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中国卷)-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重。
当地人和古董商都只顾得到给他们带来利益的甲骨,而破坏了殷墟遗址的结构,使殷墟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极大的破坏,并造成大量包括甲骨在内的古代文物的散失。
后来,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成立之后,便派董作宾于1928年8月到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出土及保存情况。董作宾在小屯村一带多处调查走访,了解到近几年在小屯村仍有甲骨出土,便从村民手中收购了部分甲骨。经过这次调查,中央研究院认为小屯村的地下还有甲骨出土的可能,遂从1928年10月至1937年先后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参加发掘的主要工作人员有李济、梁思永、董作宾、郭宝钧、石璋如等。这15次发掘中,第一至第九次以小屯村为重点,得甲骨6500余片;第十至第十二次以距小屯村3千米远的洹河北岸的侯家庄为重点,挖掘了王陵墓葬,但没有甲骨出土;第十三至第十五次仍以小屯村为重点,得甲骨多达1。84万余片。其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为1936年春开始的第十三次发掘,出土甲骨1。7万片,并有完整和较完整的龟腹甲200多个。
通过这15次科学系统的发掘,他们不但发现了很多商代晚期的遗址、墓葬,同时还获得有字甲骨2。4918万片。后来,中央研究院从中选出近1。3万片辑成《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这10年的殷墟发掘是以考古学作指导的,出土的甲骨等文物也收归国有,因此这是甲骨学史上的极大收获。特别是后5次发掘,对殷墟建筑基础的遗留及墓葬的排列情况都做了详细研讨,为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文化部设立文物局。从1950年春到1977年,文物局对殷墟进行了十几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工作,得有字甲骨5000多片及商代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并使商代殷都的面貌整体呈献在世人面前,获得了甲骨学史上的空前收获。
第二部分:重大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由甲骨文引出的殷墟遗址
小屯村农民的意外发现引来了无数的学者,经研究,他们确定了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属商代王室占卜用的刻辞。继甲骨文后,大规模的发掘工作随之而来,于是,一座标志古代文明的都市遗址——殷墟遗址被发现了。
殷墟遗址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所在地。河南安阳市西北2。5千米的小屯村是遗址的中心,洹水两岸的后岗、武官村、高楼庄、花园庄、孝民庄、侯家庄、四盘磨、大小司空村等10多个村庄都在遗址的范围内,总面积约24平方千米。
殷墟遗址从1928年开始共经历了15次发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停止。1949年后,殷墟的发掘继续进行,直到今天尚未间断。
从遗址上看,小屯村是当时的王宫所在地。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70多处版筑房基,其中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基址,也有小型居住址,都排列有序。在房基附近还发现有700多个大小深浅不同的窖穴,这些窖穴大都用来贮藏粮食、器具、甲骨,少数则作为居穴。在小屯村也发现有墓葬,它们集中分布在宗庙基址周围,多为人祭坑。另外,在遗址的东边曾发现包括有名的妇好墓在内的属于王室贵族的中型墓。
王陵区分布在洹水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在这里共发现13座大墓和千余座小墓、排葬坑,其中赫赫有名的商王大墓就在武官村。据推测,大墓多半是王陵,小墓和排葬坑应该是附属于大墓的陪葬墓和人祭坑。
古代居民遗址和墓地在其他各村也有发现,但规模都略小,在小屯村东南的苗圃北地和小屯村西北的北辛庄分别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早的、历时最长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之地,所获实物资料也极为丰富,其中经科学发掘所得刻字甲骨将近3万片,青铜器多达数千件,以及不计其数的玉、石、骨、角、牙、蚌、陶等各类遗物。所有这些都是研究商代历史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二部分:重大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甲骨文的文字特征
甲骨文并不是一种处于起源阶段的简单文字,无论从文字本身的形体结构还是史料证据上,都说明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在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二三十种刻划符号,郭沫若先生和于省吾先生通过考证都认为其是汉字起源的简单文字。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字,更被认为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早期文字,而且其形体与商周文字较为接近。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甲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的汉字可能已经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论及甲骨文的源头时,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有3个源头:①物件记事;②符号记事;③图画记事。
