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第3章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3章

小说: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冉求离去以后的第二年,孔子从陈国移居到蔡国。当时,吴国召蔡昭公前往。此前,蔡昭公曾经欺骗他的大臣,迁都到州来。他这次前往,大臣们害怕再次迁都,便在路上将其杀死了。不久,蔡国遭到楚国的侵犯。
  一年以后,孔子从蔡国到了叶邑。叶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为政的关键在于招纳远方的贤人,使近处的人归服。”有一天,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拒绝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说:“仲由(子路的字),你为什么不回答说‘孔子这个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学习的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快乐的时候甚至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后来,孔子离开了叶邑,返回蔡国。路上,他遇见了长沮、桀溺二人,他们在并肩耕作。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就让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说:“车上那位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子。长沮又问道:“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给予肯定的回答。于是,长沮对他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不用问我们了。”桀溺问子路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肯定地回答了他。桀溺又接着说:“天下到处都动荡不安,谁能改变这种局势呢?况且,你跟随躲避暴君乱臣的人到处奔波,还不如跟随我们为躲避乱世而隐居呢!”说完之后,二人继续干起活来。子路回来将这些对话如实地告诉给了孔子。孔子听后,失望地说:“我们不能隐居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用为改变这种局面而四处奔波了。”
  另一天,子路一个人在路上行走,遇见了一位肩扛锄头的老农。子路恭敬的问到:“这位大叔,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农对他说:“你们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老师我怎么知道!”说完,老农拄着拐杖拔起草来。后来子路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孔子,孔子说:“此人是一位隐士。”等到子路回去寻找老农的时候,人已经走了。
  周游列国(六)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发兵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楚国国君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就派人去迎请他。孔子准备应聘而前往楚国答礼。陈、蔡两国的大夫暗中商议说:“孔子是有才德的贤人,他的讥讽无不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久居陈、蔡之间,两国大夫的施政方针都不符合他的意思。楚国是个大国,现在却来迎请孔子。如果孔子受到楚国的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两国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不让他去楚国。

  第8节:新读史记(下卷)(8)

  孔子一行人无法行动,不久,他们的粮食吃光了,随从的弟子中有人饿得生了病,大家都无精打采。但是,孔子却毫无惧色,照常给弟子们讲学、诵诗、唱歌、弹琴。子路实在忍受不了了,面带怒色地见了孔子,生气地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劝慰他说:“君子面对困窘,仍然能够坚守节操、毫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子贡也坚持不住了,他已经气得变了脸色。孔子对他说:“赐(子贡的字)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把全部的知识贯穿起来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个个心怀愤怒,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挨个劝慰他们。他叫来了子路,问他说:“《诗经》里面说过‘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子路回答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走。”孔子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仲由,假如有仁德的人必定受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去后,孔子叫来了子贡。孔子对他说:“赐啊,《诗经》里面说过‘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子贡回答说:“先生的学说博大至极,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容纳您。先生何不稍微降低点儿要求呢?”孔子说:“有经验的农民虽然会种庄稼,但是却不敢保证一定会有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手艺精巧,但是他制造的器具却未必能令所有人称心如意。君子能够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结网先要有纲一样,然后依序梳理结扎,但是他却不一定被社会容纳。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低标准、求人容纳。赐,你缺乏远大的志向啊!”
  子贡出去后,孔子叫来了颜回。孔子清了清劳累的嗓子说:“回,《诗经》里面说过‘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颜回回答说:“先生的学说博大至极,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容纳您。虽然如此,先生还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容纳又有何妨。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学说得不到研修、提高,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研修成的学说不被采用,那是国家当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有何关系呢?不被采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后,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啊,颜家的子弟!如果你成了大富翁,我愿意做你的管家。”
  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求援。楚昭王派军队前来迎接孔子,包围的人都被赶跑了,他们师徒这才从窘境中解脱出来。
  周游列国(七)
  孔子到达楚国以后,楚昭王想要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土地封给他。楚国的令尹(相国)子西说:“大王派往诸侯国的使臣,有比子贡强的吗?”昭王回答说没有。子西又接着问:“大王身边的辅政大臣,有比颜回强的吗?”昭王回答说没有。子西接着问:“大王的将帅,有比子路强的吗?”昭王摇了摇头。子西又问到:“大王的各级主事官员,有比宰予强的吗?”昭王还是摇头。于是,子西劝诫昭王说:“楚国的始祖被周天子分封的时候,封号只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如今,孔子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召公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国还能保住世代传下的方圆数千里的统治地域吗?当初,周文王在丰地,周武王在镐京,从最初统辖百里的诸侯而最终称王于天下。现在,孔丘如果拥有七百里土地,又有众多贤能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昭王听了他的分析之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不久,昭王在城父病逝。

