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303-感受清华 >

第2章

5303-感受清华-第2章

小说: 5303-感受清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很多人都“郁闷”过,选择“颓废”的方式暂时麻醉神经:他们上网聊天、打游戏,或是看小说、看电影,或是睡觉,甚至不去上课,不做作业。    
    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掉了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从郁闷和颓废中摆脱,重新找到奋斗目标,回到勤奋的轨道上,是大部分同学都要经历的一堂课。


第一篇 清华写真矛盾的清华人(3):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清华学生是公认的全国最聪明的学生群体之一。充满着荣誉和赞扬的成长经历,家庭的期望和自己的高要求,这些都使同学们顺其自然的为自己今后的蓝图不断地进行构思和设想,许多人总在想:我的成功来之不易,我要继续努力,我的下一个目标是…… 我相信自己一定行的。追求个人的成功和价值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必须承认,清华学生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的群体,说得难听一点,很多人是自私的。很多校园里的争论,争论者说得头头是道,自己受到了什么样的损失,自己怎么有理等等,但仔细想想他的论点就会发现,其出发点都是“我”如何如何,“我”怎样怎样。    
    同时,清华作为中国高校的焦点,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任。如今,清华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三种人:兴业之将、治国之才、学术大师。因此,从成为清华人的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的肩上就已经承载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同学通过努力和智慧,凭自己本事考上清华就能够回避的。我们使用的每种资源都是国家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回报的。    
    讲一个数据,前两年教育部给全国的教育经费批了180亿,这个经费规划包括全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而清华和北大就各分到了18个亿,各占了十分之一呀!多少地方上的中小学,根本无法从这笔资金中分到钱。而来到重点高校的我们,的确当中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自己在校的每一天,都花费着国家大量的资金,还是按部就班地计划着出国,打破头地挤进外企。    
    自古就有“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而只在政治课本上见过的两个词语“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让我身在清华时感觉到,两者的距离竟是那么近。


