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皇帝1-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看着侍立一旁的溥伟道:“我看还是你最好,像你的祖父。你真是个忠诚孝顺的孩子。”
溥伟心里一阵喜悦,说道:“这都是老祖宗教导的。奴才终日勤勉,惟恐不及祖父之万一。”
“不是我夸你,在年轻人里头,你是最有出息的了。我有一句话,只和你一个讲。”
其余的人都离开后,慈禧说道:“你家存有咸丰帝的御赐宝剑——白虹剑——不是吗?”
“是,老祖宗。”
溥伟见她问起剑,不免有点失望。他以为慈禧要在私下里向他说立储的事呢。
“我告诉你,将来这把剑就可稳定朝廷,稳定大清的天下。”
溥伟的眼睛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说道:“我一定不会辜负老佛爷的期望,把大清的事业发扬光大。”
“我说过你是最有出息的,你知道你这把剑该砍在谁的头上吗?”老太后的眼睛里闪着绿光。
“我……我知道。”溥伟停了下来,为的是整理一下思路。
“是谁?”
“袁世凯!”
“这我就放心了。”慈禧好像完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长出了一口气,喃喃地重复着。“这我就放心了……”
溥伟跪下去,泪流满面。他把慈禧的手握住放在自己的胸前,一句话也不说,他觉得这样更能表示出他对老太后的感激和忠诚。而此时,慈禧也以为她以前立储的想法是否错了?她想,立溥伟不是很好吗?不!她想,我还要看看自己的身体情况。若不行了,就立溥伟;若仍然健康,就立溥仪。
慈禧的寝宫里显得非常黯淡。虽然已是日中的时辰,但这屋子里却给人一种暗夜的感觉,仿佛这是墓中的鬼蜮世界。人们站在那里如同竖着的僵尸;走动着的,脚步都轻轻的,有如幽灵。
西太后躺在床上,虽然溥伟握着她的手,把年轻人滚涌的热力传到她身上,但她仍感到身体发冷。她似乎真正意识到她这片冬天的树叶就要从枝头上掉落下来。于是问道:“李莲英回来了吗?”
“奴才已经回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李莲英已站在溥伟的后面。
“你看皇上的病情怎样了?”
“昨天还好,今天已经喘不过气来了。奴才想,老佛爷该为他的后事着想了。”
“是的,是该为他的后事着想了。莲英,就让你……”
李莲英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心怦怦地跳着。
太后却突然改口说道:“我想拉肚子。”
听了这话,李莲英真感到扫兴。刚伺侯太后净手毕,太监报称达赖喇嘛求见。
“不见。”李莲英挥手道。
“见,”慈禧道,“我还没虚弱到那种程度,去仪鸾殿。”
仪鸾殿里,达赖喇嘛见太后体质枯稿,脸色憔悴,道:“我看太后似乎玉体欠安,有贵恙在身。”
“承蒙喇嘛抬问,我确有小疴,高烧退尽,想不日即可完全康复。”
达赖喇嘛道:“下僧此来奉送太后一尊佛像,若能把此佛像送往您的万年吉地,以镇压不祥,则太后即可益寿延年。”
“谢喇嘛关心。现在已是深冬,还请喇嘛早日动身回藏,以免风雪阻途。回藏后,还望喇嘛能布宣朝廷德意,恪遵国家法令。”
“下僧自万寿节至京已数旬,今天觐见太后,即有请命回藏之意。”
达赖喇嘛退出后,太后望着身旁站着的奕劻,忽然心生一计:此时正好支开奕劻,以处理光绪的后事。
慈禧道:“奕劻刚才听到达赖的话了吗?”
“奴才听到了。”
“现命你把达赖所奉金佛火速送到吉地,不得迟延。”
“老佛爷,此时您病体未痊,奴才怎好离开?”
