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反思中国教育 >

第4章

反思中国教育-第4章

小说: 反思中国教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那么迷信标准答案?
  从学生的表情我知道,他们有一部分人是根本没有思考就直接对了答案的,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思考了但因为掌握知识有缺陷而选错了答案,并且选错的答案又正好和书上给出的一致,还有60%的那部分人是本来选对了,看了书上给出的答案又不相信自己了!
  不管上述什么情况,这样的事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都是不怎么理想的。这首先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的不踏实,或者掌握知识的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没有主见、缺乏自主精神、过分依赖老师、过分依赖标准答案、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大缺陷就是“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路,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不光是学科练习有“标准答案”,就是日常的其他所有事情都有学校自己的规范和模式,只要你在我的学校里,你就必须按照我的标准调节自己,我不管别的学校怎么做,也不管你是怎样的人,哪怕我的标准是不恰当的、是错误的,在恰当的、正确的标准出来之前,你也必须遵照执行,根本没有和你商量的余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校规、班规,还是要的;学科知识的标准答案也是不能没有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规矩实在太多,标准实在太多,而且有的标准又不统一,又过于教条死板。我们的学生在如此多而且教条死板的规矩、标准的要求管制下逐渐地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创造发明的潜质,变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精确但是缺乏灵活的机器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大缺陷,或者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在这样死板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到底培养出了怎样的人呢?我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上课了,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但是发现黑板还没有擦,老师问是谁的值日,全班同学你望我、我望你地看了一阵后说:“值日生还没有来。”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能够主动上去擦黑板,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老师指定某同学或者是老师自己擦黑板了。
  还有,在某个假期里我要带几个高中学生参加化学夏令营,我已买好了所有人的车票并且开会交代了外出的注意事项。但是就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家的电话一直不停地响着。一会张三问:“要穿什么衣服,要不要穿校服?”一会李四问:“要不要带计算器,带什么牌子的计算器?”再一会王五问:“明天出发前要吃什么?”……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你带的学生智力正常吗?
  正常,而且他们都是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
  这样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是令教育者十分尴尬和无奈的。为什么一个智力不错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是如此的弱智?这里面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了毛病!
  也难怪学生!仔细想想,现在几乎各个学校都有几套校服,每天穿什么款式的校服都有生活委员安排、检查。如果不按要求穿,就会被扣分,不但影响班集体荣誉,而且因此影响“三好学生”的评选。考试用不用计算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科目通知学生不准用计算器,而有的科目却要求学生必须带计算器,而且指定××牌子的计算器……我们日常死板、程式化、标准化的要求和训练,不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才是怪事!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个朋友讲述的他们省高考监考的事情。
  为了确保考务工作不出差错,上级考务部门制订了一套周密而详细的考务工作手则,其中包括监考员职责、考场纪律、监考员上岗时间等细节性操作步骤。老师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监考。使老师们印象深刻而且感到压力的是,所谓通过“总结多年来高考监考工作经验”制订的《监考员考场实施细则》,这一细则细到了甲、乙两个监考员在某时某刻应该做什么,试卷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答题卡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草稿纸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在什么时间由谁在考场记录表上填写什么内容,什么时间由谁提醒学生抓紧考试时间等问题。
  按细则的要求,应该由甲做的事情乙就不能代替,同样,应该由乙做的事情甲也不能插手。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材料看确实周密而详细,避免了差错的发生,就算出了差错,追究责任的时候也方便些。但是,这样的东西可操作性有多高?真正操作起来的难度又有多大?老师们都在发问,这是哪个监考老师的经验?这样的程序叫人精神紧张不说,而且很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记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很可能因为紧张而出错!
  有的老师说:“起草这个细则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老师,肯定没有真正地参加过监考。”有的老师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领导为了让我们跟上时代,想着法地要把我们的人脑变为电脑。”还有许多老师说:“明年的监考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参加了!”
  我们知道,高考是国考,是关系到为国家选拔人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为了保证高考的质量和严肃性我们强调考务工作的周密,强调考务工作的认真负责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但是把它细化量化到了让人紧张,让人变成机器人的地步就大可不必。
  试想,我们的上级领导要用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把我们的老师改造成为机器人,我们的老师再用同样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和答案,把我们的学生改造成为机器人。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按书上给出的答案把自己本来对的改错,在值日生还没有来的时候没有人擦黑板,在外出的时候问这问那,在给了五毛钱去打散装酱油但是因为酱油涨价到了五毛一,为了那一分钱再跑一趟的种种现象!
  如果这种弊端不纠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创新之举?我们的学生除了是毫无主见、循规蹈矩的“跟屁虫”之外还能成为什么人?什么个性、什么创造性思维、什么创新精神,早被我们死板的标准和过多的规矩标准掉了。
  人们在反思中国教育弊端的时候,自然将眼光放到了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对比上。在对比中发现,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
  有人曾经问杨振宁先生:“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相比孰优孰劣?”杨先生说:“不能笼统地说,应该各有优劣。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


标准答案及规范化管理管出了什么(2)


  杨先生的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
  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西方的教育比较自由,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这也许就是问题的实质和差别的原因。
  我们教育的问题是创新不够。其根源是否与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过于死板陈旧有关!我们要大力提倡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否先从教育决策者的教育管理理念入手,先从改善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入手,形成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到学生,都重视创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前途、我们的民族才有生机,我们的青少年才有活力,我们的国家才有竞争力。


