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和生命-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妻离子,弃荣华,绝是非,或纸袄麻衣,蓬头垢面,行乞于市;或“葫芦贮药,腋袋经
文,拯救人苦”。初离俗,自掘一墓,筑冢高数尺,下深丈余,上挂一方牌,书“王公
灵位”,独居两年余。其《活死人墓赠宁伯功》诗三十首,述其“自埋四假”、“活中
得死”之因甚详。诗云:“墓中阒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存神养浩全真性,
骨体凡躯且浑尘。”以叙其所得之宗教感受。所传大定间平“活死人墓”、烧“庵所”、
携铁罐东行事,有《烧庵诗词》三首、《铁罐歌》十首可证。后到山东传道收徒,特别
赏识马钰,誉以“物外闲人云外客,虚中真性洞中仙”。又有大定七年(1167)锁门百
日化马钰,及两次分梨化孙不二事,均有诗词多首具载其详。
二,劝道。诗词中多以人生无常、世态炎凉、凡躯易朽等为题,劝人入道。如云:
“叹人生,如草露,百载光阴难得住。”“荣华虚劳休自羡,四假凡躯,恰是蚕身缘。”
“有钱时,人见爱,及至无钱,亲也全疏待。”故劝世人及早省悟,抛弃尘世的“名利
是非”、“妄想奢求”、“酒色财气”、“生老死病”等俗念,“跳出樊笼”,“一心
向道不回头”。
三,修持。主张修行前,“先通吉善”,即百事先人后己,六亲和睦,友朋圆方。
既修行,则须捐妻却母,脱离凡俗,渐渐财疏色减,“熟耨三田”,静中调养精、气、
神。须知“一灵真性入玄妙”,“气神交结为珍宝”。修炼中强调“性命之事”,不得
“稍为失错”,并以“性如灯烛命如油”,“从来性,本来命”之理,阐述性命本不相
离,必须“性命双修”。但在修炼次第上,谓“养甲(身)争如养性,修身争似修心”,
更着重“修心地”。《答邹公问识心见性》词中,明确指出:“这个玄机奥最深,如何
识本心。”虽如此,也十分重视“修命”功夫,《四得颂》云:“得命颠倒至,得性见
金丹。”《望蓬莱》中又说:“修炼事,子细好铺陈,外做四肢安乐法,内观五脏颠倒
因,便是得全真。”此外,又反复强调锁心猿拴意马的意义,指出:“如要修持,先把
心猿锁”,认为只有“猿马牢擒”,尘冗摒除,才能“心中清静”,故说“跳出樊笼寻
性命,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可见追求心地清静,是全真道修持内丹的
基础。
四,三教合一论。和合三教是全真道的立教宗旨,诗词中不乏此类言论。如说: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常以“须早悟,三教理玄幽”勉励道友习
三教言论。其中特别重视汲取佛教思想,常与老僧、法师频相往来,又多用佛教语言以
喻内丹,如将“仗起慧刀开般若,能超彼岸证波罗”,与“识心见性通真正,知汞明铅
类蜜多”并论。至于诗词中采用佛教名词术语,更是比比皆是,如“轮回”、“弥陀”、
“菩提”、“佛果”、“禅定”、“无漏”、“妙觉”等等,不一而足。
《磻溪集》为邱处机早年居磻溪、龙门修道时所作,后由其门人编辑结集。共六卷。
前有四序,写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至泰和八年(1208)间,成书当在金末。《正
统道藏》收入太平部。
全书多为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关于秦川、磻溪、龙门、虢县、渭南等地风景名胜的
纪实与即景抒情者。内容大致如下:
一,苦心修炼。认为只有“身心百炼,炼出寸心如铁,才能“把旧习般般从头磨彻”。
为弘扬“全真精神”,以重阳风范自勉,“十年苦志忘高卧”,“十载潜看万卷真”。
平时蓬头垢面,顶笠披蓑(人称“蓑衣先生”),放旷山林,逍遥云水,“虚堂任曲肱,
展足和衣寝”。自谓居西虢六年,从无一件新衣履,每逢中秋,专事补缀。曾令人持诗
去虢县换布缀衣。又不置箪瓢,沿村乞讨,不管冷热残余,只求“填肠塞肚”。
《岁寒守志》一诗,更描写其三冬独坐,朔风穿户、败衲重披,冻手频呵,饥寒交
迫之窘况。自甘如此苦行,是早期全真道士的信条,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真功真行。
二,研读三教经书。认为三教同源一理,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
同。”故兼修三教经书。对佛学禅理有相当造诣,文集中,“色身”、“法身”、“六
根”、“圆觉”、“法轮”等词屡见不鲜。尤以儒学根底较深,曾云:“一阴一阳之谓
道,太过不及俱失中。”待人应世,强调“愍物恻隐”、“慈悲为怀”,主张修阴德,
免灾祸。并以“满口齿先落,终身舌未伤”,譬喻“柔弱胜刚强”,从而指出:学道修
真,须以“挫刚锐”为“下手根基”。
三,积极进行斋醮活动。自大定二十八年,金世宗令作高功法师主万春节醮后,参
加了无数次斋醮活动。明昌五年(1194)于福山县建醮,并传箓授戒。承安四年(1199)、