  第9节:新读史记(下卷)(9)

  接舆是楚国的一位贤者,他因为愤世嫉俗而假装痴狂。一天,他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边。歌词大意是:“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学说和道德为什么如此不受重视!过去的已经不能够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他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听了之后心旷神怡,赶快下车,想要与接舆进一步交谈。但是,接舆却快步走开了。不久,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这一年是鲁哀公六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
  周游列国(八)
  孔子曾经说过:“鲁国、卫国的政治,就好比兄弟一样。”这时,卫出公辄的父亲蒯聩没能继位,流亡在外,诸侯对此事屡加指责。孔子有许多弟子在卫国做官,因此,卫出公想让孔子来执掌政事。子路说:“卫君等待先生前去执政,您执政以后,打算先抓什么呢?”孔子思考了一下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不以为然地说:“有这样的事情吗?先生太迂阔了,为什么要正名呢?”孔子不高兴地说:“鲁莽啊,仲由!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耳;说话不顺耳,就办不成事;办不成事,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会准确适度;刑罚不准确适度,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君子办事必须符合名分,说话必须切实可行。”
  第二年,冉有为季氏统帅军队,和齐国在郎地作战,取得了胜利。季康子问他说:“先生的军事才能,是后天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说:“这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接着问他说:“依先生之见,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冉有回答说:“任用他必须要有正当的名分,让他把德政传播给百姓。这样做,即使与鬼神对质也没有遗憾。如果让孔子像冉有我一样去打仗,即使封给他千社,他也不会答应的。”季康子说:“我想召他回来,可以吗?”冉有回答说:“如果您想要召他回来,只要不让小人从中作梗就可以了。”这时,卫国的权贵孔文子打算攻打太叔,向孔子询问计策。孔子以自己不懂军事相推辞。回到住所,孔子当即命令弟子们备车,准备离开了卫国。他说:“鸟儿能够择木而息,但是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呢?”孔文子得知孔子打算离开,便坚决挽留他。正巧这时,季康子派使者携带厚礼来迎请孔子,孔子就回鲁国去了。
  孔子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才返回鲁国。
  治书教学
  孔子回国以后,鲁哀公和季康子都曾经向他咨询过有关政治方面的事情,但是,他们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没有追求功名利禄。他在晚年的时光里,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整理古籍以及教育弟子等方面。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残缺不全。孔子便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删释《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穆公时期,依照顺序整理、编排。他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述,只是夏代的后继杞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证实这些制度。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述,只是殷代的后继宋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证实这些制度。如果杞国、宋国的文献充足,我就能以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这些制度了。”在考察了殷代对夏代礼乐制度的增减以后,孔子说:“即使是往后一百代,增减的情形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个是重视文采,一个是重视质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借鉴夏、殷两代的礼仪制度而制定的,它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代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对鲁国的乐官太师说:“音乐的演奏规律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的时候,五音要协调一致,接下去,节奏要和谐,声音要清脆,连续不断地演奏,这样,直到整首曲子完成。”孔子又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开始考订残缺的诗乐,使《雅》、《颂》都能配上原有的曲调。”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把其中重复的删掉,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上采自殷代的始祖契、周代的始祖后稷,中段述说殷、周两代的盛世,直到周幽王、厉王时期的政治缺失,而开头第一篇则是叙述男女夫妇关系和情感的诗。所以说,《关雎》篇作为《风》的开始,《鹿鸣》篇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篇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篇作为《颂》的开始。对于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以求符合《韶》、《武》、《雅》、《颂》乐曲的音调。从此,先王的礼乐制度才恢复了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完成了六经的编修。