“我已觉得好多了,何况这安放佛像关乎我的寿数,此等大事,非你莫属,你就按我的话去做吧。”
“嗻——”
奕劻刚走,慈禧传铁良进殿。
太后说道:“你传我的旨谕,把段琪瑞的第六旗调出北京,开赴涞水;把你直接统辖的第一旗调进京城驻防。为使段的军队顺利出城,你可以多想点法子,不要过激,要好好地劝说解释。”
“老佛爷放心,奴才一定能办好这件事。奴才早有准备了,这就回去,给他的军士每人二两银子,二双新鞋,一套新装——他不会不走哩。”
铁良走出去后,慈禧即传醇亲王、端王,军机大臣张之洞、袁世凯、鹿传霖及世续进殿。
慈禧高高地坐在大殿的宝座上,身体笔挺,目光锐利,显得沉毅而刚强。众人跪在地上,齐向太后问安。
太后道:“我最近身体不适,顿感体力不支,皇帝又龙体欠安,意欲立摄政王处理国事,你等以为如何?”
袁世凯道:“若有摄政王帮太后处理国事,为太后分忧,太后的身体即可早日康复,增寿益岁。臣以为太后所想甚是。”袁世凯想,这摄政王的位子应是首席军机庆亲王奕劻的。
其余的人则都反对,说太后只是微疴,小治即愈,摄政王的位子可以以后考虑。
太后听了大家议论一会儿,道:“我看就如袁卿所说,命一摄政王处理国事,我可以安享几天清福。”
此话一出,其余也就附和说该设摄政王孝敬太后。
于是慈禧太后说:“既然大家都认为该设摄政王一职,那就命一摄政王处理国事。我看这个职位应给载沣,你们看如何?”
张之洞道:“太后英明。载沣谨严诚恳,性行淑均,正堪当此任。”
“我……我……不行。”载沣急道。
“臣赞同张中堂的意见。”鹿传霖道。
“奴才也是。”世续道。
袁世凯看已成定局,于是说道:“臣也以为太后的安排英明而有远见。”
“既如此,就这样定了。尔等听着,若不支持醇亲王,就是反对我,就是大清的奸贼,天下可共诛之。”老太后声音洪亮坚励,声震大殿。
袁世凯心内一阵阵吃惊:这老婆子,手段厉害。
于是慈禧正式颁下谕旨: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钦此。
慈禧又道:“现在应按光绪即位时之上谕,为同治帝立嗣。如今皇帝病急,这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我的主意已定,想跟你们商量商量,看看你们的意思。”
袁世凯道:“臣以为应立溥沦。溥沦是道光皇上的长支传嗣,最为恰当。”袁世凯已经看到立载振已毫无可能。因为定给同治皇帝立嗣,载振和他是同辈,不是“溥”字辈,立载振就不可能了。太后在奕劻不在时讨论这事,明显的是要摆脱他,怎可能立他的儿子做嗣君呢?可是袁世凯仍不甘心,仍要找一个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溥沦就是这样的人。
张之洞道:“醇亲王为人忠厚,又是摄政王,正年富力强,臣以为,立醇亲王阿哥最宜。”
其他人也随声附和,慈禧的心意已很明显,大家谁愿意忤逆?
听过他们的议论,慈禧道:“以前,我将荣禄的女儿嫁与醇亲王做福晋,即定意将其所生长子立为嗣君,以为荣禄一生忠诚的回报。可惜荣禄不能亲见今日之事了。”
慈禧默然良久,叫载沣道:“醇亲王听旨。”
“奴才在。”醇亲王载沣跪在慈禧面前。
“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钦此。”
大殿内有二个人呆若木鸡,好似当头被打了一锤,脑子嗡嗡直响一片空白——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李莲英。
殿外还有一个也如被冰霜,这个人就是溥伟。
“鹿传霖。”太后叫道。
“臣在。”
“直隶提学使随你来了吧?”
