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尊重别人,那是虚情假意。人家一看就看穿了,没有诚意,你是做做外表的。内里面谦虚,你对别人尊重,一看,你出自於诚意,就感动人,这真正是大学问。
能尊重人,我们现在修学的这个目标,学著关怀别人,学照顾别人,学帮助别人,你只要把这五句,谦卑、尊重、关怀、照顾、帮助,把这十个字学好,你在这个世出世间法通行没有障碍,你走到哪里都得到人欢迎,走到什么地方别人都爱戴你。为什么?你付出,你从内心付出的,没有人不会感动的。现在这个时候缺什么?这五个都缺,只要头一个没有,后头全没有,头一个是谦卑。没有谦卑是不知道尊重别人,口头说尊重,假的不是真的,时时刻刻自己意识里面还是独大,哪个也不如我,现在所谓说是自我本位主义,学的这些谦卑全是表面的,没有实际的内容。所以后面关怀、照顾、帮助,那完全出於利害,跟我有利的,我可以做,没有利的,置之不理,机缘在面前,不认识!所以修福还是要有福的人,没有福的人,修福的机会在你面前,你不知道。
这些年来,我们无论在哪个地方讲经教学,常常劝勉人这十个字。这十个字是纲,怎样具体落实?具体落实是目,这是纲领,怎么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落实,你有这三样东西,你这十个字才能做得好,你才是名符其实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些统统属於戒。有这个基础之后,然后怎么办?然后再定,定在一门。现在我们讲多元文化,没有一样不好,儒释道三家统统可以学,佛法十个宗派也都可以学,但是只能学一个,你要好好认真去选择。一门选定就不要改,五年不够要十年,加一倍。中国自古以来所谓「十载寒窗,一举成名」,选择一门,好好的学十年,圣贤佛菩萨就是这样学成的。有缘,大家在一起学,那个缘太殊胜,不是一般人能遇得到的。我这辈子求这个缘求不到,不要讲多,三、五个同参道友在一起修学,都做不到!甚至是两个人都没有。
早年在台湾的时候,两个人,哪两个人?老师跟我,你就晓得多困难。我离开台中到台北讲经,李老师有一次就跟我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你在台北很孤单!别人没有跟我谈过这个问题,他懂得。我跟李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谈到佛法深入的地方。我离开台中,他也找不到对象谈,我也没有对象谈,你就知道这个多难。所以我常常讲理想当中十个人,这十个人不容易找,到哪里去找?这十个菩萨,这十个圣人。如果我们一生都找不到,能不能成就?能,能不能成就不在这些,在个人。我的幸运,也就是早年遇到三位好老师,把方向目标确定,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走得很苦很苦,非常辛苦!你能不能忍受,你能不能贯彻?愈挫愈奋,勇猛精进,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决定不放弃,这才能有成就。
学,就要派上用场,用在哪里?用在生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如果所学非所用,那就错了!那你怎么能应付得了环境?逆境、顺境你要都能应付,这就是你所学的派上用场。学会布施,学会持戒,学会忍辱,学会精进,学会禅定、般若。布施是放下,放下是消业障,放下是除障碍。放下什么?放下贪瞋痴。财施,法施,无畏施,贪瞋痴放不下的人他做不到,纵然做也很有限。所以你要冷静仔细观察,福报不现前,这不现前也布施,布施不如法;当然是有点小福报现前,大福报不会现前,不如法!如果如理如法的布施,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你对佛法要明了、要通达,这个东西是生活,非常管用,它不是玄学,不是谈玄说妙的,它是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你学一分真的就得一分利益,学二分就得二分利益,学十分就得十分利益。
古人讲了一句话,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的,我听了是说得太有道理,「世间好语佛说尽」。好的言语,好的教学,好的方法,佛经里头讲尽了。所以修学必定要从戒入门,戒又必须跟性德相应,你就要晓得圣贤人所说的,不是圣贤人所讲的,靠不住;圣贤人讲的,这才真正靠得住。有什么证明?有历史作证明。孔子所说的,有二千五百年历史作证明,你能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照中国历史书上的记载,三千年,释迦牟尼佛出生,周昭王二十四年,圆寂的时候是周穆王五十三年,这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比孔子早。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禁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是史学。如果不是真实的道理,肯定在历史长河里早就被淘汰掉,谁传他的?只有这东西太好,代代有人学,代代有人承传。这种承传不是他自己家的儿孙,不是跟他家里有密切关系的,不是!哪些人承传?志同道合。这个道理绝对不是他自己的创造发明,自己创造发明传不了这么久,必然是性德相应。唯有自性是永恒的,不生不灭,才真正禁得起历史考验。
