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303-感受清华 >

第8章

5303-感受清华-第8章

小说: 5303-感受清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再开始做作业。如果硬要像“牛人”那样不看书直接做作业,会感觉做作业时非常吃力,每做一道题都要向前翻书很多次,为了做一道题,看书反而要花上更多时间,还不如先把书系统看一遍的好。这说明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不适合普通同学。好学生因为上课时听课能够抓住重点,掌握得好,就可以课下少花一些时间看书,直接做作业。这种差别是不能用上课是否在认真听讲或同学是否努力来区别,是一种能力上的差距,必须承认这种差距的存在。    
    如果能从中学阶段就意识到这些,而不是陷于题海的苦战,那么对于同学的学习效率绝对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同学们也应该用心去分析,这种差距究竟是来自于智力,还是来自于方法?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我曾“站在‘大牛’的肩膀上”

        
    清华里有个词叫“傍大牛”,这可和“傍大款”没关系。在清华,很多课程是要做实验、写论文的,往往一个实验是要两个或多个人一组完成。那么一旦老师布置了实验,很多同学就会纷纷行动,找班里大牛“傍”成一组,这样就不怕实验做不出来了。    
    一次,阴差阳错,不知怎的我们班的第一大牛在《计算机原理》课实验上和我分到了一组,或许是平时一起打球、踢球,他觉得我人不错,或者是班长分配的,我就这样“傍”上了一个“大牛”。    
    这位大牛从高中就经常参加全国和国际计算机比赛,摘金夺银。上了大学,平时根本没有见到过他学习的,最后考试成绩还出奇好,现在他已经在美国读书了。    
    实验我觉得特别难,对着实验要求和教材看几天了,还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一天,他找到我,说和我讨论一下实验。我非常紧张,因为我当时什么都不会,他又是“大牛”,怕他责怪我笨。但后来的讨论让我有两个完全没有想到的地方:第一,没有想到他是从最有难度的一种方式找到突破口的。这个实验主要有三个可以参考的东西,一张原理图、书上的例子和实验要求。他告诉我,在和我讨论之前的一天,平时很少上自习的他特意去上了一次自习,愣是面对着别人最望而生畏的“原理图”把各个环节都想清楚的。而据我所知,其他同学都是根据书上的例子改了改就用到实验里的。所以我没有想到他用了一条最直接,但最不容易成功的思路搞定了实验。他的做法就像登山一样,一般的人都是从坡度较缓的一面登顶,需要时间很长;而他是从陡峭的一面登顶,只有登山好手才能成功,但确是捷径。第二个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能够给我讲的这么清楚,以至于我这样一个开始不太明白的人,听他说完以后,回到宿舍还能给其他组的同学讲一讲。我原本以为像他这么牛的同学给我讲东西,我一定会因为他讲得高深而听不懂,没想到他讲得是那么有条理,他的思路是那么的细致和清晰。这次的经历让我很难忘,我明白了原来大牛做事的思路是这样的,不是仅仅为了能够得到实验结果,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彻底想清楚。    
    在清华的几年里,我受了许多类似的刺激,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好,总有人做得好。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压力和烦恼,自己会变得没有信心,生活会变得没有动力。而事实上在清华里就是如此。同学应该正视这种差距和压力,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的分析和定位,让自己“站在大牛的肩膀上”,对自己看得更多、更清楚。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给自己合适的定位(1):智不如人没关系

    不管自己承认也好,回避也好,人与人之间学习能力上的差距一直都存在。同学们应该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学习目标。    
    正所谓“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就是定位的最大用处了。比如高中时,有些同学感觉自己数理化不行,于是选择了学文;有些人对政治历史一背就头疼,那么他们选择了学理。这就是一次典型给自己定位的过程。    
    我们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正如前面讲到的,到底是智力还是方法上的原因。    
    如果差距来自于智商原因,那么自己就不要心理不平衡了,也就没有必要在谁聪明的问题上非要和这样的同学一争高低了。比如高中有的同学平时非常不用功,考试就是考的比努了很多力的自己要好。在清华里,我的身边就存在着一些绝顶聪明的同学,真可以用“神童”来形容。他们平时用于学习的时间非常少,自己的时间都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了,但是考试就是考得特别好,学东西就是学得快。归根结底,一个重要原因的确是智不如人,就好比人家算一道“34×17”的数学题像自己做“1+1=2”一样脱口而出。我在清华这几年已经学会了用坦荡的心理来面对这些天才了。这种天生的差距,的确没法弥补。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给自己合适的定位(2):好方法赛智商

