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第51章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51章

小说: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刚刚即位,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辅佐自己。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他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曾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这次出使的效果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辞官归家。
  公元前130年,武帝再次下诏征召文学之士,淄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过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请推举别的人选吧。”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得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等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看了很欣赏,就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武帝见他相貌堂堂,就封他为博士。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突然受到管理十分地不适应,叫苦连天,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宣扬西南夷没有用处,但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第169节:新读史记(下卷)(169)

  日渐宠信
  公孙弘见闻广博,常说皇帝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着布被,吃饭也十分节俭。他后母死了,他也依礼守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陈述种种选择,让皇上自己去定夺,他从不肯当面驳斥某个人的观点,也不在在朝廷上与他们争论。皇上暗中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家学说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两年之内,他就被提拔为左内史。武帝曾经召见他和主爵都尉汲黯,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也常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也显贵起来。
  一次,他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与皇帝辩论,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顺从了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的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性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他不是个忠厚的人。”皇上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厚。”皇上赞许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受宠的大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从没往心里去,而是越发厚待公孙弘。
  双面公孙弘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汲黯对皇上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优厚,但他却盖布被,这实际上是沽名钓誉的虚伪行为。”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交好的人没有能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国相的时候,有三处住宅,其奢侈的程度可与齐王相比,但齐桓公最终依靠管仲称霸。晏婴为齐景公的国相,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丝织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主动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都没有了贵贱的差别,我是真如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对他越发厚待,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常常猜疑忌恨别人,他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暗中却设计陷害他们。像杀死主父偃、贬黜董仲舒之类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但他生活俭朴,他的俸禄全部用来供给他的老朋友和门客的衣食之用,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以此认为他很贤明。
  主动辞官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后,朝廷正加紧追究党羽,公孙弘却重病不起,他自认为没有什么功劳可以身居高位,身为丞相应当辅助国君安抚天下,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准则。如今诸侯反叛,这是丞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他害怕自己病死,无法表明心迹,于是上书武帝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五种常道的有三种美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次序,是天下的常道。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的常德。所以说:‘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自我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搞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躬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采用起周代治国的方针,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我才质低劣,没有功劳,陛下却特意把我从平民百姓提拔起来,封为列侯,赐给三公之位。我的品行才能不能与您的赏赐相称。我平素就有旧病,恐怕先陛下而去,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
  武帝却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遇到祸患要依仗武功,这个道理是永久不会改变的。我从前能够幸运地继承皇位,心中十分不安,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君子都是善待贤良,憎恶恶人的。你不幸得病,不要担心治不好,也没有必要辞官归家,您这样做实际是彰显我的无德呀!你还是安心养病吧。”几个月后,公孙弘病情好转,再次上朝办理政事。

  第170节:新读史记(下卷)(170)

