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苏东坡传 >

第4章

苏东坡传-第4章

小说: 苏东坡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尊神像摔得粉碎。他原来早已对那尊像怀有恶感,并且那尊神像全村人都很惧怕,
更可能的理由是对那庙里的庙视存有敌意,因为他常向信徒们勒索钱财。
    苏东坡的酒量倒不是由祖父那里继承而来,但是他的酒趣则是得自祖父,以后
不难看出。这位不识字的老汉的智慧才华,原是在身上深藏不露,结果却在他儿子
的儿子的身上光荣灿烂的盛放了。身心精力过人的深厚,胸襟气度的开阔,存心的
纯厚正直,确都潜存在老人的身上。苏家在当地兴起,和别的望族世家之兴起一样,
也是合乎无限的差异变化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的。对于苏东坡外婆家的才智如何,
我们尚无明证,但是苏程两家血统的偶然混合,不知在何种情形之下,竟产生了文
学天才。
    此外,祖父对他孙子的文学生活并无何苦大的影响,只是一点,祖父的名字是
“序”。当年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确是最为难的事,因为苏东坡是个名作家,必须
写很多序。苏东坡若用“序”这个字,便是对祖先失去尊敬。于是他只好把他作品
中所有的“序”,都改称之为“引”。不称父母与祖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很古老
的风俗,有时候十分麻烦。尤其父亲的名字是很普通的字时为甚。在中国最伟大的
史学家司马迁皇皇巨著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谈”字,因为“谈”是他父亲的名字。
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竟擅自改为“赵通”。同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必
须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
“泰”字。诗人李翱的父亲名“今”,于是此位诗人必须用一个古字代替现代这个
普通字“今”。这种禁忌是由禁写当朝皇帝名字的禁忌而起。科举考试时,考生的
名字之中若有一个字与当朝已驾崩的皇帝的名字相同,则被逐出考场。可是皇帝通
常总是称年号或溢法,而不称名,所以就有不少考生忘记了皇帝的名字,而真被逐
出考场。有时一个皇帝也会在这方面犯了禁忌,因为谁也不易随时记着十代祖先的
名字。一次,一个皇帝一时没记清楚,在给一座亭子起名字时用错了字,忽然想起
来犯了禁忌,误用祖先之名。于是,刚为那个亭子颁赐了名字,立刻又改换。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就其政治上的抱负而言,他算是抑郁终身,
不过在去世之前,他想追求的文名与功名,是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出现了。苏洵秉赋
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直至今日,
人人都知道他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大人常举这件事来鼓励年轻人,告以只
要勤勉奋发,终会成功的。当然,聪明的孩子也许会推演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孩
童之时不一定非要专心向学。事实上,苏洵在童年并非没有读书作文学习的机会,
而似乎是,苏洵个性强烈,不服管教,必又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方式。我们都
知道好多才气焕发的孩子确是台此。若说他在童年时根本没读书写字作文章,恐非
事实。他年轻之时,必然给程家有足够好的印象,不然程家不会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的。另外,同样令人惊异的是,他晚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而能文名大噪,文名
不为才气纵横的儿子的文名所掩,这究属极不寻常之事。
    大约他得了长子之后,自己才态度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他看
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已科考成功,行将为官做吏,因而
觉得含羞带愧,脸上无光。此等情事,即便平庸之才,都会受到刺激,对一个天赋
智力如此之高的人,当时的情形一定使他无法忍受,今日由他的文集中所表现的才
智看,我们对此是不难了解的。在苏洵给他妻子(苏东坡的母亲)的祭文里,他表
示妻子曾激励他努力向学,因为那位程家小姐是曾经受过充分的良好教育的。祖父
对他儿子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在他眼里,他这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
只是一个倔强古怪的孩子,虽有天才却是游手好闲不肯正用。有朋友问他,为什么
他儿子不用心读书而他也不肯管教,他很平静的回答说:“这个我不发愁。”他的
话暗示出来他那才气焕发而不肯务正的儿子总有一天会自知犯错,会痛改前非,他
是坚信而不移的。
    四川的居民,甚至远在宋代,就吃苦耐劳,机警善辩,有自恃自治的精神,他
们像偏远地区的居民一样,依然还保持一些古老的风俗文化。由于百年前本省发明
了印刷术,好学之风勃然兴起,在苏东坡的时代,本省已经出了不少的官员学者。
其学术的造诣都高于当时黄河流域一带,因为在科举时,黄河一带的考生都在作诗
方面失败。成都是文化中心,以精美的信笺,四川的锦缎,美观的寺院出名。还有
名妓,才女,并且在苏东坡出世百年以前,四川还出了两个有名气的女诗人。那些
学者文人在作品上,不同于当时其他地区文章浮华虚饰的纤丽风格,仍然保有西汉
朴质速健的传统。
    在当年,也和如今一样,四川的居民都耽溺于论争,酷爱雄辩的文章。甚至在
中等社会,谈话之时都引经据典,富有妙语佳趣,外省人看来,都觉得充满古雅精
美的味道。苏东坡生而辩才无碍,口舌之争,决不甘拜下风。他的政论文章,清晰
而有力,非常人可望其项背,数度与邪魔鬼怪的争辩,自然更不用提了。东坡和他
父亲,被敌人攻击时,都比之为战国诡辩游说之士,而友人则誉之为有孟阿文章的
雄辩之风,巧于引喻取譬,四川人为律师,必然杰出不凡。
    就因为这种理由,眉州人遂有“难治”之称。苏东坡一次辩称:此地居民,不
同于教养落后之地,不易为州官所欺。士绅之家,皆置有法律之书,不以精通法律
条文为非。儒生皆力求遵守法律,亦求州官为政不可违法。州官若贤良公正,任期
届满之时,县民必图其像,悬于家而跪拜之,铭之于心,五十年不能忘。当地人像
现代的学生一样,新教师初到任,他们要对他施以考验。州官若内行干练,他们决
不藉故生非。新州官若但有扰民傲慢之处,以后使他为难棘手之事多矣。正如苏东
坡所说,眉州之民难治,非难治也,州官不知如何治之耳。
    在眉州那些遗风古俗之外,民间还发展出一项社会的门阀制度。著有名声的世
家列为甲等乙等,而称之为“江卿”。江卿之家不与普通人家通婚嫁,只要对方非
江卿一等,再富而有势,亦不通融。另外,农民之间有一种完美的风俗。每年二月,
农人开始下田工作。四月份以前拔除野草。农人数百之众,共同动手。选出二人管
理,一人管钟漏,一人管击鼓。一天的开工收工完全听从鼓声。凡迟到与工作不力
者皆受处罚交纳罚金。凡因多而工作人少者,都捐款归公。收割已毕,农民齐来,
盛筵庆祝,击破陶土做的钟漏,用所收的罚金与指派的捐款,购买羊肉美酒,共庆
丰收。这项典礼开始时,先祭农神,然后大吃大喝,直至兴尽,才各自归家。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
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
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
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
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
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
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
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正教
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建宁二年,送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闻传舍伏床
