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间谍组织大写真:谍海泛舟-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如此,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秘密情报机关在贝利亚的主持之下依然享有极大的权力,其工作所涉及的领域,早已超过了一般国家同等部门的范围。自1923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以来,各加盟共和国与中央、与俄罗斯,及至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巩固。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以后,各个以非俄罗斯民族为主体的加盟共和国及其各地的非俄罗斯少数民族与苏联中央政府以及俄罗斯之间的裂痕被扩大了,一些苏联版图上的小民族出于从沙皇时期起就对俄罗斯人产生的积怨,对德国人的到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感,而且个别地方的少数民族还与德国人建立的傀儡政权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愉快合作”。这种行为自然大大地触怒了斯大林。结果,在卫国战争结束以前,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被授权对分别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卡尔梅克人、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朝鲜人和生活在南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印古什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制性迁徙。尽管到后来的苏联“政治解冻”的时期,这些少数民族都陆续迁回了原来的聚居地,但是,这种民族敌视和民族消灭政策推行的结果,使苏联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各少数民族与俄罗斯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却再也难以消除,而且愈演愈烈。
为克格勃铺上最后一块砖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之后,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和间谍情报组织的工作重点全部转向了为战争的胜利服务。一开始,这一系列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都交由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国家安全总局和总参谋部的情报总局负责。在战争时期,针对敌人在苏联境内的各种秘密情报和颠覆活动,在贝利亚的支持下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部门——“消灭间谍局”,具体负责对内侦察和对外防止外国间谍组织的渗透与颠覆,对外则一方面负责对敌后进行侦察和破坏,另一方面还负责向敌对国家派出间谍搜集情报。由于“消灭间谍局”成立的内部背景和战争时期特殊的要求,这个组织的所有工作自然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并且享有着很大的权力。在卫国战争中,“消灭间谍局”在苏联军队各战线和方面军中都设立了派出机构和特派人员,在后方和敌后也活跃着无数为它工作的组织和小分队。
1942年,“消灭间谍局”的职权经过了进一步分离之后,正式交由最高苏维埃内务人民委员会国家安全总局领导。这样,在内务人民委员会的总体指导之下,国家安全总局责成“消灭间谍局”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责:
1、深入敌后,组织当地分散的苏联军队和游击队对德军的指挥、通信、后勤补给等要害设施进行破坏、干扰行动;调查当地在德伪政权中为敌人效力的苏联人,对其中罪恶极大和已经对苏联人民构成危害的适时予以处决;消除当前或战后的隐患,侦察并破坏德军在当地建立的谍报网。
2、在后方严查敌方派遣的间谍和为敌方服务的通敌分子;及时发现敌人空投的伞兵和进行秘密渗透破坏的小股部队;严厉查处逃往后方的变节逃兵。在侦察和处置从事上述敌对活动的目标时均有权执行死刑。
3、在苏联军队收复的地区对有与德国军队合作嫌疑的所有苏联公民进行调查;调查敌军撤退时可能布置的谍报网与破坏活动组织;秘密调查苏联军队解放的非苏维埃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苏联的态度。
4、借敌军撤退和战争难民迁徙机会,向德国以及西方国家进行渗透;了解战争中被法西斯军队掠走的贵重文物和财产的去向;跟踪调查罪大恶极的德国战争罪犯和逃亡国外的俄奸分子;争取获得德国最新的军事科学及其他学科的尖端成果和机密,监视、跟踪并将掌握这些机密的专家和官员伺机裹胁入境。
这一系列的工作需要“消灭间谍局”与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其他部门以及军方的密切协调、合作,因而要求它的领导人不仅具有全面地组织指导以上工作的能力,还必须是一个能够协调几个重要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核心性人物。因此,在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背景下,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个能够取得最高领导层绝对信任的人物。出于以上考虑,斯大林任命维克多·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中将担任“消灭间谍局”局长职务。
