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北大优等生是怎样炼成的 >

第7章

北大优等生是怎样炼成的-第7章

小说: 北大优等生是怎样炼成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函数的图像变换、反函数、常用函数、函数思想、函数题型等这样的顺序编排起来,这个过程之后,你就成了半个数学家。第二,要多解题,通法在解题中应用,特殊技巧从解题中获得,数学就是解题。当然解题要有针对性,不能扎进题海,泅不出来。
  政治课本的编排最为科学,逻辑相当严密,这有益于我们的记忆。政治的记忆要学会用目录,并学会画知识框图,在记忆的时候,不要死记,联想知识间的联系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划出知识框图,这样才能将知识记得牢。政治题分为选择和论述题两方面。对于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审清题目,主要审三项——主体、设问及隐藏于其后的命题意图(比如题目要求的角度,是政治常识还是经济常识)。另外做题时要结合题支,有三个步骤排除(错误项)、去除(不合题意的项)、比较(既合题意,表述又无误的项)。其实开始是这些步骤需要严格的训练,但用熟以后就不必拘泥了。论述题一般都是材料题,审题要划分材料说了几层意思,然后综合材料的核心思想(这样最容易发现命题者的意图)。另外一定要看清设问的角度,到底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角度,诗文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还是三者都包括。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三条都写才能保证不失分。另外答案往往来源于四方面——课本原理及方法论、材料中的信息、自己平常见到分析某一类问题是常用的语言和知识点(比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语,书上没见过,但在分析新的经济现象是常用到)、时事性的语言(往往成为加分的条件)。政治是三门之中最注重时事的,因此需要我们广泛的阅读报刊,在这里我推荐《中学生时事政治报》。
  历史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科。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做事时脑袋中充满了点子,也使我们少走了弯路。但历史不仅是有趣的故事,它更需要理性的把握。历史首先要解决识记的问题。识记不要被那么多的年号吓倒,记住大的历史阶段才是最重要的,当然重要的年代还是需要记的,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古人结绳记事,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方法。把整个历史当作一条绳,在这条绳上打结记事件,同时把握历史阶段特征(这才是历史中最重要的)。近年来的历史选择题有两种趋向:一是分析文物,这种题靠的就是一个逻辑推理,切忌脱离文物本身、凭空猜测;二是注重用文化来考察政治经济,这种题考的是历史阶段特征。历史论述题着重于辩证思维的考察(不管是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评价,还是对民族主义的评价),这种题要注意表述的完整性(即采用总分式)。
  地理是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的有趣学科。地理题考不出新的内容,只要能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及常规问题的分析方法就可以。地理最注重定位,所以经常看地图非常重要,比如2004年的全国卷第36题,只要能分辨出是咸海,再联系到初中地理中亚部分的小字介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它就是小字的变种)。地理题的第二个特征是重视区位分析,比如描述地理特征、分析环境优劣、怎样进行开发等。对于地理课本,自然地理的部分重在理解道理;人文地理的部分重在表述及逻辑;国土整治则是区位分析的典范,关键在于把握思维。
  应考的学问
  考生自然要面对高考。其实考试也是一门学问,有人还为此专门出书论述。我们首先应该端正对考试的态度。有的同学厌考,认为它像科举一样摧残人才。其实即便是科举也曾发挥过莫大的积极作用,通过科举上的人未必就是庸才。现在的高考比古代轻松多了,人性化的关怀很多。高考不是敲门砖,它具有教学导向和能力导向。为了应考,教与学都遵从考试大纲进行,由于考试大纲经过专家多次论证才修订,它就具有了科学性,所以依托考试大纲来进行教学也成为一种科学行为,它必定让我们增加的是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有些同学提倡素质教育,但目前还没有成型的素质教育方法和评定方法。那些厌考的同学大多是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罢了。如何考试?考前要保证睡眠和饮食,最好保持和平常一样的状态。考试过程中听好监考的指示。卷子发下来后先阅卷,做到统览全局。答题时,要做到“沉着冷静,胆大心细;稳而不慢,快而不乱”。如果实在很紧张,就想“我做的都是对的”,很有效,不妨一试。答题时也要注意次序,先易后难,比如英语,顺序为听力→单项→改错→作文→阅读→完型,不必拘泥于试题顺序。如果临近结束,你的难题还未做,停下来检查基础题(尤其对数学,因为基础题失分的不在少数)。每门考试后不要议论答案,因为一切已经结束,再讨论都无济于事。当然,平常的考试后还要注意总结,总结知识是否有欠缺,应考状态是否最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
  作为过来人,最后我愿赠给面对高考的学子们几句话——
  · 青春的蕴涵——只有奋斗的义务,没有蹉跎的权利。
  · 手中的牌没打完,我是不会认输的。
  ·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 没有过程的结果是不存在的,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
  ·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以这些话共勉、共进!
  奋斗吧,未名湖畔将闪现你的身影,博雅塔下将留下你的足迹!
  百年北大欢迎你的到来!

