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宇宙和生命 >

第101章

宇宙和生命-第101章

小说: 宇宙和生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烈,以明示向道者,使开卷洞然,知神仙之可学”。考其体例如《仙苑编珠》。

  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其乃“王松年《仙苑编珠》之续。

  然所载但取怪异,不尽仙人事”。

  该书所录,虽“不尽仙人事”,但作者对于上古至北宋间之神仙事迹,进行了广泛

  的汇集,实为这一历史时期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道教神仙人物传记著作,自汉刘向

  《列仙传》问世之后。历代多有所出。但在长期流传中,多有散失,如陈马枢之《道学

  传》,唐杜光庭之《王氏神仙传》,宋贾善翔之《高道传》等重要著作都已先后亡佚,

  唯《三洞群仙录》中尚存上述诸书的大量内容。其中,引自《高道传》者达八十二人次。

  故此书仍不失为研究道教人物的重要资料。

  《混元圣纪》为南宋谢守灏编。书前有陈傅良序云:谢守灏“尝为举子,已而脱儒

  冠,去为道士,以推尊孔氏者尊老子。”此书是谢守灏为老子所写的传记。因宋真宗改

  上老子尊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书名乃取《混元圣纪》。据《历世真仙体

  道通鉴续编》卷五《谢守灏传》称,此书又名《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实录》,共七卷。而

  谢氏在书成“进表”中称此书十卷,现存《正统道藏》本则为九卷。全书取编年体例,

  记叙自开辟以来,迄北宋徽宗间,老子灵迹变化,世作圣师及历代崇敬等事迹。系集各

  种史籍、老子传记和其他神仙传记中所记之老子神话故事编次而成。卷一记述老君应世

  年谱,从三皇时代至徽宗政和二年(1112)。卷二记述老君创化天地日月星辰动植万物,

  “命天人降为人种”,化身行教至于殷末。卷三记述老君试度关令尹喜,著《道德五千

  言》授之。卷四记述老君携尹喜游观八方仙境,上朝玉晨大道君,继到西域诸国“教化

  胡人”。卷五记述老君与文始先生尹喜游东海扶桑,会大帝校集诸仙品位,及周穆王为

  尹喜建楼修观,并延请道士继之修道等事。卷六记述老君门下辛钘(一名计然,道号文

  子)、阳子居、庚桑楚及孔子师事老君等事。卷七至卷九,记述老君于秦汉到北宋徽宗

  间化身显灵,及历代崇道事迹。

  《混元圣纪》为现存最全面系统的老子神话传记著作:为研究老子如何被神化及其

  历史过程提供了较详的资料。其中所记老子“化胡”故事,在《老子化胡经》于元代被

  焚毁(现仅存残卷)之后,读此书及贾善翔《犹龙传》尚可知其梗概。

  《金莲正宗记》,五卷。题“林间羽客樗栎道人编”。载《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

  类。据《通真子秦公道行碑铭》,宋德方之弟子秦志安(字彦容,号通真子,1188~12

  44)于元太宗九年(1237)受命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玄都观领修道藏,所居之处曰

  “樗栎堂”(后卒于此),故又号“樗栎道人”。《宫观碑志》收《重阳成道宫记》云:

  “全阳周真人(名全道——引者注,下同)、渊虚李公(名志源)、洞虚张公(名志渊),

  生前行事,亦各在秦樗栎彦容《金莲记》《烟霞录》中。”亦证秦志安号樗栎,《金莲

  记》(即《金莲正宗记》)为其所撰。

  此书之命名,盖源于王重阳所造“七朵金莲结子”之故事。据称,金正隆四年(11

  59)王重阳于甘河镇遇二仙,指东方“见七朵金莲结子”。后来王重阳东去海边(山东)

  传教收徒,“徜徉数载,接诱训化,既得邱、刘、谭、马、郝、孙、王,以足满七朵金

  莲之数”(见该书卷二《重阳王真人传》)。

  “七朵金莲”即喻王重阳所收弟子“北七真”,《金莲正宗记》即记载王重阳收北

  七真之事。

  书前有“辛丑平水长春壶天序”。辛丑为元太宗十三年(1241),当为此书成书之

  年。平水长春壶天,盖即《重阳成道宫记》之平水毛收达。其卷一载全真道所尊祖师:

  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钟离真人(钟离权)、纯阳吕真人(吕洞宾)、海蟾刘真人

  (刘操)之传记。因为全真道自称:“是教也,源于东华,流于重阳,派于长春。”

