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申论快速过关 >

第3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申论快速过关-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鸟的评说实际上就是人的评说。因此,文章决非要求对鸟发表看法。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优秀论文,这样起笔: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抵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这就一下子透过字面,领悟了以鸟喻人蕴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人的问题。    
    3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    
    要使议论不离题、偏题,审读材料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例如,阅读关于谈论穿着打扮的材料,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囿于个人生活小事而跳不出来,也可防止任意拎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剖一番。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样,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锋芒了。    
    【例3】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军陆战队采访,惊奇地发现,在沙特的帐篷里,在待命的军舰上,美国官兵正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据说,有个军官匆忙出征,忘记带上这本书,赶忙写信给妻子,让她把书航寄到前线。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的必读书。(节选自张雨生《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对中国的《孙子兵法》奉若至宝,急用先学,实属为解燃眉之急。《孙子兵法》飘洋过海,备受美国人青睐,并不新鲜。该书近、现代的英、俄、日、德、法、捷等外文译本早已风靡世界,被日本人称之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拿破仑作战时也曾拜读过,此书早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军事院校的教材。《孙子兵法》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与过去战争经验写成的,曾席卷日本管理界和美国军事界,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到此为止,我们还可以继续展开联想,深入分析,明确材料的针对性。有人是这样展开联想的:    
    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里掀起研究“易经热”,祖先的真知灼见,使诸多大学生感到震惊。日本出现“《菜根谭》(明代文人洪应明著)热”,充分显示了这一事实:虽经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仍掩盖不住它的灿烂光辉,实为“中为洋用”的典型。大学校园里对西方哲学从热衷到冷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盲目批判到重新关注,这种“回归热”,充分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其他,诸如中国的中医、中药、武术、气功在世界各地深受欢迎,在日本、东南亚尤烈。还有,雷锋早已“走进”美国的西点军校,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多次在国外夺得大奖。    
    如今出现一种怪现象:“中国和尚”在国内“念经”,“听者寥寥”,但飘扬过海却出现“远道的和尚会念经”的情形,“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情形司空见惯。    
    一部分鼓吹民族虚无主义的人,把西方文化吹得天花乱坠,仿佛创造人类文明没有中国人的份,把中华民族的祖先说得一无是处。    
    有识青年应研究、挖掘祖国文化遗产,继承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一提中国便“心灰意懒”、“自惭形秽”,一提西方便“叹为观止”,须“仰视才见”的自轻自贱的民族自卑感。    
    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申论考试中,“读”是基础,“写”是关键,“读”与“写”必须结合,“读”与“写”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读”,一般着眼于认识,是从字、词、句、篇入手,进而达到“悟意”、“积材”、“辨词”、“师法”的目的。“写”,一般着眼于实践,从观察、感受、认识、摄取生活入手,继而进入构思、选材、立意、布局,并运用一定的文章体式和恰当的语言文字,将生活和人物表现出来。显然,二者在写作实践中,不仅各有其特点和规律,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也不相同。    
    1认读能力的培养    
    认读能力是阅读中应首先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因为阅读是借助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进行的。培养这种能力,旨在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    
    认读能力,就是认字、读字、识词的能力,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联句发端,然后进入说话、写作、创作的阶段的。就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成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文章或作品。鉴于此,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这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阅读的基本功和写作的基本功所在。汉代思想家王充说:“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刘勰也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就是说,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    
    怎样培养认读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认识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这种阅读从字词入手,扫清阅读中有关字词的障碍;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认识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据统计现存汉字约6万多个,用这些字组成的词则难以统计。汉字数量之多,汉语词汇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认识2700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三至四千汉字,则可以从事写作了。所以,要学好汉语写作,首先就必须学会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更有不容忽视的特殊意义。    
    2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所谓理解能力,就是培养阅读的悟意明理能力,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阅读中的理解消化能力,要求在了解一字一词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而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意义及内部联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的诸能力中至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离开了思维,理解就无法进行。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局部,把集中的内容分散理解,这就是分析;然后又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这就是综合;就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就是概括;就必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这就是联想。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都是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的表现。所以,阅读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阅读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以综合、分析而言,从分析到综合,既是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也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整体性表现。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对文章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与理解。    