  第10节:新读史记(下卷)(10)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易经》,并且详细解释了《系》、《象》、《说卦》、《文言》等篇。他对《易经》爱不释手,以至于韦编三绝。他说:“如果我还能多活几年的话,那么,对《易经》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充分掌握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为教材,跟随他学习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像颜浊邹那样的、多方面受到孔子教诲而不在七十二弟子之列的人,则非常的多。
  孔子教育弟子注重抓四个方面:学问、言行、忠恕、信义。他要求弟子们严格执行四禁: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应该谨慎处理的是: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很少谈及利益,如果谈及,就和命运、仁德联系起来。孔子授课,不到弟子难得发急时,就不去启发、开导他。如果弟子们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就不再讲授新课。
  圣人为人
  孔子在家乡的时候,谦恭的像个不善言谈的人。但是,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的时候,他的言辞却明晰通达、滔滔不绝,但却很谦恭、小心。上朝的时候,孔子和上大夫交谈,态度和气、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理直气壮、和乐轻松。他进入国君的宫门,就保持低头、弯腰的恭敬姿势;快到国君跟前的时候,他小步快行,两臂后伸,恭敬有礼。国君命令孔子接待宾客,他的表情便十分庄重认真。国君如果召见他,孔子不等车驾备好,就先出发了。
  鱼如果不新鲜,肉已经变了味,或者不按照规矩切割,孔子都不吃。席位不端正,孔子就不就座。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孔子从来不吃饱。别人哭泣的时候,孔子从来不唱歌。如果看见身着丧服的人或者是盲人,即便那人是小孩,孔子也必定改变面容,来表示悲戚、同情。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又说过:“道德的不修明,学业的不探求,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前往学习,对于缺点、错误不能马上改正,这些都使我忧虑。”孔子请人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孔子就请他再唱一遍,而自己也跟着一块唱。对于怪异、暴力、淫乱、鬼神的事情,孔子从来不谈论。
  子贡曾经对孔子说:“先生在文献方面成就卓著,这我们是知道的。而您讲的天道与人生命运的深奥见解,弟子们就不懂了。”颜渊也曾经感慨地说:“弟子对老师的学问越敬慕,就越是觉得它无比的崇高;钻研越深,就越觉得它坚实深厚。先生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用典籍文章丰富弟子的知识,用礼仪道德规范弟子的言行,弟子纵然想要停止学业都是不可能的。我已经竭尽了自己的才智,好像有所收获,而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不可及。达巷这个地方的党人对我说过:‘孔子是多么的伟大啊!他博学多才却不专一名家。’”孔子听到这些话以后,都随之一笑地说:“我要专于什么呢?专于赶车?还是专于射箭?我还是专于赶车吧。”对此,弟子子牢回忆说:“老师曾经说过:‘因为没有被世主任用,所以我才有闲工夫学了许多的技艺’。”
  圣人暮年
  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哀公在大野地方狩猎。为叔孙氏赶车的锄商猎获了一头怪兽。人们认为这是不祥的兆头。孔子看了看怪兽,对众人说:“这是麒麟啊!”于是,哀公命人将它取走。孔子慨叹地说:“神龙不会再背着宝图出现在黄河上,神龟也不会再背着洛书出现在洛水上了。我的生命即将完结了!”
  之前,颜渊死后,孔子悲伤地说:“这是老天爷要我死啊!”等到他跟随国君去西边狩猎而见到了麒麟,孔子感慨地说:“我的主张到头了!没有人能了解我了!”子贡不明白,问孔子说:“您为什么认为没有人能了解您了呢?”孔子回答说:“我从不怨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