用符号或把原始的图画转变为符号,以达到记事的目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人们用它来代表某些物和事,或者说,人们把具体的物和事变换成一些抽象的符号,并借助这些符号来思维,这本身就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巨大进步。直到今天,在许多专门的科学领域,如计算机程序的设定,也是通过一套专门的符号系统来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转换的。因此,人们把文字的发明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甲骨文已经不是最初的简单符号,它是商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发达与成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甲骨文集字成词,联词成句,以句子表达思想。它的每个单字在句中一般并不单独承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任务,而处于初级阶段的文字符号一般要单独表达一种或数种相关的信息。
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看,其句子的构成已经具备了现今汉语的表达方式的雏形。不仅甲骨文中的词句已经具备了后来汉语表意方式的基本特征,而且甲骨文中的单字也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的主要特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内的“六书”,甲骨文字也已经大体具备了这“六书”所包括的内容。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文字的构造规律,而转注、假借则是文字的使用方法。转注有形转、音转、义转的不同,假借是将已有的象形或形声字作为音符借用。在此,着重谈谈甲骨文中的“六书”。
1。象形:甲骨文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并不纯粹具有较多的会意成分,但却能够表现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甲骨文通常以最简练的笔法表现出动物、植物、器物等的最具特征的部分。如:人字,形如侧立之人。一手一足,弓身屈膝,形象地表现出人侧立时的主要特征。
日字,与太阳的形象十分相近。
2。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加上其他表意性质的符号以表明某种事物的特征。如:立字,上为正立的人,下一横表示地。
3。形声:在表意符号图形旁边再加固定的表声符号,使原来的表意符号易于识读,从而扩大了表意符号的表达范围。如:水字,系江河湖海之水的总名。加“可”为河。“水”为意符,“可”表声。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已占很大比例。文字声符的规范化是文字成熟的重要标志。
4。会意: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是由几个表意符号有机组合而成的。如:众字,在数量上并不只表示三人,而是表示多于二的多数之意。
5。转注:许慎认为:“转注音,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关于转注,历代学者对许慎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这里不加详述,只举几个例子: “火,也。” “,火也。从火毁声。” “缠,绕也。”“绕,缠也。”
6。假借:
假借的核心是借用同音字,而没有其字。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进化和语言的丰富,用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需求量也势必增加,有些语言产生后却没有文字记述。
甲骨文字虽然主要为占卜的记录,但是它独特的书写形式,即以利器在甲、骨上契刻文字,以及它的文字结构特征都体现出了中国文字成熟初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在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的近300年中,甲骨文字的契刻风格是各不相同的。中国的许多现代学者都对甲骨文的书法风格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郭沫若在《殷契粹编·序》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书法,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甲骨文不同的契刻风格甚至成了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的依据之一。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却又相当古老的文字,绝大多数文字至今还无法识别。甲骨文字是现代人了解商周社会的窗口,也许破译了这些文字,商周社会面貌就会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部分:重大发现甲骨文与殷墟揭开殷人占卜之谜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殷商时期,人们对神的崇拜已经具有了宗教意义。人们通过向神灵卜问来预测吉凶祸福,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甲骨文就记录了大量的占卜卜辞。