1394÷7约等于多少


  [资料]有一次我给儿子检查作业时,发现“1394÷7≈1000÷7≈143”觉得不对,便劝他改成了1394÷7≈1400÷7≈200。但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老师讲:在1394中,由于最高位上的数是3 ,因为3小于5所以将其舍去。这样这个题的答案就成了1394÷7≈1000÷7≈142……6≈143。
  遇到这样的事,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是老师错了吗?不是,书上就是这样讲的!
  我想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则,才出这道题的。但是出题的人恰恰忘了一点:估算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进行估算?
  我们都知道,估算就是为了简便,如果为了突出“四舍五入”法则而将1394÷7看成1000÷7来计算,既不简便,又不准确,而且还起了误导的作用,像这样的估算结果有什么价值?这样的习题又有什么价值呢?
  现在好多书,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内,总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借口,将一些深奥的、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硬塞进我们的教材里。一道道希奇古怪的练习、一条条僵硬冗长的法则、硬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就像这道题一样!既达不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又脱离了生活实际,更糟的是,误导孩子,限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生产和科研的不断进步,许多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像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为了适应发展的时代对人和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并且加以培养,而用像这道题的估算来引导、约束学生的话,必然造成不良的后果!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该改改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再过多少年,我国也不会有多少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为什么?在中小学时代已经把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固化在一些死的条条框框里了!


孩子不是做作业的机器


  [资料]《顺德报》2001年4月23日《一封家长的信》摘要:
  在教育减负的口号中,我高兴地看到了小孩作业量的减少。然而好景不长,经过一个学期的减负后,小孩的作业量不但没减,反而比减负之前加重了许多! 举例来说,我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一所声誉较好的学校上学)每天的数学作业量至少3页大约20题左右;语文有听写、造句、作文等。我孩子真的不笨,每次数学竞赛都是年级的前几名,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但每天吃完饭后7点开始做作业,一直到9点半以后才能做完。
  有个星期天,语文老师布置了如下作业:写一篇周记,修改并重抄上周的作文,参观并写一篇叙述凤山桥的作文,写一个通知,还有课堂目标测试书上的两页练习、语文课本上的听写等等;数学作业是:一页练习题,有大小题共25题。
  星期六早晨,我带孩子参观了凤山桥,大约用了一个小时,回家后小孩开始做作业,整整做了两天,到星期日晚上9点多才把所有的作业做完。这期间,小孩没有看电视,没有到外面去玩,除了吃饭、睡觉一直都在做作业。
  看着小孩这样辛苦地做作业,我的心里无比难过,我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给孩子?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啊!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给孩子?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两天时间,大大小小四篇作文,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过分了,何况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更何况还要去参观,更何况还有其他作业!
  也许老师有老师的理由:熟能生巧嘛!更何况现在的升学压力那么大,差一分就进不了重点中学,还要交几万元的择校费,况且,学校内部的评比、考核等等也要由学生考分确定。
  这里我想问一声老师及每一位家长,您的童年是这样过来的吗?难道真的只有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才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吗?难道98分、95分甚至90分与100分相比真的有那么大的差距吗?如果通过牺牲孩子的活动时间和健康来达到考高分的目的,就算考了高分,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难道真的能够安心吗?
  看了这封信,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我有一个同事,他对小孩的作业情况过问不多,上三年级的儿子每天回家后都说作业已在学校做完了。可到放假去学校清理课桌时才发现有好大一沓练习卷竟然全是空白!可就是这么多作业没有做过的小孩,在期末考试中语文96、数学98!这难道不是对大量作业的嘲弄吗?
  还有,有个学期我的小孩(当时是四年级)出了个小意外,两个星期没到校上课,由于心疼小孩,我只是给他讲了一些书上最基本的内容,而没让他做过一次作业。我觉得在进度和质量上可能都落后了,但谁知我小孩到校后说他们老师还没讲到我讲的内容,而且我的小孩在数学单元测验中居然还得了100分。在随后的数学竞赛中又得了98分,列班级第一、年级第二!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普遍存在的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那就是无效劳动太多,无谓重复太多!
  现在,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这些都没有错。但是,是否用如此多的作业压孩子,是否通过大量的作业促他们成才的做法却值得商榷!
  依我看,在如此多的作业面前孩子没有被压呆、压傻,已经是幸运的了,我们对孩子成才还敢抱什么幻想?
  作业!作业!作业!一连串的作业!将学生变成了做作业的机器,孩子做完作业后就不知道干些什么。什么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什么创造性思维?什么创新意识?什么素质教育?哪有时间啊!
  以上的话可能太过分了,也许事实上还没那么严重,但是我们难道真的要看到几个孩子被学呆、学傻了,才吸取教训吗?


高考的功与过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严肃、最高等级、最大规模的考试,是牵扯到千家万户,事关国家、民族、个人前途命运的大事,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人们对高考是非功过的评判也随之而来。
  由刚开始的赞扬,到以后的批评,再到现在的漫骂。高考这样一个与人有关的考试,也自然受到了和人一样的待遇!
  要反思中国教育,就要反思对中国教育体制中具有评价性和指导性作用的中国高考制度。从其产生到发展的历史,从其对教育的正负面影响,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我们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出路,这恐怕是我们真正关心中国教育的人要做的实际工作。任何简单的批评、指责、谩骂,都不是真正关心中国教育的行为,都是一时激动的轻率之举。


高考有功劳(1)


  [资料一]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10月21号,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