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撤入华北,不仅将助增国民党在中原的实力,而且再想寻机歼灭也实为不易。所以,自1948年2月起,毛泽东就指示林彪: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攻下锦州以实现“关门打狗”十分关键。
然而,此时林彪却另有想法,整天面对地图,苦思冥想。毛泽东多次催促他早下进攻锦州的决心,身边的罗荣桓和刘亚楼也急得团团转。但林彪不为所动,几天后,他给毛泽东发了一封冗长的电报,认为锦州城防工事坚固,又有15万国民党重兵把守,如同攻打四平一样,久攻不下,必因敌军援兵涌至而造成被动。此外,要打15万人设防的锦州,必须有大规模的重武器,和六七十万人的后勤供应,这样庞大的供给需要大量汽车和油料,如果油料耗尽或遭到空袭,大批机械化装备都将丢给敌人,解放军也难以安全撤离战场,只会陷入危险之境。相比之下,长春距解放军后勤基地最近,且守敌最弱,受援困难,眼下攻打长春方为上策。
电报到了西柏坡,毛泽东拍案而起,大发雷霆:“这个林彪,我看胆子太小,二月份就叫他南下北宁线,两个月过后,仍然迟迟不动,还要先打长春,不然,我去东北带兵去!”
周恩来见毛泽东发怒,忙上前劝说:“主席,林彪似乎也有他自己的顾虑,既然他要打长春,就让他试试吧,同时,更重要的,我们要多加申明南下北宁线的重要性,让他尽早下定决心。”
毛泽东十分不悦地走了两个来回,挥了挥手:“也罢,就先让他试试,不试试,他是不会下决心的。”
4月22日,林彪的计划勉强得到批准。毛泽东以少见的批评口气在电报中说:“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但绝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因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下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长春万一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更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林彪看着电报默默不语。过了许久,他才有气无力地下了命令:“围攻长春!”
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集聚于长春城外惊醒了枯坐城头的郑洞国。他现在无处求援,国民党军占领的一座座城池早已被解放军切断了联系。郑洞国如一头困兽,在城头上四处巡视。
“与其坐而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5月21日,郑洞国命令新7军新38师主力和暂61师主动冲出西门,占领了长春西北30公里处的小镇。林彪见郑洞国率先出战,立即命令一纵和六纵前去迎敌。哪知一出手就碰了个硬钉子,一场恶战直打到5月24日才将国民党军打回城内。
林彪浓眉紧锁。长春守敌远不是他想像的那样不堪一击,初次交战,已发现他们实力仍然强大,硬攻长春,目前没有绝对把握。
5月29日,林彪致电中央:自己对长春之敌估计不足,郑洞国不仅抵抗坚决,而且工事完备,攻打解放长春,即使付出最重大的伤亡,最后仍可能无法解决战斗。此种战斗绝非一个猛攻所能拿下,而须逐屋逐堡夺取。因此,建议不再硬攻,改为以一部分兵力对长春久困长围。
毛泽东仔细看着电报中的内容,又多次向林彪询问具体情况,最后于6月7日同意了围困长春的方案。但他同时也指出:围困长春更要立足于打,而不是围而不攻。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尽快完成下一步入关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地区作战的准备。
但林彪没听进毛泽东的提醒,仍在计算着长春的攻守力量。直到7月20日,他算不出一个有把握的进攻方案,终于将地图一摊,回电中央:“放弃攻打长春,同意大军南下。”
毛泽东长出一口气:“这个林彪转个弯儿还真不容易!”立即发出回电:抓紧时间,争取8月间在北宁线和承德一带打响战斗。
但毛泽东想错了,林彪的弯儿还是没有完全转过来。他虽然同意南下作战,但在总的战略意图上,仍有不同想法。他的意图是只打辽西走廊北宁线上的几个小城市,先放开锦州等地。
几年来,连续攻打四平和长春已慢慢地使林彪的头脑中产生了对攻坚战的畏难情绪。
毛泽东看出了林彪的痼疾所在,向他明确提出:“作为一名高级军事将领,必须要有敢于与国民党军打大仗的信心和勇气。此次南下作战,首要目标是锦州和唐山。”
毛泽东这一明确指示如给林彪当头一棒,他枯坐不语。拉着脸沉默了几天,连续给毛泽东发去几封电报,先是提议要华北的杨得志、杨成武两个兵团出动配合,然后又说自己粮食尚未准备好,南下途中桥梁已断等等。
毛泽东终于怒火又起:“林彪所提出的困难全是借口,速给林彪回电,原话不变。”
