苦恼。接着是一段比较宁静的插曲;预先唱出了《D调弥撒曲》内谢神的歌。。。。。。。最后的结论;宣告患难已经克服;命运又被征服了一次。在贝多芬全部奏鸣曲中;悲哀的抒情成分;痛苦的反抗的吼声;从没有像在这件作品里表现得惊心动魄。
二 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在〃两部奏鸣曲〃中;即提琴与钢琴;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显然没有像钢琴奏鸣曲般的成功。软性与硬性的两种乐器;他很难觅得完善的驾驭方法。而且十阕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内;九阕是《第三交响曲》以前所作;九阕之内五阕又是《月光奏鸣曲》以前的作品。一八一二年后;他不再从事于此种乐曲。在此我只介绍最特出的两曲。
作品第三十号之二:《C小调奏鸣曲》(Sonate in C min.)题赠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本曲内;贝多芬的面目较为显著。暴烈而阴沉的主题;在提琴上演出时;钢琴在下面怒吼。副句取着威武而兴奋的姿态;兼具柔媚与遒劲的气概。终局的激昂奔放;尤其标明了贝多芬的特色。赫里欧法国现代政治家兼音乐批评家有言:〃如果在这件作品里去寻找胜利者按系指俄皇的雄姿与战败者的哀号;未免穿凿的话;我们至少可认为它也是英雄式的乐曲;充满着力与欢畅;堪与《第五交响曲》相比。〃
作品第四十七号:《克勒策奏鸣曲》(Sonate à Kreutzer in A min.)克勒策为法国人;为王家教堂提琴手。曾随军至维也纳与贝多芬相遇。贝多芬遇之甚善;以此曲题赠。但克氏始终不愿演奏;因他的音乐观念迂腐守旧;根本不了解贝多芬。。。。。。贝多芬一向无法安排的两种乐器;在此被他找到了一个解决的途径:它们俩既不能调和;就让它们冲突;既不能携手;就让它们争斗。全曲的第一与第三乐章;不啻钢琴与提琴的肉搏。在旁的〃两部奏鸣曲〃中;答句往往是轻易的。典雅的美;这里对白却一步紧似一步;宛如两个仇敌的短兵相接。在Andante的恬静的变奏曲后;争斗重新开始;愈加紧张了;钢琴与提琴一大段急流奔泻的对位;由钢琴的洪亮的呼声结束。〃发展〃奔腾飞纵;忽然凝神屏息了一会;经过几节Adagio;然后消没在目眩神迷的结论中间。。。。。。。这是一场决斗;两种乐器的决斗;两种思想的决斗。
三 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是以奏鸣曲典型为基础的曲体;所以在贝多芬的四重奏里;可以看到和他在奏鸣曲与交响曲内相同的演变。他的趋向是旋律的强化;发展与形式的自由;且在弦乐器上所能表现的复音配合;更为富丽更为独立。他一共制作十六阕四重奏;但在第十一与第十二阕之间;相隔有十四年之久;一八一○。。。。。。一八二四。故最后五阕形成了贝多芬作品中一个特殊面目;显示他最后的艺术成就。当第十二阕四重奏问世之时;《D调弥撒曲》与《第九交响曲》都已诞生。他最后几年的生命是孤独。尤其是艺术上的孤独;连亲近的友人都不了解他了。。。。。。疾病。困穷。烦恼侄子的不长进煎熬他最甚的时代。他慢慢地隐忍下去;一切悲苦深深地沉潜到心灵深处。他在乐艺上表现的;是更为肯定的个性。他更求深入;更爱分析;尽量汲取悲欢的灵泉;打破形式的桎梏。音乐几乎变成歌辞与语言一般;透明地传达着作者内在的情绪;以及起伏微妙的心理状态。一般人往往只知鉴赏贝多芬的交响曲与奏鸣曲;四重奏的价值;至近数十年方始被人赏识。因为这类纯粹表现内心的乐曲;必须内心生活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能体验;而一般的音乐修养也须到相当的程度方不致在森林中迷路。
作品第一二七号:《降E大调四重奏》(Quatuor in Eb)第十二阕。。。。。。。第一章里的〃发展〃;着重于两个原则:一是纯粹节奏的;一个强毅的节奏与另一个柔和的节奏对比。一是纯粹音阶的。两重节奏从Eb转到明快的G;再转到更加明快的C。以静穆的徐缓的调子出现的Adagio包括六支连续的变奏曲;但即在节奏复杂的部分内;也仍保持默想的气息。奇谲的Scherzo以后的〃终局〃;含有多少大胆的和声;用节略手法的转调。。。。。。。最美妙的是那些Adagio;包括着Adagio ma non troppo;Andante con molto;Adagio molto espressivo。好似一株树上开满着不同的花;各有各的姿态。在那些吟诵体内;时而清明;时而绝望。。。。。。清明时不失激昂的情调;痛苦时并无疲倦的气色。作者在此的表情;比在钢琴上更自由;一方面传统的形式似乎依然存在;一方面给人的感应又极富于启迪性。
