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76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76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弗赖伯格并未忽视这次海战的重要意义,心想:我的反攻也将马上开始,胜利在望。
  反攻开始发起,但没有按计划进行。给各部分队的命令未能及时送到,加上第20营和第28营直到天亮才开始行动,并在通向机场的途中又遭到德军的节节抵抗,白天又遭到成群的战斗机和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攻击,致使部队被阻于机场之外。虽然弗赖伯格在下午晚些时候命令第5旅进行全力突击,但哈吉斯特感到完不成攻击任务而请求撤退。普迪克见哈吉斯特旅的处境不妙,只好同意。于是,弗赖伯格只得下令从马拉马防区撤退。
  从此以后,守军的情况逐渐恶化。由于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没有跟着在加拉托斯进行有力的反击,弗赖伯格便开始考虑向南海岸全面后退并撤出该岛。最后,他完成撤退,挽救了17万人的英帝国部队,但仍有6000人被丢在岛上。
  作为守岛部队最高指挥官,弗赖伯格不仅承担了很多人所犯的错误的后果,而且他自己也犯了不少错误。命运使他再次充当撤退将军。
  由于斯图登特是克里特的胜利者,尽管他的错误和弗赖柏格几乎一样严重,但是在胜利中却被掩饰和遗忘了。
 


14。激战巴尔干(8)14。激战巴尔干(8) 
  

  德军在克里特空降突击的成功,保证了德军向地中海地区进军时的南翼安全,阻止了英军以此为基地攻击普洛耶什蒂油田,而且还为进一步向南运动提供了出击点。克里特空降突击的胜利,再一次显示了德军闪击战的威力。
 


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1)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1) 
  

  1940年6月初,在希特勒攻打法国时,斯大林趁机占领了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希特勒曾同意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划归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未曾同意苏联真的占领,因此他认为自己上了个大当。不过,希特勒的亲信大都认为,俄国害怕希特勒在西欧胜利后可能另有企图,因此,苏联进入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是出于自然的预防措施。在整个西欧战役中,希特勒始终担心东线只留下10个师难以对付俄国的100个师。他对俄国极不信任。
  6月26日,苏联在未通知德国的情况下,对罗马尼亚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归还比萨拉比亚,另外还要求割让北布科维纳,算是罗马尼亚在1918年“枪击”俄国的比萨拉比亚省给予俄国的一笔“小小的赔偿”。苏联限定罗马尼亚政府24小时内务必作出答复。罗马尼亚一屈服,苏军便立即从空中和陆上蜂拥而入。
  对希特勒而言,这简直无异于打了他一个不声不响的重重的耳光:在当时德国海外石油来源已被切断的情况下,希特勒本来是把罗马尼亚油田视为主要油源的,而俄国却逼近了罗马尼亚的油田。在这之后的数个星期内,希特勒对这一危险愈加感到惴惴不安,担心这样会影响对英国的空袭。因而,希特勒逐渐开始怀疑斯大林的意图。7月29日,希特勒曾对约德尔说,如果俄国占领罗马尼亚油田,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俄国作战。几个星期后,他把两个装甲师和10个步兵师全都调往波兰,以作对抗。他在9月6日发给反情报处的一项指令中说:今后数周内,东部地区要加强兵力。这样的重新部署,决不能使俄国感到我们准备在东方发动进攻。要用时常调换防区的办法来掩盖德军的实力。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缔结军事同盟条约。条约第三条规定:“德、意、日三国中,如有一方受目前尚未参加欧战或中、日争端之国家攻击时,则三国应以一切政治、经济或军事手段彼此互相援助。”显然这一条主要是针对苏联和美国的。希特勒还在欧洲采取威逼利诱、挑拨离间等种种手段,千方百计地搜罗侵苏战争的伙伴。他利用芬兰在苏芬战争后对苏存在严重对立情绪之机,将其纳入侵苏战争行列,德、芬两国总参谋部达成了共同准备和进行侵苏战争的协议。罗马尼亚自从失去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对苏联极为不满。希特勒极需罗马尼亚的石油,于是积极扶持反苏的安东尼斯库上台,在罗马尼亚建立亲德的军事独裁制度。