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第48章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48章

小说: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咀陨绷耍蛭辉敢饪吹皆只隽鄣阶约旱纳砩稀
  老父死后十几天,七国之乱就爆发了,他们以诛杀天子身边的罪臣晁错为进兵的名义,来势凶猛。不久,窦婴、袁盎相继向天子进言,分析诸侯造反的原因。于是,景帝有心杀死晁错平息叛乱,就假装命令晁错检查京城治安情况,而派中尉陈嘉奉旨前去处死晁错,他大概也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晁错接到旨意,兴冲冲地穿了朝服就上车,在车马抵达东市的时候,结果稀里糊涂被拉去腰斩了,连遗嘱也没来得及留。晁错之死,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随即将其押赴刑场处斩。晁错死的时候,身上还穿着上朝时候的礼服。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谒者的长官)邓公被任命为校尉,在平灭七国叛军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将军,率军作战。不久,邓公回京向天子汇报前线的战况。景帝问他说:“您从军中来,可否听说晁错死后,吴、楚等国退兵的消息?”邓公回答说:“吴王的谋反意图已经有很多年了。朝廷削减他的封地,他因此发怒,进而举兵反叛。诛杀晁错只是叛军的借口,而并非他们的本意。晁错被杀以后,臣担心天下的士人从此都会缄口不言了。”天子不太明白邓公的话,于是,邓公解释说:“晁错担心诸侯王过分的强大,朝廷不能控制他们,因此,上书请求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来加强中央的权势。这事关我朝子孙万代的利益。他的计划刚刚实行,自己就遭到了杀戮。朝廷的这个做法,对内阻塞了忠臣的言路,对外替诸侯王们报了仇,可谓是亲者痛、仇者快。臣私下里认为,陛下的做法不可取。”天子听后,沉默了许久,最后开口说道:“您说得很对。对于此事,我也是后悔不已。”随后,天子任命邓公为城阳国的中尉,以此表彰他的敢于直言。

  第159节:新读史记(下卷)(159)

  瑕不掩瑜
  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东)人,他早年学习纵横家之学,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他游历于齐国许多读书人之间,或许是学派间的冲突,没有哪个儒生肯厚待他,齐国许多读书人也共同排斥他,他无法在齐国再待下去了。他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只得到北方的燕、赵、中山之地游学,但在那里也受到冷遇。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西入函谷关,去见大将军卫青。卫青屡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就是不肯召见。他带的钱财渐渐花光了,因为久居长安,诸侯的宾客们都开始讨厌他,于是被逼无奈,他直接向皇帝上书。没想到他早晨进呈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当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也一同向皇帝上书,武帝一同召见了主父偃和徐乐、严安三人并且和他们详谈了许久,对他们说:“你们原来都在哪里啊?为什么我们相见得这样晚啊?”于是,武帝就任命他们三人为郎中。此后,主父偃屡次进见皇帝,上疏陈说政事。武帝非常赏识,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了主父偃的职务。
  推恩削藩
  武帝在位前期,诸侯国势力仍很强大,而且还在不断地膨胀,聪明人都知道他们终归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主父偃就向皇上劝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天下形势太平时,就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一旦危急,就会依仗他们强大的国力,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就会起兵反叛,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既彻底解决不了问题,还给国家带来动乱。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达到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有继承封国的权利,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地。这样做,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宣扬。希望陛下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诸侯子弟必然人人高兴。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德,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不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武帝一听,果然是一举两得的好计策,便听从了他的计策。
  主父偃又劝皇帝说:“陛下的陵寝——茂陵地区刚刚成为一个县,全国豪强富人,作奸犯科之人,都可以迁徙到茂陵,在那里有强大的军队镇守,他们也翻腾不起来。另外还可以充实京城的人口,这就叫做不施诛杀而祸害消除。”皇上又听从了他的主张。各诸侯国从此逐渐不再成为朝廷的威胁。
  主父偃还曾盛称朔方土地肥沃富饶,外有黄河为险阻,蒙恬在此筑城以驱逐匈奴,省去转运和戍守漕运的人力物力,这是扩大中国土地、消灭匈奴的根本。皇上最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设置了朔方郡。
  快意恩仇
  主父偃还是没有改变大嘴巴乱说话的毛病,经常举报别人的罪责。大臣们害怕主父偃的利嘴,纷纷贿赂他。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横行了,应该收敛才对,那才是长久之计。”主父偃说:“我从束发游学以来已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穷困的时日够久了。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做大夫用五鼎烹煮食物,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我就好像路途还很遥远,太阳却已经下山了,所以要抓紧时间‘横行’,追求那份快感,正所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时拥有。”
  主父偃曾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在宫内淫乱的行为,皇上就任命他为齐相,监视齐王。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以前的宾客全都召来,拿出钱财散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做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你们的势力眼,让我寒心啊。我现在同诸君绝交了,请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他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来刺激齐王,齐王以为终究不能逃脱罪责,就自杀了。

  第160节:新读史记(下卷)(160)