“遵太后懿旨,臣把他带来了,就在殿外。”
“传他进来。”
“传直隶提学使进殿。”太监高声叫道。
提学使跪在大殿,西太后道:“近来学生的思想趋随于乱党,狂立‘革命’者日多。唉,这些学生,不好好在校读书,都偏信邪说,盲从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鼓动,此风绝不可长,你做为提学使要竭尽心力,挽此颓风,扫荡邪说,把学生引领到爱国忠义的道上来。”
“臣一定竭心尽力宣扬我华夏五千年文明,把莘莘学子引到爱国忠君的道上来。”
“你们都听着,”慈禧阴沉的声音回响在大殿,“对于那些乱党邪学,决不能有任何的慈悲之心。即使是学生,若有乱党的思想,也决不能轻饶。要防微杜渐,一露头就狠狠地猛打。不仅要把那些嫩芽掐掉,还要连根挖出。你们满朝文武要当成大事来抓。”
慈禧太后训过话后,军机们回到西苑的值室,西太后回到寝宫。
“莲英——”西太后叫道。
并没有人答应。
“李莲英——”
还是没人答应。
“李莲英!”“慈禧大声喊起来。
“奴才在。”李莲英不知从什么地方来到太后面前,身体似乎是萎缩了一半。
“你怎么啦?”太后问道。
“奴才身体不舒服,身体发高烧,头脑昏沉,看样子是病了。”
“这几日你太过劳累——本来我想让你再到瀛台去一趟,你既然病成这样,就回房去休息去吧。”
“谢老佛爷。”李莲英退了出去。
“小德张!”
“奴才在。”
小德张的心里一阵狂喜,他看得出,他的地位又要升高一步。
“你到瀛台去看看皇帝的情况,速去速来。”
“嗻——”
小德张很快便回来,报告说:“万岁爷也奄奄一息,恐怕撑不过今晚。”
“速传醇亲王、端亲王、军机大臣、隆裕皇后等到皇帝那儿,若庆亲王回来,让他也去。”
“嗻——”
光绪帝的床前跪了黑压压的一片。
“皇阿哥,我……我本来要奉储君来,可风太大,所以没来,你有什么话对他说吗?”载沣道。
光绪帝道:“希望他不要像我,希望你也不要像我。你要果敢、果断,不能懦弱。”
袁世凯跪在后面的角落里,但还是被光绪帝看见了。
“那是袁世凯吧。”光绪帝道。
“臣在。”袁世凯稽首在地。
“抬起头来。”
袁世凯不得不抬起头,眼观鼻,鼻问口。
“看着朕。”
……
“看着朕!”
袁世凯和光绪帝的目光相接,光绪的眼里充满了怨毒。
光绪帝道:“朕临死尚有如许的人在此跪候,不知袁世凯你能否有朕这福气。”
这几句话似乎用尽了光绪帝所有的力气,说罢就瘫软在床上。
隆裕皇后走上前道:“皇上,你感觉怎样?”
光绪把脸转过去,对着墙壁。他虽不怨愤隆裕,但觉得与她没有任何话说。
“皇上,”隆裕皇后抚着光绪,柔声地说道:“换上衣服吧,皇上。”
“不换!”光绪帝愤然道。
几个太监拿来长寿礼服,刚要动手换,光绪用尽全身力气打掉大监的手厉声道:“谁给朕换衣,谁就是大逆不道。”
生时不穿而在死后穿寿衣,那是极不吉利的,是不祥的预兆。
载沣望着珍妃的姐姐瑾妃,向她示意。瑾妃走到床前道:“皇上,为了妹妹,奴婢请皇上穿上寿衣吧。”
“朕……就穿……这身衣服去见她。我的爱妃,我终于和你团聚了。”
说罢,光绪帝停止了呼吸。
在日落的时候,光绪帝崩。
小德张把光绪驾崩的消息传给慈禧,慈裕老太后的精神一震,似乎病全好了,手脚也特别地有力气。她又来到仪鸾殿,训谕军机及内阁大学士们把皇帝遗诏颁布天下。
军机大臣们见太后神安气和,精神陡增,非常惊讶。一个时辰后,颁下“光绪遗诏”,诏曰:“朕自冲龄践阼,寅绍丕基,荷蒙皇太后帱育仁慈,恩勤教诲,垂帘听政,宵旰忧劳。嗣奉懿旨,命朕亲裁大体,钦承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三十四年中,仰禀慈训,日理万机,勤求上理,念时势之艰难,折衷中外之治法。辑如民教,广设学堂,整顿军政,振兴工商,修订法律,预备立宪,期与薄海臣庶,共享升平。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灾,凡疆臣请赈请蠲,无不恩施立沛。本年顺直东三省、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先后被灾,每念我民满目疮痍,难安寝馈。