  公元前121年,公孙弘旧病复发,最终在丞相的位子上死去。
  丞相韦贤
  汉武帝的丞相韦贤,是鲁国人。他以读书见长而担任官吏,后来逐渐升官到大鸿胪之职。曾经有相面的人给他相面,说他可以官至丞相。他有四个儿子,也让相面的人给他们相面,相到第二个名叫韦玄成的儿子时,相面的人说:“这个儿子会大富大贵,日后可以封侯。”韦丞相说道:“即使我当了丞相,被封为侯,继承侯爵的也是大儿子,这二儿子怎么会封侯呢?”后来,韦玄成果然当了丞相,他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因为曾经犯过罪,按照当时的法律,是不能继承侯位的,因此韦玄成得以继承爵位。韦玄成当时假装精神失常,不肯成为继承人,但是最终朝廷还是让他继承了侯位,他还赢得了让贤的好名声。后来他因为骑着马径直闯进了宗庙,被判为不敬之罪,皇帝下诏,降爵一级,成为关内侯,失去了列侯的爵位,但以前的封邑依然享有。韦丞相去世之后,由魏丞相接替了他的职位。
  二虎相争
  魏丞相名字叫魏相,是济阴(今山东定陶县)人。他由文职小吏升到丞相的职位。他喜好武艺,要求自己的部下都要佩带宝剑,并且规定只有佩带着宝剑才能上前奏事。以至于忘记带宝剑的下属官吏,有事需要入内汇报,要向他人借一把宝剑带上,才敢进府。
  当时的京兆尹是赵广汉,魏丞相上奏皇帝,说赵广汉犯了应该撤职的罪过,赵广汉派人挟制魏丞相,想得到免罪的许诺,但是魏丞相坚决不答应。赵广汉又派人威胁魏丞相,把丞相夫人涉嫌杀死侍从婢女一事抖了出来,私下里奏请重新追查,并且派遣下属官吏士卒到丞相住宅,逮捕丞相府的家奴婢女严刑拷打,追查此事,最后问出的结果是死去的婢女并非是魏夫人用利器所杀。
  这样,丞相的属官就上奏皇帝,说京兆尹赵广汉威胁丞相,诬告丞相夫人残杀婢女,派遣官吏士卒包围搜查丞相住宅,逮捕丞相家人,犯下了残害无辜的罪行。同时又查出赵广汉擅自遣散骑士的事情。因罪行重大,赵广汉被判处腰斩的死刑。其后又有人揭发检举中尚书,涉嫌擅自劫持、威胁当事人,被判为不敬之罪。这次事件,致使长史以下数名官员都被处死,还有一些人被处以宫刑。魏丞相最后在丞相的职位上因病去世,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后来也是因为骑马闯进宗庙,犯下了不敬之罪,皇帝下诏,降爵一级,成为关内侯,失去了列侯的爵位,但依然享有以前的故地封邑。
  循吏黄霸
  黄霸,是淮阳(今河南太康)人。他也是因为读书见长而担任官吏,官至颍川太守。他治理颍川时,用礼义条例和教令来教喻感化百姓。若有人犯有重罪应当斩首的,他就暗示劝其自杀。因为教化的效果非常成功,他的名声远近皆知。孝宣帝特意为此下了一道制书,称:“颍川太守黄霸,采用宣扬国家的诏令来治理百姓,达到了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境地。监狱里也没有犯重罪的囚犯。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赐给黄霸关内侯的爵位和一百斤黄金。”这样,他就被皇帝征调到京城任京兆尹,后来官至丞相。在担任丞相期间,他又是以礼义治理国家,最后病死在丞相任上。他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后来被封为列侯。皇帝任命御史大夫于定国接替了黄霸的职位。于丞相去职以后,御史大夫韦玄成成为丞相。
  子承父业
  韦玄成就是前边所说的丞相韦贤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后来因犯法失去了列侯的爵位。韦玄成从小就喜欢读书,对于《诗经》和《论语》都很熟知和精通。他在官途上平步青云,官升至卫尉之后,接着升任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薛先生被免职后,韦玄成又担任了御史大夫。在于丞相请求告老还乡,皇帝答应他离职之后,韦玄成又成为丞相。
  皇帝以他旧日的封邑扶阳为名,封他为扶阳侯。数年之后,他因病去世,孝元帝亲自参加了他的丧礼,给予了特别丰厚的赏赐。韦玄成治理国家是随从世俗、上下浮沉的方式,但是有人称他是阿谀奉承,投机取巧。相面的人很早就说他应当代替其父,继承侯位,他却经历波折,失掉了侯位。但他再次游历于宦海,东山再起,官至丞相。韦氏父子都官至丞相,在当时也传为美谈。韦丞相去世之后,御史大夫匡衡接替了他的职位。

  第171节:新读史记(下卷)(171)