1943年4月,国家安全总局最终由内务人民委员会再次分离出来,名称仍然叫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这一次的机构调整,使两个部的工作分工更加明确:内务人民委员会主要负责国内秘密机构、民政、警察机构及部队的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性工作;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则更多地主管着边防部队、劳改机构、国内安全、反间谍、敌后地下游击活动和向敌对国家进行间谍渗透的工作。
1946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令,内务人民委员会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正式地成为了两个苏联国家部一级的政府机构,名称也从此改为苏联内务部和苏联国家安全部。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国家安全部被撤销,其工作被并入贝利亚兼任部长的内务部。贝利亚被搞掉后,1954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又决定把国家间谍情报和安全工作从内务部中分离出来,成立形式上隶属苏联部长会议,实际上由苏共中央政治局领导并由苏共总书记直接控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就是克格勃。克格勃成立后,苏联情报组织体制也就基本定型了。
克格勃名义上隶属于部长会议,实际上直接由苏共中央政治局控制,其工作计划由政治局批准,重要问题直接向政治局报告,日常工作由苏共中央书记处领导。
克格勃的第一任主席是赫鲁晓夫的亲信、前乌克兰国家安全机构的负责人谢洛夫。1958年谢列平出任克格勃主席,谢洛夫出任格鲁乌负责人(1962年潘可夫斯基事件发生后,谢洛夫被贬)。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克格勃的领导人多次更迭,继谢列平之后有谢米恰斯内依、安德罗波夫、费多尔丘克、契布里科夫,契布里科夫曾担任安德罗波夫的副手13年,1982年12月升任克格勃主席,翌年12月进入政治局为候补委员,1985年4月晋升为正式委员。
多年来,克格勃的机构人员不断扩大,从上到下,从国内到国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权力相当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总和,在苏联政治体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国家的栋梁”。
克格勃的组织机构(1)
莫斯科,离克里姆林宫两个街口之遥,有一个以俄国革命元老捷尔任斯基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广场两面,一边是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儿童世界”商店,一边却是阴森恐怖的克格勃总部——捷尔任斯基广场2号。这是一座没有任何标志的灰色九层大楼,房间狭小,陈设简陋,只有那一条条专用通信线路和一排排复式保密柜显得非同寻常。
克格勃是苏联权倾一时的国中之国。全盛时期,它统领四十多万人马,指挥着遍布全球的九万多名秘密间谍和安插在各级权力机构的大批特务,负责克里姆林宫和政治局首脑的安全警卫。它名义上隶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实际上只听命于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人。它的权力之大,没有一个党政机关能出其右;它的职能范围,比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加起来还要广。在20世纪的国际间谍大战中,克格勃是唯一可与美国间谍机构争雄的“大哥大”。在军事情报方面,它的活动范围和手段也是十分突出的。
克格勃的组织机构十分庞杂,它的总部除设有各种从事情报、间谍活动的机构以外,还有两个特殊的部门:一个是高级俱乐部,一个是卢比扬卡监狱。卢比扬卡监狱是专门囚禁政治犯的地方,戒备森严,对外绝对保密,美国U2型高空侦察机的驾驶员鲍尔斯被俘后就关在这里。
克格勃总部下设若干个总局,总局之下又设若干局、处、科,形成了一个局中有局、处中有处的庞然大物。总局、局、处、科等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而具体,组织十分严密。它由四个总局、七个直属局和六个直属部组成,每个局、部又设有许多部门。
克格勃的四个总局是:第一、第二、第四、第五总局。
第一总局:又称对外谍报局。主要负责对外间谍情报工作、全部对外宣传和国际交往的政治工作。它是克格勃情报间谍活动的策划和指挥部门,主要职责是通过派遣到世界各国的驻外人员和秘密潜入到别国的间谍、情报人员进行搜集情报、窃取秘密或破坏、恐怖、颠覆等活动。总局下设3个分局和20个处。主要分管情报、反情报、假情报、行动执行、伪装、联络通讯、假护照、档案、人事等工作。
第一总局下设的三个分局是:秘密活动局、科技情报局和分析研究局。
秘密活动局又称S局,主要负责间谍情报人员的选择和培训,并指挥潜入外国的间谍情报人员进行秘密活动。