作品第一三○号:《降B大调四重奏》(Quatuor in Bb)第十三阕。。。。。。。第一乐章开始时;两个主题重复演奏了四次;。。。。。。两个在乐旨与节奏上都相反的主题:主句表现悲哀;副句由第二小提琴演出的表现决心。两者的对白引入奏鸣曲典型的体制。在诙谑的Presto之后;接着一段插曲式的Andante:凄凉的幻梦与温婉的惆怅;轮流控制着局面。此后是一段古老的Menuet;予人以古风与现代风交错的韵味。然后是著名的Cavatinte—Adagio molto espressivo;为贝多芬流着泪写的:第二小提琴似乎模仿着起伏不已的胸脯;因为它满贮着叹息;继以凄厉的悲歌;不时杂以断续的呼号。。。。。。受着重创的心灵还想挣扎起来飞向光明。。。。。。。这一段倘和终局作对比;就愈显得惨恻。。。。。。。以全体而论;这支四重奏和以前的同样含有繁多的场面;Allegro里某些句子充满着欢乐与生机;Presto富有滑稽意味;Andante笼罩在柔和的微光中;Menuet借用着古德国的民歌的调子;终局则是波希米亚人放肆的欢乐。但对照更强烈;更突兀;而且全部的光线也更神秘。
作品第一三一号:《升C小调四重奏》(Quatuor in C# min.)第十四阕。。。。。。。开始是凄凉的Adagio;用赋格曲写成的;浓烈的哀伤气氛;似乎预告着一篇痛苦的诗歌。瓦格纳认为这段Adagio是音乐上从来未有的最忧郁的篇章。然而此后的Allegro molto vivace却又是典雅又是奔放;尽是出人不意的快乐情调。Andante及变奏曲;则是特别富于抒情的段落;中心感动的;微微有些不安的情绪。此后是Presto;Adagio;Allegro;章节繁多;曲折特甚的终局。。。。。。。这是一支千绪万端的大曲;轮廓分明的插曲即已有十三四支之多;仿佛作者把手头所有的材料都集合在这里了。
作品第一三二号:《A小调四重奏》(Quatuor in A min.)第十五阕。。。。。。。这是有名的〃病愈者的感谢曲〃。贝多芬在Allegro中先表现痛楚与骚乱;第一小提琴的兴奋;和对位部分的严肃。然后阴沉的天边渐渐透露光明;一段乡村舞曲代替了沉闷的冥想;一个牧童送来柔和的笛声。接着是Alle。。。。。。gro;四种乐器合唱着感谢神恩的颂歌。贝多芬自以为病愈了。他似乎跪在地下;合着双手。在赤裸的旋律之上(An。。。。。。dante);我们听见从徐缓到急促的言语;赛如大病初愈的人试着软弱的步子;逐渐回复了精力。多兴奋!多快慰!合唱的歌声再起;一次热烈一次。虔诚的情意;预示瓦格纳的《帕西发尔》歌剧。接着是Allegro alla marcia;激发着青春的冲动。之后是终局。动作活泼;节奏明朗而均衡;但小调的旋律依旧很凄凉。病是痊愈了;创痕未曾忘记。直到旋律转入大调;低音部乐器繁杂的节奏慢慢隐灭之时;贝多芬的精力才重新获得了胜利。
作品第一三五号:《F大调四重奏》(Quatuor in F)第十六阕。。。。。。。这是贝多芬一生最后的作品。未完成的稿本不计在内。第一章Allegretto天真;巧妙;充满着幻想与爱娇;年代久远的海顿似乎复活了一刹那:最后一朵蔷薇;在萎谢之前又开放了一次。Vivace是一篇音响的游戏;一幅纵横无碍的素描。而后是著名的Lento;原稿上注明着〃甘美的休息之歌;或和平之歌〃;这是贝多芬最后的祈祷;最后的颂歌;照赫里欧的说法;是他精神的遗嘱。他那种特有的清明的心境;实在只是平复了的哀痛。单纯而肃穆;虔敬而和平的歌;可是其中仍有些急促的悲叹;最后更高远的和平之歌把它抚慰下去;。。。。。。而这缕恬静的声音;不久也朦胧入梦了。终局是两个乐句剧烈争执以后的单方面的结论;乐思的奔放;和声的大胆;是这一部分的特色。
四 协奏曲
贝多芬的钢琴与乐队合奏曲共有五支;重要的是第四与第五。提琴与乐队合奏曲共只一阕;在全部作品内不占何等地位;因为国人熟知;故亦选入。
作品第五十八号:《G大调钢琴协奏曲》(Concerto pour Piano et Orchestre in G)第四协奏曲;一八○六年作。。。。。。。单纯的主题先由钢琴提出;然后继以乐队的合奏;不独诗意浓郁;抑且气势雄伟;有交响曲之格局。〃发展〃部分由钢琴表现出一组轻盈而大胆的面目;再以飞舞的线条(arabesque)作为结束。。。。。。。但全曲最精彩的当推短短的Andante con molto;全无技术的炫耀;只有钢琴与乐队剧烈对垒的场面。乐队奏出威严的主题;肯定是强暴的意志;胆怯的琴声;柔弱地;孤独地;用着哀求的口吻对答。对话久久继续;钢琴的呼吁越来越迫切;终于获得了胜利。全场只有它的声音;乐队好似战败的敌人般;只在远方发出隐约叫吼的回声。不久琴声也在悠然神往的和弦中缄默。。。。。。。此后是终局;热闹的音响中杂有大胆的碎和声(arpeggio)。
作品第七十三号:《〃帝皇〃钢琴协奏曲》(Concerto 〃Empereur〃in Eb)第五协奏曲;一八○九年作。〃帝皇〃二字为后人所加的俗称。。。。。。。滚滚长流的乐句;像瀑布一般;几乎与全乐队的和弦同时揭露了这件庄严的大作。一连串的碎和音;奔腾而下;停留在A#的转调上。浩荡的气势;雷霆万钧的力量;富丽的抒情成分;灿烂的荣光;把作者当时的勇敢。胸襟。怀抱。骚动;一八○九为拿破仑攻入维也纳之年。全部宣泄了出来。谁听了这雄壮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