大安元年(1209)又分别于登州修真观和胶西建醮。又相继赴蓬莱狄氏醮、潍州北海醮、
虢县朝真醮等。他在“昌阳黄箓醮”中写道:“华灯羽服罗三殿,绛节霓旌下九霄。法
事升坛千众集,香云结盖万神朝。从兹降福穰穰满,一县潜推百祸消。”又规劝道友:
“幸遇门庭开教化,临逢斋醮莫推辞”。
四,广泛交往。邱处机不仅以诗文与诸秀才就学道、修行事相答问,还常以“劝道”、
“乐道”事与达官如定海军、蓬莱州、圣州等地节度使相咏和。在《答京兆统军夹谷龙
虎书召》诗中云:“休休道者方归去,赫赫王侯又到来,自愧中心无道术,空教外迹播
尘埃。”
综上所述,《磻溪集》是研究邱处机在磻溪、龙门修道时期的思想与活动的重要资
料。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邱处机应蒙古太祖成吉思汗之召,于太祖十五年至十九
年(1220~1224)赴西域途中的见闻。载《正统道藏》王一部。题“门人真常子李志常
述”。该书分上、下两卷。卷前收录邱处机挚友孙锡所作《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卷
后为附录,收成吉思汗致邱处机的诏书、圣旨,燕京行尚书省石抹公谨请邱处机住持天
长观的奏疏,侍行门人十八弟子和蒙古护持四人之名录。
上卷述邱处机西游经历。开篇概述邱处机学道经历及审时度势不应金、南宋邀请之
事,次详述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西行传道之经历。邱处机率弟子十八人,于太祖十
五年(1220)正月十八日从莱州(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出发,经潍阳(潍县)、青州
(益都)、常山(今河北正定)至燕京。然后出居庸关,至德兴龙阳观度夏,八月初抵
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市)朝元观讲道,复南往龙阳观过冬。次年二月八日离朝元观经盖
里泊(今伊克勒湖)、渔儿泺(今内蒙东南的达里诺湖),四月初抵达贝加尔湖北的斡
辰大王(成吉思汗四弟)帐下。又西行经呼伦湖,翻越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
托)以南的高山,经长松岭(杭爱山)抵达金山(阿尔泰山)东侧的科布多附近,留门
人宋道安等九人筑栖霞观以居。
邱处机继率弟子九人,翻越金山,跋涉准噶尔盆地东侧的白骨甸(博尔腾戈壁滩)、
大沙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经轮台至回纥昌八剌城。然后翻越阴山(今天山)至阿
里马城(今新疆霍城县境)。又西行至寻思干城(撒马尔罕)、赛蓝城。
然后经碣石城,过铁门关(今阿富汗库尔勒城北),于太祖十七年四月五日抵达大
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成吉思汗行宫。成吉思汗嘉其不远万里奉诏而至,问及长
生之药,邱处机曰:“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赐号“神仙”,并定十
月问道。
下卷述邱处机讲道及东归住持天长观事。当年十月十五日、十九日和二十三日,邱
处机向成吉思汗三说养生之道,“颇惬圣怀”。(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时,遵
照成吉思汗“勿泄于外”的禁令,未记讲道内容。太宗四年,耶律楚材将讲道内容编录
成《玄风庆会录》,也收入《正统道藏》)邱处机扈从成吉思汗东归途中,亦数以“道”
劝说成吉思汗。太祖十八年三月十日,邱处机辞别成吉思汗,经蒙古南道,自科布多至
金山,偕门人宋道安等东返,于次年春抵燕京,住持天长观。全真道得成吉思汗支持并
蠲除赋役,“教门四辟,百倍往昔”,邱处机乃建平等、长春、灵宝、长生、明真、平
安、消灾、万莲八会于天长观,开坛说戒,发展道众,并受权处置北方道教事。太祖二
十二年七月七日邱处机去世,遗嘱宋道安嗣教。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邱处机以七十三岁高龄,越高山,涉大川,跨戈壁,渡
荒漠,崎岖数万里的西游历程,对沿途的自然景观,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均有详明的
记述。书中还记录了邱处机沿途吟咏的近七十首诗词,颇有文学价值。
但此书之价值长期未被发现,直至清乾隆(1736~1795)之季,钱大昕于苏州玄妙
观读道藏时,始行表彰。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为该书作注,并给予很高评价:“全真之
为道,本兼儒释,自重阳以下,丹阳、长春并善诗颂,志常尤文采斐然。
其为是记,文约事尽,求之外典,惟释家慈恩传可与抗衡。三洞之中,未尝有是作
也。”
《长春真人西游记》是研究邱处机及全真道的重要著述,也是我国十三世纪上叶一