成功高考有学问:高考必然有规律(1)

  姓  名:师帅
  所在院系: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2004级
  毕业中学:陕西省榆林中学
  高考成绩:672分(2004年高考榆林市文史类第一名、语文单科第一名)
  时间如同渗入沙的水,如同乙醚。我们大梦还未醒来,过往却早已经流水般地逃走,两岸的山岩被冲刷成鹅卵,才忽然想起这其中的种种辛酸和喜悦。当我坐在理教在国关楼在文史楼,或者在电脑前电话边,某时某刻隐约想起旧日的梦,掸去灰尘,依旧在怀。只是有时放不开那种沉迷于心的感觉,让故事也悄悄睡着。大二了,朝晖夕阴春去秋来,总有些许沙子在漂游中落户在迷蒙中积淀,便决心要把它描摹出来。
  (一)昨天的昨天
  其实从小到大生活总好像在重复一样,有时甚至觉得毫无新意。父母对我的启蒙比较早,幼儿园之前我已经掌握了一些小学低年级才要求掌握的知识,虽然入学后对所学的东西并无多少好奇,但至少我很容易地拿到比较好的成绩。然后大概是因为基础比较好又有一些自信或者说是更加觉得考出高分是理所当然,总之出于这样的动力一直都非常顺利也比较轻松。课业负担不重,所以活动就很积极地参与,诸如书法、绘画、演讲等等竞赛都拿到过一些奖项。高年级时做了少先队的大队长,对我的自信心而言又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升初中时我以县里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江苏省昆山市支持援建的昆山中学,各方面条件都还比较好。进校之后成绩也是稳定在年级前三位。学校很重视英语教学,我们的英语老师也是学校的副校长更是敬业,经常在课下进行辅导,班内英语水平普遍不错,尤其语法比较扎实,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到中考时我再次考出县里第二的成绩。运气其实还不错,不过想起这两次都当第二并且不是输给同一个人总觉得有一点遗憾。初中学习还是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拓展并不多,数学、化学竞赛也拿到了一些奖,但都不是太高的奖项。说起来初中时我的生活和小学并无多大改变,成绩好、一直是学校积极分子、态度乐观、重大考试都发挥不错。我在对这一阶段的回顾中经常把小学和初中划归在一起,简单而顺利;反过来说高中时生活开始有了很大变化,机遇和挑战更多,虽不算顺畅却让我收获了很多经验。
  (二)现实的破碎与理想的延续
  所谓现实的破碎是说那种对我而言的一帆风顺从高中开始变得疏远,当我发现我身边的人个个都很优秀都很刻苦,当我发现稍微的疏忽可能带来排名的显著变化,当我发现我还是以一种悠闲的态度对待并不乐观的现实的时候,梦开始醒了,自己的想法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我以年级第九名的成绩考入当时全市惟一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陕西省榆林中学。学校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知名中学,曾经培养出很多社会栋梁,在我家乡一直有着很好的声誉。正如此也成为很多人所向往的地方,竞争很激烈。我刚入校成绩不算突出,虽然自己觉得并没有不适应或者退步,然而眼看着别人的优秀多少有些不服有些不自信。但是语文成为我的一个突破口,我第一次期中考试便拿到语文单科的年级第一,语文老师也挺喜欢我的文章,不时的会拿来当范文,自己的信心也从此开始重建。
  后来在校报做了编辑,也有一些文章发表和获奖,在学校小有名气。曾有一度甚至只喜欢写作文而不喜欢其他,当我意识我这种危险倾向及时做出了调整才不至于带来什么后果。说到当时的理想,也并未把北大清华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有人这样总结到,说高三之后年级的排名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一切也皆有可能。这样的说法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高三那种氛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勤奋学习,容易进步也容易受挫,变化自然也大。我高二时只是打算去一个自己所喜欢的城市,跟多数人对大学的憧憬一样,把它看成乐园,看成一个负载梦想的地方,有漂亮的房子、儒雅的老师,不用怎么学习等等。这种渴望成为当时很强大的一种动力,让我愿意为此拼搏。
  (三)扬长避短,选己所爱
  高二的最末面临文理的选择。我是这样计算的:
  我所喜欢的学科:语文、英语、地理、化学
  感觉一般的学科:数学、生物、政治
  不太喜欢的学科:物理、历史
  我选择了文科。原因首先是我这个人本来不太擅长计算,数学和物理不差但是也并不突出;历史不太好但是凭借语文的扎实功底文综应该不是太大问题;文科数学相对也容易,扬长避短。
  和我预料的差不多,进入文科班之后就好像回到初中时代,一切又变得比较轻松顺利。语文英语是我的优势科目,很多文科生不太擅长地理,我的地理也得到突显。其实地理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不要被看似抽象的题目所吓住,应该试着多看看地图和地球仪,多看看国家地理杂志,真的发生兴趣的一天很多事情都会变的简单。至于数学我到了文科班之后情况得到了扭转。文科数学很重视基础知识,所谓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好了,也没有诀窍。惟一想要说的是思维要尽量严密,每一个步骤都要落实下来,不要想当然。高考实际是一场细节的较量,大家都做了很多准备,细节决定胜负。文科综合相对比较容易,记忆是必不可少的,然后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我曾经订阅了《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和其他一些报刊,经常试着做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预测题十分必要。
  高考毕竟只是一场时间和内容都很有限的考试,这其中必然有一些规律。比如,由于高考是给大家考的而不是给某些尖子生设置的竞赛,题目难度不会很大,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上,难题偏题可以放过。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主干内容,突出重点,因为复习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时间精力有限的时候就要多注重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再一点,要树立总分意识和全局观念,多在弱项投入精力才容易有所突破。我高三语文、英语、地理只在课堂上跟老师的进度,课下基本上不安排复习,因为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我主要复习数学和历史,政治也花了一小部分时间。数学对文科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绩的档次。而历史作为我的最薄弱环节也成为重中之重。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