    但智力上的差距并不是致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弥补智商上的差距。正如很多老师经常讲的:“学校里大部分同学的智商都差不多。”即便是在清华,上面提到的“神童”类型的同学也就是占到全部同学的10%,大部分同学感觉和其他人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差不多。    
    而在这种状况下,谁的成绩好坏的确要取决于方法了。如果不仔细观察身边同学,同样会因为“技不如人”而心理不平衡。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学习很好。我觉得他的脑子一点不快,他平时做事还总是不紧不慢的,大家都给他起外号叫“熊”。考试的时候他也从来不着急。我和他坐同桌的时候,几次看见他临交卷了卷面上还几道大题没做。但只要是他做过的题目,基本上都做对了,而且做一遍就记得滚瓜烂熟,吃得很透。虽然高一高二,很多次我都靠“小聪明”比他分数高,但到了高三,就没赢过他,最后他也顺利得考入北大生物系。他的踏实和稳重就是他取胜我的法宝。找到了这个差距对我后来的发展都很有启发,与“熊”同学的比较和定位,让我深刻理解了踏实的习惯能给学习带来多大的好处。    
    因此,虽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只要自己身边有比你优秀的同学,就应该好好和他交流一下学习,不管你觉得他是否比你聪明,他的身上一定有好的方法值得去学习。    
    远近高低各不同——重新计算模拟考试    
    最后举一个备战高考的例子,希望同学能够学会多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一次北京市高考的模拟考试后,一个同学先后做了西城、东城、崇文和海淀四个区的四套模拟题,考试类型为理工类,3+X形式。成绩用表4表示。同学看看四个城区的总分成绩,感觉自己成绩比较稳定,总成绩都在570到600之间,而且最低分570分是因为该区的试题普遍较难,大家分数都偏低了10几分。心比较高的同学,会根据成绩认为自己有600分以上的能力;求稳的同学会按照四份考题的平均成绩580分作为报考志愿依据。    
    下面通过对成绩的不同排列组合,你会发现新的问题。    
    把表4里四份试卷每门课程当中的最高分(有下划线的)和最低分(带方框的)分别加起来,你会发现,如果自己运气特别好,正好就是考的最好的这几次的老师出高考题,那么自己就能考出632分;如果自己运气特别不好,做的不顺的试卷风格正好出现在了高考里,那么自己会倒霉得只有549分。两者的差别632…549=83分,比起上面的横向比较的差值30分大了好多。这是对自己实力定位的一次修正,多了一个角度去认识自己。    
    数学语文英语综合总分    
    西城13095116257598    
    东城116109108237570    
    崇文13299124245600    
    海淀14288115240585    
    最优成绩142109124257632    
    最差成绩11688108237549    
    表4  高考模拟成绩分析    
    同时把四份或者更多套的试卷放在一起,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比如仅从表4中的数据来看,数学成绩就不够稳定。应该仔细翻看试卷,分析自己适应什么类型的试卷,什么样的题目自己做的时候觉得最不顺利。这种对试卷的分析在大考来临之前是必需的,不要觉得只有多做题才是在用功。没有花时间对自己能力充分地分析和定位,那么学习会带有盲目性。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心态很重要

    “如果将英语的26个字母由A到Z分别编上1到26的分数,    
    你的知识(KNOWLEDGE)只能得到    
    11+14+15+23+12+5+4+7+5=96分    
    你努力工作(HARDWORK)也只能得到    
    8+1+18+4+23+15+18+11=98分    
    只有你的态度(ATTITUDE)才是左右你生命全部的    
    1+20+20+9+20+21+4+5=100分”    
    努力弥补天赋    
    一位西部来的同学,考入了清华XX系。由于西部高考成绩低,来了之后,他就感觉非常不适应,他最大的担心就是怕学习跟不上,压力非常大,甚至经常闷闷不乐。从一开始就非常刻苦地学习,成天泡在自习室里。而大一的成绩也正如他的担心,排到了后三分之一。不过他从没有气馁过,他就把目标定在了每年年级名次前进20名的目标。到了大二大三,当很多同学都平时在宿舍里玩游戏的时候,他仍然坚持自习,认认真真学习每门课。不懂就问,有问题就死钻。更夸张的是,他的电脑上已经落了厚厚一层土,因为他除了编程序和看PPT课件从来不开电脑。同学们都觉得他太压抑自己了,努力过头了。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大学前三年的成绩达到了年级的前一半,幸运地比分数线高出0。3分保送到了本系读研究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上了研究生他继续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本科的时候,大家给他提意见,希望他多做社会工作,主动关心集体。于是他在研究生阶段担任了研究所的学生助理,后来做到了更加重要的社会工作。导师交给他的任务,他也非常努力地完成,一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因为他的努力表现,当年拿到了系里的特等奖学金,全系只有3个名额,而全系有1000多名研究生。今年又评上了“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一共全校只有72个人获奖,而全校的研究生总数是12000人。(现在是系里的工作助理,成了系里又红又专的“红人”。)    
    这个本科成绩一般、很不起眼的学生,如今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变成了大家佩服和关注的对象。论天资他比不上清华里的大部分人,但就是靠着不懈的“努力”,他获得了绝大多数人得不到的肯定。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努力弥补过去