第一篇 清华写真漫步清华园

    我们的校园    
    如今的清华园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了,有本科生13000多人,研究生(包括博士和硕士)近13000人。院系设置更是越加完备,从一所理工类大学正在转为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力争2011年百年校庆的时候能够建设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下属13个学院和50多个系,而且学科还在不断扩充。附录I给出了清华大学院系设置的情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看看,多多了解清华。清华的理工类是很强的,很多学科和专业都是全国第一,比如信息学院、机械学院、土水学院、建筑学院等等。但是工强文弱的特点还是很突出的,比如我们的某文科院系里的某专业前两年的专业排名仅列全国100名左右。法学院、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等也都是刚刚成立的。    
    清华大学在明朝时是一个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了圆明园一部分,称为熙春园。道光年间分成了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才改名为清华园。校园很漂亮,像“荷塘月色”、“二校门”、“大礼堂”、“工字厅”都是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的一期里还有一篇专门介绍“清华北大一日游”的文章。正因为清华的名气和风景,现在只要到了清华的几个大门口,就能看到打着“清华北大一日游”、“八大景点逐一讲解”的黑车、黑导游们。如果是人力三轮车,坐上他的车,讲解一圈收费十五、二十块;如果是汽车,“八大景点”一圈讲解,开价就是四十。    
    如今的清华大学校园占地356公顷,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是大得离谱。在学校里如果没有自行车,那么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如果只靠腿走,从宿舍到教室一般都要走20分钟,距离四个校门也都要差不多步行半个小时。很多人来了清华一两年,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新来的人很容易在清华里迷路。虽然为了方便同学,有了校园公交车,但车次不多,让黑车更是有机会做上买卖。从宿舍区到大门口,距离两三公里,10块钱一趟,没车坐的同学和家长,只好“忍气吞声”上了车。    
    清华的大,也体现在食堂和澡堂上。1998年刚到清华时,食堂最大的编号到了十五食堂,可以想象十几个食堂,饭菜虽然不一定都合口味,但想吃个遍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后来食堂进行了重组,几个食堂合并后,更是起了气势磅礴的名字:“万人大食堂”。随后,又修建了俗称“万人大澡堂”的浴室。    
    体育锻炼场所也是非常的完善,清华有句老话:“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体育锻炼是清华最重视的事情之一了。体育课考试,男生要跑3000米,女生要跑1500米,这都是新生最为头疼的事情。学校有篮球场30多块,足球场七八块,有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修建的耗资1。2亿的游泳馆、耗资8000千万的综合体育馆,平时都对学生开放。最近,更是把第八食堂改装成了保龄球馆,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体育锻炼,也是费了很大心思。    
    为了改善单调的学习氛围,学校里开了类似“麦当劳”的“QQ”快餐厅,永和系列也开了“清青永和”分店,前一段还开了“哈根达斯”冰激凌店,虽然大家对25元一勺的冰激凌望而却步,店铺也因生意不景气而被迫关门,但这些多元化的美食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校园。    
    清华的四周也因为大学的存在而经济繁荣起来。别的不说,大大小小林立的饭馆就是全靠清华的学生养着呢。每年的期末考试结束或毕业阶段,这些饭馆的生意都好得不行,提前几天预订才有座位。粗粗算算,一个班的同学,二三十人一顿,再喝点小酒,怎么也要吃掉它1000多块钱,试想清华光本科生就有400多个班,他们因为生日、班搓、毕业等等各种原因都需要聚会,需要以吃饭这种最常用的方式分享快乐。    
    世界上最好的生源    
    从十三亿人口中选拔精英,理科考生各省前十名当中70%选择清华。虽然清华的世界排名还不那么靠前,但可以说,清华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生源。    
    举个例子来说,清华某热门专业,每年高考招生180人,这180人当中都有哪些“成分”呢?我当时听说后,就吓了一跳:其中高考全国各省理科前十名40几人,前50名尽110人。其中省状元6人,世界奥林匹克金牌4人、银牌1人。面对这样一个状况,就不好意思再提各种数理化、英语曾在全国、省级获过前三名的状况了。计算一下,30几个省,每年高考全国前十名一共就300多人。这一个系就能占上七、八分之一。算上一些省有并列的理科状元的情况,在全国五六十位状元当中,这个系也占了十分之一。走进这种系的本科宿舍,几乎每个宿舍里都会有状元、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或是哪个省的第几名。    
    像清华的信息学院、经管学院和一些院系当中的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情况都能达到这个效果。其中很多学生,称得上是绝顶聪明。在来清华之前,我不相信有人能在高中能做到除了写作业从来不复习功课,最后还有能耐考上清华、北大的。但到了清华,我才感受到,颇有一部分同学,是这样的。他们除了老师安排的作业,学校“法定”的学习时间以外,几乎不学习,全都在玩。然后玩着玩着就上清华了。    
    世界上最好的生源,同学们都是以当地状元、学生榜样的身份来到清华,身后是辉煌的历史。    
    两极分化    
    这么多各地的大牛聚在一起,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观呢?这就像燃烧着的太阳,众多活跃的原子聚在一起,激烈的碰撞让这个“集合”发光发热,展示着集体的价值;但同时,在碰撞中,一些不能适应的原子衰退了下来,消失在光芒里。从到了清华开始,各路精英们的自信和自尊,就促使他们本能地努力学习起来,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快节奏的生活。同学们经常奔跑着去教室、飞车去食堂、冲向自习室占座……。而其中一部分人,正如前面讲到的,面对自己原本优秀的学习成绩变得平庸,面对不可想象的不及格,他们首先在激烈的竞争中没能战胜自己,在未经历过的挫折感面前低了头。当适应环境的同学们在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环境中成长时,这些同学选择了回避和不负责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当周围同学在大声、面红耳赤地讨论学习问题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用游戏中的音乐盖住自己的双耳,保护自己仅有的自尊和虚荣心。在自己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中,一部分同学就是因为学习上的挫折、环境的适应能力,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退了出来,形成了两极分化。在清华里,每年都有10%左右的学生因为不及格课程过多,不能拿到自己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他们当中有当初的各地状元,有各省的前十名,对于他们来讲,这种结果是多么的可惜。    
    一位辅导员教育自己的同学们时这样说:“在这里,不能让环境适应人,人要学会主动去适应环境。”谁叫这里牛人多呢。繁重的课业、激烈的竞争让很多同学时常喘不过气来,看书、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论文,周而复始,本科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紧张的过程中渡过的。时间长了,身心疲惫的同学们,不仅仅其中很多人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没了兴趣,更是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下了定论: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不适合做这个行业!另一部分同学,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努力,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知道了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未来的工作方向。这些同学是在做出很多科研成果、找准今后工作方向的状态下从清华毕业的;而另一部分同学是在每天看电影、看动漫的日子里渡过每一天的,因为他们觉得学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只求每门都考60分,能顺利毕业就行。激烈的竞争,使同学的心态上也形成了两极分化,有人越来越清楚自己对学什么感兴趣,有人越来越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许在缓和一点的氛围中,会有更多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能让少一些同学在兴趣上出现两极分化。