孔子东西不是他发明的,这他自己说得很明白,他说他一生「述而不作」,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所学的、所修的、所作的、所传授的全是古人的。夫子常讲「古圣先王」,古圣先王是哪些代表?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他老人家常讲的。这些人都是圣人,他们所传下来的五伦八德,真做到了,他自己做到了;所以教化众生,人民服,这才能传得下来。孔子是继承先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继承这个道统,所以夫子是集大成,后人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所以儒就代表中国古圣先王的传统。古圣先王也不是他自己创造发明的,都是前人所说,后人来学习。在中国历史上所说最早的,讲到伏羲氏,伏羲大概在黄帝至少是五百年前,可能还不止,伏羲还要早;神农,神农距离黄帝五百年,伏羲氏还早。那时候没有文字,没有记载,到黄帝才有文字,一直到现在代代都有记载。印度人不重视历史,他们重视修定,重视开智慧,一般对戒定慧三学很重视,对历史不重视。所以确切的年分就很难考查。
这是说明我们要想学,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先学规矩。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在佛就是戒律,在儒就是礼,礼节;没有礼,儒就没有了,儒就变成儒学,学儒就没有了。告诉诸位,《弟子规》是最浅显的礼节,统统要从这里下手,这是个基础。现在学礼很难,只有找古礼,礼是什么?礼是社会大众生活的规范。所以礼的条文是随著时代而修订的,它要适合这个时代。譬如人跟人相见面,行最敬礼,在古礼最敬礼,这明清时候,三跪九叩首,这是最敬礼,最恭敬的礼节;现在最恭敬的礼节是三鞠躬,不一样了。中国跟外国的礼又不一样。所以礼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习惯,它是过一段时期就要修订一次。中国过去改朝换代,一个旧的朝代结束,新朝代起来,帝王都要重新制礼作乐来教化人民,人民才知道守规矩,确实社会就安定。如果没有礼,社会不会安定,为什么?没有规矩,不知道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不对。
古礼,每个朝代,日常生活的礼节,祭祀祖先的礼节,宾主相见的礼节,婚丧喜庆的礼节,统统都订得很清楚,一定要照著做才叫不失礼,你不照这个做就不懂礼。现在,满清亡国之后,一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没有礼乐。国民党的时代没有,现在新中国也没有,没有就乱了。你说父母过去了,丧礼怎么办?披麻带孝,那是满清的礼,对不对?有很多人问我,我说也对,没有礼了,怎么做都对。蒋总统过世,他的儿子蒋经国没有披麻带孝,穿的是黑色的中山装,也有人问我,他说:这是什么?这是西洋的,西洋的礼,黑色的。国家没有制礼作乐,就乱了。乱了,什么都对,什么都可以,没有礼。这在将来史学家里面,这个朝代叫乱世,他没有规矩。从前朝代虽然不长的,历史上有他的史,那什么原因?他制礼作乐,就是说他上轨道了,他的政治上轨道。没有礼乐,就是始终还没有上轨道,还在摸索。所以下一代的人来写历史的时候,这是乱世。中国这一次这个乱,在历史上来讲时间是最长的。古时候动乱,一般顶多是五年。五年,国家一定就公布礼乐,全国必须要推行。所以你看社会安定,人民的生活,没有一样不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
佛法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这怎么能疏忽?所以戒律要知道,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佛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太清楚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最浅显的,你求学有目标、有方向。现在学术为什么乱?根没有了,他怎么会不乱?古时候学术有根,根是伦理、是道德、是因果,这三个是根。现在根没有了,根没有了,人心是浮动的,他怎么会定下来?有根,他有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那是道义。连当强盗、做土匪,你看俗语也说「盗亦有道」,他也不随便乱杀人,也不随便抢人。他找哪些人做对象?为富不仁,这些是他抢劫的对象。这个人富有是很仁慈的人,肯帮助社会苦难的人,这个盗匪、盗贼决不会伤害他。你有钱,自私自利,别人有苦难的时候,一毛不拔,他对象对你。所以盗也有道,也就是哪些人可以抢他,哪些人不可以;小偷也是,哪些人可以偷他,哪些不能偷。他有道!现在谁懂?