8月12日,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接到毛泽东的电报,面面相觑,他们从未见到过毛泽东如此口气的电报,再也不敢推说什么,只得一面委婉说明具体情况,一面明确表示:马上南下。
为了迎接新的战斗,林、罗、刘三人决定随军南下。8月1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正式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分开,军区工作由高岗、陈云、李富春、伍修权等负责,而林、罗、刘等则专心负责前方作战指挥。
经过紧张的粮食筹备和道路抢修,林彪于8月29日向各纵队下达了战斗动员令。1948年9月10日起,东北野战军从各处火车站秘密登车。运送部队的列车全用棚车,开车前车门加锁,贴上封条。列车运行时看不到部队人影,听不到说话声音,就连铁路员工也不知道运的是什么。在短短的9天之内,十万大军安全、迅速、秘密地运到了辽西。
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机关对此居然一无所知,而辽沈大决战的序幕却已悄然拉开了。
1948年9月3日,林彪将刚刚制订的东北野战军作战计划发送到了西柏坡。
毛泽东手持这份计划,踱着大步子,不禁再皱眉头,说:“林彪还是不愿打硬仗,看看这个计划,他把兵力部署的重点放在了锦州与沈阳之间,这仍然是准备打援,重点要消灭沈阳来的援敌,根本就不想全力打锦州。”
毛泽东走来走去,他举着电报转身对周恩来说:“他这个样子……”
周恩来接过话来说:“不如我们制订好新的作战方针,直接发给林彪好了。”
9月7日,毛泽东正式指示东北野战军:你们应当使用主力攻打锦州一线,并时刻准备歼灭来自长春、沈阳两地的援敌。如果你们将重点放在攻打援敌上,长春、沈阳之敌可能会因你们的威胁太大而不敢出动。同时,锦州一线分散的敌军也会乘机收缩于锦州和唐山两地,那样,锦州将更不好打。所以,你们必须确立两个决心,一要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毛泽东一锤定音,林彪无法再作他想。“按新的作战方针全面部署。”他面无表情地说。
此后,东北各条铁路线上一片繁忙,兵员和物资纷纷调往各战略要地。为了隐蔽战略目标,所有的铁路运输一律采取夜间满车、白天空车的方式进行。
在此期间,国民党空军已经发现辽西地区铁路夜间运输繁忙,白天也有大量人员运动。但未能引起国民党高层的警觉。蒋介石正忙于应付西北和山东战场,而卫立煌却在忙着想办法解决长春问题。东北野战军将长春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粮食匮乏,军心不稳。但谁也没想到过锦州的危险,甚至连驻守在锦州的范汉杰都感到高枕无忧。8月底,范汉杰去南京开了一次会,蒋介石很担忧地告诉他,一定要警惕解放军进攻锦州,范汉杰却不以为然,背地里还说蒋介石是神经过敏,返回东北时,甚至顺便把家眷也接来了,打算长住下去。在他的影响下,锦州城内一片太平景象,甚至沈阳等地的有钱人也纷纷迁往那里。
第二部分 雄鸡昂首高唱 东北遍洒阳光第36节 林彪与毛泽东的分歧(2)
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早在9月10日,林彪、罗荣桓已根据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拟定了第一步作战计划:以三、四、七、八、九、十一纵、二纵5师、炮纵主力、冀热辽察军区独立第4、6、8师和骑兵师出击北宁铁路锦州至唐山段,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同时以一、五、六、十纵和独立2师集结于彰武、新立屯地区,准备截击沈阳西援之敌。十二纵和5个独立师则继续围困长春。
一场旨在关上东北大门的血战即将展开!
要锦州,还是要长春?
1948年的初秋,辽西大地金风阵阵,草虫高唱。骤然之间,却迎来了一片枪响。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黄克诚指挥十一纵及三个独立师、骑兵师从建昌出发,在北宁线上首先打响进攻战。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8日攻克绥中并包围兴城。秦皇岛港与锦州之间的联系立即被切断,在秦皇岛守军的求救下,锦西国民党54军只好分兵向南增援。而野战军四纵和九纵则分别从台安、北镇出发,于16日包围了锦州以北的军事重镇义县。几日之后,三纵、二纵5师和炮纵主力也到达了义县外围,而四纵和九纵则继续南下,进入了锦州外围,攻上了帽儿山。
帽儿山是锦州东北部的一座很孤立的高山,山脚下有个小村庄叫帽山屯。帽儿山地形险要,既可观察锦州至义县公路的活动,又可俯视锦州机场。九纵赶到时,93军的两个工兵营正在那里构筑工事。9月24日夜,九纵发起突袭,拿下帽山屯。正在帽儿山指挥修工事的暂20师副师长赵景高见势不好,狼狈逃往锦州,野战军随即占领了锦州北部的亮甲山、白老虎屯等地。
东北野战军突然进攻锦州外围!