第一篇 清华写真本硕连读

    翻开清华的招生简章,很多专业都这样写着:XX专业从XX年起实行6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模式。本科三年级学生中有70%的学生进入这种培养模式,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到第6年完成硕士答辩,获得硕士和学士学位。    
    大部分同学在清华要过上不止四年的生活,清华的本硕连读成了清华的又一个特点。从1995、1996年开始实行本硕连读政策以来,很多院系平均下来,有70%以上的本科生会被保送到本系、本校或者是外校,继续读研;有选择的攻读硕士,或是博士学位。甚至有时出现了名额比学生还多的情况,可想这种情形下,同学们多少有一点“高枕无忧”的感觉。学校原本是希望利用这种贯穿教育的方式为这些五湖四海的好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但这种方式也带来了负面作用。由于大部分同学能够保研,他们会觉得从上清华就进了保险箱,很多人都想着只要不掉到后30%,就可以继续留在清华里继续读研,这种优越感是同学们整体的努力程度在下降。同时更使大家没了奋斗目标:试想一个外校的同学可能为了来清华北大读研付出了四年本科的心血和努力,目标会是何等的明确,而我们的同学倒反而觉得自己能在这里读研是理所应当的了。这种心态使同学们对本该做好的事情、本该学好的课程都变得有些懈怠。很多同学到了研究生阶段,不再把学习和科研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事情,忙着准备出国、兼职挣钱在很多人看来比研究学术要重要得多。疲于任务的心态也使研究生对待导师和实验室交给的任务态度经常是应付交差了事,而对自己课题研究的东西也很少有人真正感兴趣,越来越少的人是希望在自己的硕士或者博士期间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本身有这样高期望的同学,在长时间环境的影响下,也渐渐感觉到在这样的环境下,没办法按照他的期望做事情。    
    于是,近几年的本硕连读采取了各项“改革”,比如成绩不到年级的60%没资格留在本系读研。把大部分名额从原来的只针对本系招生放宽到对全校、甚至外校学生招收。这样,一个名额,系里系外,校内校外都有人竞争,本系的同学越来越没有优势。促使自己系的同学们好好学习,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对于读研的详细情况,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三部分当中的读研章节)    
    人往高处走?    
    俗话说:“人望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进了清华,就有了一个对未来发展非常好的起点。自然,毕业以后下一步应该如何选择,成了学校里每天都在议论的热门话题。考上清华是对自己过去努力很好的肯定,但也容易造成清华同学的优势心理,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应该一直有好的归属。自然,浮躁的情绪不同程度的在同学心目当中滋生。    
    某电类院系的一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在他的课上讲到:“我们的同学们呐,毕了业不好好干自己的专业,都去给人家打工,编程序去了。难道这就叫人望高处走吗?”而清华某IT相关专业,近几年,每年有尽八成的毕业生出国或者去了外企工作。学生心目中的价值观,就是非热门专业的,毕了业要去做热门行业;热门专业的,毕了业要去最好的地方工作,要么出国去。学校每年都在苦苦宣传,鼓励同学到国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而当李开复、张朝阳,以及各大外企来清华宣讲时座无虚席的场面,与国家重点单位老干部在清华演讲被喝倒彩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学生们如今对“人望高处走”的执著和认识,不得不承认学校和学生的想法确实不一样。    
    对同学价值观的定位,很难进行评价,更没有对错。只是觉得,当同学们面对毕业,面对未来选择的时候,需要稍微先冷静一下,再做决定。不是从随众的热门与否选择未来,而是真正从自己的情况出发。


第一篇 清华写真生活点滴

    见到“神仙”    
    199X年8月31日,我怀着神往和兴奋的心情,作为新生来清华大学报到。一路上,为了保持我的兴致,看着一份报道9X年北京市高考情况的报纸。“北京市今年的理科状元名叫‘XX’,成绩为692分,来自于北京市XX中学 …… 他平时刻苦努力,善于思考问题 ……”    
    “哇塞,692,比我高这么多,不过无所谓,考这么高也浪费了,这不和我进了一个系。”为了找心理平衡似的,我自己嘟囔着。    
    到了报到处,一个个子高高的男生带我办手续,要不是看他长得白白嫩嫩的,差点上来叫了他老师。办完手续,赶紧谢谢人家:“谢谢你了,你是计算机系的师兄?”    
        “不不,我也是新生,报到完了来帮忙的,我姓X……”    
    从报纸到真人,这个过程太快了,自己感觉有点接受不了,从没想过自己身边突然出现的就是高考状元。    
    清华的生源实在是太好了,世界上也不会有哪所大学能像清华这样,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