如果有这个基础,有这个伦理、道德、因果的基础,他今天在大学里面,科系很多,他会认真选择一个科系,跟他性情、爱好有关系。他选择只要自己欢喜爱好学习,他有兴趣,他会有成就。学成之后,从事这个行业,决定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那就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他懂得谦卑,他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敬爱别人,懂得关怀别人,懂得帮助别人。所以他把道义看得重,利害看得很轻,社会是安定的。现在颠倒了,现在道义没有了,现在人把利害看得很重,人人都争利,孟子所说的,天下没有太平的日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今天全世界,全球交征利,世界危矣。这二千五百年前孟子所说的,看看现在是不是危机重重?这个世界上许多志士仁人都想拯救世界,想不出方法,束手无策。联合国天天开会讨论,搞了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一点成效都没有。投下去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你说多可惜。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就出在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从上到下都把利益摆在第一,这就是今天整个世界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救自己,还想帮助别人,从哪里救起?把利益放下,把仁义找回来,自己有救了,你也真正能帮助别人。仁义是什么?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义是什么意思?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符合道理就叫义;不符合道理,这义就没有了。那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就是仁,爱人!爱人就不能害人,害人就没有道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这个教学的根就是「父子有亲」,我们讲得很多,就是亲爱,亲爱发扬光大。《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真诚平等的爱心,这是仁。有仁就有义,仁没有了,义当然没有。怎么样能把仁义找回来?仁义是我们一生做人坚守的大原则,大前提。所以他学佛,佛家讲的十善很容易做到,一点都不困难。为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佛教到中国来,跟你讲《十善业道》,立刻就接受,一听,大家都点头,很有道理。仁义是个总纲领,这十善十条就是它的细目;仁义一落实,就是十善业道。讲到最微细的,《仪礼》,十三经里面的《仪礼》。《仪礼》,古人说是周公作的,一般人相信周公也是集大成,也是集上古尧舜禹汤,古圣先王的教诲,教我们应该怎么过日子?怎样跟家人相处?怎样跟邻里相处?怎样跟乡党相处(乡党就是我们今天讲社区)?怎样跟社会大众相处?讲那种关系。这些全都属於戒律。佛法更有增上的戒律,那个戒律就是超越世间的,帮助你灵性向上提升。中国儒家所讲的是一世,一世的教育;而佛法传过来是三世的教育,佛法讲过去生、讲现在、讲来世,所以它的范围、空间更大!
佛法讲定,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世间禅定,所谓四禅八定,这个说法高级的,不是普通的,儒没有讲到。儒家所讲的,他们也讲静、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他讲这些,这些好像佛法讲的未到定,是哪些?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们都修定,不到位,不是没有定,有一点定功。如果真的这个定修成了,佛法里面的定修成;佛法讲世间,是能够把分别执著真的伏住,这叫修成,并没断掉,能够控制住,佛经上讲降伏其心,你没有断,能降伏住,你就能生到欲界上面的四层天。真正伏住,分别执著虽然没断,它不起作用,到色界天去,那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色界去,那高!所以我们看儒家的都在欲界。那真正修道,道家的,中国道教、道家的,这神仙,也是这么个道理。如果妄想执著没有伏住,道家的仙人也在天道,也在四王天、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兜率,大概总是在这几个层次。所以实在讲是比不上古印度。古印度他们能够到色界、到无色界,这是很了不起的。统统都是伏烦恼,没有断。断烦恼可真不容易,佛法教人要断,修的方法呢?先伏后断。不断,是世间禅定,出不了六道轮回,一定要断。断要靠什么?要靠智慧。定能伏烦恼,不能断。
从禅定开智慧,那就好了。慧一开,叫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就没有了,烦恼变成什么?烦恼变成智慧,还原了。诸位要晓得,我们迷了,把智慧变成烦恼。真有很深的定功,又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还原了。所以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迷悟!真正觉悟了。所以要在这个地方做个大转变,转变法是真干,他不真干不行。怎么真干?菩萨六个阶段就是叫你干的,头一个教你什么?布施,你真肯舍,这是第一关;第二个守法,守规矩,持戒;第三个是忍辱,有忍辱才能精进,有精进才能得定,有定才能开慧。你看看到开慧,转了,转烦恼成菩提,有次第,有方法。头一个你不肯舍,戒就不能持。六波罗蜜好像六层楼,后后深於前前,因为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你有布施不见得你有持戒,有持戒决定有布施;有持戒不一定你有忍辱,有忍辱一定有布施、有持戒,后面包括前面。所以有智慧,有般若智慧,前面五个决定有。他有层次教你怎么做法。最难的一关就是舍,大喜大舍,最难一关就是舍,舍太不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你看他舍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要做这个示现?我们才能体会到他无尽的慈悲,教导我们。他教菩萨学这六桩事情,六门功课,他自己全做到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全做到了,他才教你。他告诉你,怎么成就的?我就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你也用这个方法,你也能成就,就这么回事情。
后面这首偈子,『常乐称扬一切佛』,乐是爱好,欢喜;常是经常不断,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称赞宣扬一切佛。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弘护正法。弘护正法把它当作我这一生唯一的目标,唯一的一个方向,这是什么人?这是佛,这是菩萨,这是阿罗汉,别人做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