  幸运的丞相
  丞相匡衡是东海人。他好读书,曾经跟随五经博士学习《诗经》。他家境贫寒,要靠给人做雇工耕田来养家糊口。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他才能也不高,多次参加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但是都没考中,等考到第九次时才勉强考中了丙科。虽然多次应考不中,但是屡次的读书让他对经书非常谙熟。后来,他补官为平原郡文学卒史。这样又过了好几年,他的人缘一般,郡里的人都看不起他。正当这时,御史征调他进京,以候补百石官属的身份被荐举做郎官,补为博士,拜为太子少傅,侍奉孝元帝。孝元帝喜欢《诗经》,就升任匡衡为光禄勋,让他住在皇宫里担任自己的老师,教授皇帝的侍臣。皇帝也时常坐在他的身边听讲,对他宠幸有加。他的地位也就一天比一天高贵起来。御史大夫郑弘因为犯法被免官,匡衡就继任为御史大夫。一年多之后,韦玄成丞相逝世,匡衡又继任为丞相,被封为乐安侯。在十年之间,他不出长安城门而官至丞相,可以说他是汉代官吏中少有的幸运儿。
  循规蹈矩之臣
  伴君如伴虎。
  他们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们谦恭卑下,一切顺应主上之意。
  万石君的由来
  万石君姓石名奋,原本是赵国人。赵国灭亡以后,他家迁居到了温县。刘邦率军向东攻打项羽的时候,经过温县。当时,石奋只有十五岁,投奔到刘邦帐下,当了一个小官吏,专门侍奉刘邦。刘邦闲暇的时候,经常与石奋交谈,由于石奋态度恭敬,刘邦很喜欢他。一次,刘邦问他说:“你家里还有什么人?”石奋回答说:“臣家中有老母亲,她不幸双目失明,还有一个姐姐,擅长弹琴。臣家里十分贫穷。”刘邦又问道:“你愿意一直跟随我吗?”石奋回答说:“臣愿意为您誓死效忠。”于是,刘邦把石奋的姐姐召来,封她为美人,又任命石奋为中涓官,并且兼管传达诏令。刘邦平定天下以后,把石奋的家迁到了长安城内的戚里,这是因为石奋姐姐的缘故。到了汉文帝的时候,石奋做官累积功劳使他当上了太中大夫。他没有什么文才、学问,但是恭敬、严谨却无人能比。
  后来,太子太傅东阳侯张相如被免官,天子选拔他的继任人。群臣一致推举石奋,于是,他当上了太子太傅。汉景帝继位以后,石奋被任命为九卿。由于他过去与先帝的关系过于亲近,天子对他有所顾忌,便将其调任为诸侯王的丞相。石奋的长子名叫石建,二子、三子的名字没有记载,四子名叫石庆。他们都因为品行端正、孝敬父母、办事严谨,做到了二千石级别的大官。于是,景帝说:“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与光宠,都集中在他们家。”于是,天子称呼石奋为万石君,群臣仿效,天下人皆知。
  为官与家居
  汉景帝晚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回家养老,他每年都要根据特定的日子,以大臣的身份参加朝会。经过皇宫门楼的时候,万石君一定会下车,快步行走,看到天子所乘坐的马车,他也一定要俯身按着车前的横木,以此表示敬意。做官的子孙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会穿着朝服接见,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犯了错,他从不谴责,只是坐在堂屋的旁坐上,面对着饭桌却不吃饭。然后,子孙们互相责备,再通过长辈的说情,最后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和表态,万石君这才答应他们,停止绝食。家中的成年子孙在万石君身边的时候,即使是在平日里,也一定要戴礼帽,穿着要整齐、严肃。家里的奴仆也要营造一派恭敬、和悦的气氛,做事要特别地谨慎。天子经常给万石君家里赏赐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然后俯伏着吃,就如同天子在眼前一样。他办理丧事的时候,十分地悲哀,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万石君一家人凭借着孝敬、严谨而闻名于天下,即使是齐鲁地区那些自认为诚信的儒生也承认比不上他们。

  第172节:新读史记(下卷)(172)

  后来,万石君迁居到陵里。一次,身为内史的儿子石庆喝醉了酒以后回家,进入外门的时候忘记了下车。万石君听说此事以后,便不再吃饭。石庆很害怕,便光着上身前来请罪,但是没有得到父亲的原谅。于是,全体族人和兄长石建都光着上身来为石庆谢罪。最后,万石君开口说:“内史是显贵的人。他进入乡里的时候,乡里中的长辈都要回避。而前日内史却坐在车里自得其乐,这是不应当的!”于是,万石君便传令家人不再追究石庆的过错。此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子在进入里门以后,都快步地回到自己家中,不敢招摇。
  万石君的后代
  汉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推行儒学而被判罪。太皇太后窦氏认为,儒生夸夸其谈而缺少实质的内容,如今,万石君一家不多说话而身体力行,于是,便下诏任命石奋的长子石建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为内史。
  石建因为上了岁数而头发花白,而万石君却还十分得健康。石建担任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次。他回家拜见父亲的时候,总是悄悄地进入小房里,暗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