  赵王知道主父偃手中握有自己的把柄,害怕他日后揭发自己,就趁他出关为齐相之机,上书告发主父偃私受诸侯的贿赂。齐王自杀后,武帝才得知此事,武帝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齐王自杀的,就把他逮捕审问。主父偃承认接受诸侯贿赂,但不肯承认威胁齐王自杀。皇上其实并不想诛杀主父偃,这时公孙弘当御史大夫,就对皇上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除。主父偃是这事的罪魁祸首,陛下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交待。”皇上最终诛灭了主父偃的家族。主父偃显贵受宠之时,宾客数以千计,待到他被灭族而死,竟只有洨县人孔车为他收尸并将他埋葬。
  扬名京城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人,后来迁居睢阳。他曾经在梁孝王那里任职,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吴军才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为朝廷的平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吴楚叛乱平息后,韩安国和张羽也一战成名。
  梁孝王因为窦太后的宠幸,骄纵不知收敛,引起了景帝的不满。窦太后得知后,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故意拒绝接见他们,还派人向他们查问梁王的所作所为。等韩安国做梁国使者时,便去进见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哭着说:“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看不见呢?从前吴楚七国叛乱时,关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王与皇上关系最亲,成为叛军进攻的阻障。梁王一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为诸侯叛乱的事,担惊受怕就泪如雨下。他领兵奋力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此不敢向西进军,最终叛乱被平息,这都是梁王的功劳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刻的礼节责怪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受到影响,出行自然讲究排场,住在宫里就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一下,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疼爱他。现在梁使来京问候太后,却受到查问责备。梁王十分害怕痛苦,每天晚上痛哭流泪,不知怎么办好。为什么太后不怜惜梁王呢?”
  馆陶公主把这些话转告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告给景帝,景帝心中的疙瘩这才解开,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友爱,净给太后您增添忧愁了。”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到宠爱。窦太后、馆陶公主又重赏韩安国,他的名声日益显著,与朝廷也建立了联系。
  死灰复燃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关进了监狱,一个叫田甲的狱吏,在狱中对韩安国百般侮辱。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意思就是说我最近倒霉运才到这,你最好对我好些,要不等我时来运转飞黄腾达了,有你的好看!田甲心想你当我吓大的,有本事你就来,就说:“就算能再燃烧,我也能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梁孝王刚刚招揽了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后,感激韩安国为他们母子三人解除了隔阂,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结果韩安国从囚徒一下成为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听说后,非常害怕,就弃官逃跑了。韩安国发出布告威胁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夷灭你的宗族。”田甲无奈,只得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却笑着对他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还是友好地对待了他。由此天下人知道了他的气量。
  泪谏梁王
  梁王素有争夺皇位的野心,但害怕有掌权的大臣反对,在公孙诡、羊胜的鼓动下,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接连十次派使者查办公孙诡、羊胜,但因为梁王的包庇,都没有抓到。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就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错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自杀抵罪。”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


  第五部分

  第161节:新读史记(下卷)(161)

  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太上皇与高祖皇帝以及皇上与临江王,哪个更亲密呢?”梁孝王说:“比不上他们亲密。”梁孝王说:“太上皇、临江王与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的关系,但是高皇帝说:‘提三尺宝剑夺取天下的人是我’,所以太上皇最终也不能过问政事。临江王是太子,只因为他的母亲说了一句错话就被废黜为临江王,最后自杀。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皇帝治理天下不能因为私情而损害公事。俗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又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又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邪恶臣子的歪门邪说,违反皇上的禁令,阻挠实施严明的法律。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将您法办。太后也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自己能改正错误,可是大王现在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只得自杀。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后来,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韩安国因犯法丢官,闲居在家。
  力主和亲
  汉武帝时,武安侯田汀H魏撼荆莆沾笕ǎ补肀脔杈痘呗柑锿‘,田汀拖蛲跆笸萍龊补噬弦渤L档胶补某鲋诓拍埽桶阉倮吹H伪钡囟嘉荆罄瓷笏九婧蠡乖痛笮型趸至毂魈衷降亍9135年,武安侯田汀H呜┫啵补脖蝗蚊反蠓颉
  匈奴曾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以外的地方作战,士兵容易水土不服,影响战斗力。运输线很长,给养困难,不会轻易取得胜利。而且现在匈奴军马强健十分充足,凶猛残忍好战,如同群鸟般迁移飞翔的运动战,咱们很难克制他们。咱们即使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统治了他们的百姓也不会富强,从上古起他们就不是我们的臣民。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和他们争夺土地和人口,只会人马疲惫,敌人却以逸待劳,凭借机动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就连最薄的高绢也射不破;强风挂起来到了最后,就连让雁毛浮起来的力量都没了。并不是它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马邑之谋
  公元前134年,雁门郡马邑城(今山西朔州)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刚与汉和亲,比较相信边地的人民,我们可以用财物去引诱他们。”武帝于是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单于对他很信任,认为他说的有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回来后,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好欺骗单于的使者。他说:“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赶快来吧。”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
  正在这时,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大军,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大行王恢担任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他们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马上攻击。王恢、李息、李广另外从代郡,攻击匈奴留在后面的军用物资。单于进入武州塞后,在距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时,进行抢夺劫掠,可是单于看到只有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附近的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探明了情况。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朝给欺骗了!”就带领部队回去了。汉朝伏兵听说单于已经退兵回去,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撤退回来了。王恢等人的部队三万人,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估计攻打匈奴的军用物资,一定会与单于的精兵交战,权衡利害后决定撤兵,三十万汉军无功而返。

  第162节:新读史记(下卷)(162)

  王恢之死
  汉武帝恼怒王恢不出兵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就擅自领兵撤退。王恢辩解说:“当初约定匈奴一进入马邑城,汉军就与单于交战,而后我的部队攻取匈奴的军用物资,这样才有利可图。现在单于听到消息,没有到达马邑城就回去了,我那三万人的部队决不是他的对手,贸然出击,只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我本来就知道回来就会被杀头,但是这样可以保全陛下的将士三万人。”皇上于是把王恢交给廷尉治罪。
  廷尉认为他见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