成功高考有学问:高考必然有规律(2)

  我的课余时间基本是上是这样安排的:每天下午在校园读历史课本,晚自习后完成一套数学题并分析错题,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和妈妈聊一会,然后再开始看文综的参考资料。每晚12点之前肯定就睡了,保证睡眠是很重要的。
  很快我的成绩攀升到文科的年级第一名,按照学校以往高考的情况,文科考北大是没有问题的,我的目标也锁定了北大。自己也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圆梦北大。
  (四)心平气和,决胜高考
  标题虽然这样写,但其实很难做到,只能尽力而为。我高三模拟考试其实是比较顺利的,刚开始的时候班里有一两个高分复读生排在我前面,但是到第三次模考我取得了第一名,此后一直波动不大,各科的成绩也越来越稳定。但是事情在高考前一个月突然改变,地板上有水。妈妈不小心滑倒居然膝盖骨粉碎性骨折。爸爸赶到了市里在医院照顾妈妈,姨妈从山西赶过来照顾我的生活,爷爷奶奶则从老家去县里照顾独自在家的妹妹。我不断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一定要对得起全家人为我付出的一切。每当看到爸爸妈妈的微笑我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伤心过,失意过,经历过,收获过。最后两次模拟考试我都拿到了第一名,竞技状态在高考前达到顶峰。高考时听力耳机有问题出了一点小意外,但总的发挥还不错。估分680,稍微偏高一点,在志愿表上写下北京大学几个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高考成绩公布,672分,圆梦在北大!纷繁往事,牵动心灵、记忆、情感。而今在北大,读书、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过得充实也自在。感谢命运让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感谢岁月让我的生活有滋有味。选择北大,选择一种生命的态度,也选择了一种责任和义务。
  不管有怎样的梦境,相信了并且懂得取舍,努力了并且知道宽慰,总会有掌声响起,总会有奇迹发生。我期待,你能够!

成功高考有学问:学科平衡最重要

  姓  名:沈毓龙
  所在院系: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2005级
  毕业学校:毕业于绍兴县鲁迅中学
  高考成绩:657分 (绍兴市文科第1名)
  新的挑战
  刚刚告别高中三年,挥霍完三个月的真正意义上的假期,眼见同学朋友们各奔东西心中不胜惆怅。初入燕园的兴奋尚未消退,新的考验便接踵而至。独立生活的挑战,自主选课的抉择,如同座座大山,遮挡了前进的视线,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属于我的路。那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追忆似水年华
  其实同学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刚离开高中校园不久的我,应该可以想像现在的你们:严格的作息制度,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你们似乎自认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点也许高三的同学更有同感。可是,这就是生活,不能用几缕浪漫的色调粉饰现状的真实。我们都不是处在真空中,坐在教室里,便被赋予了求知的使命。诚然,学业负担重,竞争压力大,但作为即将成年的你们,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一年前的六月,在学长前辈的高歌猛进中,心里萌生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