科技情报局又称T局。它每年从各地的理工院校选拔一些高材生送进克格勃情报学校,训练他们掌握物色目标、鉴别材料以及窃取和传递情报资料的技能,结业后分配到T局工作。T局是第一总局的下属各局中第二大局。拥有一支由2000名专业科技人员组成的情报队伍,分别在国内外工作。他们不但有权决定出席国际会议的科学家人选,而且还派人随团出国直接与外国学者接触。在国外工作的T局情报人员大部分以外交官、科学顾问、公司代表等合法身分为掩护,从事科技情报搜集活动;一小部分以伪造身份和假证件非法潜入别国进行刺探、搜集有关研究、太空技术、导弹潜艇技术、电子工业、光学纤维、机器人等尖端科学技术的情报。
分析研究局又称I局。它是间谍情报活动的科研机关,负责研究、分析、总结间谍情报活动的经验、规律,并提供间谍情报活动的技术性设计和原则,以求指导和不断改善间谍情报活动。
第一总局还设有若干个直属处,有按国家或地区划分、负责对某国或某地区的间谍情报活动的地区处:如美国处、英国处、拉美处等等;或是按业务性质划分、负责某种专项业务的直属处:如负责炮制、伪造各种假情报的假情报处,负责暗杀、绑架的行动执行处,负责为间谍情报人员提供在外国进行间谍情报活动的掩护手段和技术性措施的掩护处,负责提供间谍情报活动技术工具的工具处等等。
第二总局:又称国内防谍局。主要负责管理、控制在苏联的外国人,对各国驻苏使馆人员及其他外国人进行监视和侦控,并对某些外国人进行收买、策反,以对抗外国的情报和间谍活动。苏联的很多向导、翻译、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这个局的成员。
该局下设13个部,其中有六个部是负责对付外国驻苏的外交人员的,并按地域或国家划分成美国及拉丁美洲诸国部、英联邦诸国(包括加拿大)澳洲部、西德奥地利及北欧诸国部、欧洲以外的“发达国家部”、欧洲以外的“不发达国家部”等等。另外七个部则分管外国游客、外国通讯社人员、外国留学生、外国商人、外国海员和申请出国的苏联人、电脑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重大的贪污、贿赂等案件。
第二总局下设的13个部中,以第七部规模最大,人员最多。该部的很多人员都是受过特殊训练、具有军衔的现役军官或预备役军人。他们被安插在旅游业各部门充当导游、翻译、旅行社的服务员,以监视在苏联的外国游客。
第四总局:又称边防总局。主要指挥和管理一支拥有数十万人并装备精良的海、陆、空边防部队。通过这支边防武装力量控制全部陆、海边境,负责陆、海边境的警戒和巡逻,进行出入境检查,搜集领国情报,在第三世界国家“协助”编练和指挥部队,对国外进行破坏、颠覆和组织武装叛乱等活动,该局下设10个边防军区。
第五总局:又称秘密警察局。主要负责取缔反苏分子、镇压国内人民反抗的工作,并监视国内的知识分子,起着从侧面管制学校的作用。该局下设五个部(局)一个处。分管控制苏联国内的宗教信仰,推行大俄罗斯主义,进行民族压迫,监视有海外关系的苏联人或从国外来苏联探亲的人,审查进口书刊,侦察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实行对文化界的全面控制,同时还负责管理卢比扬卡监狱。
戈尔巴乔夫当政时的1990年,克格勃在当时的主席克留奇科夫的领导下,撤销了第五总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宪法保卫局。
克格勃的七个直属局是:
军队监察局,内设12个处,其任务是通过监视陆海空三军并搜集其情报以统辖、控制军队,防止发生政变或其他越轨行动,其中包括监视国防部、总参谋部和红军情报局的活动。
监视调查管理局,负责训练克格勃官员和专职间谍,它有训练有素的3500名间谍情报人员专门进行跟踪、监视,并设有专职的案件处理员、技术员和监督员等。
通讯管理局,负责通讯联络、通讯密码的制定和翻译,掌握苏联同国外工作人员之间的一切密码以及有关通讯、侦察的现代化仪器和设施。
技术管理局,负责制造和供应间谍情报活动的工具和仪器。它拥有一大批科学家在秘密的实验室中研究制造各种化学药品、毒品和杀人器械等。
警卫管理局,负责保卫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等党的高级干部及政府部门的安全,并严密监视和这些要人及机关接触的人。
工业机关保安管理局,主要负责某些研究中心、特殊生产机关和机要部门的安全,共设六个部,分管重工业、军火工业、核研究中心、对外贸易、外商、外国海员等工作。
人事管理局,这是克格勃的组织神经中枢,直接受苏共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领导,负责克格勃的人事调动和吸收新成员。
克格勃的六个直属部是:
特别调查部,负责对克格勃和苏军总参谋部情报局(格鲁乌)的党政领导人进行调查,办理专案,而且每个专案都要由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亲自过目。
国家通讯部,负责控制全国的电台、电视台等全部系统。
保密检查部,负责保卫克格勃总部的安全,防止内奸和失、泄密行为的发生。
经验核对部,负责对苏联国内外间谍特务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述,并及时呈送极小范围内的领导人员参阅。
财政经济部,负责克格勃的财政预算和开支,掌握克格勃的财政经费。
档案登记部,又称档案中心。负责克格勃的全部档案,并随时将其综合、整理,编出索引。除此而外,还负责管理培养间谍的学校。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资料部门。该部对各国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士、官员、科学家以及某个他们认为有可能加以利用或感兴趣的人都要进行调查,将搜集到的详细资料存入“档案中心”。它拥有数百万外国人的档案。另外,它对每一个苏联人都设有“红档”或“黑档”。“红档”是指一般情况记录,“黑档”是他们的重点调查对象。凡被列入“黑档”的人,都会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监视,并不准他们到国外去。
除了上述的总局、局、部、处等组织机构外,克格勃还设有几个特殊的部门,比如:驻外情报站,克格勃为开展国外的间谍情报活动,在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