  (该书前序)故为了宣示其教之本源,在记述王重阳及北七真之前,须载此四位祖师之

  传记。卷二为重阳王真人(王嚞,号重阳)、玉蟾和真人(和德瑾,号玉蟾子)、灵阳

  李真人(失名,号灵阳子)之传记。后二人为崇敬王重阳并最早居守终南山祖庭之道士。

  卷三为丹阳马真人(马钰,号丹阳子)的传记。卷四为长真谭真人(谭处端,号长真子)、

  长生刘真人(刘处玄,号长生子)、长春邱真人(邱处机,号长春子)的传记。卷五为

  玉阳王真人(王处一,号玉阳子)、广宁郝真人(郝大通,号广宁子)、清净散人(孙

  不二之号)的传记。每传皆前记生平行谊,后系以“赞”。

  由上可见,这是一部全真道五祖七真的专门传记,对于研究全真道的起源和创立,

  具有重要价值。此书写成年代较早,与后出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七真年谱》《甘

  水仙源录》等相参看,对全真道的创建史和五祖七真事迹,可获得基本了解。虽然出于

  宗派门户之见,书中难免有夸张不实乃至故作神异之处,但基本事迹仍是可信的。

  《甘水仙源录》,十卷。元全真道士李道谦(1219~1296)编集。李氏字和甫,号

  天乐道人,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师事高道宽(高师于善庆,于师马钰),为马钰之

  嫡传。活动于华山、终南山、燕山等地,以居终南祖庭筠溪道院时间最长。曾任陕西五

  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秦蜀九路道教提点。于搜集整理全真教史贡献颇大,所编《七真

  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记》《甘水仙源录》等,皆属这方面的著作。

  《甘水仙源录》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编成,次年刻印传世。

  该书集时人所撰全真道士事略、宫观之碑铭而成。卷一至卷二,首录元世祖至元六

  年(1269)褒赠全真祖师诏书,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赐号“真君”,

  马钰以下七真赐号“真人”。次录王嚞及其六位弟子(无孙不二)碑文九件,人各一件,

  惟王嚞、马钰二人各增记一通。卷三至卷八,录七真之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四十四人碑铭,

  其中以马钰和邱处机门下居多。卷九至卷十,集全真道观碑记十七通,及各式题韵二十

  余首。

  在全真道各种传记书中,以《甘水仙源录》所集传记最多最详(共六十余人),加

  上《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所集者(三十七人),几乎囊括了全真道由金至元兴盛时期

  的全部骨干,全真道从创立到兴盛的发展历史从中得到具体的反映。故历来为研究全真

  道史家所重视。

  《清微仙谱》,一卷。元初道士陈采撰。陈氏建安人,生平不详。此书前有陈采于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所作之自序,称清微派重要传人黄舜申,“近膺诏命入觐,

  得旨还山,予始获登先生之门”。可知陈采系黄舜申之弟子。

  该书首列“清微道宗”、“上清启图”、“灵宝宗旨”、“道德正宗”、“正一渊

  源”等目,叙述清微派的渊源,末列“会道”,叙述清微派的传系。“清微道宗”列元

  始上帝递传玉宸道君、清微真元妙化天帝、九天妙道真运元君,……“上清启图”列上

  清高圣玉宸大道君递传紫宸太华大天帝、金阙帝宸太平后圣玄元上道君,……“灵宝宗

  旨”列玉晨道君灵宝天尊递传太玄玄一真人,太玄玄二真人,……“道德正宗”列金阙

  玄元老君道德天尊递传文始先生关令真人,太玄真人赵隆……“正一渊源”列太上玄元

  老君递传三天圣师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张道陵,嗣师张衡,……以上所列传授谱系,事属谬悠,显为标榜其教渊源之古远。陈采在自序中对此渊源概括为:清微派之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按此意,上列四目之传系即此四派之传系。但所云派名“真元”、“太华”不知何据。不过,

  既然出于虚构,也就不需再费稽考。最后“会道”一目,叙清微派之传授系统,称上述

  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谓“元君祖舒,一名遂道,字昉仲,月孛化

  身,降唐昭宗时,广西零陵郡人”。此后递传郭玉隆(宋京师人)、傅央焴(字子方,

  酆州人)、姚庄(字淑奇,西京人)、高姡Вㄑ嗳耍⒒ⅲǚ锵韪耍⒅於丛ǔ�

  都人)、李少微(房州人)。“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即第九代南毕道(本复姓东

  南,名珪,1196~?,眉山人),时当南宋理宗朝。南毕道原官广西宪司,其幕僚黄某

  (福建建宁人)之子舜申(字晦伯,1224~?)得疾,南毕道治愈之,并授之以雷法,

  遂为清微派第十代宗师。黄舜申在宝祐中(1253~1258)曾出为检阅,以擅长雷法闻名

  京师,皇兄赵孟端曾从其学,宋理宗亦召见,御书“雷渊真人”四字赠之。至元丙戌

  (1286)诏赴阙,未几乞还乡里,隐于紫霞湖沧州之上,元室曾敕授“雷渊广福普化真

  人”号。黄舜申为清微法之集大成者,《清微仙谱》序称,清微经法经其“覃思著述,

  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

  以上所记之清微派传系,称起于祖舒,因无他书之参证,已难断其真伪;其后八传,

  也因资料缺乏,难于稽考。大致在南毕道以后,清微派始显传于世。黄舜申更有详细传

  记(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叙其传教收徒事。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谱后还附有《道迹灵仙记》《上清后圣道君列记》