而泣。滂闻之,日:“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缓,弓怖俱
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
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
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
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
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
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
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
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苏东坡
和另外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夸奖的。那个学生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
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陈大初在晚年时,一直准备白昼飞升。一天,
他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给他食物金钱。他出门之后,把那食物金钱全散与穷人,
自己在门外盘膝打坐,在不食人间烟火之下,就准备脱离此红尘扰攘的人间世。几
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气就不动弹。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但是当
时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愿去搬运尸体。但是死人说了
话:“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搬运。”他立起身来,自己走到野外,在一个更为舒适
的地方死去。这就是一般所谓道家修炼之士的“白昼飞升”。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
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
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
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
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
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
形在孩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
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
纹。他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做砚台,非常合用。砚台必须用
一种有气孔的特别石头,要善于吸收潮湿,并且善于保存潮湿。这种好砚台对书法
艺术十分重要。一个上品砚台往往为文人视为至宝。好砚台是文人书桌子上的重要
物品,因为文人一天大半的生活都与之有密切关系。父亲给孩子一个砚台,他必须
保存直到长大成人,他还要在砚台上刻上特别的词句,祝将来文名大噪。
    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
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这篇短文字是描写一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
装已死,等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大约也正在此时,他的
老师正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
在老师肩膊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
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极力
奖励文学艺术。国内太平无事,中国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些
部落蛮族本来常为患中国,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
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思宠,侍奉皇帝,点缀升平。正是在这个时候儿,
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到鼓舞。幸好在这位大
诗人的童年生活里,我们还有这些对他将来崭露头角的预示。虽然苏东坡记载了不
少他成年时代做的梦和梦中未完成的诗句,可是还没有什么无心流露的话,供现代
的传记作家使之与解释,直觉、狂想相结合,而捏造出东坡这位诗人下意识中神经
病的结构形态。苏东坡倒丝毫没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
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
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
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
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
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病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
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
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
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
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
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
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
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
比。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
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
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此种抄写工作自不可免,但是在苏东坡时,书籍的印刷早
已约有百年之久。胶泥活字印刷术是由一个普通商人毕升所发明。方法是把一种特
别的胶泥做成单个的字,字刻好之后,胶泥变硬;然后把这些字摆在涂有一层树胶
的金属盘子上,字板按行排好之后,将胶加热,用一片平正的金属板压在那些排好
的字板上,使各字面完全平正。印书完毕之后,再将树胶加热,各字板便从金属盘
上很容易脱落下来,予以清洗,下次再用。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规矩形式。就像现代的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当年那种考
试,要符合某些标准,须要下过某等的苦工夫,要有记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
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
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苏洵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