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287-大突破 >

第2章

4287-大突破-第2章

小说: 4287-大突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饶漱石在讲话中,把上海的私营业主叫做“工商业家”。 ①


私营经济何处去 七年偃旗息鼓《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为什么没写“社会主义”     
    全国私营老板极为担忧的“搞不搞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建国前夕颁布的“人民大宪章”——《共同纲领》中,得到了一个令他们宽慰的回答。     
    《共同纲领》是什么呢?恐怕今天许多人都不清楚。可是在1949年,《共同纲领》是头等重要的事。     
    它的全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人民日报》1949年9月30日报道这个消息时,在头版用了一个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共同纲领》通过之后的第二天,即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30万人集会游行庆祝。在欢呼声中,毛泽东自豪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亲自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组长是周恩来,副组长许德珩。小组成员包括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及著名专家学者共二十几人,可谓群贤毕至。起草工作从1949年6月起,经过各民主党派和各方人士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反复修改,七易其稿,最后由毛泽东审阅定稿。     
    最重要的是,《共同纲领》的总纲规定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表明,国家任务是建设新民主主义,而不是开始社会主义革命。     
    《共同纲领》内涵很丰富,这里着重谈谈经济方面的内容。     
    《共同纲领》明确界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这就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1。国营经济。2。合作社经济。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4。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就使私营经济取得了堂堂正正的合法地位,打消了私营老板的顾虑。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有点陌生,但在当时,它非常时髦,人们都挂在嘴边。《共同纲领》第31条解释说:“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紧接着,第31条提出:“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资源等。”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国家资本主义被人们看成是逐渐消溶私人资本,最终向公有制过渡的桥梁。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共同纲领》集中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新中国的建国施政纲领,具备了在宪法颁布之前作为新中国根本大法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所以,当时社会舆论把《共同纲领》称为“临时宪法”。当然,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临时宪法。     
    “大宪章”这个词是刘少奇在这届政协会议21日大会发言中说的。他的原话是:“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①民盟代表、著名的大胡子张澜激动地说:“它没有高调,它更没有空想。这真是切合实际,切合人民今天需要的《共同纲领》。”他说,“立下宏愿,抱定决心”,“共同起来担负实现这个纲领的责任”。②     
    毛泽东也给了这篇文章很高的评价,他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说:“《共同纲领》必须充分地付之实行,这是我们国家现时的根本大法。”③     
    著名工商界人士孙晓村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他后来写了一篇颇有价值的回忆文章,题为《我所经历的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发表在新华社《瞭望》杂志1989年12     
    期。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共同纲领》为什么没写“社会主义”?     
    这里要辩证一下。所谓没写“社会主义”,并不是说《共同纲领》中没出现过“社会主义”这四个字。其实《共同纲领》中出现过两次“社会主义”的字样。如第四章“经济政策”第28条有一句话:“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第     
    29条有一句话:“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府应辅助其发展,并给予优待。”     
    孙先生所说的没写“社会主义”,是指《共同纲领》中没有写“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这类意思的话。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解就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所以,在《共同纲领》中不写“社会主义”,对于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当然是太重要了。     
    下面是孙先生文章的相关内容:     
    我们在讨论《共同纲领》总纲时,大家发言很热烈,民主气氛十分浓厚。特别是讨论到《共同纲领》没有写明“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时候,有不少同志觉得“社会主义”的前途一定要写进去,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奋斗方向。有的同志说,共产党领导,为什么怕写“社会主义”?较多的同志认为,《共同纲领》的实施,实质上就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了,现在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还是很陌生的,写上“社会主义”与事实有距离,还是实事求是不提社会主义为好。几种观点激烈争论,相持不下。     
    9月22日,周恩来同志在《关于草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过及其特点的报告》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总纲讨论中,曾有一种意见,认为我们既然承认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因此总纲中就应该明确把这个前途规定出来。筹备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而奋斗。所以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认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而且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去。”     
    周恩来同志这篇讲话,大家都表示赞同。这篇讲话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至今回味,言犹在耳,真堪称是执行实事求是路线的典范。     
    孙先生的文章,和《共同纲领》所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完全吻合。     
    但是,不久之后,围绕这个社会性质定位的问题,党内高层发生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私营经济的命运。《共同纲领》也被搁到一边去了。