    高考失利,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与自己心爱的高校失之交臂,会遗憾终身。但我身边的例子告诉我:顶住压力,不懈地努力,幸运女神就会眷顾你。    
    小张在高考前一个月摔折了胳膊,全高中的焦点一下子落在小张身上。今年只有小张有希望考上清华,而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又让这个孩子怎么能接受得了。到了高考,小张上午下午考试,中午和晚上到医院输液,虽然他也尽了全力,还是发挥得不好,与清华失之交臂。    
    但小张没有放弃,虽然全省一年只有几十个清华的招生指标,他选择了复读。顶着巨大的压力,他加倍地努力,终于在第二年圆了自己的清华梦。    
    小王高考发挥得不好,最后只好报考了北京的另一所重点大学,但他的清华梦一直在继续。当他知道每年他们学校都可以有一两个名额保送清华读研究生,更是有了学习的动力。努力加上他的天赋,前三年的成绩,全年级第一名,顺利地保送到了清华读研,从而圆了自己的清华梦。    
    这两个例子,在清华绝不是个别现象。颇有一些同学是经过复读考入清华的。他们抱着执著的追求,最终用努力弥补了过去。    
    做人要低调    
    很多好学生都有一个习惯,从高中到大学都是这样,一旦赞扬他们,他们就会特别谦虚地和你讲:“我很弱的……”然后解释几句他怎么怎么弱。做人低调,这让好学生也减轻了一些身上的压力,谦虚一些,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不管这种低调心态是真心的还是“虚伪”的表现,当一件事情摆在面前需要自己解决的时候,对自己说“要用心完成”总比“肯定没问题”要有益得多。    
    一个师弟,从考到清华来就经常找我,他总说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不好,总觉得上课没法全都听懂,觉得很多人怎么比他聪明,感觉非常的担心怕学习跟不上。我每次都给他吃宽心丸,说只要自己好好学,不会成绩特别差的,开始上课听不懂正常……    
    结果,大一第一年成绩,他拿了班里第一,他说的XX比他聪明,成绩都比他低了好多。从此我再也不劝他了,他俨然是个“牛人”呀,比我当年成绩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我居然当初还劝他别怕跟不上,想起来真惭愧。    
    另一个师弟,做人可一点不低调。从高中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到保送清华,一帆风顺。他可是那一届省里的一个传奇人物,传言一次数学竞赛大考前,玩了一晚上扑克不好好休息,第二天照样拿了一等奖。    
    但就是因为他太张扬,上了大学,对学习也向来认为都能轻松搞定,大一第一学期成绩就排到了班里倒数,第二学期一下子就出了三门不及格,差一点就成了试读生。跟不上学习节奏的他,不得不选择休学回家休整一年。这就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件事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聪明与否并不重要。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兴趣需要培养

    应试教育的惯性,使同学们到了大学,仍然保留着一些功利的观念,比如只关心对错,只注重结果,不关心自己的兴趣。但其实只要在大学,学校采取一些手段,注意了培养同学的全面素质,同学也会很快适应新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活力,摆脱应试的枷锁。和“电”相关的专业都需要上一门《数字逻辑》课。一个老师在这门课上安排了五次实验。前四次实验,都是按照一模一样的要求设计实验,大家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也都是完全一样的。有些同学觉得这些实验他们道理都明白,但是按照规定死的步骤做出来的东西还都一模一样,没意思。于是,“注重结果”的同学们对这四个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同学干脆抄袭了别人的。因为应试教育的观点告诉他们,他们不如把做这些实验的时间省下来学其他的课,大家做同样的东西就是在浪费时间。    
    而最后一个综合实验是自己利用整个学期学的知识设计数字钟、电子琴,没有太多的参考资料。由于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结果做出了各式各样、有想象力、非常有意思的作品,积极性从头到尾都空前的高。没有同学觉得这是在耽误时间了,都没日没夜地做好自己的作品。也没有同学选择抄袭别人的,都希望自己做出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比别人强的作品。    
    其实大学是一个挑战自我、尝试新事物的好场所。大学只是一个校园,是一个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