据研究发现,当时用于记录占卜卜辞的龟甲和牛胛骨是经过精心修饰的。中国的古人认为乌龟能活“千年”,视之为“通神灵物”,因而相信神灵的殷人也就以这种“神龟”来占卜。在殷商时代,龟甲主要从南方进贡而来。据专家鉴定,出土于殷墟的龟甲多是取材于南方江淮、珠江流域的胶龟,其特大者则是产于我国近海的海龟。另外,占卜用的龟甲还有少量取材于陆地龟。
学者们从一块已破译的甲骨上得知:商代武丁时期,一个雀地的诸侯一次向商王进贡“五百龟甲”。从其他甲骨文材料看,向殷王室进贡龟骨的人多为殷王之官或附属的方国之人。雀地的诸侯一次就送来500只龟,可见当时殷王室储存的龟甲数量是十分庞大的。
当时的社会,畜牧业仍很发达,可以提供大量的卜骨。1973年在安阳小屯发掘的H99是当时存放骨头的一个窖穴,里面存放着大量未经加工过的牛胛骨。可见,卜骨也是预先收集,以备随时取用的。
从发现的甲骨看,它们都有被锯、削、刮、磨的痕迹。卜甲一般是将乌龟的甲壳分成凸起的背甲和较平的腹甲两部分。连接背甲与腹甲左右两边的甲片,就叫甲桥,其位置在乌龟的前后足之间。在锯开上下甲时,甲桥留在腹甲上。腹甲、背甲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整治。要除去鳞片、胶质等,背甲一般从中间剖开,并将中脊凸起部分锯去,在上面钻一孔。
卜骨主要用牛肩胛骨,不分左右。其整治方法是将顶端骨臼的圆形削磨成月牙形,以使骨臼与骨面平整。
甲骨经整治加工以后,还要经过钻凿才能用于占卜。钻凿是在甲骨的反面加工出窠槽,由呈椭圆形的凿和呈圆形的钻作用而成。钻和凿都只加工到距甲骨最薄的地方而不透过骨面。钻凿大致有三种:一是有钻无凿,二是有凿无钻,三是钻凿并用。
甲骨钻凿完毕,即已完成了占卜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当时的占卜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占卜的起始程序叫“灼龟”。钻凿的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是在钻处进行烘烤,这叫“灼”。第二种则在紧挨凿的左边或右边施灼,称“单灼”。在甲骨反面施灼之后,它的正面就会出现裂痕,直裂的兆纹称为“兆干”,横裂的称为“兆枝”。如果反面钻在凿左,则正面的兆枝向右;反之,钻在凿右,则正面的兆枝向左。占卜者就是根据兆枝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祸福。
下面介绍一些商人占卜的内容。我们在一些神话题材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商周人占卜的情形。在甲骨文中,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说明已成了宗教教义,人们向神灵卜问或乞求神为他们造成某种自然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卜问是否丰收,哪个地区、哪种作物将获得丰收。例如:
甲午卜,延贞:东土受年?
甲午卜,延贞:东土不其受年?
甲午卜,宾贞:西土受年?贞:西土不其受年?
癸未卜,宾贞:我受黍年?贞:我不其受黍年?
还有卜问“帝”是否会降下灾祸,不让人们获得丰收:
贞:唯帝它我年?二月。贞:不唯帝它我年?二告。
这类卜辞在甲骨文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各种著录甲骨文的书籍及研究论著,其编排、列用出处甚至文字也小有出入,但共同之处都认为殷人把丰收与否看作是由神、尤其是“帝”所掌握的。据此,研究者们认为农业是商代主要的经济部门。
天上的风雨阴晴,也被认为是由神掌握的,有卜雨的甲骨为证: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
在有关降雨的卜辞中,认为是帝所掌管的也较多。与雨有关的是风。风的有无也是占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被认为是由帝所掌管的。从甲骨文来看,帝未必亲自掌管风雨,但掌管风雨之神似乎必须得到帝的命令才可以降雨和刮风。
风雨可作为自然现象的代表,从商代人占卜中可以看出,在商代人的心目中,自然界乃是帝及其神所掌管的世界。神话中关于风雨的解说,成了商代人的宗教信条。
不仅如此,疾病也被认为是神灵的作祟。有些卜辞说明,在商代人心目中,疾病是和帝有关的事件,有些病也被认为和已故的祖先有关。
商代人祀神的方式,有告、卫等数种。告,是遇重大事件时向神灵报告的祭礼,只有一部分用于禳除包括疾病在内的灾祸。
在占卜结束之后,把所问之事刻写于卜兆旁边,这就是卜辞。卜辞刻在甲骨的正面和反面的均有,但前者居多,这以武丁时期甲骨文为多。有的卜辞正面刻不完,就在反面接着刻。早期甲骨文中多见这种正反两面相衔接的卜辞。
殷人契刻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篇完整的卜辞可以分为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4个部分。
前辞,也叫叙辞或述辞,记述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
命辞,也称贞辞、问辞,即命龟之辞,是向龟陈述要卜问的事。
占辞,即根据卜兆而判断吉凶。
验辞,即将占卜之后应验的事补刻下来。
但在卜辞中,4个部分不一定要同时存在,某些部分常有省略。
甲骨上的卜辞除契刻以外,还有朱砂或墨书写的卜辞,这种书写的卜辞字形特别粗大,比同一版面上的刻辞字形大得多。而且卜辞都是写在甲骨背面,而刻辞多是刻在甲骨正面的。这可能与甲骨的正面富有胶质和磁质,不易着色有关。
第二部分:重大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甲骨文中记录的商代科学
甲骨文字虽然多为商代占卜用的卜辞,但其他方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如关于商代的农业、畜牧、田猎、货币、交通、征伐战争、宗教祭祀、家庭宗法、方国地理、平民奴隶、刑罚牢狱、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等都有记录。以下重点介绍商代的科学发展水平。下面分为几类:
首先是对事物的认识。从甲骨上对事物名称及相关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商代人对许多事物都做了详细的分类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