    怎样培养理解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理解性阅读的基本训练。理解性阅读又叫分析性阅读,它是以理解文章全部内容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活动,是认识性阅读的必然延伸,是阅读的理性阶段。古人云:“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义蕴”,这就是指的理解性阅读。认识性阅读可“明其章句”;理解性阅读则“究其义蕴”,要求从文章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培养理解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3评论能力的培养    
    评论能力,是指对文章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品评的一种能力。评论能力,不仅是写作中十分重要、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能力,而且也是阅读的各种能力中较高的一种能力。    
    写思想评论、政治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报刊社论需要评论能力,就是写说明文、应用文,也需要这种能力。评论能力,除了对自己的思想水平、专业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锻炼之外,还必须通过阅读进行培养。    
    怎样培养评论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评论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评论性阅读是对文章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是对于文章作品进行正确评论,提出自己见解的阅读。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理解性阅读,是偏重于对文章作品的全部内容、作者的观点及作者所介绍的知识的一种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不只是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作品的鉴赏,受到启发和教育,获得经验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由理解性、鉴赏性阅读上升到评论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与评论性阅读的不同点在于:前二者多偏于形象的直觉,是以理解文章作品内容并对文章作品进行鉴赏为目的的,其对象主要是作品本身,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趣味;后者多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主要在于识别文章作品的价值,对其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评价,要求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    
    在评论性阅读中,读者既可以评价作者的思想,作品的内容,还可以评价作品的形式,作品的技巧,或总结写作中的经验与规律。它是训练理解、鉴赏、评论等多种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在这种类型的阅读中,阅读者为了培养某种能力,在选择文章作品进行阅读时,必须有强烈的针对性,以某种既定的目的进行训练。    
    五、申论材料审读实例    
    【例1】    
    【材料】1美国政府告诫美国人民:“21世纪是亚洲人的天下”、“日本第一”、“欧洲正在崛起”。    
    2日本的中小学教科书上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    
    31986年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纳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人头攒动,“挑战者”号将执行第10次飞行任务,15秒钟后突然爆炸,有7名宇航员同时遇难,此后不久,又有900多人报名参加航天飞行。    
    4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入欧洲市场。    
    5中国号称“吃的王国”,仅鸡的吃法就有十几种,然而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到北京前门一侧安营扎寨,顾客盈门,年营业额达1500万元,并把快餐店开到上海,一时间掀起了“快餐旋风”。    
    【分析】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一日千里,瞬息万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于这个时代。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形势咄咄逼人,每个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除了挑战,别无选择。工艺落后,质量欠佳,不了解市场需求动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迟早要破产。人落后,要被革职;国家落后,要受穷、挨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然而,优势不是永恒的,应抓住契机,把握时机,乘虚而入。挑战和机遇总是结伴而行,只有迎接挑战,机遇才可能叩你的门环。只要我们“人人厉兵秣马,个个枕戈待旦”,不失时机,锐意进取,向美国人出售航天器、向日本人销售电子产品、向荷兰人出售鲜花、向法国人推销化妆品、向瑞士销售机械手表的机会永远存在。    
    【联系实际】任何个人、任何国家都会卷入竞争的漩涡,今天的优势不一定是永远的优势。日本的汽车工业冲击着美国的汽车工业,韩国的电子工业冲击着日本的电子工业,欧共体经济的冲击波严重威胁着美国。日本面临资源贫乏的挑战,中国面临人口、能源、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等诸多问题的威胁,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化改革,把步子迈得大一些,力争在国际竞争场上力挫群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横刀含笑迎接挑战。    
    向国际市场挑战,向太空挑战,向困扰我们的大自然挑战,向未知领域挑战!迎接挑战,才有出路;迎接挑战,才有机遇。    
    【例2】    
    【材料】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今后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选自1992年第1期《语文月刊》)    
    【分析】贫困是一笔财富。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要奋发图强。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改变生存环境,自然产生“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有志气者“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封建社会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饥寒交迫可以使人意志消沉,也可使人成就伟业,就看你如何对待、如何利用。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逆境的信心和斗志。逆境又是生活大方而富有的馈赠,它随着年代的推移而自然增值,时间越久,利润越高。西方一位哲人说得好:愿意的人,命运跟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历经磨难的人适应性很强,知难而进,不畏艰险,能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摩顶放踵,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虽九死其犹未悔”,直至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贫困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和生活的馈赠呢?    
    然而,并非说富裕是坏事,优越的物质条件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与重要因素,关键是如何对待,如何利用。富贵本身不是坏事,但“富贵易淫”却是人之常情。人富贵了,饱暖安逸之时常常易陷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之中,养尊处优,甚至花天酒地,生活作风糜烂。由此看来,富贵岂不成了坏事?孟子谆谆告诫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这个意思。    
    【联系实际】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寒门;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