朕躬气血素弱,自去岁秋间不豫,臣治至今,而胸满胃逆,腰痛腿软,气壅咳喘诸证,环生迭起,日以剧增,阴阳俱亏,以致弥留,岂非天乎?顾念神器至重,亟宜传付得人。慈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人承大统,为嗣皇帝。在嗣皇帝仁孝聪明,必能仰慰慈怀,钦承付托,忧勤惕厉,永固邦基。尔京外文武臣工,其精白乃心,破除积习,恪遵前次谕旨,各按逐年筹备事宜,切实办理。庶几九年以后,颁布立宪,克终朕未竟之志,在天之录,藉稍慰焉。丧服仍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知闻。”
太后的神安气和令人惊讶。又以新帝之名一谕,称述大行皇帝之德,并大后仁爱之恩。在这种情况下,追忆光绪初年,因为没有给同治帝立嗣,吴可读曾以尸谏。现在新立的皇帝溥仪已继与同治帝为嗣,以实践太后当年的谕旨。然而,如果不筹划出一种兼顾的方法,那么光绪帝就会和同治帝一样没有后嗣,士大夫一定会有起而争之的人,于是慈禧太后就独出己见,创为兼祧之举。谕曰:“钦承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二,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降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二,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慈禧太后觉得,她的身体仍很康健,病体完全康复。摄政王监国的事又让他放心不下,她觉得,权力还是要攥在自己手里,于是又下诏日:“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但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子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朝廷内外看了这道诏谕,立即明白:皇上三岁,监国摄政王不能独断国事,则监国徒有虚名。而溥仪则不过又是一个光绪帝而已。
禁卫军的铁甲马踏着长街,引来一支浩荡的队伍。几十个太监被裹在马队与步兵之中,在强劲的北风吹撼下,他们仍保持着队型。太监的正中,是明黄色的一顶轿子。
“开门!开门!”
醇亲王府的大门打开了,各处的灯光也随之亮了起来。
醇亲王和同来的王公及军机大臣的下马,小德张高声地念着慈禧太后的谕旨:“钦承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二,著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桃。自今日起,著嗣君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钦此!”
醇亲王载沣进屋后号淘大哭。当年他父亲接到让载湉进宫的懿旨时也是这样痛哭,载沣比他的父亲更悲恸。他父亲只是悲伤儿子的命运如同同治帝一样,而载沣却不仅为年仅三岁的幼儿悲痛,也为自己悲痛,为自己的过去和将来都受西太后的控制而悲痛……
“王爷,别哭了,老福晋晕过去了。”不知是谁向他报道。
载沣急忙擦去眼泪,来到母亲刘佳氏的房里。这里正忙成一片,一大群太监和妇差丫头挤在这里,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闹腾了好长一阵,老福晋才苏醒过来。载沣和母亲四目相对,千言万语,一时无从说起。心中的万千苦痛,无法开口诉说。
“奶奶(满人喊妈妈为‘奶奶’,喊祖母为‘太太’),我们看看皇上去吧。”载沣道。
孩子睡得正熟,醇亲王和老福晋看着他睡得那样安样,想到今后他就要离亲人到那冷冰冰的宫中,不免又哭了起来。全家的人不住地劝解,正在这时,小溥仪被吵醒了,哇哇大哭。这个三岁——其实是两岁半的孩子就要让人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