  《洞元灵宝三师记》各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概不复存,唯谱前有陈采自序一篇。此

  书是研究清微派教史的重要著作。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题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载

  《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赵氏籍里生平不详。书前有赵道一自序及《进表》,皆未

  署年月,唯庐陵刘辰翁为此书作序,署年甲午,邓光荐为此书作序,署年阏逢敦牂。据

  《尔雅·;释天》对“岁阳”、“岁阴”之解释: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午曰敦牂”,可知阏逢敦牂亦为甲午年。但此二序之甲

  午前,未冠朝代年号,故单据二序甲午尚不能断定属何朝代。考此书对历代道士所作之

  传记,年代最晚者为续编之金元道士,则二序之甲午,当为元代之甲午。元代有二甲午,

  一为世祖至元末、即成宗即位之年(1294),一为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为此书作

  序之刘辰翁在宋代已入仕,为宋末元初人,他序中的甲午当为至元甲午(1294)。由此

  推知,此甲午当为成书之年。

  书前赵道一自序说明编书的由来及宗旨。他说:“儒家有《资治通鉴》,释门有

  《释氏通鉴》,唯吾道教斯文独阙。……

  间因录集古今得道仙真事迹,究其践履,观其是非,论之以大道而开化后人,进之

  以忠言而皈依太上。务遵至理,不诧虚文。……详审校定,严行笔削。……编成,名之

  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全书由《正编》《续编》《后集》三部分组成。《正编》五十三卷,他在《仙鉴编

  例》中称该卷收录“始自上古三皇,下逮宋末。其间得道真仙事迹,乃搜之群书,考之

  经史,订之仙传而成。”首为轩辕皇帝传,继记众多古仙,再记汉至宋末诸道士(加神

  仙传说人物),共计七百四十五人;《续编》五卷,收录包括王嚞和北七真在内的宋末

  元初诸道士传记,共三十四人;《后集》六卷,专收历代女仙、女道士之传记,共一百

  二十人。全书共收神仙、道士传记八百九十九人。

  此书为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记述较为平实的一部。收载时限之长(从

  黄帝到元初),人物之多,为《列仙传》《洞仙传》《续仙传》《三洞群仙录》诸书所

  不及。特别是它所收载的除神仙之外的道士传记之多,更非他书可比,这就为道教研究

  提供了较多的有用资料。虽然书中收有不少神仙传说人物,其他道士传记中,也有某些

  不切实的记载,但在总体上并非一味猎奇,还是比较尊重事实的。邓光荐在序言中称:

  “浮云山道士赵全阳(按赵道一号全阳子——引者注)著《仙鉴》,编纂详,考订核,

  可谓仙之董狐矣。”此论并非溢美之词。

  《汉天师世家》,四卷。载《万历续道藏》,书末题“五十代孙张国祥奉旨校梓”。

  但此书非出于张国祥一人之手,在此之前,已有天师世家谱录,明初四十二代天师张正

  常据之撰成《汉天师世家》一卷,宋濂等曾为之作序。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修四十二至

  四十九代天师传记,合成今本《汉天师世家》,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成书。古时史

  传记述诸侯王传记方称世家,此书以世家称,亦见明代龙虎山张氏之地位。

  《汉天师世家》记张陵、张衡、张鲁三代天师在巴蜀创教事迹,虽有增益附会,但

  大抵于史有征。第四代张盛至二十三代张季文的传记极为简略,其中第九代天师《张符

  传》仅六十字,有的与前代文献记载相径庭。如记第十代天师张子祥“仕隋为洛阳尉”,

  十二代天师张恒为唐高宗时人;但梁普通三年(522)立《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文》题名载

  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遡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亦载

  张陵十二世孙张裕事,皆与《汉天师世家》的记载不同。从第二十四代张正随至四十九

  代张永绪,共二十五代天师的传记,有确切的宗谱和明确的传承世系,天师生平事迹虽

  带有诸多神异传说,但大体都可与史籍相印证。各《传》除记各人的生平、传道活动外,

  多记谒见皇帝,讲论道法,得赐号、封赠、赏赐等“显荣”事迹。对宋元明时期统治者

  扶持正一教,皆有较为翔实的反映。

  《汉天师世家》记张陵临终前,以经箓、印、剑付其子张衡,曰:“吾遇太上亲传

  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

  据称,作为此后历代天师传承的三件信物(剑、印、经箓)就是张陵所传。

  以此三件信物作为承传的凭证,成为后世各代天师遵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