1940年10月,德军进驻罗马尼亚后,苏联的黑海出口受到严重威胁。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相继加入德、意、日军事同盟,大大加强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南翼力量。至于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国,形式上虽然保持中立,但实际上都站在亲德反苏的立场上。总之,法西斯德国在入侵苏联前夕已形成了很有利的战略态势。波兰灭亡后,德苏之间的“缓冲地带”业已消失。被德军占领的那部分波兰领土,成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军队集结地区。德国占领丹麦、挪威后,不仅改善了对西欧作战的战略态势,同时也有了东侵苏联的跳板。荷、比、卢、法投降,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至1941年6月初法西斯占领了希腊等巴尔干国家后,最后完成了对苏联西部月牙形的包围。至此,苏联由远东进出太平洋,由芬兰湾进出波罗的海,由黑海进出地中海的航道,均有被封锁的可能,仅有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尚可用来经巴伦支海与美、英等国保持联系。
  尽管希特勒妄图消灭苏联的野心由来已久,但制定侵苏战争的计划还是在法国投降以后。
  1940年6月初,当纳粹德国军队切断盟军防线并前进到英吉利海峡沿岸一带时,希特勒在与龙德施泰特的晤谈中确立了“自己毕生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报复布尔什维主义”。消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奴役苏联人民并攫取其财富,构成了德国法西斯政策的核心。1940年6月25日,即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后的第三天,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表示,同意在东方,也就是在苏联边界附近集结24个德国师的计划;6月28日,这一“新任务”获得审核通过。6月底,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同外交部国务秘书魏茨泽克举行了会谈。会谈结束后,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应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东方。”7月2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指令陆海军参谋部将进攻苏联的计划具体化。7月22日,希特勒在贝格霍夫秘密会议上声称:“俄国问题将以进攻解决,对具体战役计划当深思熟虑。”正是在这次秘密会议上,法西斯上层人物作出了向苏维埃国家发动进攻的决策:进攻行动将在部队集结完毕4—6周后实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认为,为了击溃50—70个富有战斗力的俄国师,至少需要100个师的兵力。勃劳希契把制定具体战役计划的任务委托给哈尔德完成,哈尔德将军又将此项任务交给了部署在苏联边界附近的第18集团军的参谋长马克斯少将。
  1940年7月29日,一趟专列抵达德国境内不大的赖兴加尔车站。一位身着炮兵上将制服的瘦高个在副手们的簇拥下从车厢内下来。他就是希特勒推行侵略政策的最亲密的顾问之一约德尔将军。他刚一离开车厢,就传来了给瓦尔利蒙特将军——最高统帅部“L”作战部副部长的简短命令:“立即召集‘L’作战部校级军官举行小型会议。”除了约德尔和瓦尔利蒙特以外,还有3名校官出席了这次会议。约德尔在会上宣布:希特勒已决定加紧反对俄国的战争准备。其“东进”方案旨在保护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和“雅利安种族”对欧洲,尔后是对全球的永久统治。实际上,希特勒早在奥地利兰德斯堡监狱中所写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已形成攫取西欧的理论、计划及“东进”政策。他叫嚣要“从肉体上灭绝其他民族,首先是斯拉夫人”。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希特勒仍念念不忘其侵略计划。他在条约签署3个月后竟无耻地声称:“……我们与俄国之间是签有条约,但它只能在有价值时才予以遵守。”一旦有适宜的“气候”,德国元首就准备把苏德条约变成一纸空文。德国武装力量在波兰、法国以及敦刻尔克的军事行动,使希特勒法西斯将军们利令智昏,他们指望在东方也获得闪电式的胜利。
 