私营经济何处去 七年偃旗息鼓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应该有一个广大的发展

    毛泽东: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应该有一个广大的发展     
    1949年,在全国欢呼新民主主义大宪章诞生,私营企业家惊魂甫定之际,毛泽东4年前的一篇文章《论联合政府》成为一个新热点,不但见报率陡然激增,而且也受到私营老板的追捧。     
    如《人民日报》1949年8月12日发表的重头文章《新民主主义下的私人资本经济》(署名任重),就大段大段引用《论联合政府》原文,给“忧心忡忡、举棋不定”的私营老板吃“定心丸”。而资方人员“服用”之后,竟然疗效神奇。     
    这是什么缘故呢?     
    先交待几句。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代表中央委员会作了书面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这个报告没在会上宣读,是把稿子印出来请代表讨论。除此之外,他在大会上还作了口头报告以及大会闭幕词《愚公移山》。《论联合政府》经代表讨论,确认为党的纲领,并于1945年5月2日在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反响强烈。在国民党统治区重庆,新华日报社散发了3万份《论联合政府》。连正在出席国民党六大的一些代表看了之后也说,共产党有办法,说得头头是道。     
    但是,《论联合政府》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解放日报》公开发表的版本。另一个是建国之后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收入该文时经过删改的版本。当然,前者更能反映七大时准确的历史面貌。在1949年,报刊宣传的《论联合政府》当然是1945年的版本。     
    1945年版的《论联合政府》,在当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应该有一个“广大的发展”。     
    下面我们看看1945年版《论联合政府》是怎么说的。在引文中,把1953年版《毛泽东选集》所做的修改附在括号内。     
    “现在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说也奇怪,有些中国资产阶级代言人不敢正面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而是转弯抹角地来说这个问题。另外有些人,则甚至一口否认中国应该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1953年版《毛泽东选集》的编者,把“广大”两字改为“必要”),而说什么一下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社会,什么要将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毕其功于一役’。很明显地,这类现象,有些是反映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有些则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于民众的欺骗手段。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广大发展的便利(1953年版《毛泽东选集》的编者,把“获得广大发展的便利”改为“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今天的读者看了这段话,不免产生两个疑问:一个是,力主“兴无灭资”的毛泽东竟然也赞成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广大发展”?再一个是,为什么1953年的修改又把“广大发展”改掉了?     
    现在先说第一点。毛泽东的确曾经赞成资本主义在中国应该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是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肇始于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而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达到一个高峰。遗憾的是,后来他又带头批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在七大召开的1945年,毛泽东对发展资本主义热情高涨。上文提到他在七大除了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报告之外,还有一个口头报告。这个口头报告现收入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全书共8卷),题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在口头报告中说:“我们这样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毛泽东还猛烈批评了不同意广泛发展资本主义的党内同志,说他们是民粹主义。毛泽东说:“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①     
    七大刚闭幕,延安《解放日报》为了贯彻《论联合政府》的精神,于     
    1945年6月21日发表社论《关于发展资本主义》,指出:“在许多农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自由资本主义还有它发展的宽广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前面提到的《人民日报》1949年8     
    月12日任重的文章在引用了《论联合政府》的论述之后说:“对于产业落后的中国,这样的一个资本主义,不但并不多余,而且在相当时期内是很有需要的,要让他发展的。”     
    这样说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资本主义在中国不但能够存在,而且还有广大、广泛、宽广的前途,私营老板怎能不拍手?     
    那么,为什么到了1953年,又把“广大发展”改掉呢?这与后来形势变化及党内斗争有关,后文将要表述。这里先谈谈一些学者对《论联合政府》两个版本的不同意见。     
    中共党史学会会长龚育之最近著文《关于七大的文献和回忆》建议说:     
    “听说中央有关单位还准备合作编辑七大历史文献集,提供更为详尽的档案材料。党史研究者们都在盼望着。这里提出一点希望,就是在这个文献集中,最好能同时收录《论联合政府》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当时(七大时)公开发表的版本,一个是建国以后(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经过稍许删改的版本。两个版本都是正式的、重要的版本。从研究历史来说,不可以偏废。因为前者反映七大时历史的准确面貌,后者反映修订《毛泽东选集》时的思考。在何时,在何种背景下,基于何种考虑,作了何种修改,这本身已经成为历史,已经是历史研究的课题。”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于光远于1996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书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从中国特色出发的一个创造。于光远仔细考证了《论联合政府》两个不同版本之后说:“不论这种修改后的内容比原来的内容是否更正确,但《论联合政府》是党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重要文献,随便修改,这是完全不应该的。《毛泽东选集》的编者这么做,使得人们很难完全根据它来研究历史,而必须去做考证,而这种考证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他还说:“七大时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比起写《新民主主义论》时更进一步。这种进步表现在1953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里《论联合政府》的文字不如表现在1945年     
    5月2日发表的《论联合政府》文字中的,表现在1945年5月 2日发表的《论联合政府》文字中的不如在口头上讲的。”① 龚育之在《关于七大的文献和回忆》这篇文章中还提到:“前不久,报刊上宣传某地‘发现’了《论联合政府》的一个未曾见过的珍贵版本,其中有些今天看来很有启发的话(例如,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所欢迎的,外国投资的容纳量将是非常广大的等等),是现行版本中没有的。这其实就是当时公开发表,直到《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前广泛发行的版本。在今天的历史文献中集中收录这个(和这类)版本,人们就不至于把它当作‘珍本’来‘发现’了。”     
    这样看来,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中实际上是讲了两个“广大”。一是中国私人资本要有一个广大的发展,再一个就是中国需要广大的外国投资。今天,不少人惋惜慨叹:当初如果按照这两个“广大”的路子,多干一个时期新民主主义,中国也许会发展得更快一些。


私营经济何处去 七年偃旗息鼓刘少奇天津破冰行 (1)

    不论从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探索来看,还是从中国私营经济五十几年起伏跌宕的历史图画来看,刘少奇1949年4月天津之行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