部重要的中西交通史文献。此书可与晋代法显的《佛国记》,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相媲美,对研究元史、西域史、地理、民俗等均有参考价值。在世界中世纪的地理游记
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国外有俄、法、英诸语种译本。
《海琼白真人语录》,四卷。由白玉蟾门人谢显道、林伯谦、叶古熙、彭鹤林等纂
集白玉蟾语录及部分诗文而成。按书末彭鹤林跋语,当成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
《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内容可分为四类。
一,劝道。谓人身中有精、气、神三宝,其中神是主,精、气是客。但“精衰于淫,
气竭于嗔”,益己者无多,而丧者不可胜数。精气不存,则神无所附,日月推延,“百
骸溃散,四大分离”。于是“启修仙学道之路”。劝人“视锦绣如弊垢,视爵位如过客,
视金玉如瓦砾”,当“节饮食,省睡眠,绝笑谈,息思虑”,进而“朝收暮采,日炼时
烹,如龙养珠,如鸡抱卵,火种相续,打成一片……”而行内丹修炼。指出如“能喧中
得静,浊中得清”,则“如蝉饮露,体自轻清,如龟吸日,寿乃延长”。
二,科仪术语之阐释。谓古圣以“道学难入,世欲易迷”,故“设科戒仪范之文”。
在释“三箓七品”时称,三箓者即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国王,帝王用之;玉箓斋,
救度人民,请福谢过,妃后臣僚用之;黄箓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
用。七品者即三皇斋,求仙保国;自然斋,修真学道,上清斋,升虚入妙;指教斋,禳
灾救疾;涂炭斋,悔过请命;明真斋,拔九幽之魂;三元斋,谢三官之罪。凡此诸斋仪
范,皆有所本,需照行不误。至于“设醮”,有密醮式,河图醮式等,并有多种禁忌。
认为“行道奉法”应听其自然,强调“凭诚以彻其感,恃法以行其事”。卷四并有《黄
箓供职奏状》具陈其事。此外,对“炼度”、“罡步”、“丁步”、“步斗之法”、
“五腊”、“圆通大法”、“瑜伽”等均详加阐释。
三,雷法。白玉蟾为金丹派南宗祖师,主内丹。但又兼传雷法。盖“雷法”乃道法
之一种,颇似符箓斋醮之类,谓能役使风霆,辅正除邪,体天行化,佐国救民。强调行
法须与内炼相结合,并以内炼为主。若仅“行罡作诀,念咒书符”,势将身衰气竭,神
气散乱,五雷不生,道法不灵。故强调必须返求诸己,将雷法寓于丹法之中,主张清静
无为,颐神养气,神气混和,然后于静定之中,发动自身元阳真气,使与天地合体,与
自然合变,继则阴阳相制,水火相攻,从而发生风云雷雨电。是知“雷霆”亦喻人身精、
气、神之修炼。
故云:“雷神亦元神之应化”。呼风召雷,驱役鬼神亦即自身元神使然。还强调行
法中“心”的作用:“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
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批判当时“学法之士,不本乎道,不祖乎心。……
或以师巫之诀而杂正法,或以鬼仙降笔而谓秘传。……实一盲引众,迷以传迷。”
四,佛禅之研究。白玉蟾剖析三教:“孔氏则四端五常,释氏则三乘四谛,老氏则
三洞四辅”。认为“孔氏之教惟一字之‘诚’,释氏之教惟一字之‘定’而已,老氏则
‘清静’而已”。虽主张三教融合,却更重老氏“洞晓阴阳,深达造化”的内丹之学。
并以薛道光弃佛归道事阐明“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虽如此,亦深钻研佛禅之学,
且造诣较深。在《武夷升堂》《常州清醮升堂》《庐士升堂》等众多答问中,对佛学禅
语运用自如,简明得体。他根据自身参禅体验,在《东楼小参》中阐发内丹修炼中,心、
神、形、气的相互关系,强调“心”的作用:“心无杂念,意不外走,心常归一,意自
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适。”又称:“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
在《冬至小参》中说:“功圆行满,身登紫云,以神会道,道合玄元,凝虚炼静,高超
四禅,跳出混沌,法身无边。”《西林入室》一开始即以一首诗说明佛道不二:“有一
明珠光砾砾,照破三千大千国,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亦名九转大还
丹,谓之长生不死药。”
此外,书中又多记白玉蟾平日的思想言行,如自称“物外人。或凡或圣,不以荣辱
为心,毁誉为念”,“每日唯以大饮酣歌饯时而已,他无所求,亦无所思”。
《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题明张君宝(即张三丰)撰,清李西月重编。载《道
藏辑要》毕集。前序称:“其书曾刊于前明永乐时。”清雍正