这一消息吓得卫立煌脸色苍白,他立即命令范汉杰和93军军长盛家兴一定要夺回帽山屯。范汉杰听得总司令下达指示时声音发颤,丝毫不敢怠慢,紧急调动184师配合暂20师向帽山屯、亮甲山和白老虎屯同时发起反攻。国共双方在9月26日苦战了一整天,范汉杰无力取胜,又怕锦州空虚,遭到偷袭,只得下令撤退。野战军坚守白老虎屯的英雄连队因顽强抗击而荣获了“白老虎连”和“死打硬拼”两面锦旗。
锦州附近战事已起,国民党方才如梦初醒,原来解放军攻打锦州已在旦夕。
9月26日,惊慌不已的蒋介石派出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飞临沈阳,命令卫立煌与廖耀湘:立即空运49军增援锦州;同时由沈阳派出得力兵团向锦州进攻,以解锦州之围。
卫立煌徘徊往复。“空运49军援锦,我同意。但从沈阳派兵西下,却是万万不可。”他告诉顾祝同:“根据情况判断,目前共军主力部队在辽西走廊的彰武、新立屯一带已经集结。如果沈阳出兵,中途必遭覆灭,正中了共军围城打援之计。同时,也会造成沈阳空虚。我们倒是希望华北地区增兵葫芦岛,由锦西增援锦州,这才是良策。”
顾祝同挥手拒绝道:“总统的命令,不是保住沈阳的问题,是要你们出兵辽西,东西对进,夹击锦州。”
廖耀湘听到此处立即插话:“但沈阳主力单独出兵辽西,中间隔着三条大河,极有可能被共军节节截断、分别包围、各个击破。”
顾祝同见二人不听,也不多说:“我只是来下达总统命令的。这样吧,我再征求一下总统的意见。”
9月27日下午,蒋介石回电:必须按原命令行动。
卫立煌抓过电报,一把摔在地上,火冒三丈地喊道:“我宁愿不干,也决不愿再让沈阳主力单独出兵辽西。”
一场争吵顿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卫立煌与廖耀湘共同对抗顾祝同,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一直吵到28日早上,卫立煌才同意暂时出兵到巨流河、新民地区,视情况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殊不知,这一吵已耽误了大半天的时间。由于卫立煌拒不出援,东北野战军八纵、九纵已进逼锦州机场,七纵攻占了锦州以南的高桥和西海口,四纵12师进占塔山,切断了锦州与锦西敌军的联系,二纵5师、三纵和炮纵主力,则完成了对义县的包围。29日,四纵绕过锦州攻克兴城。由于锦州机场被野战军炮火封锁,准备前来增援的49军只空运了两个团,就再也无法降落了。至此,林彪对锦州外围的包围封锁,基本完成。
10月1日,林彪下令首先对锦州北部约50公里处的义县发起进攻。三纵司令员韩先楚担任总指挥,率领三纵、二纵5师、炮纵、热河独立师等部队高声喊杀,冲出阵地。一场硬仗由此展开了。
义县是锦州北面的屏障,也是野战军南下锦州的必经之地,县城虽小,却是城高墙厚。守在这里的93军暂20师在师长王世高的统领下倚仗防御优势固守待援。韩先楚则利用炮兵火力不断摧毁义县的各个碉堡。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攻战中大显神威,只见他一声令下,100多门大炮齐声怒吼,很快就把义县打成一片火海。三纵战士乘威勇进,冲进城中,经过4个小时的巷战就结束了战斗,敌师长王世高等被俘。但在战斗即将结束时,朱瑞司令员因在城边不幸触雷,壮烈牺牲,这是辽沈之战中解放军阵亡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员,毛泽东闻讯后专门发出了慰问电。
10月2日,林彪与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等率前线指挥部机关乘火车南下锦州途中抵达吉林双辽的郑家屯。就是在这里,林彪收到电报,国民党军正在增兵葫芦岛。
原来,蒋介石因见到东北危急,已于9月30日带着空军司令周至柔、海军司令桂永清亲临北平,一见到傅作义就急匆匆地说:“现在东北紧急,立即抽调华北的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62军、92军一个师、独立95师由塘沽海运北上,同时再令守卫在烟台的39军两个师也渡海北上,在葫芦岛会合原驻那里的54军,将这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在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由锦西登陆,向东增援锦州。”
10月2日,蒋介石匆匆离开北平,抵达沈阳,召开师以上军官会议,声泪俱下地号召各级军官珍惜机会,全力西下,就此一拼。“这是我们拯救国家的关键时刻了,”他挥舞着白手套,“如若不利,只好来生再见!”
会议在蒋介石的一阵抽泣声中结束。
会后,蒋介石单独召见廖耀湘,见面就大发脾气地说:“你是我的学生,为什么你也不听我的命令!这次沈阳军队出兵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给你负责。如有贻误,唯你一人是问!”
蒋介石不再理睬卫立煌,直接命令新1军、新3军、新6军、71、49军主力和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廖耀湘指挥,向彰武、新立屯前进,先切断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线,然后再与华北兵团夹击锦州。
蒋介石正在亲自部署东西对进、挽救锦州的战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