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2)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2) 
  

  德军最高统帅部“L”作战部在赖兴加尔接到约德尔下达的命令后,便立即着手使对苏作战的战役计划具体化。根据这一具体计划,将对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希特勒最初认为,对苏战争本来在1940年秋就可开始。此观点得到许多将军赞同。但没过多久,变化无常的希特勒又放弃了这一计划。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想破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是因为他感到德国尚未作好对苏战争准备。当时在苏联边界上,法西斯军队还不能完成展开任务。在波兰,铁路等交通线及桥梁无法使重型坦克通过,通信设施也未安装就绪,而且尚缺一定数量的飞机场。加上秋冬季节业已逼近,希特勒不想重蹈拿破仑的覆辙。尽管当时德国将军们急于发动战争,企图以闪电战消灭苏联,但是最终还是采纳了凯特尔的意见,决定于1941年5月实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凯特尔元帅认为,在苏联进行秋冬战役实在困难,难以取胜。
  1940年夏秋,德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把用于进攻苏联的部队加紧调遣到波兰境内靠近苏联边界沿线。当时希特勒计划在西线,即在法国、比利时、挪威境内留驻约60个师,以120个师对苏联实施突击。为了把这么多的师调到苏联边界线上,改善了铁路网,修复了老线,铺设了新线,架设了通信线路。冯·博克集团军群的3个集团军——第4、第12和第18集团军,总数达30个师被调到波兰。“A”集团军群中有17个兵团被调到东线。仅从7月16日至8月14日这段时间,就有20多个步兵师调到东线。为了隐蔽进攻苏联的意图,它们沿一条神秘的呈“之”字形的曲折路线,完成了一次遥远的行军:从法国中部至拉芒什海峡和加来海峡沿岸经比利时和荷兰抵德国,继而进到波兰、苏联边界线。至1940年9月20日前,从法国调往苏联边界、东普鲁士、波兰、上西里西亚的兵力达60多个师。为了发动对苏战争,德军统帅部还抓紧组建新的步兵师、坦克师和摩托化师。
  对希特勒及其战时大本营来说,在1940年9—10月完成对苏战争的准备至关重要,因为法西斯德国不可能同时进行既反对苏联又反对英国的西线作战。因此,希特勒在1940年10月12日下令:停止在1941年春天前,即预期击溃苏联前实施“海狮”计划的一切准备措施。如果说法西斯德国入侵的阴云在英国的上空业已消散,那么,不祥的阴霾正密布于苏联边界的上空。
  德国进攻苏联的准备工作完全按照规定时序紧张地进行。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十分谨慎,异常周密,仅写成的文字就达数万页,绘制的地图和示意图多达数千张。富有经验的将军们和总参谋部的军官们系统而详尽地研究了进攻苏联的侵略计划。1940年8月1日,马克斯将军向哈尔德将军呈报了对苏作战的第一份确切方案。“闪电战”思想是这一方案的基础。马克斯建议组建两个突击集团,其任务是务必推进到顿河罗斯托夫—高尔基城—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尔后抵达乌拉尔。马克斯认为,占领莫斯科将具有导致“苏联停止抵抗”的决定性意义。预计实现击溃苏联的计划耗时9—17周。
  在凯特尔报告用于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的工程技术准备还存在不足之后,根据约德尔的指示,于8月9日起草了一个取名为“东方建设”的绝密级训令。其中,强调要加强对苏作战的后备设施的建设,如修复和建造铁路、公路、营房、旅馆、机场、靶场、仓库和通信线路。与此同时,对新兵团的组建和战备也作出了规定。
  1940年8月底,法西斯德国对苏战争计划的基本方案已制定完毕。它采用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名称。“巴巴罗萨”,是蓄有红胡子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用他的绰号为计划命名,用意就是为了“消灭俄罗斯的有生力量”。无限制地使用最残酷的武装暴力手段进行灭绝人性战争的思想,奠定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基础。该计划经希特勒、凯特尔、勃劳希契、哈尔德和其他将军参加的作战会议讨论后,交由陆军副总参谋长保卢斯上将负责修订。哈尔德命令保卢斯详细制定出以130—140个师的兵力入侵苏联的计划。入侵目的在于围歼苏联西部的苏军,并前进到阿斯特拉罕—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
  保卢斯认为,必须建立三个集团军群:用以进攻列宁格勒的“北”集团军群;用以进攻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用以进攻基辅的“南”集团军群。
  1940年8月开始的对“巴巴罗萨”计划的初步拟制工作,以两次军事演习的实施而告结束。1940年11月底至12月初,设在佐森的陆军总参谋部在保卢斯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作战演习。哈尔德上将、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豪辛格上校和其他高级参谋人员以及开始对苏侵略行动准备的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的司令部参加了演习。演习刚一结束,陆军总参谋长就利用演习的理论成果主持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在会上,一位集团军的部长金采尔上校作了报告,详细介绍了苏联的经济和地理情况,并对苏联红军进行了分析。
  佐森军事演习意味着法西斯德军在策划反苏侵略战争的战争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1940年12月5日,在希特勒主持的一次例行秘密会议上,以哈尔德为代表的陆军最高指挥部报告了密语代号为“奥托”的进攻苏联的计划。该计划是依据参谋部人员的演习结果拟定的。其核心论点是:按既定计划以最快速度开始备战,战役发起时间初步定在1941年5月。希特勒同意了这一计划。会后第二天即12月6日,约德尔委托瓦尔利蒙特将军根据大本营会议通过的决定,起草对苏战争的训令。6天后,瓦尔利蒙特就把起草好的第2l号训令呈报给约德尔。约德尔稍加修改后即上送希特勒核准。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巴巴罗萨”计划的第21号训令,批准了法西斯德国对苏战争的最终计划。
 


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3)15。苏德大战:枪弹已上膛(3) 
  

  “巴巴罗萨”计划共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总目标概述;二、罗列了德国在反苏战争中的盟邦;三、有关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实施军事战役的计划。该计划宣称:“德国武装力量应做好准备,以便在对英战争尚未结束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军事战役战胜苏俄。”计划规定的当前和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在出其不意的战役中通过坦克的高速奔袭实施突破,歼灭红军主力于西部边界地区。据认为,此举将能消灭红军全部兵力的2/3,而余下的部队“将在罗马尼亚和芬兰积极参与对苏联的战争中被牵制在侧翼”。计划规定的战役根本目标是:“沿阿尔汉格尔斯克至伏尔加河一线将俄国的亚洲部分隔离开来。”
  该计划把列宁格勒、莫斯科、中央工业区和顿涅茨河流域列为具有极其重要政治意义的基本军事战略目标。而其中攻占莫斯科为该计划的重点。计划规定,突击集群在三个战略方向上实施进攻:首先,第1集群(集结于东普鲁士的“北”集群),应向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消灭苏军于波罗的海;第2集群应从华沙及其以北地区向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实施突击,消灭在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